登陆注册
4242400000007

第7章 千古不散鸿门宴5

千古不散鸿门宴5

书名:屠刀集作者:菜九段001更新时间:2014-05-3114:25:19

书名:历史的侧影作者:菜九段更新时间:2013-05-2006:35:51

5.谈判只是一个过场

为什么说项伯的夜访才是鸿门宴里的重头戏呢?因为最重要的事情都应该在这次夜访中完成了,后面的事情只是对这次夜访成果的确认而已。如同我们今天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两国或多国领导人聚在一起签约,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结果。至于草拟约定的过程,我们没看到。但我们可以想见,签约只是个形式,一切的一切,都在签约前商量好了。否则约也无从签起。鸿门宴实际上就是一个签约现场,而一切的一切,跟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签约情况一样,也是早在此之前就已完成。完成的时间,就是项伯夜访的时间。而有了这个夜访,接下来的鸿门宴谈判只是走个过场,所有的一切都在鸿门宴的刘项峰会之前完全定好了。

项羽要向刘邦痛下杀手,这一情况刘邦并不知道。不知道不等于没准备,因为项羽破关而入的架式,就是一副来者不善的派头。刘邦的阵营里肯定会呈现出一片慌乱景象。项羽的不好对付恐怕也是出了名的,所以大家对前景都作了较坏的估计。曹无伤的举动,也是出于前景堪忧而采取的对策。而究竟前景坏到什么程度,大家也都是在惶恐中胡乱猜测,直到项伯来访,才一切全明白了。

项伯的半夜来访是一个意外的事件,而正是这个意外事件,使得事情有了转机。有很多历史是由于意外事件促成的,就因为项伯意外地出现在刘邦大营,才有了鸿门宴这一出大戏的上演。

在《史记》中,项伯的夜访过程非常简单: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项羽本纪》

这个简短的文字倒是很可以分析一下的。

因为张良曾救过项伯的命,项伯不想让老友死于战乱,于是便在大战即将爆发前潜入刘邦阵营,要把张良从危险中解救出来。张良是知名人士,估计项伯找到他也没费太大周折。项伯本来是为救张良而来,并非出公差,完全是私事。可以说,项张二人接上头以后,项伯的事就算办完了。而张良因与刘邦特别投缘,他不忍心让刘邦惨遭覆灭,便又生出事来,撮合了项伯与刘邦的见面。项伯本不愿意见刘邦,他实在没这个义务,他的事办完了,对朋友尽到心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项伯与张良,再与刘邦,相比之下,后者的能力魅力一个强似一个,那么能力较小的一方,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影响,被动行事,也是非常正常的事。因此,当张良提出将项伯引见于刘邦时,项伯也只好接着。项伯虽然没有从项羽处领受接洽刘邦的任务,但他的特殊身份是可以充当项方的使者。回头来看,自项羽破函谷关迫近咸阳后,刘邦一方还显然没有派人前去接洽,这就显得非常失礼了。且不说上下级关系,即便是战友兄弟,这种冷淡,这种摆明了的不欢迎,也足以让人生气。双方的不通气,也是大战将起的促发因素。

从张良听了项伯的话而惊诧万分的情况来看,似乎张良对闭关拒诸侯入之举事先一点也不知情。但刘邦欲以武力强行王关中这么大的动静,张良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张良事先一点也不知情的应该不是闭关拒诸侯入之举,而仅仅是对谁出了这个主意不知情。为什么当初张良没有劝阻刘邦闭关拒诸侯入之举?估计张良当时也没看出此举会有什么大害。从其与项伯的对话来看,张良当初最可能姿态也就是没有竭力赞成罢了。因为以武力王关中这样的大动作可不能藏着掖着,不可能偷偷摸摸进行,这种基础工作,千头万绪,干起来应该是全身心的投入,干得热火朝天,相当的专心致志呢。如此大的动静,张良如此机警的人岂能不知?张良最初没有制止,此刻来说风凉话,张良的头也够滑的。

刘邦的惊慌与项羽的大怒还真有一比。两者都不能说对可能出现的变故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但事到临头还是慌了手脚。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尽管刘邦做了战的准备,真要打起来,还是没有胜算。何况联军已被激怒了,其杀气一定是空前暴涨。再加上项羽无与伦比的战争能力,刘邦一定将前景看得是一片暗淡,其内心世界肯定是虚透了,慌了爪了。原本准备欢天喜地出任关中王的,谁知现在不但王当不成了,甚至于可能送命,他不慌才怪呢?刘邦急问张良应该怎么办,回答是说好话讨饶啊。这个事情是讨饶就能过关的吗?万世帝王之师张良,不应该只出这样一个不着边际的计策吧?如果能算得上是计策的话。

刘邦紧接着问起张良与项伯如何相识。一听说是生死之交,刘邦的脑筋转得飞快,立即就问二人谁年长;一听说项伯年长,立即就说要随了张良,对项伯以兄相称。真不得不佩服刘邦的机灵劲,在灭顶之灾行将降临之际,脑筋一点都不乱,还是那么好使,一下子就找到了自然而然能与项伯套近乎的办法与途径。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一点,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能在一起商谈决定一方死生的事,不把关系拉近,还真不方便呢。

刘邦曾亲口许诺要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这事有点可疑。因为日后再也没提这个茬了。据《功臣表》,项伯受汉封为射阳侯,于汉九年身死,爵位传给其子刘雎,不久刘雎犯罪被拿掉爵位,如项伯还有其他儿子,应该依汉初惯例将爵位转过去以铭记项伯之功,但没有发生,表示没别的儿子,就没传下去。那么刘邦是没有女儿嫁过去了。传说项伯有七个女儿,但刘邦的几个儿子都有名有姓,婚配也基本清楚,没项伯什么事。那么刘邦在鸿门宴前的许诺是信口开河,还是根本没这回事,一时也说不清。要说刘邦是成心忽悠项伯,这种可能性也不大,更可能的是刘邦信口开河惯了,汉人好大言嘛,而好大言的最早属性就是专给刘邦用的。何况刘邦在这个时候的目的是拉关系,结儿女亲家的关系也非常容易与对方亲近起来。项伯年纪也老大不小了,又是个老江湖,按说不应该被刘邦开出的空头支票给糊弄住,但他还是非常尽心地要缓解刘邦与项羽的紧张关系。这里面可能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一是项伯本来就不赞成项羽攻灭刘邦,二是刘邦的人格魅力发生了作用。刘邦的领袖气质在其未发达之前就有所显露,当刘邦还是个乡村干部时,就天然成为了萧何、夏侯婴这些城里干部的核心,这些人为了维护刘邦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肯定刘邦举手投足间的王者长者风范令人心仪,也许正是这种风范迷倒了项伯,这个原本是来救张良的人,开始介入到拯救刘邦的事业中去了。

刘邦要想将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首先就要把不许诸侯入关的敌意撇清。在这种大祸临头的情况下,一下子就拿出合理的解释颇不容易。不知刘邦是事先有所准备,还是急中生智,这个大面子上能过得去的合理解释一下子就给端了出来。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权当刘邦是一个激凌想出来的,这样更能体现刘邦超强的机变能力。如果考虑到刘邦为何作出如此举动的出发点,就可以知道那些话全是假话。但其中有一句话颇有内涵,其曰: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不敢反,不敢背德,这些话旨在递交一层意思,即刘邦对项氏的忠诚是一贯的,不必怀疑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白?原来刘项两方还有一段历史渊源。即刘邦是从项氏处得了实惠的,至此应该尊重历史,回归历史。

刘邦确实是靠项梁的襄助才得以壮大的。项梁与刘邦起兵反秦的时间差不多,但因项梁得到陈婴、吕臣、黥布等的归顺而势力壮大无人可比;刘邦则因为起兵后一直流动作战,始终没有壮大起来。而更要命的是,刘最重要的根据地丰又因内部雍齿之叛而落入了魏的势力范围。以刘邦的作战能力,拿下丰应该不成问题。但问题是雍齿所部也都是刘的乡里乡亲,刘雍两造基本上打不起来。所以一个阶段以来,刘邦也顾不上对秦作战了,一直在四处借兵,想收复被雍齿占据的丰,他与张良的初次见面,就是相会于向新楚王景驹借兵的途中。结果,兵没有借到,反而与景驹部协同与秦军打了一仗。兵没有借到的原因是,景驹的势力比刘邦也大不了多少。直到项梁平定了景驹,拥众数万,刘邦跑去一下子就借到了五千多兵将,于是雍齿只好逃跑了,更可能是不战自溃了。也只有经过了这一战,刘邦也能定下心来与秦作战。之后项梁在刘邦的襄助下,对秦作战如虎添翼、无往不胜。这里项梁借兵得到了充分的回报,表明刘项的合作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基本上不存在谁占了更大的便宜的问题。但项梁及其继承人项羽可能没意识到这一点,刘邦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鸿门宴前项羽发怒,也应该包含对刘邦翅膀硬了、表现出不买账了架式的气愤。刘邦受过项氏的恩惠,此刻又面临翻脸,难免显得有点理不直气不壮。在菜九看来,如果没有刘邦的帮助,项梁对秦作战也非常成问题。在刘邦加盟前,项梁对秦作战全败,项羽有胜秦于襄城一役,所胜者也非秦军主力。但项梁此前在章邯面前已连吃败仗,说明章邯很难对付。一经刘邦加盟,立即就打得章邯满地找牙。而项羽、刘邦离开项梁作战,项梁就被章邯击灭。项梁之死,刘邦、项羽结为兄弟,应该是刘项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但随着项羽地位的提高,其功劳不如刘邦怎么可以容忍。所以项羽发出了与刘火并的信号,刘邦恳请“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这是刘邦非常识相,表示他愿意从平起平坐状态,再回复到以往的服从状态。

注意,刘邦关于闭关不让诸侯入的一番言辞虽然全是假话,却是对此举的最新解释,他不仅要用这些话说给项羽听,也要用其说服部下,以此统一口径广为传播,甚至说给历史听。如历史记载的刘邦对秦民的宣告就有这个内容,但又与他实际所为是如此地不协调。此后我们还会看到这句话的效用。

但一路分析下来,以上所引一段历史资料、甚至鸿门宴中的资料中,似乎也只有“不敢倍德也”这一句能对平息一场大战起点作用。如果就凭这一句表态就能平息项羽欲击灭沛公的怒气的话,这个怒气也太莫名其妙了。难道好话真能当银子使吗?如果按这个记载,老江湖项伯一听沛公这样说,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你不用担心,明天早点来吧,把你的这些话再亲口对项羽说一遍,我包你没事。原来画饼真的能充饥,好话真能当钱使啊。更出奇的是,刘邦听了项伯的许诺,也就大大咧咧地去赴宴了。原来鸿门宴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得近乎荒唐。原来项羽的要打要杀,就是为了听这些好话。为了听好话弄到要杀人,要血流成河,这个项羽也太不成话了。人们可能忘记了项羽要火拼的原因了。他当初为什么火啊?是因为沛公要王关中,珍宝尽有之。而沛公与项伯的对话中,这两个原因根本没有涉及嘛。那么很难设想,项伯能拿这些可能连三岁小孩子都骗不了的话再加上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服项羽,使一场一触即发的大战消弥于无形。

读书要不疑处有疑,鸿门宴事件让人起疑的地方不是一处两处,而这些起疑之处,又以平息事态的因素为最。整个历史记载表明,能起作用的也就是刘邦与项伯所说的几句话。我们不禁要追问,项伯与沛公的上述对话,真能达到平息一场血战的效果吗?刘邦一个劲地说,我一点反叛的意思也没有,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项将军看好家当啊。我哪里敢忘记你们项家的大恩大德呢?诚恳固然是诚恳矣,但管用吗?仅靠这些不着边际的空话,就想让四十万大军偃旗息鼓。我们后人可能愿意相信,但依菜九的菜鸟之见,恐怕刘邦自己也不会相信他这几句无关痛痒的话会有这么大的道行。如果语言的魔力是如此之大,刘邦索性多说几句,就让我如约王关中吧,也算是替你们项家看守西北门户啊。说不定项羽还真把关中这块地让刘邦称王了呢。何况说好听的话也不要本钱,比这更恭谦的话也不妨说个痛快啊。反正项羽头脑简单,几句好话一灌,就被牵着鼻子走了。干脆把项羽哄回家当无业青年算了。你操持这么复杂的天下多辛苦啊,哪有回家啥事没有自在啊?我给你从秦始皇的宫里多拿点金银财宝,包你几辈子都用不完,何必管天下的闲事呢?项羽一听,嗯,是啊,人不就活一辈子吗,只要逍遥自在就行了,别的也就不用想那么多了。于是乎,项羽就准备拿钱走人了。可惜,这种事情一般不会发生,实际上也没有发生。如果没有重大的利益割让,怎么能平息一场旷世大战?拦路抢劫要的就是钱,可不是想听好话才打劫的。当然,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确实有被语言说动放弃打劫的,但这种事可能是万里挑一,不管给谁摊上,都属于撞大运。而人的命只有一条,可不能用这个唯一的命来测试语言的功效啊。再说项伯也不是项羽,他就那么肯定刘邦这几句话能起作用。所以起作用的不是这几句话,而是别的东西,别的非常实质性的东西,别的利益非常重大的东西。只有这样,项伯才敢打包票,刘邦也才敢相信项伯的包票。

菜九以为,刘邦的头脑绝对比绝大多数人好使,他不会异想天开地认为这些话特别管用,管用到可以使一场一触即发的大战消弥于无形。是啊,关乎性命命运之时之事,岂能异想天开?但刘邦本人不异想天开,不代表其他人,比如广大后人不异想天开,因为人的特性就好个异想天开,也就经常在不可以异想天开的时候异想天开。因此,绝大多数人以为这些话能起作用。他们的依据是,项羽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几句话一哄,就搞定了。可惜,这又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而这样的看法得不到历史的支持。我们千万不能因为自己天真轻信,就以为项羽可能也会这样。项羽是什么人啊?韩信说的很清楚,疑忌信谗。摆明了是一个疑心极重的人,他目光如炬,心中雪亮,想在他面前装神弄鬼是绝对讨不到好的,又哪里会因为几句甜言蜜语,把头搞昏,把自己的本来目的给忘记掉。再看司马迁是怎么说的,“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需知,这个才气可不是指徒有一把死力气,应该是指天分与综合素质。与项羽同时代的人也正是这样看的。司马迁又论其“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至少表明其智力绝非寻常之人可比,很有点恃才傲物的特点。只有恃才,才能傲物;如果没才,还傲个什么劲?刘邦对项羽相知甚深,他敢在这个节骨眼上跟项羽耍花腔吗?除非他不想活了,可事实上刘邦非常想活。

想活应该怎么办?总不能空口说白话吧。既然不能空口说白话,就一定要出让实际利益,而且是能让对方感到满意的实际利益。可惜,这些出让了的实际利益没有被记录在案,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得出刘邦事实上确实出让了利益,并且还能知道他究竟出让了哪些利益。

同类推荐
  • 回到古代说相声

    回到古代说相声

    老天给他关了一扇门,又给他开了另一扇门。大家好,我是非者名相声演员,苏先生。我有一个梦,我想让相声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一门艺术。友情提示:阅读此书,请勿喝水。如要喝水,你会挨打。
  • 穿越大宋之宋高宗

    穿越大宋之宋高宗

    少时读史,总为古人担忧,担忧最多,莫过于宋。许是真的与宋有缘,一朝入梦,醒来竟成了赵构。持笔仗剑,横槊赋诗,新的赵构,新的宋高宗,要怎样扶起已然倾颓的大宋王朝呢?
  • 神医司徒灿

    神医司徒灿

    话说在宋朝年间有一非常有名的大夫叫张公,因为经过他治疗的人没有不痊愈的,无论是疑难杂症还是大病小病,所以被百姓称作《医圣》张公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有名大夫,他自幼和父亲学习医道,他们家的医术是祖传下来的!张公有两个徒弟,大徒弟叫李秉硕,是张公亲戚家的孩子,二徒弟叫司徒灿,是张公年轻时出外行医时所救下来的弃婴,自幼和张公学习医术,如今以23年了!张公还有一女,对医术毫无兴趣,一直对司徒灿有所倾心。
  • 闲品吴越春秋事

    闲品吴越春秋事

    本书通过春秋逐鹿、吴国兴起、豫章之战、吴楚决战、子胥复仇、卧薪尝胆等内容,讲述了吴越时期的人和事。
  • 重生之明镇天下

    重生之明镇天下

    蒙古帝国,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已经步入暮年。苛政、贪官、繁重的赋税已经使得这个帝国摇摇欲坠。。。。。被压迫的人纷纷揭竿而起,原本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他,来到了这个乱世。。。。。
热门推荐
  • 微表情洞察人心

    微表情洞察人心

    本书是一本心理励志类图书,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日常工作、生活、交际中,教你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灵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快速地学会如何读心,如何识人,如何用眼睛洞察一切可以 观察的事物,读懂他人内心深处的微妙心思,并对之作出精准的判断和剖析,从而更好地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
  • 重生:侯门贵妻

    重生:侯门贵妻

    上一世,她恪守己礼,却被丈夫残忍杀害。这一世,她要有仇报仇,有怨抱怨,断我一臂,必毁你全家。没事当当老板,调戏下虚假狐狸小姨娘,报复完害了自己的人,甩掉渣男丈夫,拿到休书逍遥一生才是关键!可是怎么蹦跶出来一个小霸王,还拉着自己谈情说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兵奴

    兵奴

    当新纪元的来临之时,人类的脚步已经遍布整个世界,现在新的境地出现在他们眼前,是人类吊打魔物,还是魔物吊打人类?这一切尽在兵奴之中!
  • 喋血缅北

    喋血缅北

    凶险诡秘的缅北野人山,被称之为绿色魔窟,二战期间,无数的中国远征军将士就是被这片令人恐惧的魔窟所吞噬。三百年前南明皇帝朱由榔逃到缅甸后,把携带的珍宝藏匿于野人山中。这处财富价值亚洲第一的宝藏,一直吸引着无数寻宝人前仆后继,许多人为此命丧于诡秘的野人山。解放前夕,民国统治者为挽回败局,密令国防部保密局寻找大明宝藏中的命运之箭。曾在黄海鬼岛找到第一支神箭的东方焜被保密局请到昆明,负责寻找这处宝藏。(本故事纯属虚构。)
  • 女帝传说之凤临九州

    女帝传说之凤临九州

    今生,她是一国公主。逆父,弑兄,叛夫,离家。背国.宁可我负天下人,也决不让天下人负我!面对属下背叛,她冷笑:能背叛的果然都是自己人,敌人是永远没有机会背叛的。面对爱人的离弃,她悠然:君既无心我便休。面对天下大乱苍生遭劫,她漠然:天下与我何干?一个杀手的灵魂,无心无情无爱,怎能期望她心怀天下……
  • 炎黄大战

    炎黄大战

    远古炎黄时期,中华大地上部族众多,各部族间纷争不断,炎帝、黄帝、蚩尤经过不断征伐,建立了三大氏族部落,又为了争夺天下共主,他们在远古大地上展开了一场场气势恢弘、情景惨烈、战术诡谲的战争……(重头再来!!!)
  • 盗墓之我们见过

    盗墓之我们见过

    吴邪西子湖畔最温柔的水,亦是老九门最利的冰。
  • 约会碰到鬼

    约会碰到鬼

    网友见面约会也能碰到鬼,你信吗?初三小屁孩何岩,和美女约了一个会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转变,他的世界观彻底被颠覆了。
  • 近身强少

    近身强少

    佣兵强者,特工之王重回都市,面对清纯可人的校花,冰雪冷酷的总裁,傲挺丰满的女警,他将如何遨游花丛,本想安逸生活,却陷入一场阴谋,卷入地下圈子的霸权争斗。再战江湖,一双铁拳纵横四海。为兄弟两肋插刀!为女人血溅五步!!一腔热血,彰显男儿之气,再创英雄之梦!
  • 问道之雪舞狂龙

    问道之雪舞狂龙

    我欲封天问鼎天下,横扫世间沧桑邪道!鬼怪妖魔尽数斬尽,留名千古代代永昌。霄小少年步凡,重生之后本能过上无忧无虑的凡人生活,怎料天降劫数,让他不得不重新走上了修行成仙的道路,然而这一路,真的能一帆风顺吗?且看他是如何超越最强,问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