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一个人犯罪,严重者往往会被诛九族。明朝的方孝儒得罪了永乐皇帝,他为了表示不怕死,对永乐帝说,你可以杀了我,但充其量也就灭我九族而已。可是永乐帝偏偏要杀他十族,九族以外就是老师的家族,永乐帝认为是老师没有教好方孝儒,所以连他的老师一族也一并杀了。可以想见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师道精神”是有多么重要。
在古代中国人文文化里的“道”,指的就是“君道、臣道、师道”,“君道”讲究的是如何做好一个领导,怎样当好一个家长,或是如何做好一个国家的领袖,甚至于怎样做好一个班组长,这些都是“君道”;“臣道”就是说如何做好一个部下,怎样帮助上级完成任务,也就是今天所讲的部属执行力;“师道”精神则形成了中国人尊师重道的传统观念,比如“弟子”的两个字义,“弟”相当于兄弟、朋友,老师与学生之间有兄弟、朋友的情谊,学生又相当于老师的孩子,所以,古人在老师面前往往自称为“弟子”,弟子的传人又叫“门人”。从古代的人文文化中,我们不难理解,“君道、臣道、师道”三者合一,也就是所谓的“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教育、行政与司法是合在一起来理解与遵守的,儒家的道统,继而通过前面章节里所描述的“形象代言人”者流的推广与维护后,就成了古代封建王朝统治国家、规范人们行为与道德的一部宪法。
现在的教育,商业行为非常浓烈。因为教育体制的改革,致使许多中高等院校也要讲求生存与发展,便只有通过许多的市场机制来管理和经营,如此才能使学校盈利,没有盈利也就只有关门了。比如现在流行的“EMBA”,所谓的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各大院校与各地举办方的收费大都是在30000-60000之间,学制一般在一年到一年半。这些EMBA班,大体的作法都是面向企业的老总或高管招生(一般人是读不起的也不必要去镀这种“金”),无非就是在开学时,把参训的学员集中到所挂靠的院校去游历一两,履行一番“开班典礼”。待到学员结业时,再到这些院校去让这些学员戴上学士帽或硕士帽,照上几张集体照,以资留念或作为镀金的凭证。中途学习都是在组织方所在的地方找一些高级一点的宾馆或酒店,再请上一些在职或下海的教授、学者给他们讲讲中国的古代文化,因为是企业的老总或高管,当然还得把企业管理的案例融入其中,以说明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能为各种企业解决战略或是管理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往往这些讲师,开场白多是从天下大势讲起,唬得那些个没有经过四书五经熏陶的企业老总把这些当做是真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些讲学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能够带动一方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一定的内涵与竞争力,也能为这些没有机会到知名学府深造的商人圆上一个“大学梦”,所以,这里面也有朝圣的心态在内。这种行为,连北大、清华也未能免俗。
现代读书人有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学历越高,越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师之“传道、授业、解惑”,演而至今,好像就只剩下一种商业行为了。《红楼梦》中的贾代儒就经常收受家长们的贿赂,其助教贾瑞,也常常趁贾代儒不在时,假公济私,公然向学生索取好处,这些个学子们原本就是有钱人家的子弟,不学无术,如此一来,这班学生对老师也不怎么尊敬了,可见师道之沦丧,非一日之垢病。我们会发现,年龄越小的,反而越懂“尊师”。我儿子在上幼儿园时,平常叫他吃饭前要洗手,他不听,可上幼儿园了,回来就知道洗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老师说的”,有些零食或好玩的,也经常会说“这个给老师、那个给老师”。许多人在读小学,逢到教师节时,也经常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玩艺或是把积攒的零花钱凑起来为老师买一些小礼物。可是越到长大,老师好像不那么可爱了,及至大学校园内,往往老师与学生好像是互不相干的,老师在讲课时,挟了一个公文包或讲义,展开就讲,也不管在座的学生都到齐了没有,在座的学生是否在注意听讲,反正讲完了就有收入。学生呢,感觉他是交了学费来的,感觉有兴趣便听一听,听起来索然无味,要么打瞌睡,要么就翘课。下了课,在路上与老师碰面了,也是形同陌路,偶或点点头那也是避不过了硬着头皮对付着的,双方都是一种商业行为。这是文化道德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