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认为,人的理性在人的组成部分中是最为高贵和不朽的。人类理性具有不断重构的爱好,而不断的批判改革、创新、超越就是理性主义的精神核心。批判、创新和超越是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使资源成为真正持续发展的资源。创新和超越不仅是行动和方法,而且涉及价值观,所以,创新和超越更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理性文化。
清晰的思维、探究的精神、创新和超越,三位一体,构成了我在七一小学担任校长过程中的理性文化。由此,也总结出校长在办学过程中一定要构建理性文化,以科学精神为指导,从而深化兴于冷静、理智、探究,成于前瞻性的求真求实求发展的科学的价值追求与行为能力,赋予了学校和全体师生一种勇于创新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理性文化的指导下,我们的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在其中创造成功,不断地进步,成长并幸福着……
一、以清晰思维统驭万事
《三国演义》中,刘备夺取成都后,为了实现对西川的长治久安,委托诸葛亮拟定“治国条例”。而在如何治理蜀国的问题上,诸葛亮和法正产生了分歧。孔明坚持以法治蜀,在拟定的治国条例中“刑法颇重”。对此,法正谏道:“惜高祖约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愿军师宽刑省法,以慰民望。”但诸葛亮并没有因法正的劝谏而罢休,他对法正说:“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着矣。”诸葛亮这段话,将汉高祖治国的历史经验和当时西川的显示状况分析得很详细,法正听后心服口服。诸葛亮坚持以严济宽,以猛纠弘,治理西川,果然,使西川社会秩序逐步安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
孔明治蜀的故事启示我们,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有清晰的思维,审时度势,因地因时制宜地实施管理。而作为一校之长,不仅应该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更应该是一位理性的思考者,更需要明确认清学校发展形势,从而条理清晰地统驭万事,让学校循着科学的轨道不断发展。校长要对学校的今天和未来负责,必须领先于教职工对学校有规划,必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精于创新。校长要识势、借势,蓄势,然后创势,要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把握时机、顺势而上,借助他人的力量谋求学校的大发展,依靠教职员工的力量谋求学校的大发展,把校内外的力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创建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办好学校、服务学生、让家长满意。
1识势:明晰校务抓办学结点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对于学校来说,识势,就是校长要能站在宏观的角度,以全局和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准确地把握学校脉搏,抓住办学的结点,从而让学校有序运行。
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办学的探索中,我都在认真把握学校发展规律,认清学校发展形势,从而在繁杂的校务中理顺发展脉络,掌握办学的关键结点。
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生命线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获取知识是一切教育的目的,为了获取知识,特别要注意方法的正确。”
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今天的校长,谁也不能回避教育质量问题,谁也不可能超脱到对升学率漠然待之。问题的关键是怎样理解教育质量,用怎样的方式实现理想的升学率,却是关乎教育根本的大问题。
在学校的理性发展中,我首先明确学校工作的重点——教学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正是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一办学思想的诠释中明确提出“学会学习”这一具体要求。所谓“学会学习”既指学生会学,也指教师善学、会教,营造师生共同学习的浓厚氛围,促进“教”、“学”双方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和谐的工作环境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集体氛围创建得越和谐,在其中的成员就越有责任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归属感越强,工作效率就越高。因此,我对全体教师提出:“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家长信赖的朋友、同事骄傲的伙伴”,强调让每个老师做到:“因为有我,我的同伴很轻松”,在宽松和谐的团队中,老师们能够精神愉悦地去工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教育的系统理论与方法论认为,学校教育因素合理配置与协同运行的机制,可促使学校整体结构达到优化组合。而在我们学校,我倡导建立“教学共同体”,大家共同备课,共同设计教案。共同体成员不管谁有任务,背后都有一个“智囊团”助阵,大家都主动全力协助。每次上公开课或开展教学评比,都有人甘当“绿叶”,或帮助准备教具,或帮着一字一句斟酌教学过程;不管是谁取得好成绩,大家都会为他高兴并引以为荣,校园内学习、探讨教学业务蔚然成风。这种“教学共同体”突破了以往“单兵作战”的局限,增强了教职工的集体荣誉感,也为教职工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并成为提升教师专业和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形式。丰富的文化使教师们身心得到放松,通过沟通交流,增强了团队乃至全校的凝聚力。
和谐的氛围造就和谐的团队,和谐的团队营建和谐的氛围。在我们的学校,老师们工作的出发点不是考虑自己个人的得失,更多地考虑到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利益,团队的成长。因此会出现很令人欣慰的现象:
工作上出现失误时,老师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追究责任,不是推脱责任,而是想怎样补救,怎样把损失降到最小;
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上生活上遇到困难,其他人员都会竭尽所能出主意想办法,研究工作措施,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工作生活信心;
哪个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与生活中的挫折,即使不是自己班的学生,看到的老师也不会袖手旁观;
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及家长,面对急事、难事、大事,全体工作人员是一个整体,集体的力量是教学质量最有力的保障。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学校发展的永恒动力。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不但要靠教师师德素养的示范作用,更要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职业。
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尽可能提高教学的效率,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就是课前充分的准备工作。作为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校长,我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为此,在七一小学的发展上,我着力于建立教学研究共同体,促进教师的共同提升。为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特别是教师的备课,我校几年来一贯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建立教学研究共同体。我们提出:“共同研究,个性设计”的备课原则,要求教师互相学习与交流,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在集体备课中我们要求教师解读教材、重点研讨、及时交流。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策略的探讨等,都需要经过教研团体中成员的不断完善、补充,最后形成策略付诸实践。在集体智慧的指导下,教学中的错误被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不了解学生的教学是盲目的,是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我要求教师将研究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起点,作为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学前进行课前调研分析(在实践中老师们找到许多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例如:访谈、问卷调查、作业分析等);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反应,作为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教学后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与反思,为后续教学的开展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完整的方案。
有效的评价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教学评价本身就是教学的一部分,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活动的效果的监测,是教师开展教学和改善教学行为的重要依据。为此学校建立了比较好的教学评价体系。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教育评价的观念也在悄然变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在淡化,而其“诊断”功能在加强。我们一直坚持开展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通过抓课堂、作业、定期考试等明晰学生学习情况,并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校学生特点制定了详细的年级教学目标。每位教师不仅对自己所教年级的教学目标清楚明了,也对前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了然于心,并建立了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各年级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其他专项内容的测试。教师分析出教学效果,找到教学中的问题,是简便易行、效果突出的好办法。同时,学校重视阶段性评价,深入分析结果,制定措施,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在第三个月进行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综合测试,总结前半个学期的教学经验,寻找差距,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方法,我们把这样的考察命名为——学科小博士竞赛。学校还会组织骨干教师,甚至专家参与期末考试的命题,力求用科学的检测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优秀的教学管理是有效教学的动力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而把握这一生命线的就是校长,校长作为学校教学之“魂”,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所有工作的关键在于“导”。为了具有较好的“导”的能力,我认为校长要带领教学管理人员对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要了解教师的需求,要有明确清晰的工作思路。一般学校在教学工作中更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其实干部队伍的建设更为重要。为此,学校倡导“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做好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因此校长在教学管理中应该做到:
成为老师们信赖的朋友。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平等、宽松的研究氛围,要激发每位教师为团队奉献智慧的热情,要让老师们体会到这里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要让有水平的教师,为教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受到认可与尊重,促进学校学术氛围的形成。
成为老师们工作的助手。深入教学第一线,听各种形式的课。通过听课,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体会教师教学的辛苦,掌握学校教学情况的第一手材料。这样,领导教学工作就有了发言权,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学教研活动,组织实施教学检查、评估,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服务。
成为老师们欣赏的老师。课堂教学需要不断创新,校长要善于动脑,勤于动笔,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总结工作中的得与失,要善于发现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力措施。不能因为做校长工作而忽视了自己的教学素养,还要继续保持着自己对教学的激情,给老师做出榜样。
2借势:借助外力促学校发展
荀子在《劝学》中有一段善于借助他人力量和外部条件的精彩论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每一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与周边单位、不同行业专长的人员有各种关系,尤其是在教育教学多元化的今天,敞开校门、开放课堂,听取来自不同的声音已经成为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之一,充分地借助外力,获得最佳的支持和帮助,共同谋划学校的发展。办学中,我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在多方合作中谋求发展。
参观考察,向优秀校长、优秀学校学习。
我们学校非常支持老师的外出学习,三年之内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去外地学习的机会,这一举措激发了全体教师对教育教学探索的热情。正是因为大量的、密集的外出学习,打开了老师的眼界,拓宽了老师的视野,同时也带来了老师们的迅速提升。比如2006年10月底到11月初,我们利用师范生到校进行实习的机会,分两批安排了语文、数学教师共24位教师去南京观摩全国“现代与经典”名师课堂教学,24名教师里低、中年级教师有16名。学习归来,我们没有让老师仅仅停留在现场的激动中,而是要求教师把学习感受落在纸上,在书写感受、梳理体会的过程中,再次帮老师固化学习成果。接下来我们又安排外出老师向全校教师进行学习汇报,有的评析一节课,有的上节展示课,有的谈收获,有的说反思,这一过程又让全体老师得到了一次学习的机会,达到一人学习大家受益的目的。我本人也积极地走进优秀学校参观学习。仅就2006年为例:
2006年3月我参观史家小学,学校的硬件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同时校长对学校的整体工作和细节处理上的敬业和用心使我很受启发。
2006年5月我走访丁香小学,校长的办学活力和智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其校史展厅百年物品的收藏,着名校友为国家的贡献等都让我羡慕和敬仰。
2006年9月我参观人大附小,校长对学校的整体规划给了我很多启发。这里的校园文化集教育、环保、生存等于一体,突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宣扬。
2006年11月我走进实验二小,市区的学术活动形成了这所学校的亮丽风景,那么多的教学大腕、教学新星经常汇集,对这所学校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还有四季青中心小学、翠微小学、育英中学、人大附中、红旗村小学、红星小学、苏家坨中心小学、中关村一二三小及本学区和周边的一些学校,这些都对我的思想和工作给予了多方面的冲击、启示、指导和帮助。
开放校园,请专家指导、请同行点拨。
在教育教学多元化的今天,闭门造车、闭关自守只能使学校成为一潭死水,与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脱节。向优秀学校学习、向教育专家请教,敞开校门、开放课堂,听取来自不同的声音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七一小学必须走开放办学之路,在多方高参的指导下谋求发展。仅就2006年为例:
2006年9月29日,受市教委的委托,我们接待了来自美国的36名中小学校长,我在欢迎仪式上用英文致欢迎辞并介绍七一小学的历史和现在的教育教学情况。顺畅的交流使我们增进了了解,展现了中国的小学教育,更重要的是我们为向全世界推广汉语作了积极的贡献。
2006年10月29日受北京政府的委托,我们迎接了由国家教育部交流研究中心组织的香港澳门教育界人士组成的代表团;
2006年11月23日我们受国务院侨办文化交流中心的委托接待了亚洲地区华文学校的56位校长;12月13日和18日接待英国、南太平洋地区及南美等地的华文学校的汉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