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幸福的人生源于积极的心态
1.快乐的生活源于快乐的心态
有一个恶行重大的囚犯,一人关在独居房中,整天看不到其他人,也无法和任何人说话,三餐都是从墙上的小洞送进来的。
有一天,一只小蚂蚁爬进他的牢房。他看着蚂蚁四处爬动,因为穷极无聊,就把它放在手掌上把玩,喂它一两粒米饭,晚上则把它关在自己的茶杯里。
这时,他突然发现自己活了这么多年,从来不懂得欣赏蚂蚁的可爱,不觉怅然若失。
生活中原本有许多美妙的东西,只是我们的心灵太匆忙,太浮躁了。没有好好地去品味,去把握它。现在,如果让你静下心来,回顾一下年轻时的有趣生活,你会怎样思考人生呢?
作为年轻人,冥冥的生命当中,一定有许多我们未曾发现的奇迹,它们应该说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一如冷冬里的阳光,因天气的寒冷而被我们忽略了它的暖意。
很多事物都暗含美感,都会给你带来赏心悦目的欢欣和喜悦,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用情去体味,想一想:此刻的我们,能快快乐乐地活着该感谢的有谁?
让我们一起来想,天存在,才有我们;地存在,才有我们;亲人存在,才有我们;十几年的人文教育,才有我们。
还有呢?上天给我们的不止这些。
天地覆载是得感恩的,不然,紫外线、地震、海啸、龙卷风一来,我们都无法拥有此刻的安宁自在。
日月照临我们是得感恩的,不然,太阳爆炸、月球撞地球,只要一点点儿失序,人类就灭亡了。
山河大地孕育许多资源给我们,更该感恩了,想想没有水、没有食物,我们还能活吗?
父母养育之恩更该感恩,没有父母,哪有今日的我们?可能一次生病,就早早夭折了。
老师、朋友的存在也该感恩,没有他们一路陪着我们,我们早就被途中的挫折打败了。
想想,原来我们得感恩的有这么多,抱怨的心是不是就减少了?当生活中充满感恩,就不会有抱怨。
抱怨的心是无法成就任何事的,惟有感恩才行。
如果有人觉得这个世界不美,就是因为感恩减少了。不知感恩就不会付出,没有付出,就无法懂得有付出才会杰出的简单道理。
英国精神病理学家乘恩说:“我们关心的远比我们知道的少,我们知道的远比我们所爱的少,我们所爱的比我们所能爱的少,就这一点来看,我们表现的远比真正的我们少。”
当我们吝于付出,无法感恩,心中就会没有爱,没有爱我们就无法学习,无法付诸行动,无法把握当下。这真是恶性循环!我们常抱怨生活不美丽,原来不美丽的生活是自找的,只要懂得对生命感恩,就会自然生出美丽的生活。
爱是行为和生活的润滑剂。一份爱心,会有许多的希望和生机。为什么舜的后母对他不好,他仍能孝顺?因为他能感恩。他感恩后母对家庭的付出、对父亲的照顾,这样他就不会抱怨,这样他就能对后母生出敬爱,不论后母怎样无理地对待。
从现在起,我们开始来感恩吧!感谢阳光、感谢雨水、感谢星星、月亮、感谢巷口的那只流浪狗、叫醒我们的闹钟……让我们对万事万物充满感恩!
2.快乐的心态,使人生绚丽灿烂
拥有快乐的心态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我们快乐的时候,可以想得更好,干得更好,感觉得更好,身体也更健康,甚至肉体感觉都变得更灵敏。玛格丽特·柯贝特发现:人在快乐的思维中记忆大大增强,心情也很轻松;精神医学证明:在快乐的时候,我们的胃、肝、心脏和所有的内脏会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几千年前,贤明的老所罗门王有一句格言:“快乐的心有如一剂良药,破碎的心却吸干骨髓。”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了快乐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之后,得出结论说:古老的荷兰格言“快乐的人家不邪恶”,在科学上是站得住脚的。他们发现,大部分罪犯出身于不幸的家庭,或有一段不快乐的人际关系。耶鲁大学对“挫折”做过十年研究,结论是,我们所说的不道德和对他人的敌意,很多是因为自己的不幸才造成的。辛德勒博士说:不快乐是一切精神疾病的惟一原因,而快乐则是治疗这些疾病的惟一药方。
平时我们对于快乐的普遍看法常常是本末倒置的。我们说:“好好干,你会快乐。”或者对自己说:“如果我健康、有成就,我就会快乐。”或者教别人“仁慈、爱别人,你就会快乐。”其实更正确的说法是:“保持快乐,你就会干得好,就会更成功,更健康,对别人也就更仁慈。”
快乐是一种可以培养的心理习惯。阿伯拉罕·林肯说:“只要心里想快乐,绝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偿。”
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人能随时感到100%的快乐。正如萧伯纳所讽刺的那样,如果我们觉得不幸,可能会永远不幸。但是,我们可以凭借动脑筋和下决心来利用大部分时间想一些愉快的事,应付日常生活中使我们不痛快的琐碎小事和环境,从而使我们得到快乐。我们对小事的烦恼、挫折、牢骚、不满、懊悔、不安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纯粹出于习惯。我们做这种反应已经“练习”了很长时间,也就成了一种习惯性反应。这种习惯性的不快乐反应大多起因于我们自以为有损于自尊心的某种事情。一个司机无缘无故地向他人按喇叭,我们谈话时有人肆意插嘴,我们以为某人该来帮忙他却没有来,等等。甚至一些非个人的事情也可能被认为是伤害我们的自尊心而引起我们的反应:我们要乘的公共汽车不得已而来迟了,我们要打高尔夫球时偏偏下雨了,等等。我们的反应是愤怒、沮丧、自怜,换句话说:不高兴!
治疗这种病最好的药方就是使用造成不快乐的武器——自尊心。不知你是否参加过一个电视节目,看到过节目主持人操纵观众的情况?主持人拿出“鼓掌”的标记,大家就都鼓掌;主持人又出示“笑”的标记,所有的人又都笑起来。他们的反应像绵羊一样,告诉他们怎样反应,他们就顺从地做出反应。你现在也是这种反应。你让外在事物和其他人来支配你的感觉和反应。你也像驯服的奴隶一样,等某件事或某种环境向你发出信号——“生气”——“不痛快”,或者“现在该不高兴了”——你就迅速地服从命令。
养成快乐的习惯,你就变成一个主人而不再是奴隶。正如史蒂文森所说过的:“快乐的习惯使一个人不受——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外在条件的支配。”
人是一个追求目标的生物,所以,只要他朝着某个积极的目标努力,他一定能自然正常地发挥作用。快乐就是自然正常地发挥作用的前提。人只要发挥一个目标追求者的作用,不管环境如何,他都会感到十分快乐。爱迪生有一间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实验室没买保险而被火白白烧掉了,后来有人问他:“你该怎么办呢?”爱迪生回答:“我们明天就开始重建。”他保持着进取的态度,可以断言:他绝不会因为自己的损失而感到不幸。
詹姆斯说:“我们所谓的灾难很大程度上完全归结于人们对现象采取的态度,受害者的内在态度只要从恐惧转为奋斗,坏事就往往会成为令人鼓舞的好事。在我们尝试过避免灾难而未成功时,如果我们同样面对灾难,乐观地忍受它,它的毒刺也往往会脱落,变成一株美丽的花。”
3.执着的心态,促你自我升华
执着的人,不畏挫折和磨难,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总是能够充满信心,勇往直前,对于自己钟爱的事业总是孜孜以求,从不间断。所以他们总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黑格尔认为:“一个大有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情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最终归于失败。他必须专注于一事,而不可分散他的精力于多方面。”靠着这一思想的指导,黑格尔既博览群书,又学有所专,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在文艺创作方面,马克·吐温则指出:“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为此,马克·吐温一生执笔不辍,他的小说成为世界小说史上不可逾越的一章。
人就应该像宇宙中的恒星一样,有目标,有方向,有理想,有追求。只要自己觉得是对的,就照自己的想法尽力去做,不管别人如何评论。只要自己是正义的,是正确的,就要坚持,不为势力所屈服,不为强暴所左右,要有一种坚强、执着的精神。我们要做一颗颗恒星,无私奉献,坚持真理,为了美好的明天,不懈地努力。
要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就要学会承受压力,压力就是困难。只有首先不被困难吓倒的人,才能有机会去克服它。如果你有勇气顶住一次困难,那么同样的困难第二次出现时就不成为困难。而在面对困难时的一次退缩和动摇,则很可能导致全线崩溃,一败涂地。因此,压力给人们带来的紧张具有两重特性。积极的紧张会增加干劲,使人兴奋;而消极的紧张会使人感到不安,举止失措。这里很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你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压力。古人云:“天下有大勇者,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然而,这些“大勇者”之所以能够具有这种处变不惊的本事,并非是来自天生,而主要是来自后天的磨炼。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承受住了太多的压力,因此,他们已不再畏惧压力。一个人的承受力的炼就,就如同烧红的钢刀在冷水中醮了一次水一样,每一次痛苦的经历都会增强他的意志和本领。久经醮水则会成为一把锐利的钢刀。可以说,当代中国名人在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都是来自苦根上的甜果。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都有一段黑暗的岁月,面对严酷的现实,他们不屈不挠,终于坚持到了光明的时刻。
4.平静的心态,予人以智慧的桂冠
山西五台山大塔院寺里有一个幽静的小院,门前两旁的大柱上赫然一副对联:
发菩提心由定生慧,
趣解脱道以戒为师。
这幅对联深刻地回答了一个问题——智慧从哪里来?
智慧从哪里来?智慧来自心灵。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心灵都可以产生智慧,萌发智慧的心灵只能是定心,由定才能生慧。那么,什么是定心呢?定心就是一种空与静的心态。这一心态会让人变得宁静澄明、气定神闲,不心浮气躁、不嫉妒猜疑、不自卑虚荣、不刚愎自用。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也就变成了一个智慧的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记者问一位聪明绝顶的人:“先生,请问你为何如此聪明?”聪明人回答说:“因为,我有一个好心态!”
那么,什么样的心态才是好心态呢?好心态究竟是怎样产生智慧的呢?为了说清这个问题,请先来欣赏王维的一首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桂花是一种极小极小的花,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坠落,但诗人却看到了。诗人在这首诗里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个宁静的世界:静静的夜色、空灵的春山、皎洁的月亮、惊鸣的小鸟,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春山静夜图。在这幅图里,我们能看到诗人的观察和感受非常细腻深入,尤其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两句,诗人从鸟的鸣叫之中更感觉到了春山之夜的宁静,因为“鸟鸣山更幽。”我们可以说,王维在这首诗里观察到的都是一些非常细小的变化——桂花的坠落、春山的空灵、月光惊醒的鸟儿。这些变化人们常常都注意不到,那么,王维为什么能观察到呢?这就是因为心态的缘故。诗的开篇有两个字——人闲。什么是“人闲”呢?一般字面的理解就是闲着无事可干。这里的意思更高一层,它指的是人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就是内心宁静,没有烦恼、没有欣喜、没有痛苦、没有悲伤。正是在这种心态之下,王维才看见了别人看不见的细致变化。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心急火燎地在家里找某件东西时,总也找不到,越找不到越急,越急越不容易找到。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一想,立刻便会发现那件东西的所藏之处,于是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到。苏东坡有一句话: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景。
意思是:一个人只有内心宁静之后,才能发现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一个人只有内心空净之后,才能够接纳外界的景色。苏东坡这十个字,可谓入木三分,准确地为我们说明了产生智慧的心态。
心态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一是静,一是空。静就是由冷静而宁静,达到一种平心静气、心平气和的状态;空就是由无私而无欲,达到内心的空明澄净。
在喧嚣的生活中,当你感到疲惫、当你感到烦恼、当你被某个问题难住……的时候,你不妨静静地独处一会儿,让身心放松,默默地冥想,或者什么也不想……你会发现,这是一种很有益处的修身养性的方法,也是一种开启智慧和灵感的有效方法。
中国的古人就深谙此道。
洪应明说: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静静地坐下,省视内心,就会排除妄念,显现真我。他说,他常在这种静思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既感知了真我、排除了妄念,又深深为自己的作为产生惭愧。
吕坤说:在静思时,可以看清楚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日华则设计了一个美好的沉思环境:打扫干净一间屋子,在里边摆好卧榻几案,点上香,沏好茶,非常清静,没有其它杂物干扰。这时独坐凝想,自然就会感觉到头脑清醒,心胸爽朗,世界上的一切烦恼、俗念、丑恶,都会渐渐消去。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人物都有静坐沉思的良好习惯。伟大的宗教领袖,如释迦牟尼、穆罕默德,都是花很多时间来独处深思的。他们摒除尘世的干扰,独居冥思,因而开发出了大智慧。政治领导人也是如此。美国总统罗斯福因患小儿麻痹症,长时间只能独居养病,而这正好给了他安静思考的机会,使他能更好地考虑他的治国方略。印度的圣雄甘地也总是独处思考,发展了他的超级思考能力和领导能力。南非卓越的领导人、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曼德拉,曾有数十年的囹圄生涯,监狱成为他独居思考的最好地方。
我们都知道“达摩面壁”的故事。
天竺高僧菩提达摩,在中国南朝梁代时,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传授禅学。他来到中岳嵩山少林寺,寺中老僧对他并不热情,达摩便在寺后山上找到一个天然石洞,在蒲团上坐定,开始面壁修习禅定。这一修定,就是九年。因面壁时间久长,达摩的身形竟映入石中,留下了“面壁石”的奇观。
日本卡通片中的一休小和尚,每次遇到难题,都要独自坐在树下,以手指按头,静坐一会儿,经过这样的思索,便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很多科学家也有独自沉思的习惯,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往往在这时候诞生。据说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是牛顿独自一人在苹果树下沉思时,一个偶然掉下的苹果,触发了他的灵感。
5.良好的心态也有助于你身体健康
20世纪科学领域发生了一次重要革命,被称为“量子物理学”,它处理的是微观世界。科学家们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薛定谔的猫”。
这一实验的结果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因为,实验的结论是:意识可以改变能量波。尽管爱因斯坦不相信这一结论,他说:“我不能想象,仅仅让一只老鼠看上一眼,就会改变宇宙的面貌。”但是,科学家们一再证明了意识有可能瓦解能量波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