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在随后的十多天里不断扩张,周长扩展到4.8公里,高度也长到了60多米。许多科学家冒着灼热的蒸气上岛考察,他们发现岛上只有浮石、火山渣和纺锤形的火山弹等物质,没有动植物,也没有贝壳和海藻。随后,英、法、德等国先后派专家前去研究勘查,并争先恐后地为小岛命名。
正当人们忙于为这座小岛测量、命名,将它画入海图,并确定其军事及民用价值时,它却慢慢缩小了87.5%左右,又过了两个月,小岛在海面上消失得杳无踪迹了。
此后100多年里,类似的小岛一再出现和消失,最后一次浮到海面上来的时间大约是在20世纪中期。这种时隐时现的小岛究竟是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
多数地质学家把小岛的成因归结于海底火山喷发作用。在海洋的底部,有许多活火山。当这些火山喷发时,喷出来的碎屑物质和熔岩在海底冷却、凝固、堆积起来,随着喷发物质不断增多,堆积物多得高出海面的时候,就生成了一个新的岛屿。
至于小岛的消失,有的学者归因于火山岩浆喷出形成的熔岩未能形成与海底基岩坚固连接的基底,新岛屿抵抗不了海流的不断冲刷从而自根部折断,最后消失了。有的学者归因于岛屿形成后,再发生的一次海底猛烈爆炸摧毁了小岛。还有学者认为是火山活动造成同一地点地壳下沉,于是小岛陷落了……这个像幽灵一样的岛屿就这样引发着无数学者的争论和探讨。
“幽灵岛”为何会时隐时现?茫茫大海中到底隐藏着多少秘密?而这些秘密逐一发现,谜底逐渐揭晓的过程,也正代表了我们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探索之路。
危害巨大的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社会安定、经济安全和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大家了解与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几种主要海洋灾害。
1.外来物种入侵
伴随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国际交往,一些物种由原生存地借助人为力量或其他途径移居到另一个新的生存环境,并在新的栖息地繁殖建立稳定种群,这些物种被称为外来物种。随着我国海洋运输事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日趋频繁,我国海洋外来物种数量越来越多,对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安全带来严重影响。以养殖生物为例,鲍、牡蛎、扇贝、对虾、鱼类、藻类等大量从国外引入亲体,甚至新物种,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各种方式导致养殖对象进入自然海域,不仅与当地土著生物争夺生存空间、饵料,并且传播疾病、与土著生物杂交,导致遗传污染,降低土著生物的生存能力,导致土著生物自然群体降低,甚至濒于灭绝。
2.赤潮
赤潮是指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集聚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它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灾害,对生态平衡和渔业环境产生极大破坏,危害渔业和养殖业,有毒赤潮还能通过食物链转移造成人畜中毒死亡。从总体上讲,近几十年来我国沿海赤潮灾害日益频繁。造成我国近海赤潮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的根本原因在于陆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船舶排污及碰撞溢油、海上石油开采溢油增加、近岸养殖过度和近岸旅游造成环境污染等。
3.河口及海湾淤积
我国入海河流流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44.9%,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为18152.44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总径流量的69.8%。其中黄河、长江、辽河、鸭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韩江等主要河流,每年入海径流量为149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入海径流量的82.20%。这些入海河流在为河口地区带来巨大流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泥沙,如黄河年输沙量约为12亿吨,长江年输沙量约为5亿吨,这些泥沙堆积在河口地区形成了巨大的拦门沙和水下三角洲。因此,位于河口区的规模较大的港口城市就面临着一个“双刃剑”,既有便利的港航条件,又要为保持这个优势付出大量的维护费用。以长江口为例,每年仅投入到长江口航道清淤的经费就达数亿元。
4.海浪
海上引起灾害的海浪,一般是指波高为6米以上的海浪,它是在台风、温带气旋、寒潮的强风作用下形成的。据测量,近岸浪对海岸的压力,可达到每平方米30~50吨,这对海岸工程、沿岸设施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有时海浪还会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港、航道,造成淤塞等灾害。邻近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巴士海峡区域,每年大约有150天处于狂风恶浪的困扰当中,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最不“平静”的海洋区域之一。
5.海雾
海雾由海面低层大气中水雾凝结所致,通常呈乳白色,产生时常使海面能见度降到1000米以下。海雾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海洋灾害,首先,无论在海上还是在海岸带地区,海雾都因其大大降低能见度而对交通运输、渔业捕捞和养殖、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以及军事活动等造成不利影响;其次,雾气会极大地减少日照时间,低温高湿会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很大危害;第三,雾水中的盐分对建筑物的腐蚀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全部因海洋和气象原因造成海难事故中,因海上能见度而造成的船舶海难事故,占有相当的比例。
6.海冰
海冰是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咸水冰,但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海冰灾害是极地海域和某些高纬度海域最突出的海洋灾害之一,主要表现为:推倒海上石油平台,破坏海洋工程设施、航道设施,或撞坏船舶造成重大海难;阻碍船舶航行,破坏螺旋桨或船体,使之失去航行能力;海冰封锁港湾,使港口不能正常使用或大量增加使用破冰船破冰引航的费用;使渔业休渔期过长和破坏海水养殖设施、场地等,造成经济损失。
7.海水入侵
在沿海地区,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海水侵入沿海含水层并逐渐向内陆渗透,这种现象被称为海水入侵。海水入侵的直接后果是地下淡水受到海水的污染、沿岸土地盐碱化、水源受到破坏、沿海建筑物受损等。
8.沿海地面下沉
地面沉降是指某一区域内由于开采地下水或其他地下流体,导致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或压密,引起地面海拔下降的现象,又称地面下沉或地陷。特点是波及范围广,下沉速率缓馒,不易察宽,但对建筑物、城市建设和农田水利危害极大。我国海岸带是人口、城市最集中的地区,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深刻,由于人们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产生地下漏斗,造成地面下沉。另外,众多的高层建筑,也增加了地面承载力,又加剧了地面下沉的速率。
9.海岸侵蚀
海岸侵蚀是指在自然力(包括风、浪、流、潮)的作用下,海洋泥沙支出大于输入,沉积物净损失的过程,即海水动力的冲击造成海岸线的后退和海滩的下蚀。海岸侵蚀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近代黄河三角洲钓口至神仙沟岸段,每年后退达350米以上。引起海岸侵蚀的原因有两种:一是由于自然原因,如河流改道或大海泥沙减少、海面上升或地面沉降、海洋动力作用增强等;二是人为原因,如拦河坝的建造、滩涂围垦、大量开采海滩沙、珊瑚礁,滥伐红树林,以及不适当的海岸工程设置等,也会引起海岸侵蚀。由于海岸侵蚀使土地大量流失、沿岸构筑物遭到破坏、海滨浴场退化、海滩生态环境恶化、海岸防护压力增大,侵蚀下来的泥沙导致港湾淤积而使航道受损,从而成为一种严重的环境地质灾害。
10.海上溢油
海上溢油是指在海上作业或航行过程中发生的石油泄露事件。石油在海洋表面上形成面积广大的油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同时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而且重金属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海域中累积,并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海洋动物和以此为食的其他生物造成毒害。
11.海平面上升
由于近年来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造成全球性气温上升,导致海水受热膨胀、高山冰川融化、南极冰盖解体,造成海平面的绝对上升;并且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陆地地面沉降,又造成了海平面的相对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首先,海平面的上升可淹没一些低洼的沿海地区,加强海洋动力因素向海滩推进,侵蚀海岸;其次,海平面的上升会使风暴潮强度加剧,频次增多,不仅危及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而且还会使土地盐碱化,海水内侵,造成农业减产,破坏生态环境。
12.风暴潮
风暴潮又称“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海溢”或“大风潮”等,是指由强烈大气扰动,如台风、温带气旋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风暴潮通常可以分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两种,影响我国的台风风暴潮一般分布在东海、南海、黄海南部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温带气旋风暴潮一般分布在渤海、黄海北部。其中台风风暴潮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较为强烈,浙江沿岸、福建、广东、海南沿海是多发区域。
海洋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灾害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何避免或降低海洋灾害的发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