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沙尘暴给工农业生产和我们的出行带来严重危害,科学家们虽然绞尽脑汁,利用各种办法进行防治,却没有什么成效。2004年,一类生长在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荒漠中的神奇植物引起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这是一种有望征服沙尘暴的短命植物。短命植物是人们对生长发育快、生活周期短、生长于温带荒漠地区的一类植物的总称。在我国,此类植物主要生长在新疆北部(即天山中西部的伊犁盆地、准噶尔盆地),约有200多种。它们来自20多个科,株高一般只有20~30厘米,一米以上的植物比较少。
说它们短命是因为其中绝大多数种类是一年生的,其生长期很短,从种子萌发到果实成熟一般只有60~70天。其余大都属于长生长周期短生长期的草本植物,所谓长生长周期短生长期是指这些植物是多年生的,但每年生长的时间很短。此类植物有高有矮,最高的可达1.5米,也有1米左右的。
在准噶尔盆地,短命植物往往在每年早春3月中下旬,冬季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的时候就已萌发,到了6月底至7月初,种子自然掉下来时生长期结束。
短命植物是古地中海退缩后,在其荒漠裸露地区,为适应干热环境而逐渐形成的一类特殊生态类型的植物。除生长在我国的新疆北部地区外,它们还广泛生长于中亚荒漠中。它们为了逃避中亚荒漠最干旱高温的季节,逐渐形成了在气候最好的时间存活的特性。它们主要在这些地区冬季积雪较多、降水相对充沛的四五月快速生长,到6月以后气温上升,它们的生命也就快结束了。在沙尘暴最为肆虐的四五月,正好是这些植物生长最茂盛的时候。
短命植物生长期与沙尘暴肆虐期相同,它们可以覆盖沙漠地表的50%,能有效抑制沙尘暴的形成。
这些草本植物没有林木高大茁壮的身材,但是研究表明,当沙漠地表植物覆盖达到30%~40%时,就不会出现扬沙天气,而生命力顽强的短命植物主要生长在沙漠边缘和固定、半固定沙丘上,当它们生长较好的时候,可以覆盖荒漠地表的50%。有时这些植物甚至可以长满整个戈壁滩,这时沙尘暴再想兴风作浪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这些短命植物无论是多年生的,还是一年生的,都靠种子繁衍。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子的顽强生命力让人惊叹。如果头一年产下的种子,来年因为缺少雨水而没能发芽,到了第三年雨水充沛时,依然可以发芽。在通常的情况下,若早春的气候条件好,降水较多时,短命植物就可以大量繁殖。如果第二年早春干旱,到了后年仍可以大批发芽。
由于印度洋和北冰洋的冷热气流,通过天山西部的缺口吹入内陆,所以天山的中西部春季降水比东部要多些,这就是目前短命植物主要生长在天山中西部的伊犁、准噶尔两个盆地的原因。那么这些神奇的短命植物能否移植到北方其他的沙漠地区呢?
目前我国北方主要采用草方格方法治沙,所谓草方格就是将沙漠区画出一个个方形的格子,在方格的四个边框种上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固定移动的沙丘。从现在的研究看,短命植物完全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存活繁衍。新疆的研究人员经过观察也发现,短命植物的种子被自然风吹进沙漠中的草方格内,可以发芽生长。看来,短命植物只要有适合的自然环境,就可以生长。我们可以把短命植物在沙漠地区推广。
实际上,如果仅仅采取草方格的方法来固沙,经过一段时间的风沙侵袭,它的固沙能力会下降,如果把草方格和短命植物结合起来治沙,效果会更好。草方格所用的草都是一些干枯的麦秆儿等,而在其中栽种的植物需要浇水才能存活。
只要有一点水,短命植物就可以存活生长。它的根系可以固沙,地表之上的植株可以减慢风度。此外,在裸露的沙漠中,当它们大批生长后,对当地其他植物的生长还会提供很多的帮助。如红柳、梭梭等旱生植物的种子成熟落地后随风四处飘散,在干燥平坦的沙漠中很难扎根发芽,一旦沙漠表面有了繁茂的短命植物,这些种子发芽存活的机会会大大增加。而且短命植物的生长期比较短,当他们枯萎败落后产生的腐殖质还可以改良沙漠土壤表面的情况。
目前国家已经有项目开始研究短命植物的应用问题,科技部在防沙治沙示范区中就尝试着在草方格中种植短命植物,来考察它们如何适应当地的环境,并观察它们的自然生长情况。
据新疆农业大学植物学学科带头人谭敦炎教授介说,很快将有一批关于短命植物的繁殖与环境的适应关系,以及其生理特点和生态效应的成果集中发表,届时运用短命植物来治理沙漠、抑制沙尘暴必将会有更大的进展。
沙尘暴就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现在,沙尘暴正肆虐于世,我们人类自身的力量是渺小的,所以,我们必须借助自然界的力量。希望这种短命植物能使沙尘暴的现状尽快改观。
“神秘岛”
神秘岛屿忽隐忽现,它们是来自海底,还是来自幻觉?我们或许可以从下面的讲述中捕捉到一点线索。
1933年,法国考察船“拉纳桑”号来到南海进行水文测量。他们在海上不停地来回航行,进行水下测量的作业。突然,船员们见到在上一回驶过的航道上竟矗立起一座无名小岛,岛上林木葱葱,水中树影婆婆。可在半个月后,当他们再来这里测量时,却又不见了这个小岛的踪影。对于这个时有时无、出没无常的神秘小岛,大家都莫名其妙,不解真情,只好在航海日志上注明:这是一次“集体幻觉”。
几年后的一个夜晚,一艘名叫“联盟”号的法国帆船航行在南海海域。这艘新的三桅帆船准备开往菲律宾装运椰干。
“正前方,有一个岛!”在吊架上瞭望的水手突然一声呼叫,顿时惊动了船上的所有船员。
船长苏纳斯马上来到驾驶台,用望远镜进行观察。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一个小岛。他感到纳闷,航船的航向是正确的,这里离海岸还有250海里,过去经过这里时从未见过这个小岛,难道它是从海底突然冒出来的吗?可是岛上密密的树影,又不像是刚冒出海面的火山岛。
船长命令舵手右转90度,吩咐水手立即收帆。就这样,“联盟”号缓缓绕过了这座神秘的小岛。
这时,船员们都伏在右般的栏杆上,注视着前方。朦胧的夜色映衬着小岛上摇曳的树枝,眼前出现的事,真如梦境一般。
此时,船上航海部门的人员赶紧查阅航海图,进行计算,确定船的航向准确无误,罗盘、测速仪也工作正常。再查看《航海须知》,可那上面根本就没有这片海域有小岛的记载,而且,每年都有几百、上千条船经过这里,它们之中谁也没有发现过这个岛屿。
忽然,前面的岛屿不见了,可过了一会儿,它却又在船的另一侧出现了!船长和他的同伴们紧张地观察看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如同黑色幕布般的阴影。
突然一声巨响,全船剧烈地摇晃起来。紧接着,船体肋骨发出了嘎吱嘎吱的声响,桅杆和缆绳相扭结着,发出阵阵的断裂声。一棵树哗啦一声倒在了船首,另一棵树倒在了前桅旁边,树叶飒飒作响,甲板上到处是泥土,断裂的树枝、树皮和树脂的气味与海风的气味混杂在一起,使人感到似乎大海上冒出了一片森林。船长本能地命令右转舵,但船头却突然一下子翘了起来,船也一动不动了。船员们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显然,船是搁浅了。
天终于亮了,船员们终于看清大海上确实有两座神秘的小岛,“联盟”号在其中的一个小岛上搁浅了,而另一个小岛约有150米长,它是一块笔直地直插海底的礁石。
好在船的损伤并不严重。船长吩咐放两条舢板下水,从尾部拉船脱浅。船员们在舢板上努力划桨,一些人下到小岛使劲推船,奋战了两个多小时,“联盟”号终于脱险。
“联盟”号缓缓地驶离小岛。两个小岛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这一场意想不到的险恶遭遇,使全船的人都胆战心惊。精疲力竭的船员们默默地琢磨着这一难解之谜。
“联盟”号刚一抵达菲律宾,船长苏纳斯就向有关方向报告了他亲身经历的这次奇遇。当地水道测量局等有关单位的人员听后说,在这片海域从来也没有发现过岛屿。其他船上的水手们也以怀疑的态度听着“联盟”号船员的叙述。显然,大家都认为这是“联盟”号船员的集体幻觉。
船长苏纳斯不想与他们争辩,他决定在返回时再去寻找这两个小岛,记下它们的准确位置。开船后两天,理应见到那两个小岛了,可他却什么也没有见到。他们在无边的大海上整整转了6个小时,还是一无所获,两个小岛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苏纳斯虽有解开这个谜的愿望,但他不能耽搁太久,也不能改变航向,只好十分遗憾地驶离了这片海区。
海岛的神秘出现、神奇消失,是由于地理位置所致,还是船员的集体幻觉?我们无从知道。看来,自然的奇妙真的是我们很难穷尽的。
鱼类的生命之谜
鱼喝不喝水?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能看到鱼总是口一张一闭,很有规律。很多人认为这是鱼在喝水,其实,这只是鱼的呼吸动作。
那么,究竟鱼喝不喝水呢?
根据鱼类对盐分调节的原理,认为海产硬骨鱼是要喝水的,这是因为海水浓度比硬骨鱼类的血液和体液浓度高,由于渗透作用,鱼体内的水分不断散失到海水中,鱼体血液中的酸碱平衡遭破坏,必须喝一部分海水来调节。海水既咸又苦,人不能喝,但鱼可以喝,因为鱼类鳃上有一种独特的氯化物分泌细胞,可以把进入体内的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与海水硬骨鱼类相反,淡水硬骨鱼类是不喝水的,因为其血液和体液的浓度与淡水的浓度大致平衡。
海洋中的软骨鱼类如鲨、鳐等,因为它们血液中含有很多尿素,使体内渗透压比海水大,海水可以从鳃膜不断渗透进鱼体中,因此,它们不但不喝水,相反,还需要经常排尿,才能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
鱼会变性吗?
有些鱼类雌雄可互变,如日本海有种求仙鱼,到了性成熟时,雌鱼会排卵,卵排出后,卵巢萎缩,精囊鼓起,便可排出精子,为卵子受精,这是一种雌雄同体鱼。
红海有种红鲷鱼,该鱼以20条为一群,其中以“一夫多妻”组成“鱼家庭”,若其中的雄鱼意外失踪或死亡,其中的一条身强力壮的雌鱼便会变成雄鱼,维持这个“鱼家庭”。
澳大利亚裂唇鱼,好斗的雄鱼也以“一夫多妻”的形式生活,该雄鱼不准其他雄鱼问津,当这条逞强的雄鱼死后数小时,就会另有一逞强的雌鱼潜居王位统帅其他雌鱼,担任雄鱼的角色,一个月后,这条潜居王位的雌鱼就变成地地道道的雄鱼了。
雌鱼为什么会变成雄鱼呢?科学家们认为,鱼体内同时存在着雄性的基因,当他们生活到一定阶段或受到一定刺激,神经系统就会发出信息,促进雄性基因增强活力,分泌出大量的雄激素,从而使性别发生了逆转。
小鱼也能吃大鱼?
人们常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然而,在浩瀚无际、弱肉强食的海洋世界里,有许多弱小的小鱼,由于身体具备某些特殊的器官,却能以小胜大,使大鱼甘拜下风。这些小鱼常常采用其特有的杀手锏,或发电击伤或分泌毒液,充分展示了海洋鱼类的谋生术。
在深海中,食物缺乏。为了生存,那里的许多鱼都长着尖尖的牙齿,它们的口能像蛇的口一样张得很大,这类鱼有蝰鱼、叉齿鱼等。身体仅有6厘米长的叉齿鱼,却能吞下13厘米长的鱼。进食后,它的胃胀得很大,腹部呈现出所吞食的鱼的形状,之后,这条大腹便便的叉齿鱼便可一连几天不用寻觅食物了。
在全世界350多种鲨鱼中,有一种体型很小的鲨鱼,它身长只有40厘米,但牙齿却很厉害。这种小鲨鱼极其凶猛,甚至敢于向体重达七八百千克的大鲨鱼发动进攻,它咬破大鲨鱼的皮肤,进入大鲨鱼体内,使大鲨鱼丧生。
生活在海洋中的电鳐,身体虽小,却能从头部与胸鳍之间的肌肉纤维特化成的电板发电,把处在它形成的电场中的大鱼击伤。海洋中不少巨大的凶猛鱼类见到它后都要“退避三舍”,敬而远之。
有人发现一种头上长着两只尖角的鱼,它的嗅觉特别灵敏,能闻到好几千米以外的血腥味,然后赶去“就餐”。当它被大鱼吞食后,它也毫不在乎,待进到大鱼腹中后,它就运用又硬又尖的双角钻破鱼腹,转眼之间便可从大鱼肚子里钻出,逃之夭夭,而那条大鱼却在疼痛中慢慢死去。
在红海,人们发现有一种扁平的小鱼——豹鳎,它能分泌一种乳白色的毒液,这种毒液只需一小滴,就能使大鲨鱼暂时瘫痪。
形如鳗鲡的七鳃鳗,其吸盘状的口内长满了角质齿,它能吸在大鱼身上,将大鱼皮肤咬个洞,然后吸大鱼的血。它一边吸血,一边分泌出一种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大鱼由于失血过多,不久便死亡了。
与七鳃鳗同属无颌类的盲鳗,口周缘有三或四对触须。它往往在大鱼皮上咬个洞或从大鱼鳃孔直接钻入大鱼肚内,先吃内脏后吃肉。它能把一条好端端的大鱼吃得只剩下皮和骨头。人们曾发现、在一条鳕鱼体内竟有123条盲鳗。由于盲鳗的这种可恶的习性,人们便称它为“鱼盗”。
为了生存,这些看似弱小的鱼类,用自己的独特技艺演绎着一幕幕“小鱼吃大鱼”以弱胜强的传奇。
鱼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研究人类奥秘的同时,对鱼类的研究也许更能加深我们对于大自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