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左女右”的习俗在生活中处处都能见到,比如说戴戒指有男左女右的讲究;排座、照相、服装,甚至在浴室和厕所的坐落上都习惯以男左女右为序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的习惯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究其根源,这一讲究起源于何时呢?
据考证,“男左女右”的习俗起源于我国古代哲学。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万物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阳”。在传统上一般将大、长、上、左视为阳;将小、短、下、右视为阴。男子体强性刚,属阳于左;女子体娇小,性温柔,属阴于右。
而在男女佩戴戒指的问题上,传统礼教认为,左为上,象征尊严和力量;右为下,象征温柔和体贴。因此,在戒指的佩戴上有“男左女右”之分。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形成了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传统习惯。
021我国古代的财神爷
财神爷的起源颇为难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财神爷,一般认为有五类,即“正财神爷”赵公明;“文财神爷”比干、范蠡;“武财神爷”关羽;“偏财神爷”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财神爷”刘海蟾。这些财神爷,又可分为文财神爷和武财神爷两大类,最为人们熟知的则是“正财神爷”赵公明和“武财神爷”关羽。
据《封神榜》载,赵公明原在峨眉山罗浮洞修道。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他跑下终南山管闲事,站在商纣一边对抗义师,后来阵亡。一道游魂被敕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并统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个部下。他们的职责都与财有关,故而后世尊他为财神爷。
从塑像上看,赵财神面孔黝黑,胡须浓密,身跨黑虎,手执钢鞭,一副凶狠霸道、威武十足的武将架式,但他另一手却捧着金元宝,故又称“黑虎玄坛”。
除此之外,现在民间人气最旺的还有“武财神爷”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簿,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做生意的人多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尤其是《三国演义》一书把关羽进一步神化,故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从业者纷纷借“三国”之事奉关公为其行业之神,如豆腐业(相传关羽年轻时曾以贩卖豆腐为生);铁匠业(相传关羽早年以打铁为业);烛业(关公秉烛达旦,恪守叔嫂之礼);工商业(关公“上马金、下马银”、“封金挂印”和桃园结义、关公重义);还有理发业、屠宰业、刀剪铺业(因为他们的工具都是刀,而关羽的兵器就是青龙偃月刀)……
现如今,这两大财神在民间的知名度都是很高的,只不过奉行群体不同而已。广大农村的居家之人多奉赵公明为主财神;而出门在外、闯荡江湖、做生意之人多奉关羽为主财神。
趣味链接:“财神”比干和范蠡
比干是殷纣王朝的三大忠臣之一,纣王不但不听他的劝谏,还听信妲己的谗言,把比干的心挖了出来。传说比干因为没有了心,所以办事就不偏不倚。那他为何被人们尊为财神呢?
在《封神演义》里,比干被封为文曲星。因为在古代,要想出人头地,就只有走科举考试这条路博取功名。一旦考取了功名,俸禄财源自然就来了,所以比干这个文曲星自然就成了财神。
范蠡是春秋末年越王勾践手下的谋臣,他很有学识,人也机智聪明。越王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范蠡辅佐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成就了霸业。
而越王成功后,范蠡却功成身退,隐迹江湖。据说他凭借过人的智慧,在后半生白手起家,积金数万,既善于理财,又乐善好施,故人们尊他为财神。
022寿星的形象
民间传说,寿星为司长寿之神,他是福、禄、寿三星之一,又称南极老人星。关于寿星的形象,《西游记》中写他“手捧灵芝”,长头大耳短身躯。《警世通言》中有《福禄寿三星度世》的神话故事,画像中寿星为白须老翁,持杖,额部隆起。
民间的年画上也把寿星画成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模样,并且还称他这种隆起的头为“寿星头”。寿星身量不高,大耳朵,长眉白发,弓背弯腰。拄弯弯的龙头拐杖,杖上还挂着一个盛着灵丹妙药的葫芦,手托仙桃,突出的大脑门,俨然是个慈祥和善的老者,深得人们的喜爱。
可是他的“寿星头”是怎么来的呢?也就是说他的头部为何会有个隆起呢?关于这个问题,民间有则很有趣的传说。
说寿星的母亲怀胎九年,孩子还没出生,母亲十分着急,就问肚子里的孩子:“儿啊,你为何还不出世?”没想到这孩子在娘胎里就能说话,寿星回答说:“如果家门口石狮双眼出血,我就出生。”不料,此事被隔壁屠夫知道了,屠夫悄悄用猪血涂上石狮双眼。第二天早上起来,寿星的母亲见了石狮,就告诉儿子说石狮双眼已经流血了,寿星听了就急忙从母亲腋下钻了出来,就这样,寿星诞生了。
因为年份未到,所以他的头就变长了。因为一般凡人都是十月怀胎,传说寿星要十年怀胎,当然,这是一则解释型故事。至于“寿星”究系何人?有的说是彭祖,有的说是张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趣味链接:福星与禄星的原型
古代将木星称做岁星,人们认为,它所在的地方有福,能降福于民,所以又称福星,民间即有“福星高照”的说法。
但道教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福星本是汉代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杨成。当时的皇帝汉武帝觉得道州的侏儒很有趣,于是下令让道州刺史每年进贡几名到宫里做宫奴,杨成认为这项规定不合人道,于是冒死上疏说:“我们这里只有长得矮的百姓,但没有长得矮的奴隶。”要求废除这项进贡。
汉武帝听后,深感惭愧,于是取消了进贡。道州百姓感念杨成,纷纷建祠绘像供养,奉他为本州的福星,以后各地民间都将他视为福神,成为道教的福星。
禄星掌管人间的荣禄贵贱,他的来历不太清楚,由于禄有发财的意思,所以民间往往以财神赵公明的形象来描绘他,头戴铁冠,黑脸长须,手执铁鞭,骑着一头老虎。但在道教的三星群像里,他却是一位白面文官。
023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
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居于太微玉清宫,是掌管人间、天上、地下一切事物的神仙。在民间,很多人都认为玉皇大帝的配偶是王母娘娘,这究竟有没有乱点鸳鸯谱呢?
王母的概念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了,不过史书中所描述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别。《山海经》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纯粹就是个怪物,并不是天上的神仙。而在《竹书纪年》中写道:“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穆天子传》卷三云:“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西王母再拜受之。”可见,在《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的记载中,西王母是人间的国王,掌管着世间的一切事物,连天子做事都得去请示她。
到了两汉之际的西汉时,西王母的形象与乞丐无异,司马相如《大人赋》中曰:“吾乃今日睹西王母,皓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在东汉后期,道教产生了,并且影响日益增大,玉帝和西王母都成为了道教所崇拜的神仙,并且出现了这两位天神是夫妻关系的记载。
玉帝在道教典籍里的全称是“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简单一点叫“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简称“玉皇大帝”。西王母则被崇奉为“西元九灵上真仙母”,后来又加上了更复杂的“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封号,完全把他们神化了。
到了南宋时期,当时的一些着作中,已经广为流传玉帝和西王母是夫妻关系的记载,并且已经大众化了。此后,在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中也有西王母是玉帝皇后的说法,影响就更深了。
不过随着科学的发展,玉皇大帝和西王母也只是存在于宗教和神话传说中了,所带给人们的也只是一种美妙的想象。
趣味链接:太上老君的原型
在道观的大殿正中一般都供奉着“三清”的尊位,其中的太清就是太上老君(其他两位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他们统领所有天神,为神王之宗,飞仙之主)。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历史上实有其人。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后来被道教尊奉为始祖,并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
老子与道教其实并无关系,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也未创立宗教。老子的着作是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后来道教奉他为始祖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他的《道德经》正合道教宗旨;二是老子出生年代早;三是老子有许多神奇的传说。
有关老子的传说,最着名的要数“紫气东来”的故事。相传楚康王时,东宫宾友尹喜观星望气,见东方紫气西移,天文呈现出祥瑞之象,知道将有圣人入关,就求为函谷关令。第二年夏天七月,老子果然离开中原西行入关,尹喜就把他挽留下来,对他执弟子之礼,邀请他到玉楼观。老聃给他讲授了《道德五千言》。次年,老子升天而去。尹喜继续留在玉楼观清修三年,撰写了《关尹子》。尹喜后来远赴蜀地追寻老子,也升天成仙。
024华夏始祖:黄帝轩辕氏
传说黄帝一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过着不定居的游牧生活。黄帝与炎帝联合打败蚩尤部落后,双方各据一方。炎帝野心很大,为了称霸,便领兵与黄帝一族在阪泉一带大战三次。
黄帝率领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一举打败了炎帝部落,而后迁居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后来炎帝一族归顺了黄帝,黄帝一族与炎帝一族相处融洽,并很快发展了起来,所以,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
据史书记载,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黄帝的后代子孙又同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
后世人还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部族,说黄帝部族用玉做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让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他命令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等等。
趣味链接:“华夏”一词是从何时开始的?
古史传说,夏是最早的一个朝代。而后来的周人以夏文化的继承者自居。因此,《尚书》中常有“区夏”、“有夏”、“时夏”等词。
“华”最初是指花,有光华、鲜美的意思,又因为华字的古音与夏相近,“华”最终发展为具有文化意义与地域意义的名号。在春秋时期,为了加重语气和加强语义,“华”与“夏”合而为一,“华夏”成为中原诸侯的名号,与诸夏的含义相同。《尚书》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春秋以后,华、华夏等名号逐渐废除不用,被“中国”取而代之,通行至今。但由于“华夏”意义美妙,自东汉以来成为文人习用的词语,也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象征。
025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大魔兽
四大魔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种凶恶的动物,分别是:饕餮,穷奇,混沌和梼杌。
饕餮是一种最贪吃的动物,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说的狍鸮即是指饕餮。饕餮是古人对贪得无厌之人的称谓。
关于穷奇的记载,《山海经·北山经》有云:“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邦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狞狗,是食人。”另外一种说法说穷奇是神名,《淮南子·坠形训》:“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高诱注曰:“穷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乘两龙。其形如虎也。”在电脑游戏《天之痕》中,仙山岛上全身火红、状如牛的怪兽就是穷奇(身上有五色石南叶)。后来“穷奇”用来比喻背信弃义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
混沌:混沌,即混敦。其状如犬,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有两耳而不闻,有腹无五脏,行走而足不开。混沌因既混且乱,故后世称是非不分之人为“混沌”。《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
《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两尺,人面虎足。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扰乱荒中,名梼杌。”另有一说是神名,《国语·周语上》:“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另外有一本战国时的书名叫《梼杌》是专门记载楚史的史书。后来“梼杌”被用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凶恶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
趣味链接:古代传说中的“四灵”
早在周代,我国民间就出现了龙、凤、麒麟、龟为“四灵”的传说。
龙是“四灵”之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它影响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了文化的各个层次。但世间本来没有龙,龙是人类想象的产物,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北方有个华夏族,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在蛇的图形上,添加了图腾的特征,如鳞甲类图腾、有角兽的图腾、有四只爪子的爬虫类的图腾,还有多种猛兽的图腾,最终融合成一种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这就是“龙”的由来。
凤凰,也是古代人民以幻想中的保护神而演化出来的鸟图腾形象,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凤凰这种禽鸟。凤凰和龙成为中国对称美的一个典范,“龙凤呈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传说黄帝后裔中的商族,以凤鸟作为自己的图腾。周武王伐纣,相传有“凤鸣岐山”的瑞兆。后来,凤族后代的商,被龙族后代的周所吞并。经过周文化与商文化的融合,龙、凤被保留下来,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国民间,人们一直还是将龙和凤凰作为吉祥喜庆的美好象征。
在周代名作《山海经》中,提到了凤凰。书上说,凤凰鸟,产生在貊国的东北方,其羽毛有红、黄、青三种颜色,非常美丽,身朝东方。
麒麟,也是一种不存在的怪兽,它只是人们幻想中的“灵物”。雄兽称为麒,雌兽称为麟。传说中的麒麟性格温良,不履生虫,不折生草,是有德行的仁兽。
汉代的麒麟形象,与现在的鹿相似,头上有独角,角上长肉球。《毛诗正义》中说:“麟,麏身,马足,牛尾,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与龙、凤一样,麒麒也是综合化了的图腾。
“四灵”中唯有龟是真正存在的动物。龟因其长寿、通灵而被人们视为一种图腾形象,归于“四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