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相统一的目标。教育是这个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这个奋斗目标的基本条件。教育必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正如报告所指出的“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报告在概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报告将这6个方面的内容细化为4项具体目标:即经济发展目标,民主与法制建设目标,全民素质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将教育目标贯穿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健康素质的提高3个环节,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目标的提出,着眼于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宗旨,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意义。
第一,“十六大”报告明确将精神文明建设指标列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教育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体目标之中。报告中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明确指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去历届党的代表大会在制定目标时,多是提出了经济建设的目标,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指标讲得很明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指标则不具体。“十六大”报告首次明确将精神文明建设指标列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教育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之中。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
这说明了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包括教育目标在内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充分强调了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民族振兴,首先是教育振兴。
第二,“十六大”报告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具体化。报告提出要建立和“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民群众的事业,离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及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不可能完成的。国民素质是全面的素质,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
这一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对21世纪前20年我国教育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教育工作在新时期必须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服务,必须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不仅要加快在前10年完成“两基”目标任务,而且在此基础上要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拓展教育的全民性,建立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
第三,“十六大”报告是历届党的代表大会中,对教育问题论述最完整的一次。报告集中较多的篇幅从8个方面专门论述了教育问题。这8个方面分别为:一是从教育的战略地位角度,二是从教育方针角度,三是从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角度,四是从教师队伍建设角度,五是从义务教育角度,六是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角度,七是从教育投入角度,八是从国家助学政策角度。这8个方面对教育的地位作用、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的目标任务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体现了对教育的系统性认识。
(二)报告提出的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说,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工作的神圣使命
“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这一目标的提出,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日趋成熟,充分体现了民族振兴,首先是教育振兴;教育发展,目的在国家发展。全国发展是这样,区域发展也是如此。报告对教育对象的全民性及国民素质全面性地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教育的对象,从而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获得更丰富的人力资源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我个人的理解是:国民教育体系加上教育的现代化。
从现代教育的特征分析,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代教育具有普及性,普及教育是现代社会、现代生产以及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现代教育形式多样化,包括对新一代人的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现代教育内容的科学化以及教育手段现代化、网络化和高效能等。
从教育现代化程度上分析。现代化教育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教育在数量、规模上的发展,在办学条件、经费、设备、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先进程度;第二个层面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包括建立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教育制度、教育体制、教育机制,使教育制度与民主政治制度、市场体制以及法制化相适应;第三层面是在教育价值、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观念等方面的现代化,吸收世界教育改革与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革除不适应社会现代化的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及僵硬刻板的教育方法等,培养富于责任感和创造力的现代公民。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从教育的全局性、整体性出发,不断发展和完善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建立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又要从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出发,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其他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落后的教育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促进国民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
目前,甘肃省教育事业发展距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必须把甘肃省教育引向新的发展阶段。
(三)认真研究和调整教育发展的规划、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服务,逐步提高甘肃省教育总体水平,逐步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努力为西部大开发、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我们在深入调研、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和具体任务和措施。
1.加快基础教育发展,推进“两基”进程,继续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
到2005年,全省80%以上的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5年,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85%(全国毛入学率90%以上)。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50%(目前全省为39.5%,全国为55%。2005年全国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60%);多种形式并举,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城镇初中毕业生基本能够升入高中阶段的各类学校,全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10%(全国毛入学率为60%左右)。
到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0%(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5%);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70%(全国达到8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30%以上(全国为70%左右)。
到2020年,全省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超过95%(全国超过95%);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80%(全国90%);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60%(全国为85%)。
2.努力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在2002年招生规模基础上,略高于甘肃经济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年以10%左右的比例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到2005年甘肃省高考录取率保持在55%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3%左右,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29万人。加强研究生学位点的建设,今后五年中,甘肃省研究生教育规模应该有较快的增长,使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与本科教育规模的扩大相协调。到2005年,高校博士点达到67个左右,硕士点新增120个左右,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13000人左右。到2010年,高校博士点达到90个左右,硕士点在2005年基础上新增70个左右,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18000人左右。到2020年,高校博士点和硕士点的数量,基本满足甘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质量居国内先进水平。进一步优化、调整高校学科布局。到2005年,省级重点学科达到60个,高校总数达到30所左右,平均每85万人拥有一所高校。自学考试在籍考生稳定在35万人。2010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达到40万人,研究生在学人数达到28000人。到2020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65万人。
3.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发展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2005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到10万人,在校生达到27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达到1.6万人,在校生达到5万人。到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30万人。积极实施示范职业学校工程,在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基础上,建设2~3所高等职业技术示范学院、8~10所中等职业技术示范学校、25~30个示范专业点。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在省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推动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
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一步促进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严格劳动准入制度,努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有机衔接。到202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40万人。
4.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好甘肃省教育信息传输平台、甘肃省教育资源平台、甘肃省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启动三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银桥工程、金证工程、大学网络环境建设工程。到2005年,甘肃教育卫星宽带网卫星地面接收小站基本覆盖全省60%以上的各类中小学校,所有中学基本建成计算机网络教室,并能基本开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全省所有城市及部分乡镇中小学基本接入甘肃教育互联网,由甘肃省网中心连接的“西陇海兰新线甘肃经济带”沿线地区基本建成教育城域网,60%以上的地区基本建成教育资源中心,使全部高中和部分初中实现双向交互式的远程教育功能,全省高中、初中、小学中,经过信息技术系统培训的教师合格率分别达到90%、70%、25%,高中和初中学校的生、机比例分别达到17∶1和27∶1,小学生、机比例突破100∶1大关。
到2010年,甘肃教育卫星宽带网卫星地面接收小站将覆盖全省各类中小学校;所有中学、完全小学和部分农村小学建成计算机网络教室,并能开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全省所有城市及乡镇中小学基本接入甘肃教育互联网,由甘肃省网中心连接的全省所有地区基本建成教育城域网,并建成地区级教育资源中心,使各级各类学校均基本实现双向交互式的远程教育功能,全省中学、小学中,经过信息技术系统培训的教师分别达到100%、50%,高中和初中学校的生、机比例分别达到8∶1和12∶1,小学生、机比例突破50∶1大关。
到2020年,以光纤为传输介质的宽带数据网络在学校(包括中小学)将得到普及,光纤将成为各类媒体信息传输的承载介质。卫星通行网络和无线通信网络,将对广漠的西部地区有全方位的广泛覆盖,通过无线手段获取信息将得到普遍的应用。个人电脑作为网络的终端接入设备在学校将得到普及和广泛使用。网上的教学资源极为丰富,在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乡镇学校网络信息站、卫星传输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的建设,将对70%以上的农业人口开展继续教育,全社会的终身教育和学习体系将建立。
(此文发表于《甘肃教育》2006年第1期)
把甘肃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07年3月2日)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在我国人才培养层次中,研究生教育及其相应的学科建设居于最高层次,具有“龙头”地位,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是体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这两个中心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水平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对促进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