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尧夫听完后,更加显得愧疚,连称自己不对、太不应该了。
此后,程颐就经常在别人面前说起范尧夫的过失,说他不是当宰相的料。范尧夫听说后,也只是笑笑,不置可否。
后来,程颐受到皇上的召见,程颐向皇上讲了很多安邦定国的良策,受到皇帝嘉许。皇上说:“你有范尧夫当年的风采啊。”
程颐觉得不以为然,说道:“范尧夫有向陛下进荐过这么多的忠言良策吗?”
皇上用手指着一个小箱子说:“那些都是他进言的小札子啊!”
程颐将箱子打开来看,才发现当初他指责范尧夫的两件事,范尧夫早已向皇上提及过了,只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没有好好施行而已。
如此一来,只把程颐羞得满面通红。次日,他赶紧登门去向范尧夫道歉,范尧夫却笑着说道:“不知者不罪,您不必这样啊!”
智谋点评:俗话说:“大肚能容天下事”。智者行事,但求无愧于心,有利于人,至于别人说什么,则大可不必介怀。
苏颂不欺幼主
北宋哲宗元佑年间,苏颂任职吏部尚书。当时,哲宗年幼,不懂国事,朝中诸事基本上都取决于宣仁太皇太后。
哲宗说了话,有时会没有下文,大臣们甚至无人应对。唯独苏颂是例外,他每次上奏,总是先禀告宣仁太后,再禀告哲宗。每次宣读哲宗圣旨,必须要求诸大臣俯伏而听。
后来,哲宗长大亲政,改元绍圣,贬斥元佑年间的老臣故将,御史周秩要将苏颂一并弹劾,哲宗却说:“苏颂明晓君臣之义,不要随便议论这位老臣。”
智谋点评:苏颂的作为不仅是一个作臣子的本分问题,也是一个为人的眼光问题。这就是一个人有远见的典型。
苏东坡义助吴味道
宋哲宗元佑年间,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府。他刚上任时,有一天都商税务官押来了一个偷税的人。经讯问,原来那人是南剑州乡贡进士吴味道,他带了两个特大的包袱,封皮上写着苏东坡的名字和头衔,送往东京汴梁苏侍郎住宅。
苏东坡问他包袱里是什么东西,吴味道十分害怕,愁眉苦脸地回答说:“我今年秋天有幸承蒙乡里推荐,朋友集资让我参加省试,送给我钱百千,我就置办了建阳纱三百六十丈,考虑到路上所经过的乡镇都要抽税,到了东京就剩不到一半了。我心中暗想,当今天下最有名望而又爱奖掖后进的,只有翰林学士先生你了。即使事情败露,也必然会同情我。就借先生名义,封装好包裹带着走。不知道先生已经到这里来做知州了,实在罪责难逃。”
苏东坡看了他很久,然后大笑,叫掌笺吏把那两包东西上原来的封皮取下来,换上他亲笔所题的新封皮,上面写着他的新官衔,送交东京竹竿巷。并写了一封给他弟弟苏辙的信交与吴味道,告诉他:“你现在就是上天去也不碍事了。”
第二年吴味道进士及第,就备了厚礼来向苏轼道谢。
智谋点评:这件事让人拍案惊服,对苏东坡的肚量也由衷敬佩。
程颢不近怪异
宋徽宗时,蔡京的弟弟蔡卞任元帅,程颢在越州任佥判,蔡卞认为程颢很有学识,因此十分器重他。
当时,有道士张怀素,受到蔡卞的礼遇。
蔡卞对程颢说:“张怀素法力无边,能通鬼神,调遣飞禽走兽。孔子当年诛杀少正卯时,他就曾经进谏说,杀得太早了。汉高祖刘邦与项羽在成皋交战,相持不下。因此也不知道他的年龄有多大了,他恐怕不是世间的凡人啊。”
程颢听说后,都不置可否,只是在心里暗暗好笑。
后来,张怀素去四明山,路过会稽,蔡卞将他留下来殷勤款待,程颢也不能阻止。
因此,程颢说:“孔子不谈关于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的事情,因为这些都不能垂范后世。接近张怀素就是接近怪异。一州之长既然十分信仰尊崇,士大夫们又争相阿谀逢迎,老百姓必然也要沾染这种风气。如果是真正有道的人,根本不愿意这样做,而张怀素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认识他并不是坏事啊。”
二十年后,张怀素谋反,事情败露,很多知名人士都受到了牵连。有人想以此事诬陷程颢,但却找不到证据,只好罢休。
智谋点评:做人一定要守中持正,不然就会使自己误入歧途。程颢若非如此,就难免会被人抓住把柄,罗织罪名。明哲保身,是没有成规的,具有程颢的见识,就可以并行不悖。
成吉思汗不计前仇
哲别是成吉思汗的四先锋之一,他起初是泰赤乌的一员战将,名叫只儿豁阿歹。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之时,曾与泰赤乌、札答兰、合答斤、山只昆等部在阔亦田(今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旗辉河南奎腾河附近)进行了一场大战。
战斗进行得非常惨烈,半天后,敌军开始溃败,铁木真率军紧追泰赤乌部的军队,面对如此困境,泰赤乌部人不甘心束手待毙,于是稳住阵脚,步步为营,顽强抵抗。
战斗中,只儿豁阿歹站在山坡上观察敌情,一眼就看见了在战阵中冲锋的铁木真,于是弯弓搭箭,向铁木真的喉咙射来。
只儿豁阿歹号称神箭手,有百步穿杨之功,这一箭当然也不会有偏差。但铁木真听到箭响,就把头一歪,箭虽没射中他的喉咙,却射中了脖颈的血脉。
铁木真中箭后,血流如注,不省人事,被部将救下马来。铁木真虽然负伤,但最后还是打败了泰赤乌部。活捉了只儿豁阿歹等人。
后来,铁木真在巡视俘虏时问道:“是谁将我坐骑的颈项骨射断的?”他生怕射箭者不承认,于是故意说成中箭的是自己的坐骑。
只儿豁阿歹性情耿直,为人坦荡,闻言后说道:“是我射的,今番被擒,如何处置,悉听尊便。”
铁木真听后非常高兴,说:“但凡做了害人的事,他人必隐讳不说。如今你却不隐讳,可以做伴当。”
于是,成吉思汗收留了只儿豁阿歹,并赐其姓名为“哲别”。在后来的一些战争中,哲别屡立战功,成为成吉思汗手下的一员名将。
智谋点评:成吉思汗并非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人,他实有非常之智慧,他能重才德而不计仇怨,用人不拘一格,大事焉能不成。
廉希宪礼贤下士
元世祖至元年间,廉希宪官拜荆南行省平章。
初到任时,有个江南的高官刘格前来拜见他,廉公对他没有留丝毫脸面,连坐都没让他坐就直接把他轰走了。
刘格走了后,一些穿着寒酸的文人士子,袖中揣着自己写的诗词,前来拜见他,廉希宪却对他们非常客气,他们一进来,就叫他们入座,吩咐下人奉茶倒水,与他们一些谈论经史子集的问题,询问他们的饮食劳苦,就好像遇见了生平的挚友一样。
这些文人士子离开后,廉希宪的弟弟廉希贡感到不解,就问他:“刘格是朝廷命官,哥哥您却对他简慢无礼;而这些文人士子一无所有,您却对他们优待有加,这是什么原因呢?”
廉希宪回答道:“这你就不明白了,大臣的言语举止,亲疏贵贱,都关系着天下大事,刘格虽然官位显赫,但他是背叛了他原来的国家宋室而归顺过来的人,而这些文人士子却不是,现在大元刚刚从北方的荒漠崛起,我如果不优待这些读书人,儒家学说就会从此衰微下去啊。”
智谋点评:尊重有才能的人,自己才会得到尊重,而对于背信弃义的小人,则大可不必和他多费唇舌。
丰庆还银退烛
明朝时,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为了考察属下官员的德行和政绩,他就经常到各州县去走访。
有一次,他来到某州巡视,当地有一个贪官,听说丰庆为官清正廉明,担心自己的罪行被揭穿,心中害怕。为了让丰庆手下留情,他用白银做成蜡烛的式样,用纸裹好,以见面礼的形式送给了丰庆。
丰庆当时也没有觉察出蜡烛有什么异样之处,因见不过是几根蜡烛,也谈不上受贿,况且这个知县表现得很殷勤,便收下了。
后来,丰庆的一个侍者发现了蜡烛的异样之处,便报告了丰庆。丰庆故意说道:“那就将这些蜡烛点燃吧。”
侍者说:“大人真会说笑话,这个蜡烛是用银子做成的,世上哪有可以点燃银子的道理?”
丰庆顺势说:“既然这蜡烛无法点燃,我们拿来又有什么用呢?谁送来的,就给他送回去好了。”
第二天,丰庆很从容地告诉那个知县:“你的蜡烛不能够燃烧,为什么不拿回去换成能够燃烧的蜡烛呢,以后不要再这样了!”
贪官听后愈发感到害怕,次日就弃官而去了。
智谋点评:那种用廉洁要求自己,以宽恕对待别人,尽可能远离容易令人诽谤之处的智慧,十分难得。丰庆的行为,值得为政者们好好借鉴。
王晋溪守边智略
明朝,王晋溪在西北时,修筑花马池一带的边防墙,命令两个指挥官监督工程,两个人非常效力,防守墙不但修得非常坚固,而且花的时间和财力也很少。结果还剩下白银两千多两,指挥官拿着剩余的银两向王晋溪汇报。
王晋溪说:“这一带城墙确实是西北重要关卡,你们能尽心尽力地完成,这些细碎银两何足挂齿,就用来奖赏两位吧。”
后来北方胡兵来犯,王晋溪就派这两个指挥官领兵抗敌,两个人争先打冲锋,其中一个还战死沙场。
王晋溪总管三边时,每次巡察边防,虽然吃的是中等伙食,他也花费百金,从来不打折扣。所到之处,都要摆上供具,烧数头羊,同时对一切事情都认为是好兆头。
事后,王晋溪也不算供品多少就撤下去都分给随从,即使是最低等小吏,也得到好处。所以西北一带只要一出警报,那里人人都效力、卖命。
智谋点评:对有才华的人不求全责备,可以使其才华为我所用。
大度明智的王守仁
明朝时,宁王朱宸濠谋反,王守仁出任边帅,平定了宁王的反叛,活捉了朱宸濠,向皇上察报了此事。这时朝中江彬等人妒忌王守仁的功劳,于是散布流言飞语肆意中伤王守仁。同时又令北军大肆谩骂他,有人还故意冲撞他,进行挑衅。
王守仁都镇静自若,不为所动,同时对他们一直以礼相待。
战前,王守仁事先让巡捕官告诉市民把家搬到乡下去,而以老弱者照应门庭。开始他打算犒赏北军时,张忠、朱泰等下令北军不许接受。王守仁于是向百姓宣传说:北军离开自己的家乡是很苦的,居民应该像主人对待客人那样对待他们。
每当王守仁外出,遇到北军有丧亡时,一定停下自己的车表示慰问,赏赐棺木等治丧之物,同时哀叹很久才离开。这样,时间久了,北军全都很敬服王守仁。冬至节到了,王守仁预先命令市内准备祭奠,这时新近经过朱宸濠战乱的市民,买酒祭祀死去的亲人,哭声闻之不绝,北军听后无不思家流泪哭着请求归去。
智谋点评:大度明智的人,总是会受到别人敬重的,做人就应该像王守仁这样啊。
徐存斋勇于改过
明人徐存斋学识渊博,不到三十岁时,就已经在浙江东部担任督学之职了。
一次,有一个秀才在文章中用了“颜苦孔之卓”一句,徐存斋把他这句话圈了下来,并批上“杜撰”两字,将该篇文章判为四等。
这个秀才觉得自己特别冤枉,于是拿着自己的文章去向徐存斋请教,他说:“先生您的见解、教诲当然是正确的,但‘颜苦孔之卓’这句话确有出处,是在杨子的《法言》一文中,实在不是我自己杜撰的啊。”
徐存斋一听,马上认识到了自己的疏漏,他站起来说道:“我这个人侥幸得很,当官太早,并没有很好地做学问,今天承蒙你多多指教。”
于是他将这个秀才的文章重新改判为一等。
没过多久,这件事情就传开了,时人都称赞徐存斋很有度量。
智谋点评:勇于改正自己的过失,是需要器量和见识的,徐存斋就是这样的人,所以能得到时人的尊重。从古至今凡是有贤名的人,绝没有由着自己的性子坚持错误不改的。
皇太极重用汉官
努尔哈赤创立后金时,对汉族官员采取的是排斥打击政策,皇太极继位后,则一反惯例,开始重用汉族官员,他对汉族官员的建议都很重视。
汉官宁完向他进言说:“明朝的典章制度值得借鉴,应按照后金的具体情况,制定一部金典,让众官到可汗面前朝拜,随后议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逐渐成为全国的制度。”皇太极于是建立起了典章制度,使中央的权力得到了加强。
汉族官员胡贡时向他进言,认为八旗旗主权重,如此大权旁落,则国家很难长治久安。皇太极听后,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心结束“旗主林立“的局面,重用汉官,汲取汉官的统治经验,建立一套完整的封建驭臣制度。
此外,皇太极还不断用高官厚禄来招揽明朝的文臣武将,并把汉族官员加入到中央行政机构中,委以重职,授予实权。汉官范文臣、李延庚、金玉和、吴守进、李云等都在皇太极的朝中担任过要职。
皇太极又采取了科举考试,招纳明朝投降的文武将官等措施,不断扩大汉族官员的队伍。还命令满、汉、蒙古族官员若发现有特长之人,被推举者无论是什么人,一律委以重任。
就这样,后金的力量不断壮大,最后入关建立了大一统的清朝。
智谋点评:汉族在中原经营几千年,其先进的管理经验是少数民族无法比拟的。皇太极能取其长处,补己短处,实是明智之举。做大事者,就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