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15100000047

第47章 教育·科举(2)

洋务学堂又分两种:一种专习“西文”;另一种专习“西艺”。习“西文”的近代学校,主要有京师同文馆、广州同文馆等;习“西艺”的近代学校,主要有马尾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其中,京师同文馆是第一个开办的,开了中国近代新式学校之先河。

当时,科举考试仍然是铨选官吏的唯一制度,因而这些洋学堂出来的学生的出路很是尴尬。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朝廷颁布了《新设同文馆酌拟章程》,规定京师同文馆三年制优等毕业生可以被保举为七、八、九品官。

此外,洋务学堂还受外国人经费、管理上的控制。虽然如此,开办洋务学堂仍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比如,它打破了儒家学说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对晚清科举制度形成了冲击;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早期留学生的派遣等。

另外,新学堂内除了开设西文,还有大量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近代自然科学课程,大大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

014京师大学堂,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京师大学堂诞生于戊戌维新运动,1898年,经光绪帝下诏,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

1902年,京师大学堂因1900年义和团运动停办后恢复,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请出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聘请两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并入大学堂,藏书楼也于同年重设。1862年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举行开学典礼,各个方面开始步入正轨。

大学堂首先举办速成科和预备科,速成科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后者即是今天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1904年京师大学堂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这是中国高校派遣留学生的开始。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中国的高等教育揭开崭新的一页。

015古代实行的学分制

我国实行学分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

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王安石为相,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制定升舍法。升舍考试评定成绩分为三等:操行和学业皆优的为上等,一优一平的为中等,两种都平的或一优一否的为下等。三舍考试都用积分法。

元朝仁宗皇庆、延祜年间,调履谦为国子监司业,立升斋、积分等法。一是升斋法:每季考所习经书,课业成绩合格和未违犯规矩者,以次递升,即升上斋。逾再岁,始与私试。二是私试规矩:孟月、仲月、季月三考。词理俱优者为上等,得一分。词平理优者为中等,得半分。岁终统计其年积分。积至八分,得充高等,以四十人为额。三年不通一经及在学不满一年,定章黜革。“所以人人励志,士多通材”。

明朝也采取宋神宗时的办法,凡国子监的学生积分达到及格就可授予相当的官职。国子监按学生的程度设六堂正义、崇志、广义、修道、诚心、率性;编为初、中、高三个年级。高年级则分制。每次考试,文理俱优的给一分,文劣理优的得半分,文理俱劣的无分。在一年内积分达到八分的为及格。如有天资聪敏,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不受年限的限制,报请批准,可以提前毕业,破格录用。

清朝的国子监编制完全采用明朝的制度。凡月考列一等的给一分,列二等的给半分。岁终积八分为及格。

016在古代,教师有哪些称谓

教师的称谓,最早见于西周金文中,称为“师氏”,简称“师”,系教国子之官。“师”原是商、西周军队的组织单位。西周统治者为培养善战的贵族子弟,开办了“国学”,由高级军官“师氏”任教。

由于“师”是传授知识的,而“教”又是传授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而使“教师”一词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美称。

何谓师?《说文解字》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教师一般指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或其他传授知识技术的人,还泛指在其他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从史书中看,先秦时期就有师傅、师长、先生此类称谓。这些称谓意思接近,生命力强,甚至今日仍在使用。不过,“师傅”现在常指教育教学之外,其他行业的老师;“先生”增加了对男子的尊称和妻子称丈夫的更多含意。

至于“老师”则是对年辈最高学者的称呼,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到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老”与“师”并称,就不再管年龄的大小,一概称教师为老师了。

明清两代时曾称主考官为老师;清末办学堂,称教师为教习;辛亥革命后,因教师同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免,所以,又称教师为教员。现在的“讲师”,则是区别于教授和助教的教师职称名衔。

017为什么把弟子称为“桃李”

中国人喜欢在赞颂老师弟子多,贡献大时,说他(或她)“桃李满天下”,为何把学生比作桃李呢?

《韩诗外传》载:春秋时期,魏国有一个大臣叫子庋,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他失势了,免官失职一落千丈,由他推举入朝做官者却都视而不见,没一个人帮他的忙,他只好独自逃到北方去了。

在北方,子庋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发牢骚,说受过自己恩惠的人忘恩负义,在他落难时无动于衷,不来帮助他。

子简笑着回答说:“你慢慢听我分析,如果你在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就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如果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夏天长出刺还会刺人,到秋天也不能利用它的种子,你提拔的人都是不应提拔的。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选择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此后,人们便把培养人才称“树人”,把提拔起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如果一个老师教的学生非常多,就称之为“桃李满天下”。

018“门生”的称呼始于何时

“门生”这一称呼,在春秋时就出现了。孔子聚徒讲学,对亲授业者或转相传授者都称之为“门人”,战国时,“门人”除了指受业弟子外,还指寄食于贵族门下的食客,这些食客都有一定的才能,属于“士”阶层。

东汉时,“门生”是指弟子的弟子,即转相传授者,但一些不是以学问相师承的钻营投机者,也攀附权贵为“门生”,以作为升官的阶梯。魏晋南北朝时此风愈炽,门生实际上已变成豪族的扈从了。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科举的主考官称“座主”,及第者,就称为“座主”的“门生”。同时,在学问的师承关系上仍然沿用“门生”的称呼。而到了现在,“门生”的称呼已经渐渐消失了。

019怎样才算是“入室弟子”

《晋书·外戚传·杨轲》记载,“虽受业门徒,非入室弟子,莫得亲言。”这里的“受业门徒”和“入室弟子”是分开说的,显然不是同一个意思。由此看出,“入室弟子”与一般的“弟子”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才是“入室弟子”呢?

《论语·先进》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这可能是“入室”一词最早的来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识的深浅,就好像从外面走进屋子,子路得其门而入,已经到了升堂的境界,只不过没能够再精深一些达到入室的程度罢了。

先说一下“堂”。在古代房屋建筑中,房子的各部分都有特定的称谓和顺序安排。一幢房子里,最前面的必定是“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才称为“室”,“室”的两边称为“房”。成语“登堂入室”是说只有先到了“堂”才能由此通往“室”。

由此看来,《论语》中的“入室”一说,如果就程度而言,已经有了深一层的感觉。由此,“入室弟子”也就好解释了,既然已是“入室”,必定是指学生中得师傅真传,学问或技艺造诣高深的人。

020古代什么人可称为“博士”

博士,春秋战国时代儒家所说的“博学之士”的泛称,不是官名。博士作为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

自秦及汉初,博士所掌为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汉武帝时,采纳公孙弘的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博士专掌经学传授,汉以后历代皆设经学博士,或沿用五经博士旧名,或分称国子博士、太学博士、四门博士等。

博士的选用,西汉和东汉以前采取征拜和荐举的办法,而且有一定的标准。到了东汉,任博士还须经过考试,只有精通《易》、《书》、《孝经》、《论语》的人,方能当选博士。

另外,古人也将专精一艺的职官称为博士。从西晋开始设置律学博士,北魏开始设置医学博士,隋唐又增设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这些都是官名。到了宋代才被废止。与此同时,民间也有一些“博士”的称谓,用以称呼从事某一职业的人,如“茶博士”、“酒博士”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载:“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

到了近代,“博士”才渐渐作为了学位的一种名称。

021中国最早的一次学生运动

西汉武帝时期创立了太学,这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建成后,大批青年到这里就学,他们思想解放,反对保守,不为名教所缚,敢于干预政治。

西汉哀帝时,渤海高城人(今河北盐山县)鲍宣任司隶(主管京师治安)。鲍宣为人正直,心忧天下,曾多次上书劝谏时政,得到朝野一些有识之士的尊重。

有一次,丞相孔光违反规定,驾马车在京城中奔驰。鲍宣见后,不畏权贵,依法办事,拘留了孔光的下属随员,没收了犯禁车辆,以示对丞相的警戒。孔光见此,遂以“以下犯上”为借口,诬罪鲍宣,反把鲍宣下到狱中欲治以死罪。

后来,太学生知道这件事后,个个义愤填膺。太学生王咸在校园竖起大旗,奋臂高呼:“要救鲍司隶的都到这儿来。”立刻就得到了1000多人的响应。在王咸的领导下,他们高举大旗,走出校园。在丞相孔光上朝的路上,拦阻孔光车辆,据理力辩,声讨孔光。接着又直奔宫廷,不畏严格的等级法度,集会于皇宫阙下。1000余人联名向哀帝上书,慷慨陈词,力辩鲍宣之冤。

在太学生的强烈要求下,哀帝迫于压力,赦免了鲍宣死罪,改为髡钳(割头发)。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学生运动。

人才选拔

001“察举”,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

察举又称“荐举”,是中国汉代到隋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通过考察,将无官职的士人及下级官吏推荐给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授予官职或予以提升。其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童科等。

西汉开国,高祖刘邦曾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的先河。到汉文帝时,察举正式成了一种选官制度。

定期的察举科目称为常科或岁举,如孝廉、秀才科;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诏要求贡举的为特科或诏举,如贤良、文学、明经、有道等科。察举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现任的吏员。是两汉重要的出仕途径之一。

汉王朝当时所采取的这种选官方法一般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先由皇帝不定期下诏令,根据所需人才,指定荐举科目;第二,自丞相、列侯、公卿至地方郡国,按所定科目察举人才;第三,各地把所推荐的人才送集京都,由皇帝亲自对他们进行策问;第四,据对策的高下,集资授官。

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为网罗人才发挥过重要作用,以后随着政治的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末年,已经成了豪强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最初的意义。于是,魏晋以后,九品中正制逐渐代替了察举制。

002“孝廉”与“举孝廉”是怎么回事

孝廉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指孝顺父母,“廉”指办事廉正,初为两科,后合并为一科。汉武帝时,董仲舒认为当时官吏多出于“任子”或“赀选”,未必称职,建议由列侯、郡守岁贡吏民之贤者二人于朝。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

孝廉举至中央后,按制度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承担宫廷宿卫,目的是使之“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事务。然后经选拔,根据品第结果被任命不同的职位。一般情况下,举孝廉者都能被授予大小不一的官职。

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同时又制定了“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这一重要制度,即中央对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

由此,岁举一途遂出现了正规的考试之法,孝廉科因而也由一种地方长官的推荐制度开始向中央考试制度过渡。

东汉时,举孝廉为仕进的要途,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所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汉代以后,历代因之,隋唐只举秀才而不举孝廉,明、清时俗称举人为孝廉。

003汉代如何通过“贤良方正”选拔人才

“贤良方正”,汉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贤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始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

《史记·孝文本纪》:汉文帝下诏云“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被举荐者对政治得失应直言极谏。如表现特别优秀,则授予官职。

汉武帝时,复诏举“贤良”或“贤良文学”。名称时有不同,性质无异。历代往往视做非常设之制科。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如王播、裴度、牛僧孺、柳公绰都出身该科。

004古代科举大致情形如何

科举考试最早开始于隋朝的“进士科”,公元607年4月,炀帝下诏定十科举人,这就是“分科举人”。其中“文才秀美”科就是以后的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唐承隋制又增加了明经、明法、俊士、明书、明草等科。后来一直沿用至明清,到明清时,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明清时代,凡入学者必经童试,录取者为童生。再经“岁考”,录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

明清科举考试,主要分三级进行: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通过称“举人”。会试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又叫廷试。会试录取的贡士参试,一般殿试不黜落贡士,只是重新分定出等第名次。

古代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八月桂花开放,对联中的“八月桂”其实就是指乡试得中。杏花在二月开放,所以,对联中的“二月杏”其实指的是会试得中。这副对联就是讲人们“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刻苦攻读为的就是一朝“金榜题名”。

为什么叫“金榜题名”呢?原来是因为殿试发榜用黄纸,表里二层,分大小金榜,小金榜存档大内,大金榜由礼部尚书奉皇榜送出太和中门,至东长安门外张挂在宫墙壁,故考中进士者称金榜题名。

005常科考哪些科目

唐时的科举,通常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书、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并不受重视,有的科(如俊士科)甚至不常举行。秀才的称呼人们都很熟悉,这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也逐渐被废弛。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更为时人所重,唐朝的许多宰相都是进士出身。唐朝皇帝都很重视进士科,武则天曾亲自在宫殿中考查进士,开创了“殿试”的先河。

同类推荐
  • 山海之间的台州女人

    山海之间的台州女人

    妖娆婀娜是你,巾帼不让须眉也是你;温婉美丽是你,豪放刚烈、真诚率性也是你。台州女人进而善攻,退而善守,从不低眉顺眼。台州女人有着江南女人的玲珑剔透、聪慧能干,又兼具北地胭脂的豪放刚烈,有着自己独有的风姿。
  • 荀子学院

    荀子学院

    《荀子学院》以荀子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在荀子对天人的思考范畴上,对做人、做事、处世、言谈、交际、识人、用人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又浅显易懂的探讨,希望在重读这些先哲智慧的同时,能给我们的人生以新的启发,那么编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 伟大的西北

    伟大的西北

    《伟大的西北》是抗战期间蒋经国游历考察大西北的见闻。对西北的开发和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思考,提出了要种树蓄水、改善交通、治理风沙、振兴农业、发展教育等主张,并鼓励青年到西北去进行开发建设。今天重读书中对“开发西北”的积极倡导,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蒋经国“一个中国”观念的形成脉络。
  • 诗与思的交响

    诗与思的交响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鲜有人将笔触及几十万戎马半生的军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一道军令骤然就定格在边疆垦荒种地的历史。这闻名中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殊经历即便在韩天航的中篇小说《母亲和我们》中也只是通过一群女性侧面表现出它的历史背景。
  • 世界文化博览2

    世界文化博览2

    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热门推荐
  • 戮天神

    戮天神

    他,记忆丢失,举目无亲;他,足迹天涯,求仙无门;他,遭人欺凌,生死一线。可不管怎样,他都没有放弃寻找自己的道路,不管有再多艰难险阻,我要知道我是谁!
  • 囚剑引

    囚剑引

    一个人一生中所追求的是什么?是让人名垂青史的名利,还是让人望穿秋水的爱情,亦或者是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不是,都不是。人最难逃脱的是宿命。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这世上有很多人不信鬼神,因为鬼神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一些虚无的东西。可是这世上却很少有人不信命。上到天子臣工,下到黎民百姓,这世上千千万万年来有多少人在为宿命而奔波。命运是一件不能逃避也无法逃避的事。我要写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宿命的故事。
  • 浅笑默然

    浅笑默然

    “浅默默,如果是被你杀掉,我也心甘情愿。”“为什么,明明记忆里没有他的存在,可还是很心痛。”“浅默默,你是女生,你该很了解追女生的方法吧。”“对啊”“教我两招,我喜欢的那人追了她那么长的时间都不了解我的心意==”“这样啊,痴女怕缠郎,你把她的书全倒掉或者浇花的时候把水泼到她身上打篮球的时候把球砸到她身上然后给她补偿,说不定就日久生情喽”啊啊啊啊啊,为什么冲着我来啊,我很怕疼的啊啊啊!“莫然你以后不要出门勾引那么多狐狸精!!!”嗷嗷嗷嗷女小三滚滚滚我不打女生的什么?!男小三妈蛋欠揍呐"莫然上辈子我对不起你这辈子一定要好好爱你
  • 剑客不能说

    剑客不能说

    难分难合难挽留剑客不能说。剑客只剩下,漂泊;狭路相逢在,日落;是敌是友是恨是爱都是传说。痛快将情仇,斩落;指向爱的剑,难收;剑客只剩下,漂泊;狭路相逢在,日落;痛快将情仇,斩落;指向爱的剑,难收。
  • 古武高手在校园

    古武高手在校园

    天才少年林欢,为了寻找十六年前,父母亲身亡的秘密,毅然走出了深山,卷入都市江湖的漩涡之中。总之,这是一场充满了各种激情的都市大戏。生和死的交锋,爱和恨的缠绵,皆在本书之中!!!【作者君的第一本书,写的有些不好,请谨慎入坑】
  • 不败将军

    不败将军

    郝云,一个文弱的小学语文老师出车祸身亡,带着自己的尸体到穿越到古代战场之上,为了保命,不得不绞尽脑汁,一次偶然,发现现在的身体受伤后,可以将伤害转移到以前的尸体上,以前的尸体反而成了宝贝。于是,当孙子的日子终于结束。“来啊,互相伤害啊!”“你个万马奔腾的”“我百战不败,因为所有国家的将军,都是我的学生”
  • 天帝玺

    天帝玺

    家传破旧信物竟是帝玺神印。少年叶羽执印闯向大千世界。这是少年手执天帝玺掌控大千世界的故事。
  • 行为习惯决定健康

    行为习惯决定健康

    本书主要阐释行为习惯对健康的影响,指出现代文明病都源自我们平时养成的生活习惯,特别是不少所谓时尚的习惯对健康非常有害。本书参考了国内外医学卫生领域对当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研究成果,希望给人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和指导。
  • 妆钿铲传

    妆钿铲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心若莲花,爱如菩提(李叔同作品精选)

    心若莲花,爱如菩提(李叔同作品精选)

    本书精选了他从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的传世名篇,配有法清法师意境高远画作,文中有情,画里有禅。诗情画意,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