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76200000062

第62章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无时不在演说

这一品的内容,我们前面已反复讲过。这里稍加重复。

如果说还有“法”可说的话,这就是三十二品所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若有”二字非常重要。“若有”二字,表明不是你想不想发菩提心。南老讲“内圣外王菩提心”一节时,恰恰忽略了这两个字。

菩提心,觉悟之心,大彻大悟,为什么必然和大慈大悲的大慈悲心是一体的呢?在南老的书中语焉未详。

南老说“以佛家的道理讲,菩提心是体,大彻大悟成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蜜多,形而上道,证道。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爱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

南老认为读《金刚经》有没有感应的关键在于:“你就要注意自己有没有发心立志”。

一切都颠倒了。

连释迦自己也从来不说是他自己发了菩提心。释迦在《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中说“世尊对阿难曰:彼法藏比丘,为度十方世一切有情,虽起超世愿修无量大行。是本久远实成本有法身常往。无量寿佛以不可思议威神力故,遍满十方世界。或为刹利国王、转轮王,或为地狱鬼畜生修罗身,常以四威仪化作一切。阿难,彼久远实成法身常往无量寿佛者,岂异人耶!今日世尊我身是也。愍念汝等一切有情无明大夜暗故。从彼安养无为界,示现此恶时恶世界中,迦耶王舍等,说彼佛名号不可思议功德因缘。”

连释迦本人也不过是“久远实成法身常往无量寿佛”的幻化身、示现身,我们这些人怎么可能主动发什么“菩提心”呢?

“若有”二字表明,在“久远实成法身常往无量寿佛”的安排下,该谁发菩提心,他就是阿弥陀佛的显化身。其实,一切众生早发了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是法身本有。

大慈大悲的菩提心,正是“宇宙—生命”系统本有的“久远实成法身常往阿弥陀佛”本有之心。

用我们中国文化的话说,天地本有大仁,“仁”就是佛学中的大慈大悲。释迦牟尼佛的名字,如果意译就是“能仁”。

所谓“发菩提心”,并不是自己去发一个大慈大悲普救世人的心,那只是妄想,你必须明白,菩提心发与不发,你都本有具足。发,也不是自己这个“我”发的,是阿弥陀佛令我发的。《金刚经》不是说“我皆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吗?不发,发不出来,这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你已经知道本自具足菩提心,发与不发,纯是一个形式,并没有什意义。

发不发菩提心,并没有如南先生所说那么严重的意义,似乎不发菩提心,就不可能对《金刚经》有感应。对于“感应”这玩意,我以为和一个人会不会打呵欠没有什么两样。打不打呵欠,和一个人是不是生命,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必然的联系。有人每天每时都可能打呵欠,有人甚至有打呵欠的毛病;也有人几乎不打呵欠,这两类人都是生命,什么也影响不了。许多人会读会讲《金刚经》,但与《金刚经》缘分并不密切。有人可能是一闻,便明白,这是如来令我成佛,我想不成也不行,这个人与《金刚经》的缘分便太大了,虽然他一句经文也不会讲,当然也不会懂什么叫菩提心了。

发不发菩提心,对于我们只是个形式。能明白菩提心是我本有具足,读了《金刚经》能明白, 不管我发不发菩提心,这个心我早发过了, 这种人才是真明白了“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道理。

“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告诉你不必管何时何地何种对象,对象反对、拥护、惊讶、怀疑、 咒骂……或者无动于衷都没有关系,关键是对方“知”了“闻”了,这个过程就过去了。这个过程完结了之后,对象本身或惊,或疑,或悲,或不理……都是“知见立知”,对第一个过程没有什么作用。把这两个过程拴在一个“人”、 一个“我”身上, 正是由相续心生出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种东西非因缘,非自然,是一种虚枉不实的东西,便是《楞严经》中讲的“知见立知”,这是无明之本。

“何以故”——所以释迦说“知”、“闻”之后的那些东西,惊、疑、悲喜、怒、斥责、不理…… 都是“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你看,这和前面我们的说法不是完全一致吗?

在这里要注意两个非常微妙的差别,懂了这微妙的差别你就会明白,我们平日用心错在什么地方了。

前面说了,闻了《金刚经》就是实相,“你”必定成佛。那么,你的“疑、惊、悲、喜、恐、反对、斥责、不理……"是不是实相呢?也是实相。问题的毛病出在你把这两个“实相”连接在一起,认为是“我”的思想,这个随之生出的“我”就不是实相了,而是一种虚妄,因为这个“我”不起作用,没有实际效益。“闻”、“知”之时,便是你成佛之时,后面的“惊、疑、怒、悲、喜、恐、反对、斥责、不理……"已经不对你起作用了,也不是你了。你非成佛不可,它们都是“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但是,如果不从“我”相说,而是从“宇宙—生命”系统的整体来说,这些“惊、疑、怒、悲、喜、恐、反对、斥责、不理……"它们还是实相,它们也都是要向整体的各个方位、各种因缘辐射出去,直到无边、无量、无界,这便造成了一切众生成佛的过程的千差万别、千奇百怪、千姿百态……这也便是《金刚经》所说的“实无众生灭度者”的真实相况,也就是说,众生成佛的过程还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人们看看今天的人类社会是不是如此?

和三千年前相比,人类无疑是产生了巨变,这是原始人做梦也想不到的巨变。但是整体看世界还是麻烦多多,困难多多,污七八糟、不堪入目……这种状况还会维持下去,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历史照样前进、发展……极乐世界在不停止地向我们走来……这个过程是没有终结的。

所以,一切信了《金刚经》的人,闻了《金刚经》四句偈的人,只需要你“为人演说”, 不要管效果如何, 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和梦幻、露、电斗什么气?不必和幻相计较。

如果有人要问,如闻了《金刚经》的人都疑、都反对……不对人说,那又该如何?

这是你的“假设”,毫无意义。如来本愿已经说过“我皆令入无余涅”,这个愿是“本愿”,是否定不了的。闻了的人早晚会全相信、全拥护。因为是“因缘”生法啊!至于闻了的人现在是好说,是歹说,是迟说,是早说,是反对着说,拥护着说,是批判着说,是贬责着说……那是毫无意义的,反正你得“说”。说了就有人“闻”,“闻”了就成佛,成了佛就非说不可……

一石投入湖中,荡起万层涟漪,这涟漪不触到岸边是不会停止的。

“宇宙—生命”系统何处是岸?处处是岸,处处无岸。

于是,“佛说此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对于这段经文不可简单放过去,这段经文就是第三品的翻版。

第三品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灭度者。”

第三十二品,说的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这个句子应这样断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正如南老告诉我们的,“世间”在佛学中有三世间、 四世间之说, 三世间是指“器世间、国土世间、有情世间;如果是四世间,就有一个圣贤世间即佛世间。”“一切世间”正是囊括了上述三世间,归为佛世间。正如《佛说无量寿经》所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金刚经.第三品》的:“我皆令……”

《金刚经.第三十二品》:“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无量寿经》:“至心信乐。愿生我国。”

完完全全是一句话。佛皆令,众生必乐,众生必生,众生必成佛。因为众生本无众生,众生是佛——因缘所生。如果这个道理都不懂,那就干脆不要谈佛学。

如果不懂这一点,就会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神化,变成人世间之外的神神鬼鬼了。

这一段经文就是讲的如来本愿会一直流传下去,流传到十方,度尽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管你自觉不自觉,信佛不信佛,都是“信受奉行”而成佛。这便是“无为法”的厉害。这里的“无为法”、“无所住”、“善护念”都不是哪一个个人的事,是“宇宙—生命”系统本有之德呀!

南先生是本末倒置了。

这便如同今天的世间人说的,把“唯物主义”完全解为“唯心主义”了。

到了把这个颠倒再颠倒过来的时候了。

同类推荐
  •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们有指导和教益的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书搜集汇编汉传佛教故事成书的一大原因。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 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以罕见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而著称於世。不仅驱使着古代万千的学问家为之作注,探其玄秘,释其奥义,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步入这一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 细说中国佛教

    细说中国佛教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历史上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时。西汉末年,西域与我国内地有所往来,西域派来的外交使节和商人中,有一些是佛教信徒。
  • 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本书是文人讲《心经》,借文学人物,用心参悟。作者亲近三宝,生活中有感悟,诵经时能感通,读书时有感应,其用通俗语言讲经,引人颂善,以《金瓶梅》里的芸芸众生为案例,用心良苦。本书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开示。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后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热门推荐
  • 智慧女人必知的66个幸福秘诀

    智慧女人必知的66个幸福秘诀

    幸福,要靠用心经营才能获得。女人的一生就像一次精彩的旅行,在崎岖的山路上总有秀丽的风景,在神秘的沙漠中总有希望的绿洲。不管身在何处,不管经历了什么,都会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记忆。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选取了66个幸福秘方,从婚姻、家庭、事业等几个方面为女人出谋划策。指引女人通往幸福的方向,帮助女人尽快到达幸福的彼岸。
  • 狂傲佣兵妃

    狂傲佣兵妃

    她原本是刀口舐血的孤胆佣兵,一朝穿越,摇身成为名门千金。钟鸣鼎食,却杀机四伏,一着不慎,便步步惊心。哼!肤浅的生物们,不作死,怎会亡?待我舞动凡尘,斗破宫闱!云鬓红妆,情线相扣,自己也一夜间成了他的人。醉卧君怀,得他一人心,许我一世柔情。做他的情癫王妃,成就我至尊红颜,为天下霸唱!
  • 楞头保镖

    楞头保镖

    他从深山来到H市,为的就是帮他师傅找一个人,没想到却阴差阳错的当起了亚东集团大小姐的保镖?从那开始,唐林的日子开始不好过了。。。。。。
  • 混世修真高手

    混世修真高手

    十年前,俗世神(鬼)医叶空闻在机缘巧合下,救下上古门派明月宫最杰出女弟子邱采佳,两人朝夕相处,日久生情,便隐居于闹市,生下一子。不久,邱采佳被明月宫强行带走,关押在明月崖。叶空闻无法割舍与邱采佳的情谊,便将儿子托付给妹妹蓝静虹,从此隐居在明月宫山脚下。十七年后,叶言长大成人,桀骜不驯,玩世不恭,身怀上古修真法诀——九天雷神诀。知道父母的事情以后,他拼命修炼,以自己的实力,将一个个对手踩在脚下,最后站在一个让所有人都仰望的角度,与明月宫对峙……
  • 田园小福妻

    田园小福妻

    方灿灿穿越成了乡下的小寡妇,还有了一个便宜儿子,相公上了战场从此便没有丝毫音讯。被婆家给扫地出门,栖身破庙五年。看着可爱的儿子她欲哭无泪,从此咱们娘俩相依为命了。扮猪吃老虎让想要欺负他们母子的人自食恶果,做点儿小生意,养好小包子。一切都很美好,只是这已经死掉的相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怎么突然间她又不是寡妇了?
  • 凤倾天下:皇帝拽照样甩

    凤倾天下:皇帝拽照样甩

    適呮湜①畼唍羙哋邂逅·························
  • 一世英豪

    一世英豪

    久居深山的少年沈隐,意外遭遇女魔头蓝蕊,生死悬于一线。沈父真实身份被揭穿,七大高手合力夺取武功秘籍。沈隐为父报仇,从此行走江湖,少年懵懂,不知人心险恶,屡屡被骗。他最终能否战胜敌人?繁华落尽,他又该如何抉择?
  • 余天记

    余天记

    车祸之后,醒来发现自己竟然穿越了!占据了别人的人生,从天才变成了废材,随口答应的承诺,为了寻找修炼的出路,方逸不顾一切!一代武神即将崛起……
  • 躁动的,沉寂的

    躁动的,沉寂的

    玻璃洋葱的首部短篇集收录了从2007年至今在《最小说》与《ZUI INK》等刊物上登载过的短篇小说精选。其中《夏之香灰》《缅因的方向》《深流》均获得《最小说》千元大奖或金赏,更有最新创作的篇目《黄雀》《琉璃心经》。她的作品以累叠齐整的字符埋下叛逆,以漫不经心的叙述隐藏躁动。玻璃洋葱对青春的追问,对成长的说智,对年少气盛的体味,对成人世界的无奈叹息……在她的小说中不乏看到各种生活中的物事场景被她随手拿来,它们被抹上不会腐朽的颜色,成了这座“青春博物馆”无价的收藏。
  • 替我照顾他

    替我照顾他

    左云派,神武大陆第一修仙门派。木槿槿,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孤女,在这神武大陆安然的过了十六年,当她成为天下第一烟花之地桃花阁的老板后,她在神武大陆的故事才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