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42000000013

第13章 陶然亭

张恨水

陶然亭好大一个名声,它就跟武昌黄鹤楼、济南趵突泉一样。

来过北京的人回家后,家里人一定会问:“你到过陶然亭吗?”因之在三十五年前,我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逛陶然亭。

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也没有电车。找了一个三秋日子,真可以说是云淡风轻,于是前去一逛。可是路又极不好走,满地垃圾,坎坷不平,高一脚,低一脚。走到陶然亭附近,只看到一片芦苇,远处呢,半段城墙。至于四周人家,房屋破破烂烂。不仅如此,到处还有乱坟葬埋。虽然有些树,但也七零八落,谈不到什么绿荫。我手拂芦苇,慢慢前进。可是飞虫乱扑,最可恨是苍蝇蚊子到处乱钻。我心想,陶然亭就是这个样子吗?所谓陶然亭,并不是一个亭,是一个土丘,丘上盖了一所庙宇。

不过北西南三面,都盖了一列房子,靠西的一面还有廊子,有点像水榭的形式。登这廊子一望,隐隐约约望见一抹西山,其近处就只有芦苇遍地了。据说这一带地方是饱经沧桑的,早年原不是这样,有水,有船,也有些树木。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工部郎中江藻,他看此地还有点野趣,就在这庙里盖了三间西厅房。采用了白居易的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句子,称它作陶然亭;后来成为一些文人在重阳登高宴会之所。到了乾隆年间,这地方成了一片苇塘。乱坟本来就有,以后年年增加,就成为三十五年前我到北京来的模样了。

过去,北京景色最好的地方,都是皇帝的禁苑,老百姓是不能去的。只有陶然亭地势宽阔,又有些野景,它就成为普通百姓以及士大夫游览聚会之地。同时,应科举考试的人,中国哪一省都有,到了北京,陶然亭当然去逛过。因之陶然亭的盛名,在中国就传开了。我记得作《花月痕》的魏子安,有两句诗说陶然亭,“水近万芦吹絮乱,天空一雁比人轻”。这要说到气属三秋的时候,说陶然亭还有点像。可是这三十多年以来,陶然亭一年比一年坏。我三度来到北京,而且住的日子都很长,陶然亭虽然去过一两趟,总觉得“水近万芦吹絮乱”句子而外,其余一点什么都没有。真是对不住那个盛名了。

一九五五听说陶然亭修得很好;一九五六年听说陶然亭更好,我就在六月中旬,挑了一个晴朗的日子,带着我的妻女,坐公共汽车前去。一望之间,一片绿荫,露出两三个亭角,大道宽坦,两座辉煌的牌坊,遥遥相对。还有两路小小的青山,分踞着南北。好像这就告诉人,山外还有山呢。妻说:“这就是陶然亭吗?我自小在这附近住过好多年,怎么改造得这样好,我一点都不认识了。”我指着大门边一座小青山说:“你看,这就是窑台,你还认得吗?”妻说。

“哎呀!这山就是窑台?这地方原是个破庙,现在是花木成林,还有石坡可上啊!”她是从童年就生长在这里的人,现在连一点都不认得了。从她吃惊的情形就可以感觉到:陶然亭和从前一比,不知好到什么地步了。

陶然亭公园里面沿湖有三条主要的大路,我就走了中间这条路,路面是非常平整的。从东到西约两里多路宽的地方,挖了很大很深的几个池塘,曲折相连。北岸有游艇出租处,有几十只游艇,停泊在水边等候出租。我走不多远,就看见两座牌坊,雕刻精美,金碧辉煌,仿佛新制的一样。其实是东西长安街的两个牌楼迁移到这里重新修起来的。这两座妨碍交通的建筑在这里总算找到了它的归宿。

走进几步,就是半岛所在,看去,两旁是水,中间是花木。山脚一座凌霄花架,作为游人纳凉的地方。山上有一四方凉亭。山后就是过去香冢遗迹了,原来立的碑,尚完整存在,一诗一铭,也依然不少分毫。我看两个人在这里念诗,有一个人还是斑白胡子呢。

顺着一条岔路,穿过几棵大树上前,在东角突然起一小山,有石级可以盘曲着上去。那里绿荫蓬勃,都是新栽不久的花木,都有丈把高了。这里也有一个亭子,站在这里,只觉得水木清华,尘飞不染。

我点点头说:这里很不错啊!

西角便是真正陶然亭了。从前进门处是一个小院子,西边脚下,有几间破落不堪的屋子。现在是一齐拆除,小院子成了平地,当中又栽了十几棵树,石坡也改为水泥面的。登上土坛,只见两棵二百年的槐树,正是枝叶葱茏。远望四围一片苍翠,仿佛是绿色屏障,再要过了几年,这周围的树,更大更密,那园外尽管车水马龙,一概不闻不见,园中清静幽雅,就成为另一世界了。我们走进门去,过厅上挂了一块匾,大书“陶然”二字。那几间庙宇,可以不必谈。西南北三面房屋,门户洞开,偏西一面有一带廊子,正好远望。

房屋已经过修饰,这里有服务处卖茶,并有茶点部。坐在廊下喝茶,感到非常幽静。

近处隔湖有云绘楼,水榭下面,清池一湾,有板桥通过这个半岛。我心里暗暗称赞:“这样确是不错!”我妻就问:“有一些清代的小说之类,说起饮酒陶然亭,就是这里吗?”我说:“不错,就是我们坐的这里。你看这墙上嵌了许多石碑,这就是那些士大夫们留的文墨。至于好坏一层,用现在的眼光看起来,那总是好的很少吧。”

坐了一会,我们出了陶然亭,又跨过了板桥,这就上了云绘楼。

这楼有三层,雕梁画栋,非常华丽。往西一拐,露出了两层游廊,游廊尽处,又是一层,题曰清音阁。阁后有石梯,可以登楼,这楼在远处觉得十分富丽雄壮,及向近处看,又曲折纤巧。打听别人,才知道原来是从中南海移建过来的。它和陶然亭隔湖相对,增加不少景色。

公园南面便是旧城脚下,现已打通了一个豁口。沿湖岸东走,处处都是绿荫,水色空濛,回头望望,湖中倒影非常好看。又走了半里路,面前忽然开朗,有一个水泥面的月形舞场,四周柱灯林立。

舞池足可以容纳得下二三百人。当夕阳西下,各人完了工,邀集二三友好,或者泛舟湖面,或者就在这里跳舞,是多好的娱乐啊!对着太平街另外一门,杨柳分外多,一面青山带绿,一面是清水澄明,阵阵轻风,扑人眉发。晚来更是清静。再取道西进,路北有小山一叠,有石级可上,山上还有一亭小巧玲珑。附近草坪又厚又软。这里的草,是河南来的,出得早,枯萎得晚,加之经营得好,就成了碧油油的一片绿毯了。

回头,我们又向西慢慢地徐行。过了儿童体育场,和清代时候盖的抱冰堂。就到了三个小山合抱的所在,这三个小山,把园内西南角掩藏了一些。如果没有这山,就直截了当地看到城墙这么一段,就没有这样妙了。

园内几个池塘,共有二百八十亩大,一九五二年开工,只挖了一百七十天就完工了,挖出的土就堆成七个小山,高低参差,增加了立体的美感。

这一趟游陶然亭公园,绕着这几座山共走了约五里路,临行还有一点留恋。这个面目一新的陶然亭,引起我不少深思。要照从前的秽土成堆,那过个两三年就湮没了。有些知道陶然亭的人,恐怕只有在书上找它的陈迹了吧?现在逛陶然亭真是其乐陶陶了。

【鉴赏】我热爱新北京,是个大题目。好写的东西太多了。本文选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陶然亭的新旧变化,所谓从一滴水看沧海也。

对陶然亭,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故作惊人之语:“陶然亭好大一个名声”!到北京不去陶然亭,就如到武昌不去黄鹤楼,到济南不去趵突泉一样。

这一渲染,显然是要在读者心中造成一种很高的期待心理,想知道陶然亭究竟怎么个好法。可这一渲染和下文游陶然亭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作者因慕盛名,三十五年前到北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逛陶然亭。谁知到了那里竟然“只看到一片芦苇,远处呢,半段城墙。至于四周人家,房屋破破烂烂。……到处还有乱坟葬埋。虽然有些树,但也七零八落,谈不上什么绿荫。”最可恨还有苍蝇蚊子到处乱钻,作者由不得发出疑问:陶然亭就是这个样子吗?这个疑问也就成了本文的一个悬念。

显然,上述反差正是为后文陶然亭的巨变作反衬的。读者至此也许会问:陶然亭如此破烂,又何以有如此大名?作者似乎预料到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紧接着穿插了一段关于陶然亭的历史。原来陶然亭得名于白居易的诗句:“与君一醉一陶然”,本来有水、有船、有树木,是一个颇有野趣和诗意的地方,并成为文人重阳登高宴会之所,所以不但有自然景色,而且有人文内容,其久负盛名,并非无因。这段穿插使读者既慨叹陶然亭这类名胜古迹在旧中国之衰败,又庆幸它们在新中国得以新生。

于是,作者带着读者去游览新生的陶然亭。作者一路写来,用笔极细,处处不忘和前文对照。同样是拣了一个好天气,三十五年前是没有公共汽车,也没电车,这次则是坐了公共汽车前去。过去是路极不好走,高一脚,低一脚,这次是大道宽坦,两座辉煌的牌坊,遥遥相对。过去是只看到一片芦苇,到处是乱坟,这次是一望之间,一片绿荫,露出两三个亭角,还有两路小小的青山……过去心中发出疑问:“陶然亭就是这个样子吗?”言下之意,实在名不符实,令人大失所望。这次妻子也不禁发问:“这就是陶然亭吗?”言下之意,陶然亭何以变得这么好了,变得“一点都不认识了”。

有了这些对照,读者心里已经产生了一种新的期待了。作者满足了这种期待,细细描绘陶然亭全景。如果说三十五年前的陶然亭是略写,点到为止,那么现在就是详写了。作者以边走边看的动态方式,描绘陶然亭公园的各处景观,中间穿插与妻子的一些对话,借以交代有关景观的知识与背景,读来兴味盎然。

走进几步,就是半岛所在,看去,两旁是水,中间是花木。山脚一座凌霄花架,作为游人纳凉的地方。山上有一四方凉亭。山后就是过去香冢遗迹了。原来立的碑,尚完整存在,一诗一铭,也依然不少分毫。……顺着一条岔路,穿过几棵大树上前,在东角突然起一小山,有石级可以盘曲着上去。那里绿荫蓬勃,都是新栽不久的花木,都有丈把高了。这里也有一个亭子,站在这里,只觉得水木清华,尘飞不染。

这样的描写,犹如中国传统绘画的工笔画,精细而又简约,景观历历在目,层次分明,意境深远。

《陶然亭》是一篇游记。游记在我国有深厚的文学传统。作者发扬了传统游记写景状物的长处,又表现出一种新的风格,运用新旧对比的方法,赞美、歌颂了新北京、新中国。全文没有发一句议论,但北京的巨变以及作者热爱新北京的心情,却表现得十分充分。(徐缉熙)

同类推荐
  • 公安卫士的情怀

    公安卫士的情怀

    王华聪是红土地上公安战线的一名领导干部。他异常勤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牵手缪斯,用心情浸染文字,写下与发表的诗词作品达300余首之多。
  • 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

    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

    唐诗是中华名族智慧的结晶,它如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数不尽的珍宝。历代人吟之诵之,借此体味人生苦乐,感悟生活哲理,议论社会时弊……《时光文库: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的选编,参照了多种唐诗选本,提取各家精华,旨在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普及型唐诗读物,从而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
  • 中国散文年度佳作

    中国散文年度佳作

    从某种意义来说散文是门槛最低的写作,她多是散养在民间的文字。我喜欢读一些闲适的东西,可以涵养心地,但散文不只是文人的事,散文更应是百姓的事,所以我更喜欢一些有痛感的东西,多年前的《天涯》杂志《读者来信》里有篇文章说:"一切在苦难中的底层,他们的话语、情感都应该得到疏通、表达,形成底层自身真实、质朴的话语空间……
  • 晋江六十年戏剧选

    晋江六十年戏剧选

    晋江的戏剧种类多,戏剧市场大,戏剧创作水平高。本书收入徐书纪、陈述、庄长江、伍经纬、高永清、林衍初、张家羌等人的剧作8部。入选剧目或在国家、升级荣获大奖的,或演出场次多、观众人数多、覆盖地域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或对振兴戏剧、改变剧团面貌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能对晋江戏剧过去和现状起到窥一豹而见全斑的效果。
  • 行书:千古行书精品

    行书:千古行书精品

    本书介绍了中国著名的行书字帖三希宝帖、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蜀素帖以及与之有关的历史故事。
热门推荐
  • 匹夫的逆袭

    匹夫的逆袭

    身患绝症最后一搏的老警察,为婴儿奶粉和房贷不择手段的私家侦探,阴魂不散的神秘杀手,三路人马的目标都是租住在城乡结合部出租屋内的大叔,暴雨来临前傍晚,每一个人都站在了命运的三岔口,谁是盟友,谁是敌人,是引颈就戮还是绝地逆袭,无路可退的黑车司机刘汉东面临最后的抉择。
  • 虚幻天地

    虚幻天地

    天地之间一切事物都追求一种平衡,有阴即有阳,有真实必有虚幻,阴阳交替,虚实转换这才是长久之道,然这片天地生而残缺,有实无虚所以天地万物皆追求强横力量,天地也渐渐向消亡走去,楚无幻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幻世界平衡天地。修真、修魔,修佛、练气、巫师……等等,一切古典神话与现在修真中合理存在的职业,都将一一展现
  • 关窍要旨

    关窍要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你不知道的事1

    你不知道的事1

    那个时候,天变得越来越蓝,依云身子恢复的很快,他们一起去三亚看天涯海角绚丽的景色,会在天幕低垂之际登上艾菲尔铁塔,去看落日辉映晚霞,等待星辰交替的巴黎夜景…没有人可以告诉依云,她会在这幸福甜蜜的空间里,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她就像是个迷了路的孩子,数着曾经的爱度过每个难熬的瞬间,不曾想誓言多么的薄弱,还没有轻轻去碰,它就变成了透明……时间像倒置后的沙漏,一分一秒的走着,我还停留在原地,似乎在等待着谁的到来……
  • 网游之花殇倾城

    网游之花殇倾城

    什么?玩游戏种族选择是兔子?好吧,是很厉害的兔子,很厉害的兔子是什么?还是兔子。好吧,看一只人形兔子怎么样和一只宠物兔子玩转全息……
  • 做人做事做官:领导干部从政必读

    做人做事做官:领导干部从政必读

    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官,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也是每一名领导干部在新的发展时期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要用自己终生实践来做出回答的课题。
  • 润泉涌大烧锅传奇

    润泉涌大烧锅传奇

    民国年间,天下大乱,位于华北中部的小县安肃,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有着悠久历史的一座老烧锅,也同样没能逃过一场场劫难。但老烧锅主人张树亭敢于面对一场场灾难的来临,不但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保住了一座老烧锅,也靠着自己微薄之力,不但维系了人间良心,也为当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一个有良知的中国商人应该做出的贡献。后来,杨成武将军还对此烧锅有过很高评价。
  • 绝世保镖在都市

    绝世保镖在都市

    他既是身怀绝技的医生,又是名震一方的兵王,当他回归都市的时候,一段妖孽般的人生就开始了!财富,权势,各种平时不曾所想的美好蜂拥而来,然后幸福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麻烦。林跃究竟如何碾压一切,巅峰再续!
  • 无极道

    无极道

    挥手天地变,拂袖万物现,创始复出世,重掌乾坤秩。无法修炼的天才,偶遇奇缘,七元同修,诡修踏巅峰。升仙,成神,掌乾坤……《无极道》已完结,新书《天下第一神》已开启:传奇神话不足论,唯我天下第一神。
  • 舌尖上的战国:苏秦那张嘴

    舌尖上的战国:苏秦那张嘴

    本书用较多的笔墨写了张仪与苏秦,两位赫赫有名的战国纵横家,在详细对照《战国策》与《史记》对于二人描写之异同,以及多方面参照后人对张苏二人的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本着尊重历史真实的精神与感染大众的目的,笔者大胆将二人的故事进行了说讲。也就是说,写苏秦那张嘴,要有历史的求真精神,还要有文学的浪漫精神,这就是“传”的韵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