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王很努力,结果看未来
共王采取的这一系列的政策,是很有复兴意义的,他的政策意义在哪里呢?因为在此之前国家只按原有可耕种的土地面积收税,贵族们私自开垦的耕地是不交税的。如今国家允许私田存在,私田拥有者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便视为非法私田,一经查出一律充公。这就迫使贵族们不得不将自己的私田如实上报,而一旦上报,就必须得按规定交税,从而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贵族因为是世袭的,所以无法管的住他们,但是经过这一个法令,他们就必须归法令管,交税是必然的选择。贵族的特权开始被周王削弱,这使得他们很是惧怕共王的政策处罚。
共王最终没有看到他自己改革的成果,可是他让西周最后一次显示了诸王共立的局面,使得有异志的诸王没有办法再反叛,他这也是为了后代服务。可是它也有缺点,因为他没有将人民的力量当回事情,人民的要求并没有得到真实的实惠。
共王就在这种不明所以的情况下病逝了,终年八十七岁。长子继位,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周懿王。
首创谥号追谥法
关于谥号追谥法的来历,我们要从谥号的来历开始说起。谥号最初是由周公所制定,《周礼》中的记载便是最早对谥号的记载。先前的谥号,也就是说商朝的谥号和夏朝的谥号,都是周朝追封的。夏朝基本是没有谥号的,商朝使用的谥号便是干支谥号,比如说帝辛,帝乙等等等等。
有些人认为文王武王是谥号,那你就错了。那时候周公还年轻,所以不具备深知礼仪的资格,所以周文王周武王是自称,而不是谥号,别妄想周朝前两代君主会有谥号,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谥号从谁开始记起呢?第一位当然是成王,因为成王十九年周公已经病逝,三年后,姬诵也驾崩了,所以姬钊给上一代国王姬诵上的谥号就是“成”,因为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接着,我们就要看,什么为神,什么为皇,什么为帝,什么为王,什么为公,什么为侯,什么为君,什么为圣,什么为明。如果知道了这些,考试你就不会写错称谓了。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逸周书·谥法解》
当然,以此类推,康王是昭王给上的谥号,昭王是穆王给上的谥号,穆王是共王给上的谥号,共王又称恭王(原来是恭敬的恭,后来讹传成了共),是懿王给上的谥号。但真实情况是这样么?
按照王国维先生的说法,最迟到周懿王时期,周朝才有了谥号追封这一说,所以,上述说法有误,应该说那些周朝从文武两王一直到共王结束的历代君主,都是有周懿王上的谥号。周朝有天子七庙,也就是说周朝只祭拜,从自己的王考向前六代的这七代宗亲,就算是追尊,也就向前追尊七代(以后的王朝都没有超过这个数的,除了游牧民族建立的金朝追尊了十一代皇帝)。
周懿王这一举动使得原来的礼崩乐坏的局面得到了控制,因为他为各诸侯国找到了共同的祖先,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内部团结。
周懿王的名字也很复杂,他叫姬囏,这个字读jian,一声。这个家伙,他的名字中这个复杂的字,象征着艰难的艰,也就是说,他父亲姬繄扈给他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他能够艰苦奋斗,但是他呢,却是将国家继续拖入了地狱。
周懿王的第一个政策与他的父王的政策几乎一样,都是建立在外族的痛苦之上的。只不过他们的方向不同,周共王是对着自己的附属国开展的剿灭运动,而周懿王更加伟大,他想着北狄开炮了。
北狄当时叫严狁,《诗经》上面称之为猃狁(古族名、国名,在今山西太行以西至陕西宝鸡市陇县一带)。这个民族活得有些不耐烦了,他们于周懿王二年(前898),入侵西周的发祥地岐山(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县东北)。这可是一件不可小觑的事情。
对于这个事情的严重程度,我们来打一个比方,中国共产党的发祥地是江西井冈山,历史上就曾经发生过国民党奇袭井冈山的时情,若不是国民党的贪污腐败和共产党的领导人的清醒,恐怕连这块地域都保不住。
同样对于,周朝来说,岐山这个地方是一个风水宝地,也相当于朱元璋的老家凤阳。战斗力十分凶猛猖狂的严狁部族侵入西周境内,疯狂抢劫周人的财物,还杀死了许多西周的百姓。边关守军出击,反而被严狁军队击败,敌军乘胜追杀西周军,一直攻至岐山。
这使得周朝大部队都集结在哪儿呢?南郑这个地方。周朝也学着狡猾的兔子一般,到哪儿哪儿就是他的都城,这就是为什么古书上出现了数以十计的周朝大都城的原因所在。
岐山离王都南郑直线距离不足二百千米,岐山的安危直接影响着王都。如果岐山一失掉,那就代表这不仅是欺师灭祖的大罪,而且国王的生命也很危险。
而这个时候周懿王的动作是怎样的呢?周懿王显然没有周共王这种魄力,所以他一听岐山守军的报告这才惊慌起来,急忙挑选国中精兵,同时征调各诸侯国军队联合出兵,北征严狁,保卫岐山。
周懿王派了谁当先锋来对付严狁部落呢?虢国的首领,我们在史书上常常会见到这个家伙,只不过在那时候,他只是一个无名小卒,经过这一战他将名扬天下,战况如何呢?
周懿王命虢公统帅六师讨伐严狁,大军进至凤翔(今陕西宝鸡市凤翔县)一带,与严狁军相遇,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经过数日交战,严狁军被击败,逃归本国。西周军在后追杀,迫使严狁人一直逃往太行山去了。
太行山地区那时并不归周朝大军管辖,所以很容易想象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嘴脸是怎样的。他们拼杀了一阵子之后退出了太行山,并没有向北直追,这也是周朝为什么会这么衰落的原因。
既然南郑已经遭到了第一次攻击,那么就保不准其他地方的部落会趁此机会向西周的发动攻击。所以,鉴于此种隐忧,周懿王做了一项为伟大的决定:迁都。
但是迁都于什么地方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经过多日反复思考,他和大臣们说出了自己的疑虑,决定将国都迁到别处去。一些大臣主张迁到镐京去,因为自己的老家原来就在镐京,所以安土重迁的思想很大。可是这种决策被周懿王一票否决,原因很明白:先王将都城从镐京迁到另一个地方就是因为镐京残破不堪,所以需要重建新都才可以。
周懿王边想边派自己的士兵用马驮着他向西北走,可是当他走到了犬丘这个地方时,他停住了,并且命令传令兵去召集大臣营建新都,这一年是周懿王三年,前897年。
为什么选择犬丘作为都城呢?其实周懿王还是很有头脑的,因为犬丘就是今天的陕西咸阳兴平市西南的地方,这里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处在岐山和镐京之间,如果外族想侵掠那只有先攻下镐京,等到攻下镐京时,周朝援军打来,里外夹攻,破敌只是时间问题。
周懿王四年(前896)秋,犬丘的宫殿还没有完全建造好,姬囏就迫不及待地下令迁都,“天再旦”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心头,他感觉在南郑多呆一天他就多一分危险。在他的催促下,大臣们只好跟着他一起迁都。迁都后,周懿王把犬丘的地名改称为槐里。
我们在这一段中看到了“天再旦”三个字,现在我给大家讲明这三个字的意思:《古本竹书纪年》载:“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天再旦”是一种少有的奇异天象,就是天亮以后突然黑了,过了一段时间才再次亮起来。古人把天亮两次称作“天再旦”。实际上“天再旦”就是日出之后所发生的一次日食。据我国天文工作者通过理论计算得知,公元前899年4月21日晨我国陕西境内曾发生一次日全食。当时的西周王都南郑位于今陕西渭南市华县北,恰好能见到这次日食,所以古人便把这一奇异天象记录了下来。
周懿王不愧是一个奴隶制社会的国王,愚昧无知,所以他认为天再旦是自己要迁都的表现,他的大君主主义又泛滥了,所以迁都这两次就表明了周朝已经完全堕落了。
南郑自周穆王二年(前975)开始立都,至今恰好八十年。从此它便结束了曾经有过的灿烂和辉煌。
那么,周懿王后期的荒唐举动又是什么呢?他的继任者又会给周朝树立什么榜样呢?
请看下讲:第一次靖难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