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位于河南安阳曾多次被盗的大墓,为了能有效地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这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原本是极为普通的一次发掘,却爆出了石破天惊的消息: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考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确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曹操墓,即文献中所记载的高陵。消息恍如一颗炸弹,震撼了学术界,也在社会中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尽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已经将“河南安阳县西高穴曹魏高陵”,列入了2009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但专家们却仍声称安阳发掘的墓葬是否就是曹操墓,尚未最终认定。本来已经传得沸沸扬扬的曹操墓的发现,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起来。
对于曹操的陵墓所在,历来争论不一,主要有七十二疑冢之说、故里谯陵说、漳河水底说、铜雀台下说等等,其中又以七十二疑冢之说最为著名。这一说法不知是如何炼成的,也许是因为曹操一生盗墓无数,所以世人臆想曹操怕自己的墓被盗掘因此建立了疑冢;也许是《三国志》中曹丕恐惧陵墓被盗掘的史实,移花接木给了曹操;也许是他人建立疑冢的作为,在一代一代传说中张冠李戴地到了曹操的头上。总之,北宋时期曹操建立疑冢之说开始泛滥,成书于南宋时期的《舆地纪胜》中更是明确地称:“曹操殁后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元明时期,曹操设七十二疑冢被载入了史志。元代杨涣撰《山陵杂记》记:“曹操没,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之上。”明代李贤撰《明一统志》也记,曹操疑冢“在讲武城外,凡七十二处,森然弥望。高者如小山布列,直至磁州而止。”因此,河北省磁县古墓群被世人认定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但这种说法却有着非常致命的一个问题。既然这座古墓群是曹操墓,为何金人要为其祭祀,并添土封坟呢?1949年,对这个所谓的“曹操七十二疑冢”进行了考古发掘。经证实:这并非曹操墓葬,而是东魏、北齐皇室与贵族的墓葬群,其中埋葬有东魏昌乐王元诞、宜阳王元景植、北齐兰陵王高肃等。1992年,国务院将其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式更名为“北朝墓群”。既然埋葬的是“北人”自己的先祖,那么自然也就解释了金人何以为“曹操墓”添土封坟、祭祀不辍的谜团了。
在盗墓史上,曹操算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他的盗墓行为在中国盗墓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曹操盗墓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盗黄金白银之类的宝物,为自己的部队提供财源。而他的这一盗墓动机,也代表了绝大多数盗墓者。传说后来有些地区的盗墓贼把曹操奉为神供奉起来,行盗前会给上香磕头,保佑平安多发财。
因为在古代,挖坟掘墓,是一件为人不齿的事。袁绍在攻伐曹操前,就让陈琳起草了一份讨曹的“檄文”:“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至今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立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毁突,无骸不露。”就是这份檄文,让后世了解到了曹操盗墓的真相。这其中有三条信息相当重要:
第一,曹操亲临现场指挥盗墓取宝。这在历史上的盗墓名人中比较少见,他们一般都是作为指挥,由手下具体操办。
第二,曹操在军中设置了专职的盗墓机构,有“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在历史上也非常少见,说明了曹操盗墓有很强的组织性。
第三,曹操盗墓异常残酷,对墓破坏得很彻底,而这也是盗墓者最典型性的行为之一。
“曹操七十二疑冢”如今已经确定是一种误传,其中显然不可能埋有曹操,那么曹操又被埋葬在何地?正史《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又说:“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根据史料记载,如果可以找到西门豹祠的位置,便也就能确定高陵的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