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53800000035

第35章 武则天的墓葬之谜1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后世的人们总是习惯于如此评价她。公元705 年冬,武则天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了关中渭北的乾陵。乾陵因此也就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的合葬陵。有人将乾陵称为武则天墓,但就其历史文化内涵而言并不准确。此外,清代陕西巡抚毕沅将乾陵称为“唐高宗乾陵”,唐代以来的乾县民间将其称为“姑婆陵”,(当地将“姑”读为“瓜”,是对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的尊称)也都是不准确的提法。历史学家郭沫若称的“乾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是最全面而科学的,但一般称“乾陵”即可。

公元684年乾陵开始修建,正值盛唐,国力充盈,动用兵士和民工20余万人,历时23年的时间,工程基本完工。而陵园的所有营建则历经武则天、中宗,至睿宗朝初期才全部竣工,时间长达57年之久。规模浩大的陵园,雄伟富丽的建筑,堪称是“历代诸皇陵之冠”。

陵墓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将梁山主峰作为陵冢,在山腰凿洞修建地下玄宫。陵园格局的营建则基本仿照唐都长安城,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原有城墙两重,据勘测并结合文献记载,内城墙开有四门,东为青龙门,南为朱雀门,西为白虎门,北为玄武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是一条平宽的“司马道”,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还有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61尊,以及“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两通。

无字碑,也称白碑或没字碑,就是指无字的石碑,是碑刻中比较独特的一种现象。无字碑的出现多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历史原因,比如因为墓主的好与不好无法言说,比如最初带有预留性质而最终没有完成,也可能原先有字,因为一些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变成无字等等。

最著名的两块无字碑是:泰山登封台下无字的石碑,据传为秦始皇所立,还有说是汉武帝所立。另一块位于陕西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合葬地乾陵,是武则天的无字碑。

此外还有东晋谢安(也称谢太傅)的无字碑,位于南京梅岗。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谢安以八千之众胜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使东晋又偏安38年。因此,为谢安之墓竖一通无字碑,盖“伟绩丰功不胜记也”。又有一说为谢安临终之前,问他请谁撰写碑文,他不语,有人提到陶潜和王献之,他摇头,直到死也未确定谁写碑文,只好立无字碑了。

秦桧也有一通无字碑,位于南京牧牛亭,此无字碑当然不是他自己设计的。秦桧残害岳飞,干尽了坏事,他66岁病死后,其家人请了不少人为其撰写碑文,但由于他“阴险如崖阱,深阻竟叵测”,“晚年残忍太甚,数兴大狱,而又喜谀佞,不避形迹”竟没有一人肯为秦桧撰写碑文,于是只好立一块没有碑文的无字碑。

树立无字碑并非毫无价值,例如像乾陵的无字碑和有来历的碑刻,往往给人提供联想的空间和思考的平台。

“述圣碑”是武则天为丈夫高宗歌功颂德而立,上面有她亲自撰写的5000余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在东侧与其遥相而对的就是著名的武则天的无字碑。无字碑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量达98.9吨,是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只有碑首雕刻了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线刻而成,龙腾若翔,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雄狮则昂首怒目,十分威严。此外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

据史料载,唐高宗死后,乾陵的选址、设计以及营建,都是在武则天直接指导下进行的。作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无字碑也很有可能是当时树立的。再从无字碑与述圣纪碑相对应的情况看来,两碑很可能是同时树起。由此,无字碑应是武则天精心设计并树立的。但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这位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为丈夫树碑立传,为自己树碑却又不言片语。千百年来,人们对此莫衷一是。

第一种说法认为,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彰显自己的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在唐高宗时武则天被封为皇后(655~683年);唐中宗和唐睿宗时称皇太后(683~690年);67岁时她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年),改国号“唐”为“周”,史称“武周”,705年11月逝世。如果从公元655年封皇后开始算,武则天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50年之久,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她独自控制最高权力的时间也已有21年。武则天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而且是相当杰出的女皇帝。政治上,打击豪门世族,屡次贬逐保守的门阀贵族,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经济上,采取了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民户数不断增长;军事外交上,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加强了国家的边防。并施以温和的民族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改善了与边境各族的关系。文化上,大力发展科举,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任人不看门第,使大量人才得以进入政治舞台。总之,武则天是一个富有理想和政治才干的人,她在当政期间作出许多符合民众利益的事,稳固和发展了“贞观之治”,把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对后面“开元之治”的出现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立“无字碑”是因为武则天自知罪孽重大,羞于写下碑文。武则天善谋心计,心狠手辣,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了掌握大权的皇后地位。《资治通鉴》记载:武则生了一个女儿,王皇后出于礼节,前来探望。王皇后一离开,武则天就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掐死,然后又照样盖好被子,若无其事地离开。后唐高宗至,武则天假装欢笑,掀开被子,发现公主已经死亡,便恸哭不已。询问左右,大家都说刚才皇后来过。于是皇帝大怒,认为是王皇后“杀吾女”。王皇后自然无法解释,矢口否认也无济于事。从这以后,唐高宗便产生了废立皇后的念头。武则天为清除称帝的障碍,培养了自己的党羽、建立起宫廷奸党集团,还打着李唐“朝廷”的旗号,消灭异己。她用毒辣的手段,“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最后成功窃居了皇位。当然在打击政敌的过程中,不免滥杀无辜。武则天执政期间,还任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使得“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惋愤”。《旧唐书》就对武则天给以这样的评价“使懦夫女子乘时得势,亦足坐制群生之命,肆行不义之威。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俄至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悲夫!”而职是之由,武则天也实在是难以为自己立传。

第三种说法是前两种极端说法的中和,立“无字碑”是让后人去评说自己的功过是非。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这也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她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她也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士,都为之赞叹不已。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不择手段,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其晚年,大臣吉顼等人深以嗣君之选为虑,武则天也觉得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于圣历元年(698年)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将权力归还于李氏。武则天知道对于自己这样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与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任由后人去评判。

此外也有人对此持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武则天是好大喜功的人,在她登基后,大修宫殿、佛寺,借机炫耀自己。已70岁高龄的她还为了表彰自己,于长寿三年(公元694年)在神都(今洛阳)城内的定鼎门耗资百亿,修建歌功颂德的“天枢”。所以“无字碑”的树立从根本上说与她本人无关,刻与不刻字、刻什么内容,都不是已经身患重病待死的她所能左右的,这是由当时的政治形势与继任者的情况所决定的。

武则天尽管曾经叱咤风云,但临终前却甚是凄凉。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朝臣进行政变,杀死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迫使她让位于中宗李显,恢复国号“唐”,并被迁往上阳宫。同年11月,82岁的武则天病死在上阳宫的仙居殿,死前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尽管还权于李唐,但她的行径依然是属于“僭越篡位”,为社会主流所不见容,她称帝改唐为周恐怕也是李唐天下的深深耻辱。在武则天死后要与高宗合葬于乾陵时,给事中严善思等人就曾上疏力阻,只是中宗没有同意才作罢。

武则天的凶狠毒辣与残酷无情及当政期间血雨腥风的恐怖政治气氛,使得继任者心有余悸,并怀有怨愤。武则天曾毒死太子李弘(谥号“孝敬皇帝”);废太子李贤(高宗第六子,谥号“章怀太子”)为庶人,后又逼其自杀。她亲生儿子唐中宗李显(高宗第七子),也险遭毒手,即位不到一年,就被她废黜皇位贬逐出京。长子李重润(谥号“懿德太子”)和女儿李仙蕙(谥号“永泰公主”)因出言不慎,被武则天处死。此外,武则天晚年还曾谋划着要将皇位传给武家侄儿。生性懦弱又有此番饱受折磨的经历,中宗虽不敢公开否定母亲废唐建周的作为,不能公开发泄对母亲的憎恨,但也实在是讲不出什么歌功颂德的好话。面对着深受其害的唐宗室及贵戚朝臣的争议,如何评价这个不平凡的母亲的一生,是他非常为难的一件事情。与此同时由于中宗的软弱无能,武氏集团、安乐公主与五王及太子李重俊之间的宫廷权力斗争剑拔弩张,使得朝廷危机四伏,也顾不上多考虑这件事。最后干脆是一字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一块“无字碑”。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以前原本是刻上了字的,但后来又被唐的当政者磨去了,目的显然是要彻底消除武周政权给李唐政权带来的耻辱。当时武则天病逝,中宗复位,国号也以唐代周,但武氏势力仍然强大,她的侄子武三思权力如日中天,把持朝政,中宗懦弱无能,没有雄伟的政治抱负,因此在武三思的力主下,为他的姑姑、当朝皇帝的母亲铭文歌功颂德也不是没有可能。既然铭刻了文字,到后来为什么又消失了呢?

唐朝开元二年(714年)三月,唐玄宗李隆基掌权,他对武氏集团给予不遗余力的打击。他在率兵扶持父亲李旦(即睿宗)复了帝位后,就将“则天大圣皇后复旧号为天后”,“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爵谥,斫棺暴尸,平其坟墓”,“废武氏崇恩庙及昊陵、顺陵。”李隆基还大刀阔斧地解决武周政权的遗留问题,“毁天枢,发匠熔其铁钱,历月不尽”。目的之一,就是彻底消除武氏家族给李家带来的奇耻大辱。由此推之,他下令将武则天陵墓旁的石碑上已刻好的字迹重新磨去,也很有可能。

就在大家猜测无字碑出现的缘由时,陕西文物研究所在一次考查中无意间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从上到下刻满了方格子。这些方格子每个长4厘米,宽5厘米,排列整齐,而且经考证,方格子并非后人刻上去的。那么对此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当初是准备在石碑上刻字的,而且已经准备好了碑文,据碑面上的格子计算,大约有3300多字。但是已经准备好的碑文,最终却没能刻在石碑上。事情的原委很可能是这种情况,武则天生前把撰写好的碑文交给了李显,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但对于这个母亲却怀有相当复杂的心理,最终还是什么也没有刻,为武则天留下了一块无字碑。历经宋、金、元、明、清各代,这块巍巍无字碑如今也已被镌刻满了文字。

无字碑的谜题也许还待人们继续去探讨,但武则天埋葬在此地却是不争的事实。既然如此,它必然会招致盗墓贼的注意,那么如今的乾陵是否早已经被盗了呢?!据有关史书记载,乾陵自建成至现在的1000多年间,曾发生过多次盗陵事件,但又都因各种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盗成,其中比较大的盗掘活动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唐末,掘陵者为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依据《陕西通志》引已传的唐人著作《雪航肤见》:“武后陵,黄巢伐之”。唐朝末年,黄巢部将王潘确曾攻克奉天。在此期间,王潘受黄巢指派或自作主张盗掘乾陵,当墓道快要挖开时,忽然袭来一阵雷雨,士兵们立即联想起“姑婆显灵”的民间传说并信以为真,四散而逃。传说总归传说,不能当真,但如果当时真的掘开了陵墓,书中是不会只简单地记下“黄巢伐之”四个字。这四个字,只能说明黄巢或部下掘过乾陵,并不等于说黄巢掘开了该陵。现代学者郭沫若也认为“黄巢拟盗掘陵未逞”。

第二次发生在五代时期,掘陵者为耀州(今陕西耀县)节度使温韬。《新五代史》对此记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惟乾陵风雨不可发”。乾陵因风雨相阻,最终未被盗成。

第三次发生在民国初年,掘陵者为盘踞在关中地区的小军阀孙连仲。据翦伯赞和郭沫若1960年春游乾陵时介绍:当时孙连仲派工兵用黑色炸药炸开了墓道表面封石,仍看不到根底,正犹豫间,忽然刮来一阵狂风,顿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炸墓道的工兵纷纷想起了当地群众给他们讲过的许多稀奇古怪的事儿,内心十分恐慌。孙连仲本人也对盗陵必遭报应的传说半信半疑起来,于是只好重新回填了炸开的墓道口。

同类推荐
  • 大唐血旗

    大唐血旗

    一个人,三尺剑,阔步塞北江南,重整晚唐河山!…………………………………………………………张宁本是一个籍籍无名且有些庸俗不堪的人,他从骨子里畏惧着英勇与节烈的东西。直到后来,太多的灾难与悲伤,迫使他只能手持横刀领着众人,去迎接那犹如彩虹挂在湛蓝天穹般的壮丽。
  • 盗清

    盗清

    国际大盗张飞扬带着超级金大腿来到了清末太平天国时期,他立志要重新做回国际大盗,继续自己的大盗生涯。日本天皇:“我要向国际控告,张飞扬盗取了我们的经济财富。”荷兰国王:“我要向国际控告,张飞扬盗取了我们的南洋领土。”英国首相:“我要向国际控告,张飞扬盗取了我们的整个印度。”而这时候,大清的咸丰皇帝看着那几位,马上哭诉道:“各位,张飞扬盗取了我的大清,你们要为我做主啊!”张飞扬叉腰哈哈大笑说:“我就是传说中的窃国大盗!”
  • 苏公子

    苏公子

    落魄的时候当过小二,落跑的时候做过山贼,落难的时候进过邪教……种种逆境,慢慢表现出来的,叫做强大。从今天起,做一个牛逼闪闪的公子。周游大唐,让别人帮我喂马,帮我劈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终日无赖。和每一位红颜说话,告诉她们我的幸福。
  • 三国之霸者无双

    三国之霸者无双

    重生成为孙策!从东南起家,鲸吞天下!名将,要收!美女,要收!“我孙策不是小霸王,是无双的霸者!”ps:故事尽量会贴近史实,但有些会根据情节需要略作调整。当然,不排除笔误或是本人了解不够而造成的错误,还望不吝指正!求推荐!!求收藏!!
  • 中华兵王

    中华兵王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男人不狠,江山不稳。看一个现代草根80后,如何唤醒炎黄子孙沉睡千年的血性和尚武精神!如何使中华民族再次崛起,屹立于世界之巅!又如何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
热门推荐
  • 少年犯

    少年犯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心旅拾遗(高平作家丛书)

    心旅拾遗(高平作家丛书)

    出国,一个新鲜而梦幻的字眼。出国之旅,其心情的激动可想而知。赫尔辛基、巴黎、卢森堡、慕尼黑、佛罗伦萨、罗马、梵帝冈、威尼斯……一个又一个城市,一个又一个国家,天涯路漫漫,融入了她的脑海,融入了她的浮光掠影的记述里。
  • 微人的文

    微人的文

    看看蝴蝶的飞!你见过千遍万遍了?那为什么直到此刻,你才发现,这是一种软绵绵的飞?不像鸟的爽利,没有鹰的俊伟,这也是飞,一种软绵绵的飞!......有多少人生像蝴蝶,有多少梦想像蝶飞?蝴蝶的最美是它的悲,你看人死羽化为蝶,或者梦而为蝶,醉舞花丛,游戏光阴,你可曾想过它求生的不易?
  • 神魔大战之形神变

    神魔大战之形神变

    神魔大战之形神变精,气,神,精出于心,发至双眼,古人练精者,力发双眼即可夺人魂魄,使其疯癫丧失心智。气,出于丹田,走遍全身,发于皮毛,练气者气走遍全身时,哄气一声,即可全身肉如钢皮如铁,至于神,每个人都有,关键是看练神者,谁能练到人神合一,有谁能练到,精,气,神,三元合一,那便可突破境界修炼传说中的(形神变)。
  • 阅天地之宿命

    阅天地之宿命

    普通少年登山看奇景,意外出现,醒来后会有什么发生呢?前世今生,使命与责任,少年又该如何抉择。一本书讲述一段经历,演义一个世界,精彩人生由此开始.....
  • 欢若平生

    欢若平生

    最近无意间读到一本汇编于清代的遗闻,里面提及“摆茶对弈,如平生欢”这样细水长流的知遇。一直喜欢这样细水长流平平淡淡的交情,正如“君子之交淡如水,随缘,信缘,惜缘。
  • 刘侍御朝命许停官归

    刘侍御朝命许停官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锦绣年华

    重生锦绣年华

    重生回到小时候,以前一直认为自己不受待见,从小就是小胖子,为了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重生以后的生活,且看女主一步一步的创造属于自己的商业王朝,可是眼前这些花美男是怎么回事!
  • 世界王牌特种部队实录

    世界王牌特种部队实录

    现在的特种部队花样翻新,他们把蹲坑、卧底经常混淆在一起叫渗透,把暗杀叫做斩首行动,他们每次出没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比如这个行动,那个一号什么的,这给电影改编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他们的指挥者好比好莱坞的编剧还要神奇一些。而最主要的是他们每次行动都有漂亮的理由,现在的特种部队基本上都成了神秘英雄。本书最的的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特种部队的真实的生活状况,他们虽然不是神人,但是武器精良,孔武有力,个个如同阿诺一般,从这一点来说,弄上一本,茶余饭后好好翻读,并且幻想一番还是非常划算的。
  • 烟雨遥

    烟雨遥

    他说珮儿,我爱你,也爱这天下,你等我,有一天,我要把如画江山捧到你面前。她笑了:“你说你爱我,我信。可我更清楚,跟你的家国天下比起来,我永远都是‘退而求其次’的那个次。”她说许蕴锋,有本事你就一枪结果了我,但凡我活着在,总有一天,我要踏碎你的家国梦!一句一顿,掷地有声。关山如雪,恩仇多少,江山秀丽,烟雨飘遥。(到现在还记得当年看完《碧甃沉》后的那种心痛,几次想到静琬死去,就泣不成声。所以借了那个背景,想另写一段命运。男人可以为了天下牺牲心爱之人,那我索性写这样一个女子,夺他天下,抢他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