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两个荣亲王,第一个是清顺治帝的第四子,第二个便是乾隆帝第五子爱新觉罗·永琪。
顺冶帝第四子:荣亲王(1657~1658年),母董鄂妃。四皇子生下数月,即夭折,未及起名。后追封为和硕荣亲王,给予了最高爵秩,并在京东蓟县的黄华山下修建了一座荣亲王园寝。后世在地宫中发掘出一块墓碣石,上面刻有“和硕荣亲王,朕第一子也”之句。
乾隆帝第五子:爱新觉罗·永琪(1741~1766年),母愉妃珂里叶特氏(又作海氏或海佳氏)。永琪,字筠亭,幼聪慧学,少习马步射,武技颇精。博学多才,娴习满语、汉语、蒙古语,熟谙天文、地理、历算。尤其精于天文算法,所书八线法手卷,至为精密。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五月初五日,圆明园九洲清宴殿火灾,永琪亲背乾隆逃出火中。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封和硕荣亲王。深得乾隆钟爱,曾属意其继承大统。永琪封王后即染病不起,4个月后不幸以26岁英年早逝,谥号“纯”,即“和硕荣纯亲王”。
《还珠格格》中的男主角五阿哥永琪,便是以此为原型所创作。
次年的十月初七,董鄂妃为顺治帝生下了一个儿子。本来这已经是顺治帝的第四个儿子,可顺治帝就偏偏对外宣称这个皇子是“朕第一子”。还有过要废掉皇后,再立董鄂氏为后的念头。但因为孝庄太后的极力干涉和董鄂氏的以死力劝,才得以罢了。
好景不长,那个被众人认为将来要做太子的皇四子,出乎意料的,竟在3个月后还未来得及取名字就夭折了。董鄂妃禁不住打击,一下子病倒。陷于丧子之痛的折磨中,病怏怏的苦撑3年,最终抛下了爱君病逝承乾宫。
好不容易才得来的这段美好姻缘,却没想到不能长久,噩耗一个又一个地传来,顺治帝悲痛地不能自持。他为董鄂妃大办丧事,不仅反复让大臣们书写行状,还亲制行状来悼念和表彰董鄂妃,并追封她为孝献皇后。
而就在这一切发生的100多天后,正史就记载顺治帝患病身亡。董鄂妃的死和顺治帝的病逝就简单的只是巧合吗,难道其中没有让人怀疑之处?
被称之为记录顺治帝生平最权威的档案《清世祖实录》中说,顺治帝患病是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正月初二,到初六的时候就不行了。在《清史稿》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渐。赦死罪以下。丁巳,崩于养心殿,年二十四。”但关于具体的死因,两者没有说。24岁的顺治,从来没有什么疾病,突然间暴病而亡。英年早逝,对死因不予任何记录,看起来的确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在顺治朝的翰林院学士王熙的《自撰年谱》中,提到顺治帝的患病情况。上面写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二日,京城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气氛中,顺治帝前往悯忠寺(今法源寺),观看代他出家的吴良辅的削发出家仪式。回宫后“圣躬少安”,突然觉得十分烦躁,并伴有高烧,于是卧病在床。第二天,顺治帝召王熙到养心殿,赐坐,赐茶。第三天,召入养心殿,“圣躬不安之甚”。初六日子夜,顺治帝感到自己活不长了,急召王熙到养心殿,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王熙垂泪在榻前书写,然后退到乾清门下西围屏内,根据顺治帝的意思撰写《遗诏》,写完一条,立即呈送。一天一夜,三次进览,三蒙钦定。日入时始完。至夜,圣驾宾天,泣血哀恸。《遗诏》是到初七日傍晚撰写修改完毕的,而当夜,顺治帝便驾崩于养心殿。通过“痘”一词,并结合病起到死只有5天的时间,以及顺治帝的病症来看,都与天花极为相像。在清入关前,天花便极其泛滥,人们对这种传染病一直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从此记载来看,顺治帝恐怕是得天花而亡。
关于顺治得天花而死的说法也见于张宸的《青琱集·杂记》:“传谕民间勿炒豆,勿燃灯,勿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但这样的说法,却终不见于官方和正史。如果是患了天花而死,本是自然死亡,官书和正史中为何不明说呢?这一点实在是让人觉得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