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出生于民国年间,那时袁世凯屈服日本,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爷爷家里有4个孩子,他排行老三,上面是两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不过印象中,我从来没有见过爷爷的两个姐姐,也就是我的姑奶奶。那时的中国,处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到处炮火连天,他们一方面忍受着饥饿,另一方面还要躲避战争的伤害。
战争爆发了,日本人杀过来了,那一年爷爷16岁,到了娶妻的年纪,那时男子满16岁,女子满14岁就可以结婚,第二年生下了大伯。听爷爷说,日本人来过我们村,那天爷爷在田里耕作,天空灰蒙蒙的,翻滚的尘土呛得人直咳嗽,爷爷小心地四处张望着。突然几声枪声传来,爷爷警觉地弯下腰捂着帽子,迅速扔下铁锹,一溜烟窜到了小沟里,浑身哆嗦着,头上的破毡帽颤巍巍地晃动着。一群日本人说着听不懂的鸟语,只听耳边传来靴子踏地的声音,“砰、嘣”爷爷打了一个寒噤,帽子“嗖”的一声飞了出去,“bakayaro(八格牙路)”爷爷吓得举起了手来,瘦弱的身躯晃动着,日本人瞄了一眼爷爷,哈哈大笑起来。
爷爷穿得很是单薄,个子矮矮的,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日本人朝爷爷坏笑着,嘴里嘀咕着什么,伸出一只手指轻轻一勾,爷爷就哆哆嗦嗦地跟上了他们。后来,爷爷被领到了一个马厩,原来是让他喂马啊。那时村子里的人基本上都跑光了,爷爷凭借自己的憨厚和勤恳,才保住了一条命。
接连不断的战争,到处流离失所,横尸遍野,人人奋起,加入抗日战争的潮流中,那一年爷爷22岁,爷爷想投入到抗日的滚滚洪流之中,可自己的妻子再次怀孕,由于营养不良,加上受惊过度,那时的条件不好,女人生孩子只能靠命。命运似乎没有垂怜爷爷,妻子难产,一尸两命,看着身边的儿子,才五岁,爷爷悲痛欲绝。来不及悲伤,带着儿子逃也似地离开了村子,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跟着爷爷一起走的,还有二爷爷,那时二爷爷也才14岁。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实行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那些年,爷爷他们一路逃一路乞讨,忍饥挨饿总算保住了性命。后来,终于等到了日本宣布投降,爷爷他们也辗转到了城市,和二爷爷一起开了一个小粥店,生活开始安顿了下来。这个小粥店是临时搭建的一个小蓬蓬,上面几片零碎的布遮住,几块石头砌成的锅灶,柴火都是从各处捡过来的。每天他们天不亮就起来,淘米、加水、烧火,不一会热气腾腾的粥就煮好了,香飘四溢。每天忙到很晚才打烊,如果粥卖完了就喝些白开水、啃窝窝头,有时只剩下一点点,没人买了,爷爷会再加些水,烧开后爷三个每人喝一口,解解馋。
由于战争的破坏,城市的断墙残瓦勉强得以蔽日,白天他们经营小粥店,晚上就回到大宅子去睡觉,没有铺盖就躲在墙角,用草墩子当床,衣服当被子,蜷缩着睡下。日子虽然贫苦,可总算迎来了和平,爷爷那时很满足。由于战争的影响,爷爷与自己的两位姐姐走散了,期间父母也离开了,只剩下爷爷他们三个了。那时的爷爷并没有再娶的打算,就想着给二爷爷讨个老婆,自己带着孩子平安度过一生。
那时的新中国,还处在动荡的时候,部分地区解放后,由于多年没有耕种,出现了粮食不够吃,吃不饱的现象。又加上洪涝灾害,逃荒、乞讨的人很多,听爷爷说那时河南受灾最为严重,到处饿殍遍野,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奶奶就是在那个时候遇到了爷爷的。听奶奶说,有一天她和妈妈一起乞讨经过此地,住在了一幢大宅子里,那天晚上奶奶的妈妈生病了,咳嗽的很厉害,加上好几天没有吃饭了,很是难受。住在隔壁的爷爷听到了母女俩的声音,很是着急,第二天爷爷就让二爷爷在粥里多加一碗水,说:“到时候给隔壁的母女俩留一碗粥。”二爷爷很不屑地说:“为什么要给她们留一碗粥,我们都不舍得喝呢?”“一碗水的问题,听我的。”二爷爷看爷爷坚持,也没说什么。
晚上,爷爷端着一碗粥走进隔壁,看到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粥,奶奶的妈妈激动地说不出话,奶奶也很感激地说:“谢谢你,大哥。”“大妹子,不用在意,一碗水的事。”爷爷说完就走了。望着爷爷瘦弱的背影,奶奶激动地眼泪在眼眶中直打转,想想这些日子的凄苦,那么饥饿的年代,还有人能这样大度,很是难得。这本是爷爷的举手之劳,可奶奶和她妈妈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晚,奶奶的妈妈握着奶奶的手说:“闺女,这个人我觉得很可靠,你如果跟了他,将来肯定有口饭吃。”一种那个年代的情愫在奶奶心中产生,也许那个时候奶奶就认准了爷爷吧。
一连几天,爷爷都端来粥给她们母女俩,后来奶奶的妈妈病好了以后,奶奶就帮着爷爷打理那个小粥店,日子就这样平淡地过着。中国实行了土地改革,老百姓欢呼政府的英明,看着别人都回去分地了,爷爷也按捺不住了。那时的二爷爷不想回去,可爷爷都回去了,二爷爷和大伯也一起跟了回来。
为了防止村子里的人说闲话,爷爷给奶奶留了一个纸条,由于爷爷没有读过书,只能用画画的方式,上面用笔详细地画出了他家乡的模样和寻找路线,不过爷爷留了自己的名字。那天,爷爷走到奶奶的面前,不好意思地说:“大妹子,如果你不嫌弃我,就按照这上面的去找我。”就这样爷爷他们回到了村上,有了地就有饭吃,爷爷觉得很开心。此时的大伯已经18岁了,大伯从小就没读过书,所以大伯是个文盲,爷爷奶奶他们也是文盲,那个年代文盲的人很多。
奶奶拿着爷爷给的纸条,很是犹豫,不知道该不该去找爷爷,其实那时的奶奶,表面上是乞讨,其实是逃婚。奶奶嫁给了同村的一个人,他们家里兄弟很多,每次吃饭,兄弟们都一哄而上,抢着就吃,奶奶作为新媳妇,很是矜持,每次吃饭总是最后一个去吃。由于去的晚,加上家里本来粮食就少,奶奶每顿只分到一小碗粥,用筷子挑一挑,基本上没几粒米,根本吃不饱,加上她又是长嫂,每天干好多活,所以后来就逃了出来。
奶奶家里有一个哥哥,爸爸在战争中死掉了,这次出来,奶奶想找一个可以让她吃饱饭的人,不想再忍受饥饿了。握着手中的纸条,她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对不对,望着远处的山,她想试一试,等待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