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的人没有立即行动,是以为总觉得条件还不成熟,怕失败,还需要再等一等,就如克莱特博士一样。有的人,却是为自己的懒惰和拖延找借口。他们不过是有小聪明而缺乏大智慧,能想出一些不错的点子,但总是说的多,做得少,还为自己不立刻行动找借口,总觉得是条件不具备所造成的,所以事事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差强人意。也正因如此,世界上才有了“二八“定律:80%的人是普通人,占有着全社会20%的财富。他们大多数靠打工上班过日子,财富和可支配时间远远少于另外一些人。那些人口占到20%却拥有社会80%财富的人,他们大多数是管理者。这些人是白手起家,想到就做,在别人为梦想实现的可能性考虑犹豫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在别人准备开始踏上这条路的时候,他们的事业已经蒸蒸日上了。
你是想当得过且过的80%里的那部分人,还是想当通过行动改变命运进入那20%的少数人中?
但好多时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注意,这句俗语也正说明了为什么大家喜欢拖延不能立刻行动的原因。所以有些人各种条件都符合,就是做不出成绩来,更别提工作出色了。原因就是决心容易下,而行动太迟缓,跟不上。举一个例子,现在有一个很受追捧的观点就是:最佳的工作时间是在昨天。可实际上,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当天的任务能在当天完成就不错了。昨天?那简直是太高的要求。不是他们不知道早点行动就会提高效率,对出色地完成工作非常有益处这个道理,也不是不想,而是有好多问题阻挡了他们用行动来贯彻这个观点。就是下定决心这么做了,还是会拖延到明天的明天。为什么?
有时候是习惯难改,被上司逼着做事情习惯了,反而不习惯自动自发地未雨绸缪。有时候是总觉得不鸣则已,一鸣就要惊人。为了这一“鸣”,要蛰伏很久而不见动静。可是总不见你行动,管理者又看不出效果来,这个决心就算是下了又有什么用?还有,就是决心是有了,却找不到合适的行动方案,所以一等再等,就错过了良好的时机。
中国是个思想大国,千百年来,我们的思索已经太多了。到了这个快速发展讲究高效的现代社会,”遇事先问为什么,反复探讨为什么“的思维方式已经不适合了。比思索、表述和争论更重要的是行动。要等什么都思索好了、表述清楚了、争论胜利了再行动,那就是永远没有行动。
也许因为当初只是一个创意,考虑不是那么成熟,结果做的时候有了偏差,那就马上修正;不慎犯了错误,那就马上改正,只要前进!就像开车一样,不怕慢,就怕站。你如果老是站在那里,只是坐在那里想来想去,每次给管理者汇报的都是想法,却没有具体的行动,那么就算是再足智多谋,也会给领导留下中看不中用的印象。那些敢于实践,把自己的想法贯彻到行动中的人,他们给人的印象,是勇敢忠诚,有热情有活力。这样的员工,总是更容易被管理者注意到的。
所以,无论何时,当“立即行动“这个警句从你的下意识心理闪现到有意识心理时,你就立即行动吧,努力用行动实现你的决心。
一分钟都不能耽误
拖延是一种恶习,当拖延悄悄靠近你时,战胜它的最好办法就是:在一分钟之内动起来。
身处职场,我们经常听到类似这样的话:“我要是等等看,情况会好转的。”这种话表明,他已经陷入了一种工作的惰性。对于有些人来讲,这似乎已经成为他们习以为常的一种工作方式。他们总是明日复明日,因而总是碌碌无为。
把今天该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是一种很坏的工作习惯。对一位渴望成功的人来说,拖延具有破坏性,也是最危险的恶习,它使人们丧失进取心。一旦开始遇事推脱,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任何人都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获,收获的成果取决于个人努力的程度,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如果你做事习惯拖延,那你就绝对不是一位称职的员工。如果一个人存心拖延逃避,就能找出成千上万种理由来辩解为什么工作无法完成,而对工作应该完成的理由却少之又少。把“工作难度大,太花时间“种种理由的合理化,要比相信“只要够努力,就能完成任何工作“容易得多。
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为了没做某些事而制造借口,或是想出千百个理由来为没能如期实现计划而辩解,那么你现在正是该面对现实、动手做事的时候了。
在决定了自己要做一件事的同时,立即动手,绝不给自己留一秒钟的拖延余地。对付惰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本不让惰性出现。往往在事情的开端,总是先有积极的想法,然后当头脑中冒出“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的问题时,惰性就出现了,”战争“也就开始了。一旦开仗,结果就难说了。所以,要在积极的想法一出现时,就马上行动,让惰性没有乘虚而入的可能。
每天总有很多繁杂的事务需要处理,如果你正受到怠惰的钳制,那么不妨就立刻着手一件事,是什么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突破了无所事事的恶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你想回避某项杂务,那么你就应该从这项杂务入手,立即进行。否则,事情还是会不断地困扰你,使你觉得烦琐无趣而不愿意动手。
工作中,如果需要你打一个电话给客户,但由于曾经拖延的习惯,你没有打这个电话,你的工作可能因这个电话而延误,你的公司也可能因这个电话而蒙受损失,更糟糕的是,如果你的思想还停留在消极拖延的状态,你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样会造成公司的损失。
任何时刻,当你感到拖延的恶习正悄悄地向你袭来时,或当此恶习已迅速缠上你,使你动弹不得之际,你都需要用“一分钟也不能耽误“这句话来提醒自己。如果你积极行动起来,就会有更多的惊喜出现,积极地去工作,你会得到比你想象的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收获。
赫威尔是美国一家钢铁公司董事会的董事之一。他说,董事们在讨论问题时常常拖拖拉拉,许多问题被提出来讨论,却很少做什么决定,以致大家得把一大堆报告带回家研究。后来,赫威尔说服董事长做出了一个规定:一次只提一个问题,直到解决为止,绝不拖延。表决之前或许需要研究其他资料,但为了让问题真正得以解决,除非前一个问题得到处置,否则不讨论第二个问题。这种办法果然奏效:备忘录上的有待处理的事项解决了,行事表上也不再排满预定处理的进度。
克服拖延的习惯,将其从自己的个性中根除。这种恶习会随时吞噬你的意志,除非你革除了这种坏习惯,否则你将难以取得任何成就。有许多方法可以克服这种恶习:
(1)调整观念,不要把拖延看成是一种无所谓的耽搁。
(2)每天从事一项明确的工作,而且不必等待别人的指示,就能够主动去完成。
(3)为自己规定一个完成期限。
(4)不要因为追求十全十美而迟疑不前。有些人总对采取行动望而却步,因为他们害怕自己做得或许不能达到完美无缺的效果。
(5)让自己把握住眼前的3分钟,并努力切实地工作。
(6)认真审视一下自己,找出你目前回避的各种事情,并且从现在起逐步消除自己对工作的畏惧心理。
(7)鼓起勇气去做一两件你一直回避的事情:一个勇敢的行动可以消除各种恐惧心理。不要只强迫自己“干好”,因为“干“本身才是关键所在。
(8)不要再使用“如果“、“希望“、“或许“等词,因为这类词语会使你拖延时间。当你发现自己的话里又出现这类词语时,就要努力改变自己的话。例如:你应该将“我希望事情会得到解决“改变成“我要努力解决这件事”,将“或许问题不大”,改为“我保证没有任何问题“。
(9)如果你拖延的事情涉及到其他人,你应该与他们商讨一下,听听大家的意见,敢于说出自己的各种顾虑,这将有助于你认识到自己的拖延是否完全出于主观原因。
总之,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努力工作的人,就必须打掉拖延这只拦路虎。
努力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一个优秀员工应该是这样的:无论老板在与不在,他都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因为,努力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当老板不在的时候,一般公司里会有三种员工:
第一种:积极自律,比老板在的时候更加认真努力地工作;第二种:严谨慎重,老板在与不在一个样;第三种:两面三刀,老板在时是龙,老板不在时是虫。
你是哪一种呢?或者,你认为哪种员工更会有前途呢?
毫无疑问,是第一种员工。
你的任何努力都是在为你的成长和进步积累资本,尽管表面上是为老板的公司工作,实际却是为自己工作。不仅工资和奖金要靠自己的工作业绩来换取,个人在公司的地位升迁、人格提升和品行锻造无一不是自身努力的结果。
我的一个朋友是一家公司的销售部经理,他给我讲了这样一段经历:
前一阵,他的公司新推出了一个产品,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准备对经销商大幅让利,并且找一家信誉好的经销商合作。
我的朋友作为销售部经理,准备到几家公司联系业务。他先到了第一家公司,当他表明他前来的意图时,一位负责接待他的女员工微笑着对他说:“对不起,我们老总出差去了,我们做不了主。”
朋友听了有一点失望,但还是继续向她介绍公司的产品,以及如何进行渠道开拓的设想,试图得到那位女员工的理解和回应。
但是令他失望的是,不管他说了多少,对方虽然仍是笑脸相迎,可是话还是只有那一句:
“对不起,老总不在,我们做不了主。”
无奈之下,我的朋友只得去了另一家公司,巧得很,这家公司的老总也不在。正当他失望时,接待他的员工却主动向他询问新产品的信息,于是朋友向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最后这个员工说:
“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项目,可是您看我们老总碰巧不在,这样吧,您明天能不能送几个样品过来,我和老总联系一下,具体的事宜等老总回来以后再详谈。”
就这样,双方谈得都很愉快,第二天,我的朋友送去了样品,那位员工已经和老总通了电话,她的老总也很看好这个项目,就令她负责这件事,先进一批货试销。
结果,因为上货及时,整个城市的市面上只有这一家公司经营,货品还不到一个月就销售一空,这家公司净赚了10多万元。老总很高兴,决定再进一批货。
就在这个时候,朋友去的第一家公司给他打来电话,希望也进一些货,可是此时库里的货存有限,加上朋友对第一家公司的印象也不太好,所以还是把所有的货都给了第二家公司。
后来,朋友把这件事告诉了第二家公司的老总,老总当然非常高兴,对自己的这名员工很是满意,不仅在公司全员大会上表扬了她,并且对她进行了提拔与奖励。
老板的离开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因此,行为谨慎的员工知道别人会看见他或将会看见他。他知道周围的同事在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他更清楚凡是自己做得不好的事总会传扬开去。即使单独一个人行事,他做事的态度也慎重得像整个世界都在监视他似的。
古人曾提出人要“慎独“。
所谓“慎独“意思是说,当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德和行为,不要因为无人知道就放松自己,甚至放纵自己。很多人就是因为不能够“慎独“而出了问题。
作为一个公司员工,老板不在的时候,也是容易放松自己的时候。可是,努力工作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你的任何业绩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你不能仅仅是做出样子来给老板看,老板要的是实际业绩和工作效果。
工作的主动性是员工的必备素质。事实是,无论趁机偷懒还是谨慎无奈地继续自己的工作,都不是正确的做事方法。尽管后者仍然努力,但那也只是防止有人打小报告,告自己的状而已。被动地工作最多能够完成老板交代的任务,然后心安理得地拿自己的薪水,对一个优秀的员工而言,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
评价员工优秀与否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他工作时的动机与态度。如果如前所说那样被动地工作,习惯于像奴隶一样在主人的督促下劳动,缺乏工作热情,那么可以确定,这样的员工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优秀的员工之所以努力工作,并非只是为自己的饭碗与薪水,他们有更高的需求。把工作简单地视为换取劳动报酬的想法是低级的、短视的,有望成就事业的人永远不会把眼睛停留在薪水上,与此相反,他们把工作当做一项事业来做。
所以,自动自发地工作是每一个优秀员工的共同特点,没有对工作的热爱就不会有全身心的投入,就会因为缺乏自律而放任自流,当然谈不上成就什么事业了。
自动自发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只有当自律与责任成为习惯时,成功才会接踵而至。绝大多数成功的创业者并没有任何人监督其工作,他们完全依靠自律工作。试想一下,如果对自己的工作都不能全身心投入,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开创自己的事业最后只能沦为一句空谈。
自动自发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责任。
当老板不在的时候,你就是自己的老板。不管老板在不在,也不管别人有没有看到,自己一定要努力,因为这样做了以后,收获最大的是你自己。不要以为那是公司的事情,所以能不管就不管,这恰恰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