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05300000017

第17章 特定时节特定行为——节令禁忌(3)

鬼节里的禁忌

中国人信鬼神,所以对于“鬼节”这一神秘的节日会产生无限的遐想,在传统文化中对于这一天的禁忌也就有很多。

忌外出。人们认为七月十五这一天是鬼月中阴气最浓的一天,据说这一天的子夜时分,如果在荒郊野外的话就会看见百鬼夜行的情景。百鬼从奈何桥上走过来,冥司点起大红灯笼引导他们,朝着离开已久的阳界浩浩荡荡而来。一般人如果真的看到这种奇观的话,即使不被这些鬼缠上,也会吓得半死。所以人们认为这天晚上还是不要外出的好。通常到这天晚上,人们都是早早上床;假如是出门在外的人,这一天也会停止赶路给鬼让路。

忌晚上晾衣服。因为湿衣服潮湿,容易让游离电波附着在上面,所以许多人就把鬼跟湿衣服联系在一块。他们认为鬼自阴问来,属阴,一定喜欢阴暗潮湿地方,如果在鬼魂四处游荡的鬼节里,在家中晾晒衣服,无异于设陷阱抓鬼。抓鬼不是我们这些一般人能于的活儿,还是不要招惹为好,所以人们都不在这天晚上晾衣服,假如觉得晚上干不了,白天也就不要洗。

忌轻易地回头。在鬼节这天,如果你不得不经过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可能会感觉有人在后面喊你。这在科学上可能属于幻听的范畴,也可能由于心理紧张造成的,但是在民俗上讲,这可能是鬼在喊你。这时候你切记不要轻易地回头,如果你回头的话,鬼会趁机把你的魂魄叫走,然后取而代之。

忌夜游时喊人名字。有人爱晚上成群结队地出来活动,特别是在农历的七月。我国大多数地区还是普遍高温,人们有出来走走的习惯。

但是在这一天要更加注意,在走路的时候不要喊对方的名字,最好以代号称呼。据说这天鬼出来得比较多,撞上鬼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喊名字,可能会被鬼记住。假如名字被鬼记住了,即使这一天侥幸不会有事,难免以后会有鬼叫魂的事情出现。

忌说鬼字。中元普度这一天,鬼魂差不多倾巢而出,无处不在,尤其是普度法会的当场,一定是“鬼”满为患。所以在中元普度时,最好言行谨慎,除了忌说“鬼”字之外,也别口不择言胡乱讲话,小心鬼魂就在你旁边!

忌游泳。据说假如在这天游泳,会有鬼跟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传说中鬼本领都是比人大的,如果与鬼玩游戏,不但会输,而且一不小心,小命还会被鬼抬走。所以,从民俗上看,这一天是非常不适合游泳的,不然会有性命之忧。

忌乱看。据说鬼这东西总是爱躲起来吓人,而鬼节是他们的节日,他们会成群结伙地来到阳问庆祝。在高兴之余,会时不时地跟人类开个小玩笑。对他们来说是小玩笑,对我们来说可就会危及性命了。如果这天晚上你东瞧西看的话,难免看到一些不该看到的东西,吓也会被吓死。

忌熬夜。有些人爱熬夜,白天精神委靡不振,到晚上却有了精神。

但是从民俗上说,在鬼节这天夜里千万不能熬夜,因为传说深夜是人气最微弱,鬼气最强盛的时候。在鬼节这一天群鬼都出来活动。俗话说得好,恶虎架不住群狼,更何况是在“虎”最虚弱的时候呢?如果鬼在这个时候攻击你的话,真是易如反掌,所以还是躲着点儿好。

忌随便勾肩搭背。据古人传说,每个人身上都带三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熄了其中一把,就容易鬼“上身”。勾肩搭背,则表示灭了其中的两把火,后果不堪设想。

忌乱踩冥纸。中国人有个传统,到鬼节的时候会给去世的祖先送些“零花钱”。在祭奠祖先的时候,人们为了保平安,也会给他们深信存在的那些孤魂野鬼烧些冥纸。冥纸是人们送给鬼魂的祭品,在焚烧时,鬼魂们会聚集在四周抢拾,如果你在焚烧冥纸的时候乱蹦乱跳,难免阻止到他们的行动,这些家伙可不是懂得感恩的,只要你阻碍了他们,谁管这些“钱”是否是你送的,他们会对你下黑手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很多禁忌。如,忌把拖鞋头朝床的方向摆。据说鬼会看鞋头的方向断定主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放,那么鬼将会上床和你一起睡。忌靠墙。传说鬼平时喜欢靠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鬼上身。忌捡道边的钱。据说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就很容易被他们制伏。忌披头散发睡觉。鬼日时,到处都是游荡在外的孤魂野鬼,如果披头散发,小心被他们误以为是同类,非要叫你起来聊天。忌半夜庆生。七月半生的人让人可怜,在晚上庆生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相识的“人”一起唱生日快乐歌,还是改到白天庆祝为好。

中秋节

关于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正在秋季的中问,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为“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根据史书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变成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纪》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兴盛始于宋朝,到明清时,已与春节齐名,成为我国的重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是个传统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里的重要内容。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仪,民间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过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娱乐。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兴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为隆重。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很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问为皇家祭月修建的。每当中秋月亮升上天空,于露天摆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摆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同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巨大、丰富多彩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取代。

中秋节里的禁忌

中秋节虽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关于这个节日的禁忌却比春节少许多。

忌男子拜月。在中秋节这一天拜月亮时,男子最多在旁边看看,不得进行拜月活动,有的地方还要求男子回避,因为月亮是阴柔之物,所以拜月完全属于妇女之事。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禁忌,男子不得拜祭阴性之月,犹如女子不能拜祭阳性之灶。

忌果饼不圆。当中秋的月亮升起时,人们设坛烧香,摆设月饼瓜果等拜祭月神。各家会朝有月光之处、在月出之时拜祭。拜祭完毕,焚化月光纸,摆下供月食品,然后分给家人。中秋节全家应围在一起吃月饼,月饼又叫做团圆饼,吃了全家不分离。为了团圆,祭月的果饼必须是圆的,即使把瓜果月饼切开来也必须是月牙瓣的莲花状。

忌吃乱月饼。在有些地方流传这么一句俗语:“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就是说新媳妇假如婚后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节的话,就要连续几年都在婆家过中秋节;假如婚后第一年是在娘家过中秋节的话,那就连续几年在娘家过中秋节。这样免得在过中秋节的时候吃乱了月饼,假如吃乱了月饼的话,她的公公会有不幸降临。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我国古老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古老的《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然形成,到了唐朝,重阳被正式立为民问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直至今日。

在我国,重阳节有登高的传统。金秋九月,秋高气爽,此时登高远望可达到心胸开阔、健身祛病的作用。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喜获秋粮、喜尝新粮之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寓意。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广泛流传在关中地区。

很久以前,在骊山下有个庄户人家,全家人都很勤劳,日子过得很滋润。

有一天,这户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遇上个算命先生。因为天要黑了,这先生还没找到落脚处,这个庄户人就把算命先生带到了自己家里。由于庄户人家里很小,只有个草棚房子,于是就在灶房里搭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命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了一夜。

第二天天亮后,算命先生要离开,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饭,又给先生装了一袋干粮。算命先生出了门,瞅了瞅庄户人住的地方,嘱咐他说:“到九月九,全家往高处走。”

庄户人想,自己平日没干什么坏事,又不想做官,上高处走做什么啊?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说不定自己住的地方会出什么事故,到时就往高处走一走吧,权当欣赏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带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览。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忽然冒出一股洪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走了。不大一会儿,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命先生为何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每到夏历九月九,就扶老携幼去登山,后来形成传统,一直流传到今天。

重阳节里的禁忌

忌煮饭。有些地方在重阳节不让煮饭,规定重阳节这天要吃蒸粑粑。过去传说“重阳不蒸粑,老虎要咬妈”,因重阳节是老人节,这天要让母亲休息,不能因做饭、做菜累着,当时没能把这个道理讲明白,就拿这一俗语来糊弄人。

忌行房事。中国传统的思想,把男女分归为阳、阴,男归阳,女归阴。男女交合方可生下后代,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然而,男女交合必以时,才能达到阴阳协调。否则,阴阳不调,不但不利于后代的孕育,还会生出许多祸端来。九月九日称“重阳节”,也许是因阳盛阴衰,也许是因“重九”是阳数之巅峰,恐过后则转而为阴数了,所以禁忌一切冒险的行为,小心行事,包括夫妻生活也在禁忌之列。

忌出嫁不满三年的女儿回娘家。在重阳节这天,有的地方忌讳出嫁不满三年的女儿回娘家,要回去盼活会给婆婆带来灾祸。有谓: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此后“年味”渐渐浓郁起来。腊八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关于腊八节的传说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便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同类推荐
  • 四大名石故事

    四大名石故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四大名石故事》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有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的故事。
  • 肃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酒泉民歌(下)

    肃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酒泉民歌(下)

    本书共收集肃州区民间传奇、神话故事七十多篇,这些作品绝大多数来自肃州人民的口头、集体创作,千百年来依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
  • 中国年画

    中国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 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及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 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 ”、“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 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年画》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文学成都·2009

    文学成都·2009

    《文学成都·2009》作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可以表明成都既是休闲的城市、现代田园城市,成都也是一个文学的城市。阅读一个城市的文学,就是阅读这个城市的精神状态;触摸一个城市的文学,就是触摸这个城市的文化情怀;进入一个城市的文学,就是进入这个城市的内心世界。一个城市的文学也因此成为解读这个城市的精神符号和文化标杆。
  • 中国人的里子与面子

    中国人的里子与面子

    本书主要围绕中国人的面子和里子问题进行论述,从国人生活的压力、社会的弊端、文化的前身后事、公务员的潜伏、以及国人的自身的劣根性来构架,淋漓剖析了中国人的性情和心理。阅读此书,能够让你全面的了解中国人的根性,洞悉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内心世界。
热门推荐
  • 无限追击

    无限追击

    讲述了警察们用各种各样的手法追击凶手的小说
  • 异域追梦

    异域追梦

    陈道明一个穷的掉渣的电器技术工一朝穿越成全城首富公子,因着前世记忆,注定有着一段不平凡的旅途,一岁被冠上天才魔童的称号,斩郡守,平番乱,收“妖女”,降公主,使尽浑身解数,终获得自己的一片艳阳天,帝国来袭,他这个镇国大将军岂能坐视不管……
  • 我和少爷有个约定

    我和少爷有个约定

    第一次遇见我们不分离。“如果你不听话,你信不信,我就在这里上了你!”某男邪魅的说道“如果我说我不信呢!”某女也不甘示弱“你可以试试”某男说着走向了她....“你是我的,这辈子,下辈子,永远!”“你是笨蛋么!”“你不在我的心真的好痛!”“房子是你的,钱是你的,车是你的,我是你的!”....我甜言蜜语的话只属于你一个人的,别人,不配!......我们的爱情是多么的美,却又是让我多么的心痛,如果有下世,我会说:我真的好喜欢,好喜欢你,房子我不要,钱我不要,车我也不要,我...只要你...”第二次遇见我却不认识你。
  • 庶手遮天下

    庶手遮天下

    天才医生、金牌杀手一朝穿越成侯府小小弱女。生来紫眸,克死生母,懦弱无能,人人说她是灾星降临。十年隐忍,终究难逃一死……当那双紫眸再次睁开的时候,灵魂易主,破茧重生,她人打我,骂我,欺我,辱我,必将千倍百倍还之!
  • 暴力拽丫头:校草认栽吧

    暴力拽丫头:校草认栽吧

    喂!喂!她只是帮朋友送一下情书,然后送错了而已,有必要激动得用冷掉的汤水泼她么?以为长得帅就了不起啊?你丫的姑奶奶不吃这一套。帅哥?照整不误!优等生?照打不误!贵族公子?姐姐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 与高冷叫兽谈谈情

    与高冷叫兽谈谈情

    也许,在刘成书看来爱情并不是暧昧的你来我往,也无需刻意的培养,而是看一眼就知道,就是这个人,没错了。
  • 英雄联盟之电竞之光

    英雄联盟之电竞之光

    (书友群437955603)意外重生异国他乡,回到3年前的S2赛季,作为后世顶尖玩家的苏浩宇,将创造一个怎样的传奇?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光影双生

    光影双生

    一个穿越的灵魂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活下去当黑暗的灵魂和光明的灵魂不得不在一起他和她会发生什么
  • 资治通鉴精编

    资治通鉴精编

    本书共精选16卷,上起东周,下迄五代,囊括了1300余年的历史。其取材除十七史外,包括杂史、传状、文集、谱录等数百种,内容充实。本书为选译本。
  • 固原文博探究

    固原文博探究

    本书是固原博物馆结集出版的第一本文集,分管理纵横、考古调查、考古纪实、文博论坛、墓志碑刻、展示教育、文物丛谈、文苑杂谈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