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05300000003

第3章 吃、穿、言行有规矩——日常生活禁忌(3)

所谓的贵色,就是表示身份高贵的颜色。黄色、紫色、香色等颜色是中国人眼里的贵色。在封建时代,由于等级制度严格,就连穿衣服的颜色也有严格的限制。这些贵色在封建社会的时候是皇室或权贵人士的专利,民间的老百姓是禁忌穿这些颜色的衣服的。

黄色常令人联想到金子的色彩,因有尊贵的含义,所以历代皇帝大都喜爱,俗称登基做皇帝为“黄袍加身”。《周礼》中规定天子要穿“玄冠、黄裳”。意在天子非凡人,其受命于天,所以天子的服装应取自天地玄黄之色。玄指略带有红色的黑色,代表天空之色;黄色代表大地之色。此后各朝代虽有不同,但仍被帝王所提倡。隋文帝的听朝之服采用柘黄色文绫袍之后,唐、宋、元、明、清各代皇帝沿袭下来,使黄色成为帝王宠臣专用之色,并制定了具体的规章,下官及百姓禁用。

根据《清稗类钞》云:“皇子得服金黄蟒袍,诸王非特赐者不能服。”通过这句话我们就可以得出,黄颜色的服饰,如不是皇帝赏赐的话,连皇帝的亲兄弟都禁止穿戴。连王爷都不能随便穿,老百姓就更不能奢望了。假如从哪个老百姓家里搜查出一件黄色衣服来,这家就被视为大逆不道。中国历史上历来不乏以此来判刑定罪的案例。

在宋朝时,黝紫色在一段时间成了贵色,民间禁用。这是发生在仁宗朝的事儿:在仁宗时期,有很多染工从江南过来,他们过来的同时,还带来了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其中就包括南方的漂染技术。他们把山矾(一种植物,又称郑花)的叶子燃成灰,然后把原来的紫色染成黝紫色。他们为了能够在京城打下基础,就把这些少见颜色的布料献给了京城的王公大臣。王公大臣非常高兴,就用这些布料做了上朝时的朝袍。

有些士大夫虽然也爱这种布料颜色,但是不敢使用。只有一些妇女有时使用。后来仁宗索性就颁布诏书,民间禁用。

到了清朝,又有香色(降纱,次明黄一类)为贵的习俗,民间也曾在一段时期禁用。据《清稗类钞》云:“国初,皇太子朝衣服饰,皆用香色,例禁庶人服用。后储位久虚,遂忘其制,嘉庆时,庶民习用香色,至于车帏巾栉,无不滥用,有司初无禁遏之者。”

其实,禁忌民间使用贵色远不止这些。因为皇室、王公大臣等众贵族很有可能根据自己的一时兴起来改变自己喜欢的颜色,他们经常用于自己服饰的也就成了他们专用颜色,而对老百姓来说就成了禁忌,贵色禁忌主要针对的还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广大劳动人民。

贱色禁忌

所谓贱色,就是代表身份卑贱的颜色。人们觉得绿色、碧色、青色为贱色,只有娼妓、优伶等“贱业”中人才用这些颜色。在这几种颜色中,人们主要是对绿色特别敏感。唐代的儒学家颜师古说:“绿帻,贱人之服也。”而碧色、青色是绿色的“姑表兄弟”,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

人们对于绿色的禁忌在各朝各代都有所体现,这主要体现在头饰上。

在汉朝时,人们对于绿色的服饰就非常避讳,当时只有庖人(宰夫)和买卖人才佩绿色的头巾。

到了唐朝,戴碧巾是一种惩罚囚犯的刑罚。唐代有个官员,他的手下犯罪了,这个官员惩罚这个犯人的方法非常的奇怪,他既没有用板子打,也没有用鞭子抽,而是命人在他头上戴了个绿色的头巾来侮辱他。

到了宋代把戴青色头巾的视为不肖子弟、屠沽之徒。沈括《梦溪笔谈》云:“苏州有不逞子弟,纱帽下著青巾。孙伯纯知州判云:‘巾帽为青,屠沽何异?’”可见自古以来青、绿、碧色均为贱色,士农工商皆避忌用于服饰。皇室贵族就更忌服用了。即便与此等颜色相近的,也很忌讳。

而到了元代,绿色则成了娼妓身上的专用色。据《中国娼妓史》云:

“后代(元以后)人以龟头为绿色,遂目着绿头巾的为龟头。乐户妻女大半为妓,故又叫开设妓院以妻女卖淫的人为龟,或叫当龟。又以官妓皆籍隶教坊,后人又呼妻女卖淫的人为戴绿头巾,或叫戴绿帽子。”所以直到如今人们还忌讳戴绿颜色的帽子。如果说谁戴绿帽子了,即谁的老婆背着他在外边偷人。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颜色与贱业、贱民相关。如清代奴仆有穿红白鹿革褙子的服饰习俗。但红白色并非奴隶的专用色,它只不过与褙子的服饰款式相结合而常用于奴隶的,所以,红、白色不当贱色论。

凶色禁忌

中国人认为白色、黑色等为凶色,在服饰方面都有所忌用。个中原因,大概与人们设想的阴间的勾魂鬼——黑无常、白无常有关系。黑无常穿黑衣服,白无常穿白衣服。据说他俩是专管摄人灵魂的鬼,所以人们一看见这两种颜色就觉得晦气。只有在举行丧事时,人们才穿戴这两种颜色。

服饰忌白的风俗,应该是从染色术精湛的后世起源的。

中国染色虽在远古时期就起源了,但因染术不精,古人用得很少,所以那个时候人们对白色也没有多大忌讳。当时人们一般会穿一身白色的衣服。在那个时候,常服和丧服是以布料的粗细来区分的。常服精细,孝服粗糙。

后来随着染色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对穿白色的衣服有了规定。父母健在的人是不能穿纯素的衣服的,主要是担心有丧事发生。所谓的不纯素,就是穿的服饰有部分是染色的、带彩的。这时民间仍可穿戴一部分白色衣帽,说明白色还并非严厉禁止使用的凶色。但是通常不可“纯素”,以免不吉之兆。这说明已开始有“纯素”不吉的忌讳习俗存在了。

但是,由于以“素服”来“送终”的习俗已变为一种色彩的辨别方式,再加上民间染印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加精湛,使得“纯素”成为“送终”的唯一服饰标志,于是白色便在日常生活中演变成为一种令人非常恐惧的凶色了。

厌白尚彩的风习普遍流行于民间是唐宋时期的事。据《宋史舆服志》云:“凉衫其制加紫衫,亦日白衫。乾道初,礼部侍郎王曮奏:‘窃见近日士大夫皆服凉衫,甚非美观。而以交际居官,临民纯素,可憎有似凶服。’……于是禁服白衫……自后凉衫只用为凶服矣。”这大概要算是官方从制度上对白色服饰加以忌讳的滥觞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间还有不以白色为凶而喜尚白色的风俗。据《陇蜀余闻》和《清稗类钞》上说,陕西汉中、临潼、华州、渭南等地都有尚白衣饰的习俗,传说是为诸葛亮戴孝留下的风俗。现代社会人们也有不忌白色的,在夏季的时候很多女孩子都爱穿白衣白裙,穿纯素服饰。有的甚至在婚礼上也穿戴纯白色的衣服,不但不认为是凶兆,还认为是为吉利、高雅。这无可厚非,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但中国民问绝大多数地区和老百姓仍视纯白为凶相。人们讲鬼故事时,常以“一身白衣”或者“白森森的牙齿”来强化阴风惨惨的气氛。

这也体现了一种服饰忌白的意识形态。

黑色,在中国民间一度也是常用服色,因为染起来很容易,穿着又耐脏,比较实惠。所以旧时许多人喜好穿黑色衣服。

在农村,至今仍有不少人喜欢黑色,但通常也忌讳纯黑色,总要与红色、橙色、杂色搭配起来穿。如果穿一身黑,也要佩一个白头巾或棕腰带等,认为这样就不是纯黑了。

另外,在做寿衣时,往往是禁忌用黑色的。给死者穿寿衣,要穿蓝衣,禁忌黑色。俗以为穿黑衣会使死者来生为驴。有些地方忌用黑色,要用红色。俗以为人死后要上剥衣亭的。穿上红衣,剥衣鬼就以为已剥出了血,会停手不剥的。否则,若是只穿了黑衣,剥衣鬼一定会把皮肉剥烂不可。不过,黑色还未见有官方从制度上的明禁,其凶色的习俗,还是流行于民问;其忌讳纯黑的习俗,也是由不同地域内民众的意识自然调节的。

艳色禁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艳色也是有忌讳的。

人们通常认为服饰的色彩是应当与人的年龄、相貌、品行、德才相一致的,如果不协调便有“超越本分”之嫌,被看做一种“越轨”行为。

其中,女人浓妆过分,会被视为轻佻下贱之人。男人穿着漂亮过头,会被视为放荡好淫之辈。

过去中国人服饰色彩单一,女人非红即绿,大红大绿,而且红色仅限三十岁以下女人穿着。俗话说,“红到三十绿到老。”意思就是说女人在三十岁之前穿红的,三十岁以后穿绿的,绝不可以五彩缤纷地穿在一起。而男人则是非蓝即黑,灰蓝黝黑,四十岁以上的男子就要远离蓝色了,否则,怕人家说“不恰当”,说“老来俏”。

如今,这种禁忌已经渐渐被打破,人们在穿着上日益讲究起来,服饰的色彩也越来越鲜亮,越来越多元化起来。

服饰材料禁忌

中国自周代以来,提倡以礼治国,礼的实质是“别”,就是要分别君臣父子男女,分别亲疏贵贱。服饰是人们日常交往中最直观的表象,因而最先成为这种区别的重要标签,“锦衣与布衣”是截然不同的等级,丝绸与葛麻是贫富的标签。比如满族人关前,满族的富人尚穿麻布衣服,而穷人只能穿狍皮鹿皮制成的衣服。满族入关后,只有富人才穿得起绸布,平民百姓则穿布衣。“一介布衣”早已成了普通百姓的专称。

这里所说的材料主要是就服饰的用料材质而言。中国古时有禁忌用车帷帐做衣服的风俗。据《风俗通义》云:“俗说帷帐车不可作衣,令人病疠。”用现代理论来看这是因为车帷帐整日风吹日晒,遮尘挡雨,加上乘车人员众多,难免繁殖细菌,病毒泛滥,作为衣服的确特别不合适。

在非常情况下,服装材料更有讲究,比如汉族给死者穿的寿衣,其衣料以绸料为多,而忌缎料,这是出于“绸子”与“稠子”音同,可保佑子孙兴旺;“缎子”则谐同“断子”,有断子绝孙之嫌。旧时还忌讳带“洋”字的布料。洋布,过去是相对于农家自制的土布而言的。虽然质量好,色泽艳,价格也不高,但丧葬时还是禁忌用作寿衣的。因为“洋”字音同于“阳”字。寿衣是给故去的人穿的,穿了寿衣就要到阴曹地府去了,带洋字的布料会使寿衣带有“阳间”的意味,而去阴间的人就穿不上了。

服饰款式禁忌

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一样,职业行当不一样,男女性别不一样,婚嫁与否不一样等,其在服饰款式方面也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别也不容混乱,否则,也是有所忌讳的。

在古代,有关服装款式的禁忌主要是依据社会地位来划分的。

在清代,团龙褂为贵族服装,款式为圆领、对襟、左右开气、袖端平直的长袍。主要是用于皇室穿着的。尽管如此,也有皇帝、皇后、皇太子、太子福晋等差异。这种衣服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是禁止穿的。蟒袍也是贵式服装,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出名,主要是用于大臣穿戴,而且有品位等级的分别,民间禁服。

清初民间还有一种有关服饰款式的传说,叫做“生降死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妓降优不降”。其大致意思是说:生不能不从时服,死者古服无禁;成人不能不从时服,幼儿古服无禁;男人不得不从时服,女人则可仍穿明代服装;妓女不能不从时服,优伶则可在演戏剧时穿着古服。

随着封建社会末日的来临,中国打破了几千年的封建等级制度,因为社会地位而划分的服装款式禁忌也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但是关于服装款式还有些忌讳。

在山东一带禁忌衣服的下摆有毛边。人们认为那是丧服的款式,恐招晦气,又忌讳衣服的扣子为偶数,俗话说“四六不成材”,以为扣子偶数会影响到穿衣人的事业发展等。

忌讳男女服饰款式没分别,男女不辨。又有地方忌讳婚否不分的。

旧时,四川西部一些贫困地区,未婚女子没有裙裤,只有嫁人了以后才能穿。

除此以外,在服饰样式方面,民间还有“男不露脐,女不露皮”的俗语。因而中国服饰将身体各部位遮盖得严紧是一大特色。直到近些年才有所“开放”。在城市里夏季服装款式开始有裸露胸、腿、臂部分;农村服饰款式,除能裸臂外,其余仍禁忌裸露。至今穿着短袖衣、短裤和裙子仍是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禁忌。云南有些地区的妇女出门,手里必须撑一把伞,而且伞上有布幔,用来围脸,她们最忌讳别人撩起布幔看她们的脸。

服饰款式禁忌,主要是指一般老百姓的衣冠制作式样中有关信仰的禁忌。与衣冠款式相关的禁忌原则,有两点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是裸露的禁忌原则,二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禁忌原则。

除了对活人的服饰有禁忌以外,对于死人的服饰也有要求。在民间做寿衣时,服饰样式方面也有一些禁忌。如衣服的袖子必须长,须将手全部盖住。忌讳袖短露手。否则,据说将来儿孙要乞讨的。

服饰穿戴禁忌

服饰的穿戴方法也有讳忌。人们普遍认为,如果服饰穿戴不恰当的话,会有灾祸到来。

衣冠忌穿着随便

人们普遍认为,衣冠穿戴不能随随便便,尤其忌反常穿戴,如反穿衣、反悬冠等。

在河南沁阳一带有“反穿罗裙,另嫁男人”的说法。当地人认为只有寡妇改嫁时才反穿罗裙,若平常女人反穿罗裙,自然是不吉利的,所以忌讳。

在民间又有亲人死后要反穿衣的风俗。很多地方在给死人穿寿衣时,并不给死者直接穿在身上,而是先让孝子或亲属反面一层层穿好,再脱下来一次穿到死者身上。于是,平日里就非常忌讳将衣服反穿。不然,就有诅咒自己的亲人死去的意味。

在旧时还有人死之后反戴帽子的习俗,所以在平时如果把帽子反过来戴的话,就是不吉祥的。

忌穿别人穿过的衣服。在衣服与本人有着统一性的思想指导下,或者认为衣服上会附着本人的灵魂,如果穿上别人穿过的衣服自己的灵魂就要被打扰了。

南方沿海一带甚至忌讳晾晒干的衣服直接穿在身上。俗信认为这样人会变成“竹竿鬼”。因为过去此地人晾晒衣服是用竹竿把衣服穿撑起来,看上去仿佛是一个竹竿人穿着衣服似的。如取下衣服来便穿在自己身上,还怕自己也受到那竹竿人灵魂的打扰而成为一个“竹竿鬼”了。

而收下衣服,再折叠,放一段子,就起到了破解的作用,不会再有什么倒霉的事了。

衣服还忌透明。清代在某些严肃的场合中,不能穿着用亮纱(透明纱)制成的衣服。《清稗类钞》记:“夏不得服亮纱,恶其见肤也,以实地纱代之,致敬也。”因此民间忌讳穿着透肉的夏衣,女子的服装就更不能透出胸衣。。

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中,服饰禁忌更多,比如不同的装扮可以表示一个女子婚嫁与否,绝不可混乱。按照苗族旧俗,未婚男子要把金鸡羽毛插在头上,未嫁女子要把海螺串成珠子,挂于脖子上,作为标志。违禁忌则犯伦理。

忌服饰不整齐

服饰不整齐为人们忌讳。在以前,山西一带有个戴帽子的习俗,俗以露顶为耻辱,忌讳不戴帽子。此外他们还忌讳帽子戴歪了,俗语称“歪戴帽,狗材料”;忌讳不系衣扣或系错衣扣;忌讳不穿鞋袜或仅穿一只鞋袜。在封建社会,妇女还忌天足,又忌妇女裹脚带松松垮垮,说是这样的女人会犯酒色。

服饰的其他禁忌

在民间,除了上面提到的关于服饰的禁忌以外,还有一些别的方面的禁忌。

服饰摆放方面的禁忌

在服饰的摆放方面,主要禁忌在不恰当的时候到不恰当的地方晾晒。忌讳跨过或踏踩、弄坏衣物。民间忌讳将妇女和小孩的衣物在夜间晾在室外,唯恐落到衣物上贼星或沾染上鬼祟邪气。小孩的衣服还忌晒在高处,俗称“三尺以上有神仙”,恐伤害小孩。

同类推荐
  • 生活家学

    生活家学

    黎明即起,洒扫庭外,要内外清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勿艳妆。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 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千百年来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需要了解国学。然而,国学内容庞杂浩繁,即使穷尽毕生之力,恐怕也难通万一。如何从博大浩瀚的国学中找到入门的捷径?鉴于此,我们特请有关专家学者精心编辑了这本书。本书堪称一部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趣味百科全书。翻开此书,便走进了博大精深的国学长廊,让您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国学的精髓,感受国学的神秘和智慧,掌握传统文化的脉搏。
  • 中庸注参

    中庸注参

    本书乃陈柱先生为暨南大学及大夏大学两校讲授《中庸》时的成果。作者多以自家心得注解《中庸》,其别无新意者则仍采郑注,并选录各家之说,尤于近代戴震、康有为、马其昶及业师唐蔚芝先生之说,录之甚众,以备参考。同时,本书附有陈柱昔日讲学南洋大学时所著《中庸通义》,实乃研读《中庸》的经典文本。
  • 困窘的潇洒:民国文人的日常生活

    困窘的潇洒:民国文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的写作受到赫勒“日常生活”理论启发,主要关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日常生活,透过他们在私人日记、书信和回忆录等中的记述,揭露其在历史变换中的真实心理状况,研究其人际交往、经济生活、师承关系、思想轨迹等情况,展现他们的痛苦与欢乐、喜悦与悲伤。借由对文人日常生活的个案解读,作者也尝试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20世纪中国文化史的全新视角。
  • 汉赋琅华照寒烟

    汉赋琅华照寒烟

    是一本写尽了世间万般故事的书,那些赋,它们与故事相连,但其实并不与故事有关,它们以优美的文字诉说着故事背后的凄凉。过去的烟尘寒光熠熠,零落之后终归寂寞。
热门推荐
  • 孽缘否之嗜血的青春

    孽缘否之嗜血的青春

    谁诉说的三世情缘。谁许下的三世诺言。谁寻觅的三世韶华。————梦里,对错,三世缘。问君一句:孽缘否......
  • 遇秋

    遇秋

    这是他们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我无法对他们的事情做出任何评价,也无法做出任何感想,我在他们的故事里扮演着一个小丑,一个幕后工作者。我的身份?哦,我或许是他们的朋友,也或许是他们感情的阻碍者。为什么?也许是因为我和他有着一样的感觉吧…我爱他,只是因为他是他。我想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名字?他们叫方严和邱朔我?我的名字不重要,因为在这故事里我并非什么好人。
  • 秋纤寒墨叶

    秋纤寒墨叶

    秋千是上帝为他们牵引的路径,一场由秋千所引发的爱情“案件”,正在悄悄的扎根、发芽。来自各路的挫折,让她畏惧,让她第一次害怕去触碰。刚开花就要凋落,刚开始就要别离。而他化身为一盏爱的闪光灯牵引她走出那被畏惧笼罩的黑暗,重见阳光。
  • 主宰龙族

    主宰龙族

    他背负着家族灭门的惨案,来到古龙族,奈何古龙族早已辉煌不再。无奈之下,他独自扛起复仇家族,振兴古龙族的重任他走上了一条充满凶险的不归路。被其他人误解为冷漠的邪恶者?无所谓,正与邪,自在人心。冷与热,兄弟之间无需多说。
  • 温州人凭什么发财

    温州人凭什么发财

    温州人在“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的情况下白手创业,起点低,风险小,回报率稳定,被誉为“东方犹太人”。他们关注市场,不在乎形式。当人们都在一味地追求“最好”时,温州人重视的却是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温州商人所取得的成绩为世人所注目,吸引着许多人学习他们的经商模式,探寻他们的创业致富精神。《温州人:凭什么发财》从温州人生存理念、思维方式、经商手段、金钱观念、创业精神等方面讲述了他们创业致富的风雨历程。事例生动,故事感人,文笔清新,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是立志从商者必读宝典。
  • 重生之王爷追妻忙

    重生之王爷追妻忙

    她,月凌雪,月府的嫡长女,风华正茂,却被灰尘蒙了双眼,妹妹陷害,夫君信之,棍仗胎儿,受尽侮辱含恨而死。一朝重生,誓不与人为善,继母伪善,妹妹陷害,渣男阴谋再现。她美眸含笑,双手染毒,将她们打入万丈深渊。但是谁来告诉她,她身边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傻瓜,什么时候变成了一只腹黑的狐狸?
  • 位面风暴

    位面风暴

    当你得到一个能够进行位面交易的戒指;当你得到无数神奇的道具;当你得到梦寐以求的异能;当你得到……当你得到这一切时,你将如果生活……=====================================================新书开张,求推荐,求收藏……
  • 35岁前不要循规蹈矩

    35岁前不要循规蹈矩

    郭晓斐编著的《35岁前不要循规蹈矩——乔布斯给年轻人的62个人生忠告》通过对乔布斯的性格、商业意识、行动力的侧重着笔,告诉年轻人在积极奋进的人生路上,不要循规蹈矩,要有勇气将自己最独特的优点以某种产品为载体展示给世界。
  • 侯府宠姑娘

    侯府宠姑娘

    江蕙出自名门,父亲是安远侯,继母是丹阳郡主,却因为是跟着亲娘在山野之间长大的,横蛮霸道,凶名在外,王孙公子,望而却步。偏偏有英雄慧眼识美人,说她是位蕙质兰心的好女子。在她及笄之日,淮王、潞王、郑王及相府公子同时登门求婚,场面热闹,世人瞩目,不知最后谁能抱得美人归?--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胜任:管理者如何培养大局观

    胜任:管理者如何培养大局观

    先有大局观,后有大事业,有全局意识万能成大事。眼界太小,一件小事都容不下,更谈不上胸怀世界。因此,对于管理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求就是要有全局意识,也就是所谓的大局观。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撰写了本书,从思想意识到具体行动,再到检验标准,全方位、多角度地阐释了大局观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具体训练方法。相信读后定能为你的实际领导工作带来极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