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中,可回收成本是指已经发生的会计成本中,如办公楼、汽车、计算机等,可以通过出售或出租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回收成本。在职场人情投资中,可回收成本也是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以回收的成本。
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的小王和小刘相隔半年都结婚了。小王结婚时,小刘给了礼金500元,而小刘结婚时,小王也给了500元的礼金。所谓“礼尚往来”,这其实就是人情投资的一种可回收成本。
在职场中,这种可回收成本大多出现在同等阶层的同事之中。例如,同是销售经理的几位同事互相请客吃饭,逢年过节同事间互发短信,几位高管之间的经常走动等。事实上,同事间的这种可回收成本是需要职场人士值得珍惜的一笔资源,因为这种人脉是很可靠的,而且人脉很有希望转换为以后的钱脉。
在职场中,人情投资的高附加值指的是人情投资的“投入产出比”非常高,即收益往往要比成本高一些。这种高附加值的人情投资往往出现在遇到职场中的“贵人”以及领导对下属的人脉关系中。例如,领导善用激励策略,可以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带来更多的回报等。
张先生是一个网络公司的部门经理,下属有12个人。为了调动部门内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他经常策划一些户外的活动和聚餐等。事实上,这些活动也给他带来了预期中的回报,部门内员工更加有纪律,完成工作时更积极,而且不少员工还私下给他送礼等。
俗话说得好:“和气生财。”这是把获取利益建立在人情投资的基础之上。如果处理不好人情关系,搞不清人情投资的沉没成本、可回收成本和高附加值,那么就很难将这些投资转化为财富。
中国近代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之所以能够富甲天下,就在于他善于运用职场上的人情投资。当王有龄身无分文时,胡雪岩慷慨解囊,结交了这个“穷”朋友。之后,王有龄科考登第,步入官场,胡雪岩迎来的是千金难求的“贵人”。这就是人情投资的高附加值的典型事例,可见人情投资的力量有多大!
人情投资是一门大学问。如何处理好职场中的人情投资呢?以下3个原则可以重点关注。
(1)尽量避免沉没成本
职场人士在决策中常常犯下这样的错误:由于已花费了时间、金钱、精力等不可能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而执著地坚持到底。那坚持到底一定胜利吗?若你执意要坚持到底,可能会陷入沉没成本的误区。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不走弯路就是走捷径。”将你的沉没成本及时有效地进行“止损”,不要总是停留在懊悔、失望之中,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才是明智的选择。
(2)多争取高附加值的资源
当你手中只拥有几张同行人士、社会名流的名片,你就应该迅速出击,把它充实十倍、百倍,因为这将是你人际交往的生命线,是随时可以启动和挖掘的“存贷”。尤其是对于高附加值的资源,一定要多加争取。这样做的难点是要放下面子,打破不以任何方式主动与人交流的心理障碍。主要的操作要点是不可操之过急,而要慢慢磨合,所谓“慢工出细活”,要有耐心,通过事实、时间来争取别人的理解和信任。
(3)建立个人品牌,树立良好形象
在职场人情投资中一定要建立个人口碑,进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通过品牌效应,可以慢慢增加你的影响力。当你的口碑很好,处理问题极其到位时,你的社会资源就非常多,就会有为数不少的人愿意支持你,你的人脉就会逐步转化为钱脉,为你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综合来看,以上3种方法可以帮助你处理好职场中的人情投资。在职场中,我们一定要分清人情投资的沉没成本、可回收成本和高附加值,这样才能回避陷入沉没成本的误区,而多争取高附加值的资源,则会帮你将人脉转换为钱脉!
5.吃亏是一种智慧投资
30岁出头的张先生现在是上海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部门经理,虽然年龄并不大,但沉稳、冷静的性格让他在职场中很受欢迎,这也是他当年获取升迁的主要原因。
几年前,张先生所在的部门经理突然被调离,由于调离事件很仓促,其中有一笔账目整理得有差错。此账目不是张先生经手的,但新任的部门经理刚来,对当时的很多情况并不熟悉,只是看到该账目属于张先生管理的范围内,因此对他提出了严厉的通报批评,并且对他进行处罚,每个月从他工资中扣除1000元,这个惩罚整整持续了一年。
面对新来领导的批评,张先生并没有辩解,默默地接受了这个处分。回到家之后,张先生将这个事情原本地告诉了妻子:“以前的领导人还不错,我不能人走茶凉,以后每月减少了1000元的工资,我们生活节俭一点吧!”
几个月后,新来的领导熟悉了环境,对这个做事踏实的张先生有了大大的改观。一次偶然的机会,新来的领导遇到了以前的部门经理,在聊到此事时,前部门经理做出了解释:“那个事情和张先生没有关系,是当年的运行总监委托部门办的,不是张先生的责任。”新来的经理听到这些,对张先生又增添了一份愧疚,对他也格外地栽培与照顾。
后来,新来的经理获得提升的机会。临走的时候,他向单位领导推荐了张先生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最终,当初吃了大亏、被误会的张先生,却被提拔成了部门经理。
“吃亏是福”,这个古人非常崇尚的思维和美德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意义。尤其是在职场,吃亏往往是一种必要的投资,更是打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前提。因此,在职场中为人处世时,一定要敢于并勇于吃亏。只有你懂得了“吃亏是福”的人生道理,你的职场生涯才会有真正的转机,你的长期利益才会在你不断地吃亏中有所保障。
然而,生活中仍然会有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总是害怕吃亏。事实上,一个害怕吃亏的人,往往会在斤斤计较中丧失更多的优质资源,因小失大;而一个懂得主动吃亏的人,则会在吃亏中收获“厚积薄发”的资本。主动吃亏的人会为自己减少很多职场中的摩擦,使自己长期利益越来越好;而一点亏都不想吃的人,只重视自己的短期利益,往往会导致自己长期的沉没成本大幅增加。“吃亏是福”是一种理性和智慧的投资,你的幸福感会在你不断地吃亏中得到开启。
在中国的古代,有一个典型的“吃亏是福”的事例。春秋时期,楚王大宴群臣,文武大小官员,宠姬妃嫔,统统出席,务要尽欢。席间奏乐歌舞,美酒佳肴,饮至黄昏,兴犹未尽。楚王命点烛继续夜宴,还特别让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人敬酒。忽然一阵大风,吹熄了所有蜡烛,漆黑一团。一位官员乘机“揩油”,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断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座附耳对楚王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赶快叫人点起烛来看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楚王听了,忙命不要点烛,而是大声地向众人说:“寡人今晚务要与诸位同醉,大家都把帽子摘下来痛饮。”
于是,文武官员都摘掉帽子,楚王命令点烛,大家都不戴帽子了,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席散回宫,许姬怪楚王不替她出气,楚王解释说:“此次宴会,目的在狂欢,酒后狂态乃人之常情,若要追究,岂不是大煞风景。”许姬听说后,方服了楚王的用意。这就是有名的“绝樱会”。
后来楚王伐郑,有一武将独率数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逼郑的首都,使楚王声威大震。这位将军后来承认他就是当年摸许姬手的那个人。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楚王在“绝樱会”上吃了小亏,并没有刻意追究,最终在伐郑时得到了回报。
而在现实的职场中,也经常存在着“吃亏是福”的事例。1980年,一位王先生受同事之托买了10版第一轮的生肖猴票,钱是王先生垫付的,一共64元。64元在当年来说不是个小数目,没想到他的同事家里急需用钱,忽然说不要了。这些邮票对于王先生来说就成了沉没成本,他只能自认倒霉,把10版猴票拿回家压箱底保存了起来。10年之后,邮票价格暴涨,猴票价格翻到了10万元一版。这个人因亏得福,64元变成了100万元。
如今很多企业在管理时都会有自己一套成形的制度,而制度制定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利益是维系企业正常生存的基石。因此,企业的老板不会再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实行平均主义,让职工“吃大锅饭”。于是,在员工工资的构成中,浮动工资、绩效工资、奖金就成为主题。这种办法虽然有其优越性,但弊端也不容忽视。例如,许多公司实行的激励机制考评中,有一项关键的因素,就是民主测评。一旦当月工作全部完成,那么,只占到整个考评体系中10%~20%的民主测评就将成为影响自己工作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在民主测评中,平时人脉关系中喜欢“吃亏”的人往往容易得到高分,“吃亏是福”就成了职场人脉关系的“制胜法宝”。
激励机制(Motivate Mechanism):也称激励制度(Motivation System),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的内涵就是构成这套制度的诸多方面中的要素。
其实,吃亏和获利,正如祸福相依一样,是互相依存、相互转化的。不过得与失互为转化的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可以显现的。例如,吃亏之后你的短期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害,但是,长期利益却因此得到了增长。没有现在的“吃亏”,又怎么会有以后的回报呢?
那么在职场中,如何将所吃的“亏”转化为“福气”,使得投资有所回报呢?本节总结了3种方法,聪明的读者朋友们不妨试一试。
(1)注意维护好同事间关系
你可以时不时地请单位的同事吃饭,这样可以不花大钱,就能达到一定的投资效果。尤其重要的是,定期邀请单位内的关键人物吃饭,这样你的好处就会被到处宣扬。此外,在平时的工作中也不要过于锋芒毕露,要多考虑其他同事的感受,多感谢他们的帮助,这样对你工作的发展同样有好处。
(2)领导布置的工作,要多一些创意,多一些心思
谈到这一点,很多职场人士不认同。他们认为,领导给自己布置工作是因为他给自己开了工资,而自己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就是为了这份工资。既然领导没有给我涨工资,收益仍然是一定的,我何必要多付出一些成本呢?其实,只有你把领导交给自己的工作完成得比较出色,领导才会认可你的工作能力,对你产生信任感,并加以重用。也就是说,如果你认真、完美地完成本职工作,多付出一些精力、时间的成本,无疑是为你的职场表现加分,升职加薪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
(3)合理加班并不是“吃亏”
有人认为加班是一种吃亏,原因是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后,单位往往并没有支付相应的工资和补贴。事实上,合理的加班并不是“吃亏”,反而有可能转化为“福气”。因为合理的加班不但可以为你的职业生涯储存信用,而且办公室加班往往可以活跃你的工作思维,增加你对工作的熟练程度。与此同时,当你加班时,可以借机处理一些一度被推迟的琐碎事情,节约你的时间成本。当你独处办公室时,可以把平时积累的工作项目整理起来,这样对于职业发展肯定利大于弊。
以上就是职场中将“吃亏”转化为“福气”的3种方法,它们将帮助你在职场中如鱼得水,使你的职场长期利益最大化。当你在职场中遭遇困难时,一定要牢记“吃亏是福”,今天短暂的付出在未来可能会转化为极为丰厚的回报!
6.“职场站队”的收益和风险
范先生单位的老总,最近因为涉嫌徇私舞弊,被检察机关调查。一时间同事们纷纷猜测,这位领导顶风违纪,估计是在劫难逃。另外,根据内部消息,公司的一位负责财务的副总很有可能会接替这位老总,坐上一把手的位置。因此,范先生愁坏了。
在一次聚会上,范先生忧虑地对朋友说:“如果现在老总真的因此被撤了,而负责财务的副总真的上任了,我可能就要遭殃了。”
“领导更替与你一个中层干部有什么关系?他们换他们的,你干你的,犯不着吧。”朋友疑惑地问道。
“事情是这样的,”范先生皱着眉头说,“原本两位领导对我都挺好,但自从上次一个项目实施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彻底变僵了,我也和这位副总闹翻了。”
“那也不一定。如果他当上了老总,位置不一样了,看人、看问题的高度和角度也会随之改变,没准他还会欣赏你这种能够顶住压力支持一把手工作的人。”朋友又说,“如果这位副总有一定的职场智慧,他是不会纠缠这些小节的。但如果你做了墙头草,他可能会看不上你。”
后来的事情印证了朋友的观点是正确的,同时也给范先生上了深刻的一课。这就是职场中常见的“站队跟人”。
在职场中,“站队跟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有人曾经认为“站队跟人”是职场中最重要的事情。这种看法虽然有失偏颇,但是也说明了“站队”的重要性。因为根据权威的数据统计,78%的职场人升迁是因为选择了正确的队列。
一个人在职场中的价值和地位取决于“距离”。职位、资历、和老板的个人交情、对别人的影响程度、在团体中发言的活跃程度等,往往是测定这种距离的要素,人们在这种既定的距离中维持一种平衡。如果一旦换了新的老板,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还没有建立时,“站队”就非常关键,如果此时站错队,可能再也没有改错的机会。因此,“站队跟人”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
那么如何做好职场的“站队跟人”呢?“站队跟人”又会有怎样的收益和风险呢?
我们统计了很多职场中的案例之后惊奇地发现,职场中“站队”如果成功了可能会有收益,但同样风险也是非常大。现实中大部分成功人士在职场中都是不站队、不拉帮结派,保持自己立场的人往往得以生存并取得最后的成功。
小清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任部门主任,工作认真的她深得上司的赞赏。可是好景不长,她的直接领导通过竞聘,成功晋升为副总,而小清的新领导则是她原上司在竞聘中的“手下败将”。现任领导对小清很冷漠,并且经常刁难她。那段时间,小清在公司简直度日如年。后来小清经常有意无意地向现任领导暗示,她会对其忠心,现任领导对她的态度才慢慢有所改观。
在这个事例中,我们看到小清由于领导更迭,导致“站队”的风险显现出来。如果小清不能及时调整自己、做好本职工作,那么,她的工作可能就很难继续下去。
某大型民企发生了一场鲜为人知的内部斗争。刘先生在2005年创立了一家公司,之后公司发展得很快,没几年公司的年利润就达到了上亿元。但在半年前,公司的4个总监却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要求分股份,成为股东。其中一个总监更是动员其他3个总监联合搞对抗,威胁刘先生:如果不同意他们的方案就集体辞职。刘先生经过一番考虑后,竟然出人意料地主动解雇了全部总监,并提拔副总监来任总监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