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人太过,以德取怨。
——《资治通鉴·汉纪》
无论在社会生活、职场生活,还是家庭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许多所谓的好心不得好报、好人难做、好事难成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首先要认真反思一下,你自认为的那个“好”字,是不是真的好。比如说“唠叨”。
唠叨是人们对某人或某事感到不满意、不顺心、不顺眼而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情绪,是“心气”发泄的一种表现方式。从字面上看,唠字是口里不停地说话,都说得劳累了;叨字如同嘴上有一把刀子,很可能出口伤人。
唠叨之中有怨气也有关心,有不满也有希望,有憎恨也有柔情,有指责也有提醒,有不解也有理解,有忧愁也有喜悦。如果说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一部雄壮的交响曲,那么唠叨则是这部乐章中的副旋律。副旋律可以烘托出主旋律的辉煌,但是,副旋律过多、过杂,就扰乱了主旋律的流畅与和谐,成为烦人的噪音。因此,爱唠叨的人要学会自制,以免“忧人太过,以德取怨”。
“忧人太过,以德取怨”,出于《资治通鉴·汉纪》。意思是过于为别人担忧,批评别人的过错说得太过分,反而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其结果是以德取怨,好心得不到好结果。那么,怎样才能克制和减少唠叨,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更加愉悦和温馨呢?
放宽胸怀,少一些牢骚。唠叨是牢骚的口头表现形式,牢骚是人的要求和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情绪,唠叨则是这种情绪的宣泄。看不惯了便有牢骚,便爱唠叨;不满意了便有牢骚,便爱唠叨;想不开了便有牢骚,便爱唠叨。其实,人生在世,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总要反映到人的脑海,有苦也有乐,有忧也有悲。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怀,不要今日张家长,明日李家短,整天唠唠叨叨,既影响团结,又影响安定,还影响自己的心态平衡。诗人不是忠告我们吗:“牢骚太盛防肠断”;社会学家不是提醒我们吗:“牢骚太多会造成社会不安”;心理学家不是劝诫我们吗:“牢骚过盛会导致心理变态”。让我们把牢骚驱散,把唠叨减少,以坦荡的襟怀面对世间的人和事。
加强修养,少一点指责。要减少唠叨,就要加强自身修养,遇事多一点克制忍让,少一点指责。爱唠叨的人,总是爱埋怨别人,而唯独不埋怨自己。其实这种唠叨正是人类一种乐于表现自己、突出自己和表白自己的原始天性的流露。要想少唠叨别人的过失,就要容人、要克制、要忍让、要和善。在对待同事和家人时要提倡“委曲求全”,不要苛求于人。要知道,谁也不愿意和爱挑剔别人的人交往,谁也不愿意与苛刻的人交心,谁也不愿意和碎嘴的人交友。这样待人其结果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唠叨过多的结局是事与愿违,越想通过唠叨解决问题,越想通过唠叨提醒别人,越容易引起人们反感,最后落个谁也不愿听,什么事也办不成。
相互理解,多一点温情。唠叨是和睦家庭中的噪音,而这噪音的发源地常常来自家庭主妇。做妻子的常常会或出于爱,或出于“恨”,或出于急,或出于恼,或出于关心,或出于担心,常常是无休止地唠叨不停。有材料证明,女性的唠叨往往随年龄的增加而发展,到四五十岁达到最高峰。因而,往往是男方发现自己的妻子爱唠叨,感到有必要加以“改造”之时,却已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为时晚矣。成为噪音的唠叨,是美满家庭的腐蚀剂,是和谐乐章的弦外音。它可以破坏家庭的安定,损伤夫妻的感情,拆散快乐的家庭。我曾在报上看到过这样一幅图画:在一棵树上搭了一张床,一个男人在这张床上睡觉,这张图画旁写着两行字:妻子爱唠叨,丈夫只好搬到树上住。法国拿破仑三世最初不顾周围人的反对,与西班牙落魄贵族的女儿玛丽·尤金尼结婚。拿破仑三世被她的闭月羞花之貌吸引,不顾一切娶她为妻,并封她为皇后。应该说,他们自主的结合,具备了健康、权力、富裕、名声、爱情等各种条件,当时被人们称为异常完美之婚姻,真是空前轰动。但是,好景不长,纵使拿破仑三世给予玛丽以任何想要的物品,甚至皇帝的权力,也无法堵住玛丽滔滔不绝的唠叨。充满猜疑心的玛丽,完全不听拿破仑三世的规劝,经常闯入政治会议吵闹,监视拿破仑三世的行动。皇后的这种唠叨,迫使拿破仑三世经常跑到外面寻欢作乐。无独有偶,著名文豪托尔斯泰的婚姻也是一个悲剧。最后,八十二岁的托尔斯泰不能忍受家中的苦恼,在一九一零年十月的一个雪夜出逃,十一天后,死在一个车站上,死前还请求不让妻子到他面前来。他夫人对女儿承认说:“你们父亲的死,是死于我之故。”女儿知道这是实情,是母亲抱怨不断、指责不停、唠叨不休将父亲推上了死亡之路。所以一切想获得家庭幸福的人们都应该记住:一天到晚地唠叨,无异自掘婚姻的坟墓。善良的妻子们,请你们多一点理解和体贴,少一点埋怨和指责;多一点温存和耐心,少一点挑剔和脾气,学会“润物细无声”。做丈夫的也应理解妻子唠叨的心意,从唠叨中体味妻子的善意和妻子的关心,从唠叨中去感受妻子的情与爱。你想:那些大街上的过路人为什么不去唠叨你呢?
和谐的生活和宁静的环境会给家庭带来美满和幸福,而唠叨则破坏安宁,破坏幸福。少一点唠叨吧,多献上一份爱。让我们共唱家美人和的欢乐颂,共奏家庭和睦的同心曲,把唠叨抛到九霄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