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40300000007

第7章 第二讲(4)

其实汉传袈裟是改造过的,南传是原始佛教时期的。据说佛法发展到后期汉传之中,沙门不敬王者,出家修道的人看到国王也是不礼拜的,但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礼制环境之下,渐渐地就妥协了。后代那些沙门也自称为臣,袈裟一件这么甩到肩上去,如果礼拜的时候就会掉下来,所以就做一个衣钩。僧衣也是有过一个变化的,海青就是汉朝时候普通老百姓的衣服一直保留下来,当然这也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心性上下功夫。

〔持钵〕钵多罗译为应量器。体、色、量,三皆应法,故称应量器。体是铁钵或者瓦钵、铁瓦所成;色是熏如鸠鸽;量是应己食量大小。

〔乞食〕还有多重意义。

一是降伏我慢心。出家人能像南传这样去托钵乞食,就能很好地降伏自己的我慢心,不然的话,在寺院中造饮食,日日受人礼拜,以凡夫心很容易生起我慢心来。中国的这种环境,文化不同,所以出家众更加要随时保持觉照,觉照自己内心有没有生起慢心来。

二是不贪口味。

三是能专心修道。这三种都是侧重于自利。

四是能令见者生惭愧。在家人看到比丘去乞食就容易生惭愧心,觉得人家一切都放下专门来修行,都能把物质需求降到最低,而世俗人还有种种的欲望追求享受,当然就很生惭愧心。

五是能令布施得益,为世福田。

四和五侧重于利他。

〔次第乞〕指如来已内证平等之理,外不见有贫富之相,所以能平等普利。每一个制度和戒律都是为了让我们顺利修持,佛陀只关心内心的问题,关心我们是否能解脱,是否能从烦恼的生活状态之中走出来活在六度的生活里面,虽然是这么规定,要次第乞,但有两位大阿罗汉是很特别的。

一位是大迦叶尊者。他出生在一个很富有的家庭,出家以后去托钵乞食,舍富乞贫,专门找那些很贫穷的人去乞食,当然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公案和故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因为他觉得贫苦的人是因为前世很悭吝现世才会招感贫苦,如果再不种善根种福田,来世会更苦,所以他专还有一位是本经的请法者,须菩提尊者。他专门乞富。他其实也出生在一个大富长者之家,但他认为这些有钱的人过去有一点善根,如果现在不跟他结一个法缘,不让他接受正法的熏习,他活在无明里又享受种种的福报,造无量的恶业,下一辈子就完了,福报用光了就难以再有解脱的机会,所以他就专门乞富。

〔还至本处〕这是非常重要的。释迦牟尼佛示现给我们看,他每天穿衣吃饭都是无上菩提的妙用,我们每天穿衣吃饭都是烦恼,有种种的分别,种种的妄想执著,都是搞三恶道。关键的差别就在于佛陀能够“还至本处”。本处就是指我们的清净心,指我们人人本具的佛性,实相般若。我们的病根就是心随境转,所以要像佛陀学习,能随时还至本处。

但凡夫众生因为贪欲,所以回不了头。今天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生态失去平衡,全球的气候不正常,也有种种的天灾,如南方的冰灾、地震,非典之后又冒出一个甲流,反正年年有。

前几天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召开,有发布一些新闻说,未来的40年之内,大概到2050年全球将有10亿人都会沦为气候难民,现在已经有了。意大利威尼斯是水上城市,但因为水位上涨没办法住,原来几十万人口现在只剩下六万,这六万人生活很不方便。还有一个小岛国马尔代夫,据说正在筹钱准备向其他国家买地,因为水位涨高以后,整个国家会被海水淹没,这都是气候的灾难。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时,全球会有26%的物种灭亡、消失。

这些其实都是因为人类的贪欲心一直向外求,片面地发展科学文化,不断地向大自然掘取资源,当然就生态失衡。其实人类不是不知道危险,而是驾驭不了欲望,像中国的寓言《夸父追日》一样,一直追赶太阳,至死方休。

所以我们要能懂得回头,对物质享受过分的追求就会容易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要能倡导更加环保更加绿色更加少欲知足的生活方式,要能还至本处,懂得保持心地不被污染,恢复到清净心。

归结到本经的发起,蕅益智旭法师在《金刚经破空论》中有首偈子说:“衣食行坐事即理,一切毗尼皆佛行。一一行中见实相,护念付嘱善应知”。可见,一一行门,无非都是诸法实相,日常生活之中穿衣吃饭,都是展现佛陀的那种大般若智慧。

“次第乞”是表示平等心;“还至本处”是表示万法回归自性,回到自己的清净心;“敷座而坐”,第一个座是表示如如不动,第二个而坐的坐是表示万法皆空。由此,在日常生活之中,以穿衣吃饭、托钵乞食、敷座而坐,这些日常的行为来以身教说法,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并以此来发起《金刚经》。

接下来就是正宗分。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整个的善现启请分第二,既有须菩提长老的请法,又有佛陀的开示,主要分为当机赞请和如来赞许两部分。

〔时〕指世尊托钵乞食还归祇树给孤独园,敷座而坐之时。世尊天天都在著衣持钵,乞食。其实就是无上菩提圆满地用在生活之中,但几十年如此,没有人看得出来。须菩提尊者看到众生得闻甚深般若法的时节因缘成熟了,就来代众请法。而且还有一种意思是开示我们,对于佛陀所说的法也不能有执取心。“如来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长老〕长老可以分为法性长老、耆年长老等等。法性长老是断惑证真,年龄并不一定很大,但已经开悟,就可以称为长老。

耆年长老是指年高腊久,戒腊、僧腊都很久了,道德很高等等都称为长老。现在寺院之中退居的方丈或者是齿德俱尊的首座都可以称为长老。须菩提尊者是齿德俱尊,德腊双全,所以称为长老须菩提。

〔须菩提〕是佛陀阿罗汉弟子里面解空第一的尊者。须菩提可以翻译为空生,因为他是舍卫城中鸠留长者的儿子,刚刚出生的时候,他家里的宝藏突然之间就空掉了。又译为善现,七天以后,家里的种种珍宝又复现出来。其实缘起法来说,这些都表示这位尊者将来能解空第一,证悟空性。

须菩提又译为善吉,他的父亲召一个人来占卜,看这个儿子到底怎么回事,出生以后家里发生这样多的事情,一下子珍宝都没有了,一下子七天突然又出现了。这个人得到的卦相就是既善且吉,所以又译为善吉。

在《西域记》之中说,须菩提尊者本来是东方青龙陀佛,大权示现为阿罗汉来辅佐释迦牟尼佛弘法。

接下来都是讲请法的礼仪,弟子请法,行五种仪:一者从座而起。二者端整衣服。三者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四者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五者一心恭敬,以申问辞。这五种礼仪是指身语意都很清净来请法。

〔偏袒右肩〕印度的习俗以偏袒为恭敬,所以我们的袈裟是斜披的。清朝入关时要求三改三不改。一个是俗改僧不改。俗人男的都要衣服改过来,要穿满族的马褂,但出家人可以保持原来的衣服。第二个就是生改死不改。死了以后可以不改。第三个是男改女不改。所以女的衣服是没有改的,还是明朝的衣服传下来。

〔合掌〕表示悲智遍十方。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希有〕说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间是时稀有、处稀有等等种种解说,但其实本经里特别的稀有是指释迦牟尼佛能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之中以身教来显示安住真心。无住而住是安住真心、修菩提心是安住真心。降伏妄心之法,无降而降,是降心之法。不动舌根说法已竟,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所以赞为稀有。释迦牟尼佛日常行为就已经在为我们说法,为我们开示甚深般若,所以赞为稀有。

佛陀以身教来开示众生,让众生知道在自己的去来动静之中,穿衣吃饭之处起观照般若之功,照见五蕴皆空。泯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泯灭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才可以住无住之真心,降难降之妄想而契合实相般若,所以赞之为稀有。

〔世尊〕就是薄伽梵六义里面的最后一义。

〔如来〕经典上如果是说佛,往往指果德,如果说如来,都是指性德。也有三身如来。应身如来是应机示现,后佛如先佛而来;报身如来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法身如来就是本经上所说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护念〕护念属于心,付嘱属于口。护念就是护持正念不失,时时刻刻安住在正念正知正觉之中,更进一步任运常在正念中,前面还需要刻意去提起正念,到后面就能邪正俱打却,菩提性宛然。

〔善护念〕就是佛陀于乞食去来之中,任运随缘,密示菩萨安住真心之法,不住有边,不住无边。无住而住,方为真住。

以法身如来而示同于凡夫托钵乞食,就是从大智而起大悲是善护念,护念属于心。如果要起心护念那就不是善护念了,因为起心就有,不起心就没有,所以如来是任运,时时刻刻在护念诸菩萨,摄受诸菩萨,唯有这样的护念才叫善护念。

六祖惠能大师《金刚经口诀》上说:“言善护念者,令诸学人,以般若智,护念自身心。不令妄起憎爱,染外六尘,堕生死苦海。于自心中,念念常正,不令邪起,自性如来,自护善念。”这是善护念。

〔善付嘱〕言善付嘱者,前念清净,付嘱后念。后念清净,无有间断。究竟解脱,如来委曲。诲示众生及在会之众,当常行此,故云善付嘱也。

我们学到《金刚经》,听到须菩提尊者称赞如来: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我们就要学习,就要用功夫。不是口念过就好。怎么用功夫?六祖大师开示的善护念就是一句话:“以般若智,护念自身心不令妄起憎爱。”

不令妄起憎爱很重要,我们学佛那么多年,为什么还有种种的烦恼心,还是觉得很痛苦?就是没有真正修行,没有真正懂得佛法,还是经常在妄起憎爱。

我们返观这个世间,日常生活之中其实每一个人如果没有懂得佛法,都是囚犯。为什么?因为都是情绪的囚徒,都是被自己的情绪关闭在精神的牢狱里,每天脑海里的种种思绪就像翻滚的乌云一样,充满了焦躁、不安、忧伤、怨恨、欲望、想报复等等种种的伤口。尤其是现代很多人都容易患忧郁症、神经官能症,还有种种的疾病,身体上的各种肿瘤等等,根本的原因都与我们的执著心,妄想分别心有关。都跟这些负面的心态,邪曲的心息息相关,所以要善护念。如果我们听任这种负面的情绪、邪曲的心不断地发展,姑且不论来生会怎么样,现在活着就已经够痛苦的了。

每个人都很忙碌,都很少微笑,都是行色匆匆,充满了种种压力、烦恼和痛苦。原因不在外在的人事物,而在于我们没有善护念。所以我们要能够善护念,不令妄起憎爱就能超越痛苦,破除我执,这是破除我执最妙的方法。所以说善护念就是最好的情绪管理法,愿我们大家都能时时刻刻在日常生活之中善护念。

今天学到此地,以此功德回向一切如母众生得遇明师,得闻正法,早成佛道。

同类推荐
  • 大愿说药师法门(上册)

    大愿说药师法门(上册)

    本书是由大愿法师讲述。内容一方面是令我们学习如何消除身心的病苦,本经的修法可以用很多方法来概括,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药师法门——禅。分别包括了如来禅、祖师禅和秘密禅。
  •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是《降伏其心》与《善用其心》的续集,也是我出关十年,开山创建东华寺的心得感悟和修学佛法二十余年的总结。出版此书旨在阐述自己的学佛观点,获得广大学佛者的指正。佛法浩如烟海,虽修学二十余年,仍难得法乳一滴。但终究有所感悟,正如三本书名所示,降伏其心为善用其心,用过不执著,不留恋,更不留痕迹,故、名“其心无住”。要将身口意之用发挥至极限,需先降伏身口意,继而善用身口意,最终达至过后无痕。其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时包太虚,小时不容针。成事由其心,败事亦由心。其心被动为奴隶,其心主动成主人。其心不降,是懦夫。降之不善用,为愚夫。事过执著,留恋不舍,乃凡夫。其心降伏,善用且无住,则圣人成矣。
  • 净空法师说《佛教故事》

    净空法师说《佛教故事》

    本书汇整净空法师于各次讲演中所引用的公案因缘故事,使读者通过这些深含哲理的故事,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分为八个部分,用最简单的文字转述了最深奥的佛家智慧。每天为生活加一点禅,经营幸福人生的必修课。
  •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本书分别以禅心、禅悟、禅意、禅机、禅定、禅谛为主题,讲述修身养性、待人处事的人生哲学,教人有良好的日常心态。说理叙事从日常小事入手,将其中蕴藏的禅理娓娓道来,浅显易懂,为读者展示了禅的宗旨:发现自己,不被物欲所奴役,最终获得心灵的自由。
热门推荐
  • 覆瓿集

    覆瓿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兑换之终极神通

    兑换之终极神通

    安定,不代表一定就真的安定!记忆丧失的安定,想要过一个普通人的日子。可惜爱上梦竹,注定了这个愿望不能实现!无数追求者的步步紧逼,安定摇身一变,神通系统,无尽神通之下,天才黯然失色,妖孽退避三舍。身世之谜渐渐清晰,当家族的重任落在安定身上的时候,曾经遗失的辉煌,安定发誓,一定要找回。属于他们家族的荣誉,哪怕是一丝,也绝对不能被任何人侮辱!谁若敢辱,拿血来洗!
  • 瀚海青帝

    瀚海青帝

    我弱小,我无畏!苍天有我天亦醉,天生我才不可废,我为天地荡鬼魅!
  • 横扫天下

    横扫天下

    生而为男,当顶天立地,身处乱世,当横扫天下。昔年武道盟主林天,机缘巧合转世重生,十二岁即突破到先天境成就还在前世之上,虽修为超强但隐世埋名隐居山林。恰逢时局动荡,仙门现世,妖魔丛生。乱世将至,虽隐居山林也被波及,一代千古奇才,就此走出山林迎接一波波腥风血雨。
  • 谈辂

    谈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金晶论

    金晶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全才高手在校园

    全才高手在校园

    堕落的才子张清因为偶然得到了一枚戒指,谁知道这枚戒指让张清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厨师,武术,异能等等等等,看张清快意人生!
  • 心域之书

    心域之书

    心镜圣石曾经强大无比的罗祖,因为对手的诅咒而被一下子打成了凡人。虽然有一个妻子在旁边照顾,但是失去了力量,又总是每过一段时间就失忆的他,更是成为了别人鄙视的废物──而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在身边,让周围的某些人妒忌不已,给他惹来了许多麻烦……堂堂一个绝世强者,虽然落魄了,但是尊严又岂能如此被人践踏!罗祖要找回自己的力量,破除那该死的诅咒,让那些小看他的人统统见鬼去!
  • 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

    这是一本浓缩了三百年历史的励志读本,更是一本高度提炼的人生智慧。这本《德川家康》从复杂的历史怪象中梳理出最高的人生智慧。让青少年学会了解自己和他人,了解处世和成功之道,并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像德川家康一样去应对生活中的一切变化,像德川家康一样用耐心和智慧赢得人生的辉煌。
  • 元杂剧本体论

    元杂剧本体论

    本著作是一部关于中国戏曲发生、发展、形成、成熟以及元杂剧演出体制、脚色扮演、唱腔声律等方面的专论,通过对元杂剧的发生、发展、生成以及体制、音律、演出等方面的论述,旨在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对元杂剧文化与艺术的重新思考,揭示元杂剧艺术及传统文化的内涵,希望能为古代戏曲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并能够成为古典文学、古典音乐爱好者与研究者的参考书目,同时也希望能为广大爱好者与研究者提出一些新的研究空间与思路,从而达到对传统戏曲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刻与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