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42200000012

第12章 拉开贞观之治的盛幕(5)

贞观元年(627年)八月,有一位秦州僧孝达在长安学习《涅盘经》课满还乡,玄奘不顾一切和僧人孝达一块来到了秦州。然后自己又随人经兰州,到凉州。凉州是河西一大都会,经常有来往不绝的葱岭以西各国商人。玄奘在凉州停留一个多月,应邀讲经。西域诸国商人施奉珍宝无数,他只留一半作燃灯费,剩下的都给各寺庙。西域客商回本国后,玄奘的美德和要西行求法的弘愿在四处受到宣扬。因此,西域各大城市都非常期待这位高僧的光临。

凉州都督李大亮奉命禁止百姓出边境,而且防范特严。忽有人报告说,有僧人从长安来,想要西行,不知何意。大亮闻听,将玄奘找来追问缘由,玄奘明确回答“要向西国求法”。大亮拒绝了他的请求,并令他回长安去。河西佛教领袖慧威法师非常钦佩玄奘的志向,就派了道整、慧琳两名弟子,协助他偷偷出境,昼伏夜行,来到了瓜州城(今甘肃安西东南)。

瓜州刺史独孤达是个佛教徒,并没有为难西行的玄奘。玄奘在这里了解到西行的道路有南北两条。北路由瓜州向北到伊吾(今新疆哈密县)、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沿着天山南麓向西走,经龟兹至疏勒,由疏勒越过葱岭,进入中亚细亚,再往西南,可达印度。南路由瓜州到敦煌,沿着现在的阿尔金山脉,经鄯善(今新疆若羌县)、于阗(今新疆和田县)到达莎车,然后越过葱岭,进入中亚细亚,再向西南行,可以到印度。由于北路比较安全,所以当时的商队主要取道北路。

经过再三考虑,玄奘决定走北路。可是,从瓜州北行五十多里,有一条瓠卢河,河的上游狭窄而下游宽阔,水很深而且河流湍急,很难渡过。河边是西行的必经之路玉门关。玉门关西北有五座间距百里的烽火台,里面有军队把守,烽火台之间根本没有水草补给,只有烽火台附近才有。过此还有大沙漠横亘着,大风一起,沙尘蔽日,人马难以行走。那大沙漠八百里,天上没有飞禽,地下没有走兽,也无水草,途中常可见到堆堆尸骨,那是不幸旅人的遗骸。玄奘了解到这些情况,却没有动摇西行的决心。

就在这时,追捕玄奘的公文被凉州都督李大亮派专人送到瓜州吏李昌手中,公文上写道:“有个和尚名玄奘,从长安出发向西行,已过了凉州,要去西域。

沿途各州县如若有发现他的,应该严令捉拿,不得耽误。”幸亏李昌也是信奉佛教的,他找到玄奘后,当面将公文撕毁,要玄奘赶快离开瓜州。

这时,慧琳返回了,道整已先去了敦煌,只剩玄奘孤身一人留住当地寺院中,虽然他有一匹马,但苦于无人引路。恰巧有一名叫石盘陀的人来寺中拜佛,于是玄奘给他受了具五戒。石盘陀非常感激,答应亲送玄奘过五座烽火台。随后,石盘陀引见一老翁。老翁告诉玄奘,西路险恶,许多人同行都有中途丧命的,你自己一个人又怎么能去得了,并劝玄奘还是不要去了。玄奘断然答道:

“贫僧为求大法,发誓前往西方,如果到不了婆罗门国,就不回来,即使死在途中也不会后悔。”老翁被他的诚心所感动,送给他一匹赤色的识途老马。

装束行李后,玄奘和石盘陀连夜赶路,三更时分偷渡过瓠卢河,休息了一会儿。天刚发白,玄奘催促继续西行,但石盘陀已经动摇,他说:“我眼看前途险恶又遥远,没有水草,只有五烽下有水,必须夜间偷水而过;只要一处被发觉,性命便会不保,不如返回为妙。”玄奘决心不为所动,因为石盘陀不想前行,就放他回家去了。此后,玄奘西出玉门关,孑然一身。

这时的沙漠一望无边,黄沙荡荡,无路可循,他只有沿着一堆堆的骸骨和马匹、骆驼的粪便向前行走。沙漠的白天热风似火,他走一会儿就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有时又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在艰难又顽强地跋涉了八十多里以后,终于望见了第一座烽火台。怕被守军发现,玄奘只好白天隐伏在沙沟里,晚上才敢把马牵出来,走到烽火台附近的池水边,饮马喝水。

正当他低头取出皮囊盛水的时候,忽然一支箭嗖地从他的头顶掠过,他被哨兵发现了。玄奘被哨兵带去见校尉王祥,幸亏王祥也是个信佛的,查清原因后,王祥对他很是尊敬。王祥考虑西行的路途如此遥远艰险,想把他送到敦煌去,玄奘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为了求取佛法真经,才不顾性命到此。校尉亦是佛门弟子,应该激励我前进而不是劝我回去。如果校尉不肯放行,我情愿受应得的刑罚,但决不后退一步!”

王祥被他的诚心所感动,亲自送了玄奘一程,给他指明直达第四座烽火台的道路,并交代守台校尉王伯陇给予关照。

玄奘顺着路继续向前走,夜里来到了第四座烽火台,恐怕又会被他们留住为难,只想着悄悄地取上水然后继续赶路。谁知未到水边,又被哨兵发现,玄奘只好按王祥所嘱去办。王伯陇果然非常欢迎,留宿一夜,又取大皮囊及马麦相赠。

临别时王伯陇还关照玄奘不要去第五烽,那烽官脾气粗鲁,恐怕会生他的气。此去百多里有野马泉,可取水。

玄奘离开第四烽台,便进入长八百里的莫贺延碛。在茫茫大沙漠中,天上无飞鸟,地下无走兽,更没有水草,夜间只有磷火闪闪,阴森可怕,风卷着沙尘飞扬。玄奘独身一骑,口诵经文步步向前。他走了百余里,迷失了方向,找不到野马泉。他拿起皮囊准备饮水时,不料一时失手,所有的水都倒在沙地里。他心中万分悔恨,想再回到第四座烽火台去取水,于是掉转马头往东走了十几里。他忽然想起:“我当初发誓,若不到印度,决不向东后退一步。现在宁愿向西行走而死,也决不能向东返回而求生。”于是立刻勒马向西前进。他在沙漠中一直走了四五天,滴水未进,起先只是口干舌燥,后来全身焦躁,呼吸困难,嘴唇出血,马也因为饥渴不能走了,最后人和马都倒在沙漠里,昏了过去。这一天的半夜,一阵凉风将玄奘吹醒,马儿也站了起来,又赶了几里地,玄奘终于发现了一块草地和一池明亮的泉水。在这里休息一天后,玄奘用皮囊盛上水,又走了两天的路程,终于逃脱恐怖的沙漠,来到西域的伊吾国。

玄奘投宿在伊吾的一个寺庙后,受到僧人和国王的接见;国王又把他请到宫中供养。当时高昌王麴文泰听说大唐高僧来此,立即派使者到伊吾,要伊吾王将玄奘护送到高昌,并命贵臣们途中迎接。玄奘本打算从这里取道可汗浮图,因高昌王盛情难却,在伊吾停留十余日,便来到高昌。半夜时分他才到达王城,守门官启奏国王,破例打开城门。国王与侍人前后秉烛,亲出宫门迎入后宫,国王让玄奘坐在一座重阁宝帐中,殷勤拜问。次日清晨,玄奘尚未起床,国王已率领王妃等前来礼问。国王说:“我再三考虑,沙漠里杳无人烟,这一路上有如此多的艰难险阻,而你一个人就能来到这里,真是个奇迹!”流泪感叹不能自已。

高昌王想留玄奘在高昌传法,劝他不要再去西方求取真经,但几次挽留都被婉言拒绝。国王有点恼羞成怒,大声说:“你面前只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把你送回你的国家,一条是留在这里,还希望你再多考虑一下!”玄奘坚定地答道:

“贫僧远游,只为求取大法。今日既然被阻,就算我的身体留在这里,神识终不会羁留此地!”说罢泣不成声。国王见硬的不行,便施以恩泽,每日亲自捧盘送食。玄奘决心已定,并开始拒绝进食,希望能感化国王。玄奘坐在那里一句话都不说,三天滴水未进。到了第四天,高昌王发现玄奘气息微弱,赶忙叩头认罪!

随后,两人义结金兰,并约定取经回来时,必须在高昌留住三年。

经过这番周折,高昌对玄奘越发崇敬,玄奘离开高昌国时,麴文泰为他准备了三十匹马,千名和尚,二十五个役夫和足够旅行二十年所需要的各种用品。又写了二十四封信给沿途二十四个国王,请他们在玄奘经过时给予照顾,每个都附上一匹大绫作为礼品。麴文泰还亲自给自己的亲戚,西突厥的叶护可汗写了一封书信,并向叶护可汗说明玄奘是自己的结拜义弟,请可汗帮助和照顾,另附绫绢五百匹等作为礼品。玄奘为之十分感激,写了一篇《谢高昌国王启》,表达他对麴文泰的谢意。

贞观二年(628年)二月间,玄奘开始继续向西前行,经无半城,笃进城,到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者)。国王与诸臣来迎,留他在国内,稍事休息。第二天启程向西行了数百里入屈支国(今新疆库车)。国王、群臣和僧侣数千奏乐迎接。当地有高僧名木叉鞠多,在印度曾游学二十多年,最善《声明》之学。玄奘起初很是礼敬,后听鞠多以小乘自足,却毁谤说大乘经《瑜伽论》是邪说,大不以为然,因此和他辩论。玄奘所提质疑,鞠多不能解答,只得以年老忘记自我解嘲。由于凌山雪未化,路不能通,不能进发,玄奘留驻六十余日,除了欣赏屈支国的山水风景,常和鞠多说法。鞠多深感玄奘佛学渊博,私下对人说,印度僧中年轻的学者也未必有如此多的学问。临行日,国王和僧侣百姓倾城送别。

离开屈支国,玄奘又向西走了六七百里,到了跋禄迦国。停留一夜后,又向西北行三百里,到了凌山。在这里,终年积雪的凌山出现雪崩的情况,再加上风雪交加,山路窄又难以行走,他们走了七天,方才走出山。从高昌护送玄奘西行的人,死去三分之一以上,所带牛、马死亡的更多。

出山后便到热海,玄奘等人沿海向西北行了五百余里,到达素叶城,正好赶上叶护可汗在那里游猎。当玄奘将高昌王亲笔信和礼物呈给可汗后,可汗大喜,请玄奘先至可汗衙所安住,自己两三日猎毕即归。三日后,可汗回到衙所,坐在金碧辉煌的大帐中接见玄奘。当玄奘离帐三十多步时,可汗已出帐欢迎。可汗还特地为玄奘设一把铁交椅,铺上垫子请他坐下。随后设宴奏乐,引进西突厥达官贵人以及唐使者、高昌使者入座相陪,场面庄严肃穆。宴后,可汗请玄奘对众宣讲佛法,因此玄奘停留数日。可汗说:“印度气候炎热,不值得你去。”玄奘仍申诉西行求法的大志。可汗知道他意志坚定,于是相助。很快物色到一位通汉语和西域诸国语的青年,让他草拟了几份给各番国的书信,并护送玄奘到迦毕试国。

玄奘告别可汗,向西又行走了百余里地来到千泉,这里水流清澈见底,树叶繁茂,是可汗避暑的地方。又西行,经咀逻斯城,至白水城。由白水城向西南行走,中途经过簸赤建国、赭时国、率堵利瑟那国。玄奘他们又向西北进入了茫茫大沙漠,这里没有水草,只有看着那一堆堆遗留下的骨头继续前进,至飒秣建国。飒秣建国的国王和老百姓不信仰佛教,以放火为正经事,客人及僧人来这里投宿,每次都被放火烧跑了,不曾有客僧在这里停留住宿。玄奘初至,国王接待简慢。玄奘住宿后赞扬佛德,讲说天人因果,使国王皈依佛教,百姓中也纷纷信佛。

玄奘再向西南行到羯霜那国,之后进山,行三百余里始至铁门,后再至睹货罗国。玄奘他们又从睹货罗国继续向前走渡过缚刍河,来到活国,在此停留了一个多月,来到小王舍城参观了佛教的许多圣迹,并和当地僧人慧性研读小乘经典。由于锐末陀、胡实健国的国王盛情邀请,玄奘不得不前往。两国国王非常高兴,他们给玄奘许多金银财宝,但玄奘没有接受就返回了。

离开小王舍城后,南行入揭职国。翻过八大雪山,行过六百余里,才出了靓货罗境,入梵衍那国。梵衍那国东西长约两千里,处在雪山口中,道路艰难险阻,不亚于冰川沙漠之地,满天乌云,千里都是飞雪,几乎没有好天气。玄奘饱尝艰辛,才到都城。国王给予他殷勤的招待,还将其接进宫中供养。从都城向东南行,经过大雪山来到小川,经过十五天的行程方才出了该国的国境。接着遇到两天大雪,迷失道路。后经猎人指示,才翻越黑山到迦毕试国境。玄奘一到,国王与众僧出城一起相迎,遂在此停住一段时间。

玄奘离迦毕试国后向东越过黑岑,入北印度境。

玄奘从唐贞观元年(627年)离开长安,到达北印度已经是第二年夏天即将结束的时候,历经二十多个国家,跋涉一年之久。

玄奘到健陀罗国后,在都城布路沙布罗参观了许多佛教名胜,如城东北的佛缶本宝台,城外东南的高一百多尺的一棵菩提树,树下有四座如来佛像,菩提树侧边有一座高四百多尺的佛塔。他参观礼拜后,把高昌国王和叶护可汗赠送的金、银、绫、绢、衣服等赠给各大佛塔、大佛寺的寺僧们。

之后他又来到乌铎迦汉荼城,出了城向北翻山越岭进入乌仗那国,再南渡信度河至咀叉始罗国,又东南至僧诃补罗国,又行山路至乌刺尸国。更向东南渡铁桥,前行千余里,至迦湿弥罗国。这时已是贞观二年(628年)的冬季了。

玄奘一到这个国的国境,国王就派他的舅舅前来迎接玄奘。几天后,玄奘将到王城,国王亲自率领官员、僧侣等一千多人,纷纷出城欢迎,并请他乘坐大象进城,住在阁耶因陀寺。第二天玄奘又被国王请到王宫,国王又请来本国的佛学高僧十来个人,和玄奘一起住进了王宫。由国王供养。称法师不顾自己年老体虚,向玄奘讲授了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和“因明学”(逻辑学)、“声明学”

(音韵学)。国王还特意派了二十个佛门弟子帮助玄奘抄写佛经。玄奘在这儿用了两年的时间,刻苦背诵研究了该寺院收藏的佛教徒们第四次结集的三十万颂经论,将其全部熟悉掌握后,玄奘又开始了他新的旅程。

玄奘向西南跋山涉水至半笯嗟国,从此东行至遏罗阁补罗国,再东南下山渡水至瑜迦国。从监波国至瑜迦国,都属于北印度的国境,这里的风俗习惯十分骠烈,人们礼节少义气薄,骁勇善战,难免有些不良风气。玄奘从曷罗阁补罗国到瑜迦国巡礼时,还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当玄奘出遏罗阇补罗国后,两天后渡河至阁耶补罗城,中经奢羯罗城,到那罗僧诃城。再东行穿波罗者大森林时,玄奘突然遇到强盗五十多人,不但衣服全被抢劫,而且差点丧命。幸好池边有个水穴,玄奘才得以脱逃,并遇到一位耕地的婆罗门。婆罗门召集八十余百姓驱走了群贼,还救出了玄奘其余同伴。玄奘在村中一个人家投宿时,许多人因为丢失了财物而哭泣,只有玄奘脸上面带欢笑,并没有忧愁之状。大家对此感到奇怪,问他缘故,他坦然答道:“人生性命是最重要的,性命既存,区区衣食又何足惜!”说得大家转悲为喜。

在瑜迦国,玄奘还访问了一位传说七百岁的婆罗门。此人看上去不过三十余岁,形体魁梧高大,有渊博的知识。两人谈话十分投机,他得知玄奘遭遇劫匪,便号召大家敬施。玄奘也为他们讲经,说因果报应,大受欢迎。玄奘在此停留一月,他从婆罗门那里学到了《经百论》、《广百论》等书籍的有关知识。这位高寿的婆罗门是龙猛的弟子,亲得师传,将这些经文讲得十分透彻。

同类推荐
  • 重生之汉末一统

    重生之汉末一统

    现代大学生刘羽穿越到汉末成为幽州牧刘虞的次子,看他如何在汉末群雄割据的乱世崛起,又是如何一步步一统大汉。重生之汉末一统书友群:251939033欢迎大家加群互聊
  • 烽烟流轮

    烽烟流轮

    寒冥大陆,分七国,灵国富饶,引无数恶匪尽折腰!.....四国合兵,圣都城破,国君托孤,弱文臣无能欲拼死护少主......万军丛中,老将军奋力杀敌,横刀所向,斩敌救孤。人力所限,从此断头取火,隐姓埋名,天下再无灵之姓氏,待回转记忆,要何为?
  • 盛唐入侵中世纪

    盛唐入侵中世纪

    英伦岛上的悲歌,中欧神罗的愤怒。南之极地的蛮族,十字征途的讴歌。史诗年代的战争!无双的王者,忠勇的骑士,在黑暗无道的中世纪中与天国同在!穿越者来到中世纪,重新建立大唐帝国!————————————-————主角名:“德拉克.D.夏亚”已经改成“沐天晨”。ps:本书为全面战争类型,所有士兵的名称,官员的职位都以史记为参考。作者力图写出一个真正的盛开在中世纪的贞观之花。国虽亡,民未亡,故国运犹存……
  • 直截了当的独白

    直截了当的独白

    大家都愿意侃历史,而且抡圆了侃,但真正乐意坐下来琢磨琢磨的却不多。历史看来真像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回头率很高!)是个人都想去打扮打扮她,不仅打扮,现在的架势几乎是要给她整容而且换心换肺了。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大家都来侃历史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说明了历史还是有市场的,因为有人乐意听才激发出一拨又一拨人的侃兴。可惜我们那些历史学家们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会坐在家里抱怨历史已经被“侃家”们糟蹋完了,却依然一门心思只顾写他们一本正经,只有几个或者十几个人才看得懂的学术论文。其实,学历史或者说研究历史的人也同样可以侃,只要能侃得深入浅出,侃出学问侃出思想,也许同样会有人特别是普通人乐意看的。
  • 乱世狂贼

    乱世狂贼

    乱世,就是容易出事。
热门推荐
  • 英俊王子的故事

    英俊王子的故事

    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中永不凋谢的花冠,是与我们少年儿童捉迷藏的小朋友。童话奠定了我们的人生基础,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因此应该把那些名篇珍品传给后代,陶冶后代。
  • 家事村事

    家事村事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
  • 帝王将相论时事

    帝王将相论时事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风流一时的英雄人物都已“俱往矣”。但他们所留给后人的功过是非与政治智慧却投有因时代的流逝和朝代的更替而消失。相反,正是随着时间的流失和朝代的更替,我们对这些帝王将相的一些精辟言论所透露出来的智慧谋略才倍加折服。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身为天子、将相他们有责任和义务维持社会的秩序,保持国家的安定,而这前提就是要对其统治下的国家,当时的时事要具有深刻的认识,这关乎国家的兴亡,社会的治乱。因此,他们对时事的论断往往准确而又精辟。
  • 莽夫

    莽夫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人活着,不过只是为了一口气。
  • 昊天玄

    昊天玄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天地就此分离,所谓天生万物,地生五行,天地共存则成阴阳,天为上,地为下。而天地万物不过转瞬,唯天道恒在不曾更改,于是天之上界有天人一脉,下界有地人一族,自古两界便纷争不断……一个因为天灾失去家人的少年,进入天下三大正道门派之一的天玄宗,如何去一步一步的揭开门中真君失踪之谜和千年之劫之谜,当他知道千年之劫将至,又是如何面对……
  • 拐个王爷回山寨

    拐个王爷回山寨

    上京来了个女土匪,身长八尺,面相丑陋,肩扛九孔大刀!屠娇娇其实不太明白,别人穿越是公主小姐,她穿越居然是个土匪头子。而且那山寨的名字也很拉风,叫“黑风寨”!哈哈,她是寨主,听说上京有回去的办法,她告别了一众兄弟,去了上京,办法没找到,却救了一个小崽子,他爸是摄政王。救了摄政王的儿子,惹怒了皇帝,还被王爷认为是奸细。恩,一夜之间她的小命就像小草一样在风中摇摆,大刀悬在她脖子上了,还是传说中她扛着的那把九孔大刀......
  • 毒后权倾天下

    毒后权倾天下

    往日里伤害过我的,我要将他所赐予我的一并奉还;往日负过我的,我要将他践踏在脚下,不留一丝情面;往日将我那一片真心踏碎的,今日我便将他真心碾碎,散于风中。”死而复活的容玥想的,便是这样的事情。可那往日伤她的,负她的,将她一片真心碾碎的人,却是同一个人……可她对这个人,非但有恨,亦是有情。只是有情,有如何呢?他过往时候,也说过对她有情,可到最后,将之推入万劫不复的,亦是这个人……而这一次,她看中的,是他所最看中的皇位,这一次,她也要让他尝尝,零落在泥里的滋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夏日倾晨亦微凉

    夏日倾晨亦微凉

    她什么都有,只是她却没有一个愿意陪她的人。。。他,在乎着所有人对他的感受,唯独除了她。
  • 猫咪乖乖不惹祸

    猫咪乖乖不惹祸

    《猫咪乖乖不惹祸》此文为爱丽丝学园同人文。“那么,你就是我的主人了日向。”“别碰它水珠,这是我的猫,日向柒苑。”哈?她月痕柒苑就这样被人改了姓氏,虽说是它的主人,但还是不甘心哪不甘心!两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变得不一样起来,那么也许会成为一段甜蜜的梦吧。
  • 天武战魔

    天武战魔

    存在已久的——终将会被毁灭。曾经辉煌的——终将会被传颂看似弱小的身躯却暗藏着毁天灭地的力量,看似纯真善良的心灵却拥有着一统天下的雄心,黑色的眼眸,黑色的长发......他的一切终将会被万千生灵所传颂,他会用那绝世的力量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超级帝国,万世的辉煌将会在他手中燃起。一切精彩尽在《天武战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