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使人变得敏感,经不起任何刺激。青少年产生自卑心理的因素很多,有专项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笨,不聪明;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自己坏习惯太多,如马虎、懒惰、自制力差等。自卑心理像厚厚的迷雾,遮住了青少年的双眼,让他们看不到光明。自卑的青少年遇事常常会这样想:“这件事我无论如何也干不了,我不是这块料。”“我对这件事太没有把握了。”一件事在没做之前,就不抱成功的希望,没有追求的勇气,一开始就从心理上自己打击自己,这种自卑心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能破坏他们的生活。自卑的青少年,总哀叹事事不如意,老拿自己的弱点比别人的优点,越比越气馁。
有的青少年在旁人面前面红耳赤,说不出话;有的青少年认为大家都欺负自己,因而厌恶他人。因此,若对自卑感处置不妥,无法解脱,将会使青春期的孩子们消沉,无法在生活、学习上体现真正的自我价值,发挥应有的水平。
专家支招
严重的自卑感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危害。要帮助他们摆脱自卑的阴影,父母首先必须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重树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我肯定。以下是几种消除青少年自卑心理的方法:
1.降低要求
有的孩子之所以越来越自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的要求过高,使孩子得不到肯定。长此以往,每做一件事,他们就总会在潜意识中对自己作出否定:“我的脑筋不好使”,“这个事情我干不好”,“别人就是不大喜欢我”,等等。
让这类自卑的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首要目标是:帮助他们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不要奢求孩子完美地做好每一件事,而应该首先鼓励孩子去做,然后努力发现孩子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值得肯定的方面,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
要让孩子懂得:做该做的事,并努力把它做好,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对自己最好的肯定。
2.引导孩子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积极的人际关系能让青少年更开朗,也更具包容性。良好的人际交往能纠正青少年的偏执心理,也能慢慢引导他逐渐敞开自己的内心,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3.努力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
许多自卑的孩子对自我的肯定往往是脆弱、飘摇不定的,因而极其需要得到外界的强化。强化孩子自我肯定的方法很多,比如,要求孩子为自家记一本“功劳簿”,让他每周至少一次写出自己的“功劳”,并告诉他,所谓“功劳”,并不一定非得是很大的成绩,任何一点进步,以及为这种进步所做出的任何小小努力,都有资格记载入册;也可为孩子准备一些奖品,每当孩子做出了一点成绩,或一件令他感到自豪的事,他就有资格获奖;你还可以教孩子学会以“自言自语”的方法不断对自己做出赞扬——当孩子遇到困难踌躇畏缩时,不妨让他自己鼓励自己:“我可是一个不怕失败的好孩子,来吧,让我再作一次努力吧!”
4.让孩子接触同伴,锻炼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环境。爱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并将小伙伴的言行举止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变得勇敢、坚强起来。
当然,对于自卑情结,最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在教育青少年的过程中,要避免因望子成龙,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或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和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以免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案例二:待人因地位不同而不同
菲菲今年16岁,可是其所表现出的世故与圆滑,是同龄人无法想象和比拟的。
一天,妈妈的两位同事王阿姨和刘阿姨一起来她家玩。王阿姨的爱人是财政局的局长,刘阿姨的爱人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两个阿姨一进门,待客上菲菲就表现出很大的区别,对王阿姨献媚至极,一会儿夸王阿姨身材好,一会儿夸王阿姨长得漂亮,一会儿又夸王阿姨有学识,还要求王阿姨哪天引见一下王阿姨的爱人;而在一旁的刘阿姨,菲菲只是在进门时问候了一句,接下来就不闻不问了。看到菲菲的表现,在座的三个大人都很尴尬,虽然妈妈极力地想让气氛好些,积极地和刘阿姨攀谈,但还是可以感觉到刘阿姨的不快,这让妈妈和王阿姨觉得很不自在,所以客人来了不到半个小时,就都匆匆离开了。
心理解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本应该天真无瑕的青少年,却老成、世俗得让人惊讶,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这跟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有关,他们错误地以为世故就是成熟,因而刻意消除自己身上的稚气和天真。
其次,一些青春期的孩子,有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就是想表现出成人感,随着自己身体的快速发育,青少年们急需得到大人的认可,渴望着别人将他们当做成人,平等地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因此他们强迫自己表现得像一个成人,模仿大人的一些行为举止、思维方式等。
还有的孩子受身边大人和环境的影响,在言行中表现得世俗而虚伪。本应该是青春年少、涉世未深、天真活泼的孩子,却过早地戴上了虚伪世俗的面具,真不知道该喜还是该忧。
父母们应该积极地帮助孩子们从虚伪、世故中出来,积极正确地引导他们,还孩子一个纯真、可爱的童心。
专家支招
虚伪是人们讨厌和排斥的,尤其是青少年的虚伪更让人觉得可怕,不要让你的孩子过早地戴上虚伪的面具,要让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都能用纯真的心去感受这个美丽的世界。如果你的孩子因过早地成熟而变得虚伪,应如何加以引导呢?
1.父母做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生活中父母要做好榜样,摆正自己的心态,待人接物应该公正、真诚,要知道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从现在开始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吧!
2.多接触正面事物
要注意让孩子多接触正面的人物,避免让孩子接触到品行不良者。应该严格监管孩子去一些成人场所,如网吧、游戏厅等。不要把孩子牵扯到成人的日常生活交往中来,避免孩子思想上遭受污染,受到不良影响。
案例三、我害怕离开家
李娜考上的重点高中在外市。开学后,她对高中的寄宿生活极不适应,非常想家,于是就产生了许多心理上的矛盾与困惑。半个学期后,李娜觉得再也无法忍受了,在同学的陪同下走进了心理诊室。
见到心理医生,李娜开口就说:“医生,我想转学,该怎么办转学手续呢?”
医生问她:“转到哪里?”
李娜答道:“转回我家那边的高中。”
医生接着问:“为什么要转学?”
她没有答话,却呜呜地哭了起来。心理医生温言劝慰了她好一阵子,李娜才平静了下来。她向医生诉苦:“我是真不应该来这里读高中,现在我连一天也待不下去了,我每晚都会想家。晚上躺在床上,一想到睡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就很难入睡。晚上做梦还经常见到爸爸、妈妈,我也知道这是梦,但就是不愿意醒过来。梦总是要醒的啊,梦醒后一睁眼,我就心烦、心酸。我每天都不想起床,不想吃早饭,也不想去做早操,但又担心这样会垮了身体。每当在校园里散步,听见广播里放的音乐有“妈妈”之类的歌词时,我就要哭,一边走一边哭。走回寝室时,我已哭成了泪人。班上组织春游、秋游,我毫无兴趣,看到同学玩得高兴,我更是感到孤独和伤心。我就是想回家。
“周末,看见本地同学纷纷回家,我更为伤心。我知道,爸爸、妈妈肯定希望我快快乐乐地读书。因此,我努力使自己快乐起来,想强迫自己忘掉家里的温馨和幸福,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但无论何时何地,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父母和初中、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我根本不能忘掉他们。现在,我的学习成绩一天天地下降,又怕自己被淘汰而遭到别人耻笑。为此,我整天提心吊胆,担心期末考试不及格,更担心家里人对我失望。现在,我真的后悔跑到这里来读高中。”
李娜接着说:“我父母没上过大学,不是工作生活得挺好吗?我愿意回家去,就是当清洁工、摆地摊都行。所以我想转学,转到家那边的高中。也许转学后,我能够重新振作起来。”说到这里,李娜又哭了。
过了一会儿,李娜抬起头来对医生说:“入学后。我经常给家里写信,有时还打电话。我甚至把省下来的一些生活费,全都用在给家里通信和打电话上了。我现在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只有父母和亲友的150多封来信,才能使我强打起精神来。”
心理解析
上面例子中的李娜,有严重的对父母依赖的心理。青少年对父母的过分依赖是现代社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孩子缺少主见、有无助感、有被遗弃感、无独立感、过度容忍别人、害怕孤独、难以接受分离、易受伤害等。他们对父母有着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性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他们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兴趣、人生观,只要能找到一座靠山,或能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能心满意足。依赖型人格容易使孩子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通常,这种对父母过分依赖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个人的幼年时期,孩子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孩子的印象里,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并鼓励他们依赖自己,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依赖心理。到青少年时期以后,如果家长仍然不放手让孩子独立,孩子也感到不能自主,总是希望父母来替自己作决定的话,那么心理障碍便形成了。
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的遗弃,或父母对孩子的依赖性表现出过多、过分地苛刻和指责,都会导致孩子在青少年阶段过分依赖父母。
专家支招
青少年如果产生了过分的依赖心理,会影响个人的发展。对此家长应注意:
1.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当孩子过分地依赖家长时,家长就要让孩子检查一下自己的行为哪些是依赖别人的,哪些是自己决定的,以便让孩子树立起自我独立的意识。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家长要告诉孩子应坚持自己做。依赖行为并不是能够轻易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发现让孩子自行决定每件事真的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就回到老路上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找一个监督者,最好是找他们最依赖的那个人。
2.消除孩子心中遗留的童年依赖印记
青少年的依赖意识与童年时期遗留下来的依赖印记有关。家长在对孩子的依赖的矫治过程中,要消除他们在童年时遗留下来的依赖感。家长可以经常选择一些合适的、能增强自立性与独立性的任务让孩子去完成。孩子过分依赖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消除青少年心中的依赖感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家长要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耐心。
3.帮助孩子建立独立的信心和勇气
有心理依赖的孩子比较缺乏自信,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意识。家长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孩子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事情。比如,让孩子独自一人到附近的景区进行短途旅行;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或一周规定一天“自主日”,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决不依赖他人。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提高孩子的勇气,从而改变他们事事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
社交障碍有法解
案例一:不敢和陌生人说话
琪琪很小的时候,由于父母两地分居,一直和姥姥在一起生活,直到上中学时才回到父母身边。也许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接触的人有限,她在与人交往上非常胆小,说话时经常脸红,前言不搭后语,手不知该往哪儿放,非常紧张,上课时,不敢回答问题,下课也不和大家一起玩,为此她总是受到父母的责怪,致使她很自卑,怕见人,不知如何与生人打交道。当家里来客人时,母亲常以“她不会说话”为由让她躲开。看着她的同龄人都能说会道、朋友成群,父母很是着急。
心理解析
提到青少年,一般人会用“活泼好动”、“生龙活虎”、“能言敢为”评价他们。但也有为数不少的青少年胆小怕事,平时沉默寡言,融不到班级中,害怕与同学交往,没有同龄孩子那种爱动、好奇的特点。说话声音细微,脸红、心慌,腼腆,而且主动要求少,不敢一个人外出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胆小”,即胆怯。
胆怯,是许多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情绪状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造成青少年胆小怯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家庭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如,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保护过多过细,怕磕着、怕摔着、怕有任何不适应,总把孩子带在身边,形影不离,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当孩子逐渐长大时,保护的惯性持续,没能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适当“放飞”,结果是孩子离开大人就害怕,整日战战兢兢。
如果青少年不能正确地认识胆怯并加以改正,这种心理就会发展成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事情。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
主要可以分为一般社交恐惧症和特殊社交恐惧症。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表现得不好引起羞辱或难堪。如果患了一般社交恐惧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都会害怕自己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会认为周围每个人都在关注自己。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会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饭馆。不敢和同学、老师或任何人进行争论,捍卫自己的权利。而如果患了特殊社交恐惧症,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恐惧。比如,害怕当众发言,当众表演等。
专家支招
胆怯,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而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和普遍。有的青少年因胆怯而自卑,并走向自我封闭,影响了自己的人际交往。那么,父母对胆怯的青少年应该如何帮助教育呢?
1.正确认识胆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胆怯是可以改变的。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家长应让孩子顺其自然地表现自己,不要担忧人家是否注意。当他与对方交谈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眼睛上,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对对方的注意,减少对方对孩子的注意,让他学会用心灵去沟通。在此过程中,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开始,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让孩子多考虑“我要怎么办”。
2.端正教育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