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对这两类孩子的家庭教育做了一个比较,发现大部分教育方法都是相同的:两种情况的家庭,父母知识文化水平都比较高,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要求都很高。不同点在于:孩子出现偏执症状的家长往往从小都会给孩子灌输必胜的意识,把孩子教得很强势,而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则从小就会给孩子灌输分寸意识,会让孩子去考虑做事和与人相处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度。另外一个比较意外的发现是,父母学文科的孩子出现偏执倾向的情况要明显少于父母学理工科的。
同样的高要求但教育出来的孩子却大不一样,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给孩子一个分寸意识和度的把握的灌输。其实,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懂不懂得分寸和度的把握就是懂不懂得中庸思想的运用。从这里我’
们也不难解释上面的意外发现,父母学文科的孩子出现偏执倾向的情况要明显少于父母学理工科的,原因就在于学文科的父母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在教子过程中也就会有意无意地给孩子灌输一些中庸思想。当然,明确意识到这一宝贵思想并在教子过程中加以运用的,收到的效果就自然是更明显些。
其实这部分孩子所出的问题,孔子早有解释。正如孔子所言:“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此处,“狂”指狂妄,“狷”指拘谨,也就是说,缺乏中庸教育的人往往走这两个极端。现阶段的孩子就是最喜欢走这两个极端的,要么对事情、对人生处于一种无所谓状态,一切都不在乎;要么竞争意识极强,把事情的成败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在奋斗的过程中不顾他人感受,极度自私,只要与自己的目标、自己的利益相结合的事物都极其在乎,这样长时间一来,便造成了偏执的倾向。成绩优异的偏执孩子就属于后者。
中庸一点也不平庸
我们现阶段之所以不重视中庸思想,不是不知道这个词,而是因为对这一思想存在误解。我们往往把“中”理解为“折中”,把“庸”理解为“平庸”。其实,这是对中庸的极大误解。
“中庸”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孔子曾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就是说,中庸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可现在的人们已经缺乏这种道德境界很久了。子思更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旦实现中和的最高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就生长繁育了,而“中”的目的也正在于达到“和”。
儒家为什么把中庸抬到这么高的位置?因为这是最难达到的境界。
何为“中庸”?如朱熹所言:“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就是要关注事物的两极而寻求平衡而使事物达到恰到好处的状态。“庸”也并非指“平庸”,而是指平常、自然而然。所以,中庸可以解释为很自然、很平常的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状态。
力求平衡的大智慧
一件事情,最难的不是把它做成功,难的就是做到刚刚恰到好处,而要自然而然并非刻意为之那就更难了。为什么很多人事情是做成功了,但却惹得一身骚,或落得众叛亲离或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的结局,就是因为没有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所以,“中庸”不但不“平庸”,反倒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力求平衡以达和谐的大智慧,是把握万事万物的最高指导原则。
而今,我们理解“中庸”也没有必要再局限于儒家的道德形成的方法和原则,而应该看做是我们为人处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人生智慧。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故事《将相和》中,蔺相如就为我们展示了他对这一智慧的娴熟运用:
蔺相如是战国后期赵国人,他本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后,一跃成为赵国的上卿。
廉颇也是赵国上卿,多有战功,威震诸侯。蔺相如却后来居上,使廉颇很恼火。他想,我乃赵国之大将,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攻城野战之大功,你蔺相如不过动动三寸不烂之舌,竞位居我上,实在令人接受不了。他气愤地说:“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知道后,每逢上朝时,为了避免与廉颇争先后,总是称病不往。
有一次蔺相如和门客一起出门,老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连忙让手下人回转车子躲避开。门客见状,对蔺相如说:“我们跟随先生,不过是仰慕先生的高风亮节。现在,您与廉颇将军地位相同,而您见了他就像老鼠见猫一样,就是一般人这样做也太丢身份了,何况一个身为将相之人呢!连我们跟着先生也觉得丢人。”
蔺相如问:“你们嫌我胆小,你们说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答道:“秦王厉害。”蔺相如说:“既是秦王厉害,我都在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们。我连秦王都不怕,难道单单怕廉将军吗?”
蔺相如接着说:“我想强秦不敢发兵攻打赵国,是因为我和廉将军在位。如果我们二人争闹起来,势必不能并存。我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利益放在前头,把个人的事放在后头啊!”门客恍然大悟。廉颇听到这段话以后,深感内疚,于是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为“刎颈之交”,演出一幕千古流芳的“将相和”。
可以讲,受过中庸思想教育,能够在生活中为人处事时考虑到中庸的人,必定能够比别人更能全面地看待问题、考虑问题,更懂分寸、更懂平衡,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事情本身都会比别人处理得更好。成绩优异的孩子虽然也很好胜,但他们从来不会太强求,即使败了他们也会很自然地去接受结果,就在于他们懂得分寸、懂得平衡。
只有加强中庸教育,才能塑造孩子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状态的能力,也才会使得孩子懂得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得失,坦然与人相处。
加强中庸,塑造平衡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总注重孩子分寸意识的教育,其秘诀是:
1.教会孩子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总善于告诉孩子明确不同场合之下自己的角色意识。
在不同的场合,孩子有明确的角色意识,知道在这种场合之下应该是什么样子。比如:作为孩子,在长辈面前就要有个孩子样;作为学生,在老师面前就要有个学生样;作为同辈,与朋友相处同样要有同辈的样,这样,孩子才会形成做人的分寸意识,做人懂分寸了,做事才会懂分寸,也才“不过”。
2.教会孩子“中庸”的思考方式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总善于培养孩子执其两端而取中的思维方式。
发现孩子有走极端的现象要及时加以引导,让孩子反思这样的做法会给自己、给他人带来什么麻烦,抓住孩子的问题让孩子明白平衡的重要性。
3.不要把家长的功利意识传达给孩子,让孩子超越得失,明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我们不能再把得失观念灌输给孩子。孩子只有明白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道理,才会超越得失,避免在成功与失败的计较中走向偏执,也才能走向“中和”。现代社会功利化倾向突出,使得人们养成了计较得失的思维定势。这样一来,在孩子的思维里只有成功和失败两极。然而,何谓成功,何谓失败?南唐后主李煜不是也给我们留下了为什么不去当诗人的感叹吗?
孩子之所以不能超越得失,走向“狂”与“狷”的两极,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父母太在乎得失了,老是让孩子按父母设置的路去走。孩子无形当中就会形成父母要求达到的目标实现了就是英雄,达不到在父母眼中就一文不值的错误认识,这样一来,就会不断地去追求成功这一极,成功后又去追求更大的成功,一旦失败就又走向消极颓废这一极。
在错误的得失观的引导下,孩子眼里面看不到其他也不可能形成“中庸”的智慧。
4.教会孩子比较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会告诉孩子是很优秀的,但从来不会让孩子误认为就没有别人比自己优秀。
只有让孩子懂得客观地评价和认识自己,孩子才不会太在意竞争的成败,也才会尊重对手,无论输与赢都会坦然面对,这样,才不会走向偏执。
刘墉在他的作品《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中,讲到了自己教育女儿的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女儿小帆翻看星座书,书上说,她和双子座还有天秤座的人最为相合。小帆十分不解,因为她的一个叫珍妮的同学就是双子座,小帆并不喜欢她,还有一个同学叫玛丽,是天秤座,小帆同样也不欣赏她。于是,刘墉开始了和女儿小帆的讨论。
“双子座的人有什么优点?”
“他们聪明,善于变化。”
“天秤座的人有什么优点?”
“没有,他们很懒!”
“可是懒就完全不好吗?他们稳重,不容易冲动。所以,我们身边的朋友,不见得非要和我们完全一样不可,他们甚至可以和我们完全相反,这样相互之间才可以互补促进。”
刘墉接着告诉女儿:“我们周围存在着很多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自己也一样。所以,当我们看待别人的时候,首先要想到对方有哪些优点是我们所不具备的,我们可以向他学到什么?”
“别人的短处,也许正是你所擅长的;别人的长处,也许正是你的短处。”
5.教会孩子学会放弃
章鱼是海洋里最可怕的生物之一,身体柔软是它的一个优点,却也是它的弱点。渔民们把小瓶子用绳子串在一起沉入海底,章鱼见到了小瓶子都争先恐后地往里钻,不论瓶子有多么小,多么窄。
结果是在海洋里无往不胜的章鱼,成了瓶子里的囚徒,成了人们桌上的美餐。
是什么囚禁了章鱼呢?是瓶子吗?不,是章鱼本身。它们向着最狭窄的路越走越远,不管那是一条多么黑暗的路,即使那条路是死胡同,它们还是固执地往里钻,而且不会吸取教训。
我们经常见到渔民们只用一块表面有点粗糙的乳白色的普通石头,就可以将章鱼捕获。因为章鱼会固执地利用自己强有力的吸盘紧紧地吸在石头上,直到被渔民们抓获为止。
如果像章鱼一样,钻牛角尖,那么固执的结果只有像章鱼那样——死路一条。
成绩好的偏执孩子往往容易犯这样的毛病。
电视剧《梦幻华尔兹》里面那个立志一定要击败江直树(剧中主角)的优等生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本来自己可以有更好的发展、更广阔的空间,可却把自己的人生局限于“击败江直树”的狭窄通道中不能自拔。
对于这类孩子,似乎在他们的生命里就只有“进取”两个字,教会他们在“进取”与“放弃”之间学会选择,这本身就是对他们的一种中庸教育,也是他们最需要接受的教育。
总而言之,“中庸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形成把握两极寻求平衡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事的智慧,掌握此智慧,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才能顺风顺水。这正是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的秘诀所在。
秘密十七:“半兽人”是怎么炼成的?(尊严教育)
我们总以为对孩子谈尊严太空、太大,可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却告诉我们,缺乏尊严教育,孩子不会把自己当人看,也不会把别人当人看。
“半兽人”
前两年英国科学家的“人兽胚胎实验”,引起全世界一片哗然,更引起人们的恐慌。因为这个实验将意味着“半兽人”的诞生成为可能。
的确,要是这世界上突然出现了半人半兽的生物,岂不乱哉?恐怖哉?
那魔兽游戏也将不再是游戏了,在大街上走着都像走在魔兽游戏里面一样,想想都会令你毛骨悚然!
半人半兽长相的东东恐怖,难道长着人样的,却干着非人的事情的东东就不恐怖吗?长着人样但却干非人事情的东东照样可以定位为“半兽人”。
干不干非人的事情,就涉及一个把不把自己和别人当人看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尊严问题。
有尊严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无尊严之人便是长着人样的“半兽人”。对于孩子的教育,尊严教育不容忽视!
究竟是谁侵犯谁的尊严
当某位学生因为缺交作业或扰乱课堂纪律而被老师罚站或严厉批评的时候,总有一部分家长会带着孩子去找老师理论:“这样对待孩子,孩子的尊严何在?”“老师践踏学生的尊严!”
我们不排除极个别老师“罚学生裸站”等恶性事件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但总的来说恐怕为人师表的老师绝大多数都会有分寸,都做不出伤害学生尊严的事情来。我们总在一些老师教育方式方法不当而引发的小事上纠缠,却忘了反思一下我们的孩子本身是否存在过失?老师罚孩子站一下是侵犯孩子的尊严,批评孩子是侵犯孩子的尊严,那孩子作为学生连最起码的作业都无法完成,这就有尊严啦?扰乱课堂纪律,就是有尊严啦?或许你要说老师应该好好地说、好好地讲,要以理服人。可老师说了很多次了,道理已经讲了很多遍了,你的孩子依旧无动于衷,老师又怎么办呢?再说,重与轻之间的标准又是什么呢?生活中尊严被侵犯的老师要远多于孩子。
而知书达理的老师面对家长的谩骂只能保持沉默,他们还要注意形象,还要考虑社会影响,还要惧怕媒体添油加醋,惧怕把事情闹得越来越大,究竟是谁的尊严被侵犯了?面对辱师事件、面对下面的情况,老师在家长和孩子们面前,已经成为了最没尊严的弱势群体。
2010年4月23日,汕尾陆丰市甲子第一中学期中考试。中午11时30分许,初一(3)班语文老师范炳在班上监考。考试还没结束,班里3个男学生竟然开始在考场内大声聊起了家常。
其中一个孩子阿全(化名)还把试卷撕碎。
范炳过去制止阿全,但阿全却大声嚷起来。“咱俩到外头聊聊。”范炳说。这时,聊天的3个男同学站起来,上来对他拳打脚踢,其中一男同学一拳打到了范老师的左眼。范炳老师要往教室外头走,却在教室门口再次遭到3个学生的殴打。“老师打我,你们带上家伙来学校帮我!”被带到办公室的孩子掏出手机打了电话。仅仅几分钟后,一名成年男性来到三楼校长办公室,挥拳朝范炳打来。范炳老师往楼下跑,这个男人就一路追着打。跑到操场,范炳发现操场上还有好几个人站在那里等着他,看见这些人带着刀和钢叉。就这一愣神的工夫,成年男人带着两个孩子又把范炳老师围住一顿暴打。范炳陷入昏迷。
这就是现代教育的悲哀、老师的悲哀,燃烧了自己,却未必照得亮别人。面对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长,老师还有尊严吗?可在这个过程中你孩子的尊严大大提高了吗?为一点小事就找老师的麻烦的家长们不知发现没有,在你的这种鼓动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反而很没尊严。事实证明,凡是这样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到后来都是毫无尊严又经常践踏别人尊严的人,当然,被践踏者也包括家长在内。
在老盯着对你孩子负责的老师不放的同时,何不倒过来思考一下,你的孩子是有尊严的孩子吗?
有其父必有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