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饭后用药(进餐后15~30分钟内):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或减慢排空,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饭后服用药物种类最多,这类药物对肠道一般都有刺激性,如消炎痛、葡萄糖酸锌、得必泰、达吉、消炎痛、阿司匹林、福乃得、氯化钾、多西环素、黄连素、心得安、维生素B2、血脂康、螺内酯、二甲双胍等。
(5)睡前用药(睡前30分钟):如催眠药(安定)、H2受体拮抗剂(高舒达)、缓泻药(果导)、驱虫药(肠虫清)、抗过敏药等,一般在夜晚临睡前半小时服用。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人体晚上的血压偏低,因此,一般来说,降压药不宜在晚上服用。
(6)特殊用药:如镇痛药,解热止痛药,解痉药,止吐药,防晕车船药,治冠心病药,宜在必要时服,以便及时缓解症状或进行急救;利尿药和泻下药,一般宜在清晨或白天服用,这是为了避免病人夜里因起床大小便而影响休息;助消化药如胃蛋白酶合剂、淀粉酶等一般与食物同服,这样有利于食物充分混合,及时发挥疗效。
2.服药间隔:
(1)每日1次:每日清晨或晚上1次,并保持每天的同一时间。但某些药物要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地塞米松或强的松,应在早晨的餐后服用,可增加疗效和减少副作用;如吡啶类降压药,也应该在早晨服用,可以减少高血压患者在早上发生心血管事件。
(2)每日2次:每日早晨、晚上各1次,相隔约12小时。但黛安神,服药时间应是早上和中午。
(3)每日3次:每日早、午、晚各1次,相隔约8小时。如早上7点、下午3点、晚上10点。
(4)每日4次:每日早、午、晚餐和睡前服用。
专家提醒,由于药物的剂型不同和药理作用不同,其不良反应和体内吸收、代谢、排泄的过程也不一样,故给药的时间也不一样,但用药的时间必须与病人的饮食、睡眠等方面相适应,才能避免发生不良反应,从而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11.药物牙膏可防牙病?
现今,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牙膏,如含氟类的、消炎类的、脱敏类的、除臭类的等等,虽然这些牙膏的种类不同,但功效都是防治牙病,保护牙齿。
药物牙膏的种类繁多,其作用也是根据加入不同药理作用的药物而使牙膏具有了一定的去污防病和治疗作用,如“特有金银花,除菌消炎,去火清热”、“富含西瓜霜,预防口腔溃疡”、“萃取田七精华,预防和减少牙龈出血……”很多人也都深信长期使用药物牙膏能很好地防治牙病。但事实并非如此。
专家表示,长期使用药物牙膏,不仅不能达到防治牙病的功效,反而会对牙齿产生副作用。虽然有的药物牙膏通过口腔吸收药物这个途径是可行的,吸收效果好坏主要是药物制作工艺问题,而真正的药物牙膏是指在医院、药房中专卖的药物,如丁硼乳膏等。这些药物牙膏,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根据个人病情决定用药方案及具体疗程。但是,专家提醒,如果含有药效,即使是非处方药也不可以长期使用,否则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甚至还会产生相应的毒副作用。
另外,由于我们的口腔“细菌库”内寄生着很多细菌,除了少部分是致病菌外,大部分都是对人体无害的非致病菌。这两种病菌之间会相互依存和制约,共同维持着口腔的生态平衡。但是,如果长期使用一种药物牙膏,就很容易在致病菌被杀灭的同时,也抑制大量非致病菌,这样就会打乱两者之间的平衡,进而给牙病的治疗带来困难,甚至还会引发其他的口腔疾病。
所以,建议一种药物牙膏使用期最好不要超过六个月,过了这个期限就要更换另一种药物牙膏,或者两种药物牙膏交替使用。一般人应选用普通牙膏,因为普通牙膏含有丁香油、冰片、薄荷油、留兰香等,这些成分足以维持口腔内的卫生,而对于预防蛀牙,注意科学刷牙比依赖牙膏更重要。正确的刷牙方法应该是:采用上下或打圈的方式,清洁全口牙所有区域,包括人们经常忽略的牙齿内侧。刷牙时间起码需达2~3分钟。此外,对于市场上所谓的“药物牙膏”,最好采取“不看重其药物性,不指望用它治病”的态度。其实,不论选用哪种牙膏,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是洁齿,而非治疗牙病和口腔疾病。
3.家庭用药的细节(下)
12.酒只要不与药同服就安全了?
中国的酒文化久负盛名,尤其在春节前后,正是一个传统的饮酒“高峰季节”,工作聚餐、人情往来、一家团圆都需要美酒助兴。很多人都喜欢在酒桌上谈事情,甚至“哥们儿”间的情意也常常用“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来定论。
然而,有些人却忽视了服药与喝酒之间的利害关系,有的人以为酒不与药同服就安全了,只要吃完药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喝酒了。其实不然,专家提醒,对于大部分西药来说,服药前后千万别喝酒,就是含酒精度数低的啤酒、果料酒和滋补的药酒也不能喝,否则美酒加上西药,只会酿出一杯对人体有害无益的“毒酒”。
其实,当酒进入人体以后,通常会在胃内停留半个小时左右,而只有20~30%的酒精被吸收,其余的则由小肠和十二指肠来吸收,接着通过血液到肝脏进行代谢。解酒就是在肝脏中代谢完成的,药物也需要肝脏解毒,这不仅会增加肝肾的负担,而且两者还会发生化学反应,很容易形成中毒反应,一般表现为头晕、心慌、恶心、呕吐、气喘、呼吸困难、胸闷、血压下降等。
在服药期间喝酒有两种情况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即服药后喝酒,这样会抑制药酶的分泌,致使某些药物代谢减慢,导致药物沉积,药效增加。而这些情况都能导致人体病情复杂化,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另外,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是许多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剂,喝酒后会加速一些药物在体内的清除,如安乃近、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华法林等。药酶的活性增强,导致药物的代谢加快,在体内停留时间缩短,药效降低。
据统计,我国失眠症患者高达数千万,尤其是许多中年上班族和老人更是为失眠所苦,有长期服用安眠药助眠的习惯。但是,失眠症患者在饮酒后服用安定、水合氯醛等镇静安眠药物的话,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酒精会增强苯巴比妥、安定、水合氯醛、利眠宁等催眠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若服用该类药物后饮酒,酒精会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致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受到严重抑制,严重时可以导致中毒、呼吸抑制、休克,甚至死亡。
在我国,许多心脏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都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比如阿司匹林或者消炎痛。由于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类药物本身就有损伤胃黏膜的副作用,如果服药后饮酒,就可诱发溃疡,引起急性出血性胃炎。如果服用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头孢哌酮等药物期间饮酒,则会发生双硫醒样反应。这些药物能够抑制乙醇的分解,使其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乙醛降解受阻,致使乙醛在血中聚集,浓度升高而引起乙醇的中毒反应。通常表现为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动过速、腹痛、头痛等症状。需要特别提醒平时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的人,一定要在服药期间戒酒,否则很容易发生这种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而言,在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期间必须戒酒,否则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如心慌、出汗、疲乏无力,甚至烦躁、意识混乱、多语等,不过这些低血糖症状常常被醉酒反应掩盖,不易与醉酒区别,以致即使发生了严重而持久的低血糖,而患者往往浑然不觉,最终发生低血糖性休克。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脑组织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引起死亡,而且酒类还可增强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如果在服用格列本脲(优降糖)、苯乙双胍(降糖灵)、胰岛素等降血糖药物后饮酒,容易引起低血糖性休克,并可诱发乳酸酸中毒。
有些高血压患者有这样的体会:喝酒之后,次晨测量血压就会发现血压控制得特别“好”,之后又会出现血压“反跳”,明显高出平时的血压水平。其实,酒精能够扩张血管,从而增强药物的降压作用,因此喝酒后吃降压药的话,很容易出现低血压反应,严重时则会引起猝死。
此外,服用抗癌药的癌症病人也一定要戒酒,因为即使是少量的酒精,也可以完全抵消药物杀灭癌细胞的功效,而且还容易促使癌细胞发生转移和扩散,最终将大大缩短癌症患者的寿命。大多化疗药物有肝脏毒性,并引起呕吐、恶心等胃肠道反应,而酒精对这些不良反应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效应。
因此,对于身体状况较差,正处于服药阶段的人来说,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宜饮酒。专家认为,经常喝酒的人应该在服药前两天禁酒,停药五天到两周以后才可以再喝酒。
13.打针输液疗效更好?
如今,忙于学习、工作、赚钱,为了追求尽快治愈的效果,许多患者并不了解疾病痊愈需要一段时间的调理,错误地认为打针、输液比吃药疗效好、见效快,所以在吃药、打针还是输液的选择上,大部分人会毫无疑虑地选择打针或是输液,很少人会选择吃药,甚至到了医院就直接要求医生开出输液的处方,拒绝服用口服药物。其实,这是一种叫做“输液病”的表现,而且这种做法的背后潜藏着诸多的健康隐患。
一般来讲,打针、输液具有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药液分布均匀、疗效快等优点,适用于抢救病人。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就很容易发生输液反应,而且药液直接与血管壁接触,有刺激性,严重时会导致血管炎的发生。
再者,在输液的时候,很多患者在一个空间里长时间滞留,尤其是抵抗力较差的病人,这时不仅容易发生交叉感染,而且还可能引发其他的疾病,甚至有可能出现输液反应,反而会加重病情。
打针和输液的操作过程比较复杂,还潜藏着很多危险因素,在临床准备及添加药物等操作步骤中,人员操作不当和环境污染,都可能给灰尘、唾液、细菌等微粒进入药液提供良好的机会。所以,静脉输液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用具,还要严格消毒,另外,静脉输液还要刺破皮肤、肌肉或血管,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严重后果,如刺伤神经、感染、传播疾病等。如果输液器、药品等质量再不合格,输液配伍也存在问题的话,造成的后果将会更加严重。
另外,虽然打针、静脉输液药物因直接进入血液,能迅速吸收,所以起效较快,但是,我们的身体有一套自身保护系统,血管就像一道天然屏障,将有害物质阻挡在外面。倘若用尖锐的东西突破这道屏障,迫使机体承担起强加的吸收、代谢工作,就很容易出问题。
有关专家也表示,开放人体静脉通道的任何形式都是有风险的,注射液中的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若微粒过多则可能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并进一步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而且输液常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作为载体,致使大量液体进入体内,这样就会直接损害肝、肾等器官,引起不良反应。
因此,建议大家不管是吃药、打针还是输液,都要根据病情以及药物的性质加以选择,千万不可片面认为哪种治疗方法好。如果口服药物就能治疗自己的病症,就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用口服药物治疗,而没必要打针、输液。
事实上,口服药是最古老、最简便、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吃药也有缺点,如药物吸收较慢、受胃内食物及服药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见效慢,但是,若能用药得当,也完全能够达到治疗的目的,而且吃药有安全、方便、不受条件限制等优点,适用于慢性病人在家服用,一般病人都可以接受。
此外输液不同于口服药物,它直接进入静脉,一旦有药物不良反应则来势凶猛,很难采取弥补措施。而口服药需要吸收一段时间,即使有不良反应也相对缓慢,口服药物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还可以洗胃。
14.长期服用板蓝根有益健康?
我们都知道,板蓝根具有清热凉血、抗病毒、抗菌的作用。于是,很多人认为长期服用板蓝根有益健康,但专家则认为板蓝根可以吃,但绝不可长时间服用。
研究结果表明,板蓝根确实具有体外广谱抗菌作用,能抗病毒,同时又具有消炎、止痛、退热等作用,适当服用可防病治病。板蓝根的退烧作用主要是通过杀灭体内的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清除引起发烧的过氧自由基和热原等因素而实现的。在低烧的情况下,服用板蓝根等中成药,不但能够有效地退烧,同时还能够促进身体的康复和免疫力、抵抗力的增强。
板蓝根冲剂是用中药板蓝根研细加工提炼而制成的粉状冲剂,清热解毒,可治疗病毒性感冒、扁桃体炎、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炎、肝炎、丹毒等疾病。
但是,由于板蓝根性味苦寒,较适于体内热邪导致的风热感冒,对风寒等其他类型感冒则不一定适合。人在健康状态下服用板蓝根过多,会伤及脾胃,反而容易引发某些疾病。如果属于体质偏虚寒的人,常感脾胃不和、容易腹泻、身体怕冷,就不适宜多喝板蓝根冲剂。而且,脾胃功能尚未健全,多服板蓝根,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其次,对板蓝根过敏者,要避免使用之。过敏反应绝大多数为板蓝根注射液所引起的。
因此,服用板蓝根最好不要超过3天,尤其是小儿和老年人,如果中老年人出现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可以服用板蓝根来抑制感冒症状的发展。但是,一般感冒引起的发热不会超过3天,如果3天之后体温还没恢复正常,则意味着病情较为严重和复杂,必须去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
患有糖尿病的中老年人,更不宜擅自服用含糖的板蓝根颗粒剂。如果长时间大剂量服用板蓝根,在肝脏的解毒能力下降时,就会引起蓄积中毒,而且还会造成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损害,如上消化道出血、白细胞减少等。
另外,体温在38.5℃以下,最好不要使用退烧药,即使使用,也别超过3天。常用的退热药有泰诺林、布洛芬、牛磺酸等,使用期限通常是3天。
15.吃水果后服药可增药效?
很多人都习惯在吃水果后服药,以为这样能够有利于药物的吸收,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其实不然,很多水果中都含有柠檬酸和苹果酸,这些成分会改变肠道中的pH值,进而间接影响到药物作用。
一般来讲,口服青霉素类药物会对pH敏感,如果再与酸性较大的水果,如山楂、橘子、葡萄等一同服用,就很容易影响药物的疗效。不仅如此,葡萄柚中的成分还会大大降低体内药物代谢酶的活性,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便会升高,诱发很多不良反应的产生。据有关研究发现,葡萄柚汁对免疫抑制剂环孢素、抗高血压药物都会有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如果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在服用抗过敏药物特非那定的同时,饮用了葡萄柚汁,则很可能中毒,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