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66700000026

第26章 探索篇——世界·宇宙(6)

第一度来北京,我先后在北长街兴隆胡同和王府大街大鹑鸽寺住过,共不到三年。抗日战争爆发,我匆匆离开了北京,一去就是十四年多。我怀念北京,更多的是怀念这两条安静的胡同;它们的分量在我心中似乎超过了一些商市和游乐场所。故宫我只去过一次,而颐和园连一次也没有去过。在兴隆胡同时我结识了一个交往不超过一年的女朋友。在大鹑鸽寺我单恋过一个连面都没见过的女孩子。她是一个女高音,每每在黄昏时练声,我爱她那声音。现在,我在兴隆胡同里那个大杂院里是绝对看不见那个女友的面容了。而大鹑鸽寺早已完全消失。那些东西的确存在过,我也的确怀念过,而它们都不见了,如同一个轻轻的梦。

我再度来到北京,则已走入了中年。

一九五一年春天我住在中南海庆云堂。一九五三年我迁进了东总布胡同 四十六号(现在叫六十号),这就是被萧乾称之为“大酱缸”的那个奇怪所在。

这个拥有三个大院连带一个临街铺面、一个作坊的大房子前身确实是一个大酱缸,一九五三年春被“作协”买过来改修为“作协宿舍”。

我的待遇算是不错的。我被分到第一进院子里的一所南屋里。这南屋原来只有一个屋顶,四面没有墙,是驴推磨的作坊。现在加上了墙和门窗,内部隔断成为四间小屋,居然有模有样,容纳下了我一家七口人。当然,孩子们睡上下两层的木床。我还单独占有了一个小小的“书房”。

夜深人静,当我伏案写作的时候,听见不远处“环城有轨电车”的隆隆运行声和车铃的叮咚声,不禁产生了一种幸福感。我这个天生的小市民打内心深处感谢一个类似上帝的神秘力量,只希望世界上从此以后保持“永久和平”,逐渐实现共产主义,让孩子们顺利长大,我也坐下来写点小东西……我这个觉悟不高的笨蛋,一点也没有考虑以后那无穷无尽的“阶级斗争”。

除了一九六四年秋到一九六五年夏我去山东曲阜参加“四清”工作一年,一九六九年秋到一九七二年冬三年多在湖北咸宁“下放改造”外,我一直都住在“大酱缸”,算是这里的老住户之一。除了一两个人秘密进行的“机密”活动外,这所房子内许多人命运的兴衰成败,我大致也目睹了一些,至少也是耳闻了一些。

几十年来,一些“高级作家”荣升当官了,一些“机灵人”“弄巧成巧”或弄巧成拙地离开了,一些作家被放逐走了,一些作家故去了。各式各样的新住户因时势搬了进来。院内树木几乎伐尽了;各式厨房和各种小屋占满了“空地”,墙边堆满蜂窝煤,过道塞满了自行车,“作协”那本来不多的“文气”跟着“破四旧”已被扫荡一空;过去的“娃娃”长大了,很快他们又生了更多的新娃娃。

哭叫声此起彼伏。于是,作家协会的“宿舍”连影儿也没有了。

如果我是曹雪芹,就可能利用这“大酱缸”的历史为原型写出一部滋味复杂的巨着来,可惜我不是曹雪芹。

我只能写一点没啥分量的回忆文章。

我已经回忆过了萧乾,现在我打算回忆赵树理,他住在东总布胡同四十六号时的一些片段。

赵树理从山西山沟沟里走出来,住进了北京的胡同,是幸还是不幸,至今我 也说不准。胡同既然是住人的,赵树理为什么就不可以来住住昵,虽然我认为他住在胡同里并不自在。

我这个胸无大志不会写“远方大事”的笨伯注定了只能写我所知道的“身边琐事”。谈赵树理我也只能谈他在东总布胡同的一些琐事。好在老赵这个人为人宽厚,如果他在天有灵,对我所写的这些琐事,即使不准确,他也一定会付之一笑而给予宽容的。他决不会担心他在“中国文学史”里保不住一个位置。

五十年代初的老赵,在北京以至全国,早已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了,想不到他在“大酱缸”里却算不上个老几。他在“作协”没有官职,级别不高;他又不会利用他的艺术成就为自己制造声势,更不会昂着脑袋对人摆架子。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土特产”。不讲究包装的“土特产”可以令人受用,却不受人尊重。这是当年“大酱缸”里的一贯“行情”。

“官儿们”一般都是三十年代在上海或北京熏陶过的可以称之为“洋”的有来历的人物,土头土脑的老赵只不过是一个“乡巴佬”,从没有见过大世面;任他的作品在读者中如何吃香,本人在“大酱缸”还只能算一个“二等公民”,没有什么发言权。他绝对当不上“作家官儿”,对人发号施令。在“四十六”第三进院子北屋给他分配了一间房子,这已经算是特殊待遇了。

我认识老赵,大约是在一九五一年冬季。在这以前,肯定他不会知道我这个人。现在,我们忽然变成了庆云堂的一个院子里的紧邻居。他住在西屋一间,我住东屋一间,每天见面几次,这才有了交往。

老赵没有担任党内什么具体职务,在中南海这样一个神圣所在,来访者要来找他可不容易。可能是闷得慌,有时他来找我聊聊天。他之所长,正为我之所短,一般都是他谈我听。我多次去过山西;他那口上党话,对我不算难懂。我们之间的交流,进行得很顺利,我们就变成了朋友。

从而我知道了一些老赵的过去。我的记忆力素来不好,下面一段文字,我没有信心保证它的准确性。

赵树理上过师范学校。二十年代末期或三十年代初期他就入了党,后来失去了关系,直到抗日战争初期,他又恢复了这个关系。他流浪过。干过几种收入微薄的职业,例如文书、小学教员、乡村医生(中医)等。他也曾在太原的报纸副 刊上写过“新文艺”作品,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他还读过不少“五四”时期的文艺作品和一些外国作品的译本(包括林琴南的译作)。他的科学常识很丰富。

我这才明白,老赵并不是一个“土包子”,他肚子里装的洋货不少。四十年代初期,甚至更早,他把主要精力用在《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这类作品上,显然是在实践自己长期思考得来的艺术主张。这条路是他自己开辟的,比谁都早。他会干各种农活。他热爱上党绑子和民歌民谣。他喜欢书法,懂得中国古诗古文。我想,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就不会出现这个独特的赵树理。

我觉得他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有些像狂热的宗教徒。他不可能被人说服。他坚持自己的意见,可是和颜悦色,态度温和。他对他的信仰很有自信。

他爱好上党梆子,可以说是爱得入了迷,经常给我“送戏上门”。有天晚上,我正打算干点什么,他突然推门而入。

“老严,我来给你唱段上党梆子。”

不等我让座,他就在书桌边坐下了。接着就双手齐用,以敲打手指头代替打板和锣鼓,节奏急促紧张,同时哼着高亢的过门,一段我一字不懂的上党梆子就吼了出来。我没有偏见,但实在品评不出这段唱腔的滋味。我还没有反应过来,老赵马上又自我介绍:“还有一段更好的。”

又是双手击打桌边,口哼过门,近乎喊叫似的高声歌唱。我只有不做声,耐心听着。

这个晚上,老赵倒是尽了兴,而我则有苦说不出。

也许上党戏原来的腔调是好听的,而被老赵唱走了调。他五音不全,可能是耳朵和嗓子都不好。

他有一把三弦,时常叮叮咚咚不知弹些什么,也是不成腔调。但他自我陶醉,真有一种“贵在投入”的精神。

我从不扫他的兴,让他过戏瘾,因此他常常来光顾这个“听众”的门。

一九五三年,我和老赵都迁到了东总布胡同四十六号,在新居里,老赵还继续给我这优惠待遇,隔不了几个晚上,就突然推门而入:“老严,我来给你唱一段。”

也许是老赵太天真,我这个人太世故,他始终不知道我并不欣赏他的歌喉。

我隐隐感觉到老赵的寂寞。他一再唱上党绑子,可能是在思乡。北京引人入 胜的胡同毕竟有些东西不如他那山沟沟。

老赵也有他的狡猾之处,他并不是不了解他所嘲讽过的东西,可他就不肯承认那些“异端”也有点长处。

有时候我放西方古曲音乐唱片,他悄悄推门而入,也坐下来听一段,不加以评论。我也不打算诱使他说什么称赞的话。有一次,我正在听一个花腔女高音的咏叹调,他忽又闯了进来,说了一句俏皮话:“猫尾巴又被门夹住了。”我不答腔,他竟然坐下陪我听那个被夹了尾巴的“猫”叫声。他面带微笑,猜不透他是在欣赏自己的警句,还是或多或少也感到那个女高音的某些动人之处。

有一个晚上他来谈天,告诉我:上党梆子里也有和声,演员的歌唱和伴奏的乐器不是一个声部平行进行的,并举了实例示范。可惜我当时没有用简谱记下来,现在则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看来,这个老“师范生”是学过一些乐理,并具备一定的西方音乐知识的。他曾经讽刺某些救亡歌曲的“轮唱”,不过是在表明他属于另一“教派”而已。

我很佩服老赵的记忆力。除了大段上党梆子,他可以连唱几个小时不断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些小戏和诗歌,也能一口气一字不落地流利地背了出来。

他在写《灵泉洞》的时候,曾经告诉我,他每天一定要写五千字。起床后,他就构思这五千字,包括刻画形象,调整语句,修饰词藻的功夫在内。五千字一个一个按顺序在他脑子内都安排妥当并记住之后,就坐下来一个字不改、一口气写了出来。因此他的稿纸从来都是很干净的。

他爱酒,但量不大。他常上胡同口一家小酒馆里独酌。有好几次他很得意地对我说:“今天晚饭又是三菜一汤。”不待我问,他就道出了那“三菜”:一为花生仁,二为豆腐干,三为蒜肠。诸如此类。只是我忘了那一“汤”是什么,大概不外“二锅头”或别的什么酒。

他怕冷,秋末一降温,他就穿上了皮大衣。五十年代初,北京各个商场出售的旧皮大衣很多,价钱虽不高,销路却不好。在“新社会”,人们不愿意把自己打扮成不久前的那些官僚、地主和大商人的样。老赵不在乎,就穿上了这种大衣,像一个过去的土“老财”。但他的每件大衣都穿不久,不是送给人了,就是忘在什么地方了,又得去买另一件。我记得一九五二年冬天他穿的是一件女式大 衣。他缩着头,只把那个长而勾曲的红鼻子从那个长长的翻皮领中伸出来,像个寒风中的老母鸡,可他还显得有些陶然自得。

但他也不是什么都满不在乎。

一九五三年夏天有个黄昏,我听见老赵唉声叹气从院子里经过,嗓门特大,情况显然异常。等我赶出去,他已经左右开弓,自己打起自己的耳光来。我跟随他到了他那间北屋,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不回答,一边自打耳光,一边哭出声来:“儿子呵!爸爸对不起你。只怪你爸爸不争气,没有面子……”

原来他是在为儿子入学的事生气。

这年秋天,北京市可以容许学生住宿的重点小学“育才”小学有两个名额分配给“作协”。当时“作协”该入学的孩子不少,暗中竞争很激烈。老赵也为自己那个男孩争取过。让孩子住了校,自己可以省很多事。好像那时他还没有把全家搬到北京来,没人管家务管孩子。竞争的结果,老赵自然归于失败者的行列中。许多话,老赵又不愿意明说,在气头上,他就采取了农村妇女通行的那种自我发泄方式。

我还知道老赵一件生气的事,他气得那么厉害,是很难令一般人理解的。

我在少年时代胡乱下过一阵围棋。后来我明白了自己不是学棋的材料,就及时洗手不干了。认识老赵以后,不知怎么向老赵谈起了这件往事。谁知老赵是个大棋迷,房间里总力求有一套棋具,说什么也一定要和我下一盘。没想到我这个好多年不下棋的“臭棋”手居然不费力就取胜了。老赵当然不服。再来一盘,还是他输。于是他要求下第三盘。这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我的妻子见这么晚我还不回家,便打发孩子来找我。从庆云堂到“四十六号”,老赵总是未尽兴,未打一个翻身仗,我便离开了。有一次可惹火了老赵。仍然是一个第三盘未下完我被叫走的局面,当时老赵没发火。第二天,“作协”秘书长陈白尘来告诉我,昨晚老赵大怒,说了一番十分激动的话。大意如下:“李叔华不把人当人。我和她两个人,总有一个先死。要是我不先死,我每天早上到她门前去砸碎一颗棋子,把棋子砸完为止……”白尘连忙笑着回答:“别砸,别砸!那要砸多少天,你把棋子和棋盘都送给我得了。”

老赵喜欢书法,他曾送给我好几本碑帖,其中有《争座位帖》、《兰亭集序摹本》等。他那笔钢笔字颇有点“兰亭集”的味道。

他会中医,曾在农村行过医。我有点小病,他总自告奋勇来看病开方。但我从未照方买药。不是我不相信他的医术,而是我不喜欢吃药。

记不清是哪一年了,老赵为农村问题向中央写了一封长信,就农民的疾苦和农村经济问题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后来这封信被批回作协,要作协党组和老赵讨论。参加这个讨论会的人不多,我也是其中一个。会议由邵荃麟主持。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老赵受到了大家的批评。大家一致都说,农村形势一片大好,不像老赵说的那么悲观。老赵虽然处于孤立的地位,却也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让。那个会开得还算“和风细雨”,没有什么火药味,可是谁也没有说服谁。可惜我已经忘掉了老赵的原信,和所辩论的具体问题。我只记得老赵发言中有这么一个意思:农民交出了自己种的粮食,国家总应该给他们一些东西,哪怕是小商品,比方针头线脑这样的东西。我们总应该给农民一点东西嘛!

这个会只有不了了之。

我当时觉得老赵这个人“农民性”未改,“迂阔可笑”。现在看来,可笑的倒是我们那些不了解农村而又自以为代表“真理”、自以为“是”的人。

几经周折,老赵终于离开了北京的胡同,回到山西的山沟沟里去了。

没想到在“文革”中,他这颗棋子终于被人砸碎了,死得那么惨。

北京东总布胡同四十六号的寓客当中有一个赵树理,一个真正的作家。

同类推荐
  • 晚上8点的阅读:与大师的精神对话

    晚上8点的阅读:与大师的精神对话

    本书是诗人洪烛在孤独地寻找自己心灵伙伴过程中绘制的一本《精神地图》,收录了《永恒的荷马》、《但丁:地狱营造者》、《加入莎士比亚还活着》等作品。
  • 眼光

    眼光

    本书是本散文集,文中虽然很多写的是生活中的事,但作者有一双锐利的审美眼光,擅于将许多人眼里看似很普通、很平常的东西,从中发现美、提炼美,体现出智慧、善良、美、真、自由、希望和爱。每一篇散文如同一幅幅熟悉的画面跃然纸上,让人如临其境,供人品尝和回味。
  • 2007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

    2007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

    本书是《2007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书中所选文章均为我国2007年度最有代表性的美文。选录追求挑选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本书主要内容有:《22年前的24小时》、《漠风雕镂的“古城”》、《黄河边上的那条白狗》、《记一件有意义的好事儿》、《长山(外一篇)》、《南中国有个叫周庄的水乡》等作品。
  • 毛泽东妙评古诗书鉴赏

    毛泽东妙评古诗书鉴赏

    毛泽东是老一辈革命家中历史知识非常渊博的一位。他曾反复阅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论语》、《中庸》等历史经典著作及古代诗、词、散文、文学等各个领域。伟大周恩来曾说:“读古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毛泽东的真识卓见与洞察力,毛泽东的多才博识,为同时代的国内外政治家和文学界泰斗所佩服。他对一些古诗书的评价独具慧眼,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美学价值至今影响着广大读者。
  • 洛阳桥传奇

    洛阳桥传奇

    《洛阳桥传奇》讲述了一千年前,洛阳江上恶霸乡绅垄断 船运,阻止建桥;蛇妖龟怪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天庭仙界“文曲星下凡”的蔡襄身负家仇民怨,从小就学武修文,希望能为洛阳江边的老百姓除掉 二害。为此,蔡襄日夜勤学苦练。后来,他进京赴考当上了高官。为了筑桥 除害,他回到泉州当官,坚持与魔界妖怪、恶霸乡绅作战,最终消灭了二害,并为泉州老百姓建造了洛阳桥,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洛阳桥传奇》涉及人物形象众多,采用3D纸偶形象,非常逼真,再现 泉州人民不畏艰险,用智慧和汗水建造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的历程。
热门推荐
  • 冥界生死簿

    冥界生死簿

    民生,是个孤儿,从小在山上长大,18年来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整天对着的就是自己的养父,养父是个猎人,当初在山下小溪边捡到了小民生,因为不知道名字,就给他起名民生(平民百姓所生),一个贫民百姓生来没办法养才丢掉的孩子...养父能给他的就是不饿肚子,教他打猎,一些基本的防身技巧,他没有上过学,不认识字,没有朋友,甚至都不知道今天是哪年哪月。突然的一个晚上,山腰上传来了像鞭炮一样的声音,民生不知道怎么回事,声音好像还越来越近,养父知道了叫他藏到树上去,那是见到养父的最后一眼...
  • 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尖刀

    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尖刀

    高中去参军,发现原来的同学,不知为什么变成了海军,为别人挡火箭弹,一个巨大的病症正在靠近那个新兵,突然地加入维和部队,然后经过三年的任务后终于有资格参加特种兵选拔,然而在维和之路上死去的战士们的那种悲伤依旧存在,而病症正在一步一步接近他,他到底会怎样呢?
  • 贵族成长记

    贵族成长记

    本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没落贵族穷小子传奇励志的经历,从一无所有的落魄贵族子弟再到一代霸主,写出了人世间的现实,道尽了世间万事的无常。(本故事没有任何抄袭,纯属虚构,写出来博大家一阅。)历史背景:大概发生在1400年左右的古代,整个世界由波赛斯、赛里斯、法兰克、罗曼、库克、凡尔赛等多个国家组成,开始的时候各国和睦相处,但是好景不长,为了资源和土地,各个国家开始征伐和相互倾轧。(1、这些国家都是虚构的,切勿对号入座。2、不要拿中国的历史来说事,中世纪千人的战争都是大战了,看看《铁甲衣》和《天国王朝》就知道了,不喜勿喷。)
  • 神王印章

    神王印章

    来只一部奇异大陆的一部大战魔王的一部小说,激情、搞笑、爱情。
  • 通天玄徒

    通天玄徒

    不一样的修仙之路,不一样的仙侠故事!主角一介布衣,却一往无前地在仙途中艰难跋涉!历经万险,打破替他人做嫁衣的宿命,谱一曲弑仙灭神的壮歌!终窥得天道,写下一段不朽传奇!【初次写书,不足在所难免.期待您的意见或建议。欢迎加群:29454106】
  • 斗陆王者

    斗陆王者

    从现代世界穿越到玄幻世界,开启了斗神的时代。带给你无数的遐想。(虽然这本小说很乱来,也不怎么好看,但我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谢谢!因为第一次写小说,所以前面写的不好,我希望读者能够多多评论,这样我也好改进。谢谢!!!)
  • 樱桃

    樱桃

    电影《樱桃》是旅日导演张加贝与近年来凭精湛演技赢得绝佳口碑的实力派演员苗圃的二度牵手之作。该影片采用纪实主义手法将其搬上银幕,由著名编剧鲍十撰写剧本,讲述了大山深处一个智障母亲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很多媒体被苗圃所扮演的母亲所感动,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不断落泪,并且表示,这是一部可以堪比《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影片,非常值得推荐给一些80、90后的新人类看。
  • 白菜是世界上最好的菜

    白菜是世界上最好的菜

    他说:你看,你多幸福啊,现在好男人太少了。好在你找到了这么专一的我,不然再过几年啊好白菜都给猪拱了。。。。。(【爱吃苹果&小聪聪】再过一百年,我就长成参天大葱。)
  • 弃妃狠绝色:王爷,请下榻!

    弃妃狠绝色:王爷,请下榻!

    她是墨京臭名昭著的废物草包。新婚当日,未婚夫娶了别的女人,还将她一掌打落高台。再睁眼,涅槃归来!虐渣男,掐白花,斗恶母,打刁奴。世间欺她、辱她、谤她者,必定百倍奉还!草包?且看她舌战群雄,一举成名;废柴?且看她运筹帷幄,决策山河!未婚夫回头?不好意思,本小姐从不吃回头草。只是……“这位兄台,你是出了名的病秧子,能别瞎搀和么?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某人清冷的眸中闪过一丝邪魅的笑意。“爱妃,本王身体好不好,要‘试一试’才知道。”
  • 废后难宠

    废后难宠

    五年前,一夕巨变,她从千金小姐,沦为宫中侍婢。她掩去真容,本欲平淡过活,却不想,坏皇帝作祟,她竟成了皇帝羞辱王爷的一枚棋子!她,竟以废后之身,成了冷王的正妃!他冷落她,羞辱她,折磨她,却从不曾想危难之时,舍身相救的人,竟会是她!待一切尘埃落定,他轻揽她腰肢,一览众山小,许她万千荣华。她却冷冷一笑,揭开了脸上的面具,同时揭开的,还有当年那场惨烈巨变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