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中对风俗论述最多的首推孔子,他把风俗提高到礼的地位,在《诗经》中提出了“美教化,移风俗”《诗经·周南·关睢》。的主张,并认为“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以施于百姓,非独适身之行也”。《孔子家语·致思》。所以孔子作《诗》、《礼》、《乐》、《易》、《春秋》“六经”以移风易俗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六经”在移风易俗中的作用是:“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此事,《春秋》教也。”《礼记·经解》。可见论政与论俗在孔子的著作中结合得是多么紧密无隙。
其他诸子也多如此,如荀子的论政,重视民风民气的表现,他在《荀子·王制》中说到大师和乡师之事,应强调“修宪命,审诗商(即观民风俗),禁淫声,使类俗邪音不敢乱雅”。在“辟云”之事中,也明确提出了“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主张,强调“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荀子·强国》。又如老子的论政,主张无所欲求,无所作为境界,提出了“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使人过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再如庄子的政论,不主张成教易俗,而强调顺俗行画,他在《秋火》第十七中云:“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德”。而“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还如墨子的政论主张以兼爱非攻、节用为治国之策,在其论述之中又与国计民生有密切联系的风俗联系起来,特别是对他反对厚葬的论述,举车沐之国食长子俗和炎人国舍寡母俗为便,来宣传自己“操而不择”,“便其习而义其俗”《墨子·节葬》。的观点,实在是政俗结合的一生动实例。再还如韩非子的政论在阐述国之贫富与风俗的关系时,很重视社会风气的表现,《解老》中即云:“府仓虚 则国贫,国贫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则哀食之业绝……狱讼繁、仓禀虚而有以淫侈察俗,《商君书·算地》中云:“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凡此等等,不胜枚举。先秦风俗文献政治结合的特点,在中国风俗学史上开创了“以俗观政,以政匡俗”张紫晨:《中国民俗学史一前言》,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2页。的学术传统。
总之,先秦风俗文献史俗一体,文俗并载,礼俗不分,政治结合的特点,正反映了中国风俗学在先秦时期还处于初创时期,但基础却是很坚实的。
先秦时期记载的文献主要有:
1《诗经》
《诗经》大约成于西周初至春秋中期,反映了从周民族的始祖到春秋时期的五百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既是一部诗歌集,又是一本风俗志。如《大雅·生民》记载了祭祀后稷的风俗;《小雅·斯干》记载了占梦风俗和原始图腾信仰;《大雅·公刘》记载了祖先崇拜的风俗;《大雅·云汉》记载了宣王禳埋的风俗;《周颂·噫嘻》记载了春祈谷的风俗;《周颂·丰年》记载了秋冬报神的风俗;《豳风·七月》记载了养蚕、织布、守猎、制袭等风俗;《周南·桃夭》记载了少女出嫁风俗;《周南·鹊巢》记载了昏礼告庙风俗;《周南·葛覃》记载了妇女归宁风俗;《少雅·鱼丽》记载了燕宾风俗;《小雅·南有嘉鱼》记载了娱宾风俗;《小雅·南山有台》记载了祝宾风俗,凡此等等,不胜枚举。由此可见,《诗经》在中国风俗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张紫晨先生所说:“《诗经》所反映的民俗资料,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其民俗内容及活动,均为我国黄河流域春秋前的古俗。”
2《易经》
《易经》约成于周初,其虽然是一部为卜官所作的书,但由于周代讲官事离不开俗,讲民事也离不开俗,占卜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大凡涉大川、见大人、从王事、婚媾、田猎、讼、岁收、风雨、出征、祀亭、御冠、建侯等都要占卜,所以《易经》又是一部风俗录。如《系辞下》第二章就记载了结绳为网,断木为耜,揉木为耒,掘地为臼,断木为杵,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服牛为马,弦木为孤、剡木为矢,穴居野处,葬之是野,不封不树,衣之以薪等远古风俗;《归妹》记载了少女要嫁给男方的风俗;《家人》记载了亲属称谓风俗;《坎》记载了用习惯法惩治犯罪的风俗;《屯》和《贲》记载了抢婚的风俗,凡此等等,亦不胜枚举。由于《易经》所记载的风俗比较古老,对我们认识和了解先秦初期的社会生活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山海经》
《山海经》约成于战国至西汉初年。这部曾被鲁迅先生看作是一部“巫书”的《山海经》,实际上是一部熔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宗教、医药、物产于一炉的风物志,其中的风俗的记载极为广泛,在记述各山物产、状貌的同时也记载了饮食、服饰、医药、巫术、自然神崇拜、禁忌等风俗。更重要的是《山海经》所记载的风俗大都是原始宗教信仰、巫术和禁忌风俗,不仅给我们展现了中国上古时代的风俗画卷,而且对我们考察夏、商、周三代的民间信仰和民间医药风俗画卷,而且对我们考察夏、商、周三代的民间信仰和民间医药风俗尤有学术价值。
4《周礼》
《周礼》作为周公所作,在详述各种拟设官职的职责中,记载了大量的风俗礼仪。如《春官·大宗伯》在记述大宗伯掌理建立王邦祭祀天神、人鬼、地神等职责时,详细记载了用吉礼祭享天神、人鬼、地神方面的风俗;《天官·冢宰》在记述膳夫、内饔、外饔等官的职责时,详细记载了饮食方面的风俗;《地官·司徒》在记述鼓人、舞师等职官的职责时,详细记载了乐舞方面的风俗;《春官·宗伯》中记述大小、卜师等职官的职责时,详细记载了巫卜方面的风俗,凡此等等,不胜枚举。《周礼》这种把风俗与礼制结合的做法,使周代风俗礼制化、官制化,是中国古代风俗史的一个新发展,一方面说明了风俗在周代社会生活中和政治制度中的重要作用和特殊地位,另一方面也奠定了先秦风俗对后世风俗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的基础。
5《礼记》
《礼记》虽是汉时之作,但却产生于战国或更早一些时期,如其中的《夏小王》一篇相传为夏女遗书。因系西汉礼学大师载德、戴圣兄弟所编篡,故戴德编的称为《大戴礼记》,戴圣编的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虽也具有风俗学价值,如其中的《夏小正》作为我国现有最早的月令,记载了夏代物侯方面的风俗;《投壶》记载了投壶风俗;《本命》记载了冠、昏、朝、聘、表、祭、宾主、多饮酒、军旅等“九礼”风俗。但《小戴礼记》的风俗学价值更大,如《曲礼上》记载了家庭及人际关系的礼仪风俗;《檀方》记载了夏、商、周三代办丧事的不同风俗;《王制》记载了蛮、夷、戎、狄的风俗;《月令》记载了农业风俗;《郊特性》记载了祭事和昏冠等礼仪风俗;《内则》记载了闺门礼仪风俗;《丧服》记载了丧俗、丧礼风俗;《乐记》记载了乐礼风俗,凡此等等,不胜枚举。从风俗学的意义上来看,《礼记》不愧是一部先秦礼俗辞典。
6《楚辞》
《楚辞》主要收录了战国屈原的作品,它与《诗经》一样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一本楚风俗志。《楚辞》对楚民族信思盛巫,崇拜龙凤;好食水产异兽,喜酸甜苦冷;高冠佩玉,小腰长袖;层台累榭,园林风味;能歌善舞,楚乐煌煌;男女自由交往,不重媒妁;“像设君室”的棺椁制度等风俗都作了形象而生动的记述,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楚辞》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地方风俗志。
7《尚书》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书中不仅保存于尧、舜、禹时代,以及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而且也记载了这些时代风俗事项,如《尧典》中记载了尧、舜、禹时代的农历、农俗、治水、婚姻、祭祀、习惯法等风俗;《皋陶谟》中记载了尧、舜、禹时代的服饰和乐舞风俗;《禹贡》中记载了大禹时期的农业、交通、水利风俗;《洪范》中记载了周代巫卜和征兆的风俗;《金滕》中记载了商末周初的钦酒风俗;《召诰》、《洛诰》中记载了周初的建筑风俗;《君奭》中记载了周代的天命信仰风俗;《顾命》中记载了春秋时的室肉陈设,以及诸侯朝享礼仪风俗,凡此等等,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尚书》也不失是一部了解先秦风俗的重要文献。
8.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的著作是先秦文献极重要的部分,他们在游说四方、广收门徒、讲学立说中,论史、论礼、论乐、论政的同时,也论风俗,在他们的著作中也记载了不少先秦的风俗。如孔子的《论语》、《孔子家语》中记载了丧、婚、冠、祭以及饮食、家庭、当时梦兆等风俗;《荀子》中记载了民风风气的表现;《庄子》中记载了巫术、相面以及越人断发文身等风俗;《墨子》中记载了鬼神和丧葬风俗,凡此等等,不胜枚举。我们研究先秦风俗,不可不注意诸子百家由著作中的风俗资料。
此外,《穆天子传》、《归藏》、《左传》、《战国策》、《国语》、《世本》、《竹书纪年》等先秦文献中也有不少先秦风俗的记载,是研究先秦时期中国风俗学史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