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91100000042

第42章 回光守中

原文:

祖师曰:

回光之名何昉乎?昉方之自文始真人也。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所谓“精思”者,此也;“纯气”者,此也。初行此诀,是有中似无。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无中生有。百日专功,光才真,方为神火。百日后,光自然聚,一点真阳,忽生黍珠,如夫妇交合有胎,便当静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译文:

祖师说:

“回光”一词始于何人呢?始于文始真人(关尹子)。回光的时候,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无不凝聚。所谓的“精思”和“纯气”讲的是凝气的过程和结果。初炼此法时,体内好像什么都看不着。日久功成,达到身外有身的地步时,就能够内视到很多内景。专心练功一百天,就能看到真光,也就是真正的神光。练功一百天后,神光能够自如地凝聚,人身中的一点真阳,忽然产生出黍粒大小的光珠,就像夫妻交媾后生成的胎一样,这时必须平静地去等待。回收光的方法和妙用,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候”。

疏解:

回光的方法就是修炼内功线,回光的妙用就是通过修炼内功线连接先天之炁,按照《灵宝毕法》依次修炼,包括采药、交媾、炼化、还丹、炼形、朝元等等。

原文:

夫元化之中,有阳光为主宰。有者为日,在人为目。走漏神识,莫此甚顺。故金华之道,全用逆法。

译文:

在最初始的生化之中,阳性的灵光就是主宰。这灵光在天地之间来自太阳,在人身上来自两眼。灵光通过眼睛的外视以元神或识神的形式走失漏尽,那是最顺当便利的了。所以,炼就金丹的方法,就是不能让灵光顺当便利地向外漏失,而是采用一种回光逆修的方法回收灵光。

疏解:

在丹道中,常用逆、返、还、回等词,深思一步:是什么东西从哪逆(或返、还、回)到哪?

原文:

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气;非止一时之妄想,直空千劫之轮回。故一息当一年,人间时刻也;一息当百年,九途长夜也。

凡人自**(口+力)地一声之后,逐境顺生,至老未尝逆视。阳气衰灭,便是九幽之界。

故《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学人想少情多,沉沦下道。惟谛观息静,便成正觉,用逆法也。《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问》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是也。

得此一节,长生者在兹;超升者亦在兹矣。此贯彻三教工夫也。

译文:

回光,不仅是收回一身的精华,而且是收回造化中的真气;不仅是制止一时的妄想,而且是解脱千劫的轮回。所以,把一呼一吸当作一年,人还是在人世间;把一呼一吸当作一百年,那早就在九泉之下的漫漫长夜了。

人从娘胎中地一声诞生出世,从此就随着环境生活,一直到老,从来不曾逆视过。阳性的气逐渐衰微,逐步走进那阴性的九幽之界。

所以《楞严经》上说:“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学道的人如果纯想少、纯情多,就会沉沦到下道之中。只有内观真元、静止凡息,才能成为正觉,这里用的正是逆法。《阴符经》说:“机关在目。”《黄帝内经素问》也说:“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说的也是这个。

懂得了这一章所讲的道理,长生的诀窍就在于此,飞升的诀窍也在于此。这是贯通于儒、释、道三教的核心。

疏解:

回光,收回精华,造化真气,制止妄想,解脱轮回,制服识神,回归元神,顺则成凡,逆则成仙,长生飞升,三教贯通。

原文: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临,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慧,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不在身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千;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

译文:

神光,即不在身中,也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的光华展现在眼前,说明神光不独在身中。聪明和智慧的正常发挥,又无一不依靠神光,所以它也不只在身外。天地的光华,布满了大千世界;一身的光华,也是漫天盖地。因此,一经回光,那天地山河的一切光华都回归自我。

疏解:

这里讨论两点:

一.回光中的“光”不是指用两目看见的光线,而是指用天目才能看见的“光”。“光”的能量源是先天之炁。用两目是看不见炁的,只有用天目才能看见炁。“光”是炁的形,炁是“光”的本。“光”或炁是能量载体,它可以运输神。这里的神有三层含义:一是后天的识神,二是先天的元神,三是来自天地大道的灵信。修炼的层次、阶段不同,神的三层含义有所侧重。所以,称“光”为神光。

二.“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受“物化”思维的影响,一般人不易理解此话。从物质意义上讲,人体内外的物质交换容易认识和理解。殊不知在人体内外都存在着炁与氣、神与灵,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一般人就不容易认识和理解了。只有经过一定程度的修炼,认识到了“光”与炁之间的内在联系时,就能理解“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

原文:

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子辈思之:一日不静坐,此光流转,何所底止?若能一刻静坐,万劫千生,从此了彻。万法归于静,真不可思议!此炒谛也。然工夫下手,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总以不间断为妙。工夫始终则一,但其间冷暖自知。要归于天空海阔,万法如如,方为得手。

译文:

人的精华,集中体现在两目之中,这是人身上的一大关键窍位。大家想一想:假如一天不静坐,那光随视觉而流转,能有个完吗?如果抽出一会儿时间来静坐,即使是万劫千生,至少在此时也能够了彻。万法终归于静,这一条真是不可思议呵!这真是最玄妙的道理。然而着手练功,还是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最重要的一条,是不要间断。功法始终贯穿如一,不过在练功过程中的各种滋味和体验只有自己知道。要达到自己的阳神翱翔在海阔天空,体验出了万法的玄机妙用,这才算是得着道了。

疏解:

静坐一刻,了彻一刻。始终如一,冷暖自知。万法如如,方为得手。一句话,功夫是一点一滴、积累炼就出来的。

原文:

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孔云“知止”,释号“观心”,老云“内观”,皆此法也。但“反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识二字之义耳。反者,自知觉之心,反乎形神未兆之初;即吾六尺之中,反求个天地未生之体。今人但一二时闲坐,反顾己私,便云反照,安得到头?

译文:

古圣贤师代代相传,从未脱离“反照”。孔子所说的“知止”,释迦所说的“观心”,老子所说的“内观”,都是“反照”。但是,“反照”这两个字人人会说,却大都不能做到家。其主要原因,是还不懂得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反”,就是从有知有觉的心,返回到自己身体和精神还未形成的那种存在状态,也就是在自己六尺之躯当中,反求那天地尚未形成以前的本体。现在修炼的人只闲坐一两小时,反思一下自己的种种行为,便说做到了“反照”,那怎么能做彻底呢?

疏解:

“反照”又称“返照”,是修炼的形式、方法和过程之一,以此可以认知到多层次的先天之炁的存在状态。它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体验、求证、感悟太乙的存在状态。

原文: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谓著念于鼻端也,亦非谓眼观鼻端,而念又注中黄也。眼之所至,心亦正至焉。心之所至,气亦至焉27。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认指为月。毕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为眼之准耳,初不在鼻上。盖以太开眼,则视远而不见鼻矣;太闭眼,则眼合而不见鼻矣。太开,失之外走,易于散乱;太闭,失之内驰,易于昏沉。惟垂帘得中,恰好望见鼻端,故取以为准。只是垂帘恰好去处,彼光自然透入,不劳你注射与不注射也。

译文:

佛道两教的师祖教授后人静坐时观看鼻尖,这并不是让人们把意念集中在鼻端,也不是用眼睛盯着鼻端,而把意念又集中在中黄部位。因为眼睛所到之处,心意也跟着到了。心所到之处,气也跟着到了。怎么能一上一下呢?又怎么能忽上忽下呢?照这种理解法,正应了《楞严经》里“认指为月”的妙喻了。那么究竟怎么办才好呢?我说:就是这“鼻端”二字最妙!这里不过是借鼻端来作眼观的标准,本意并不在鼻子上面。因为静坐时,眼睛睁得太大,能看到远方却看不见鼻子;眼睛闭得过紧,就等于合上了两眼更看不见鼻子。睁大眼睛的缺点,是神光外走,容易产生“散乱”现象;闭紧眼睛的缺点,是神光内驰,容易产生“昏沉”现象。惟有眼帘垂得适中,以正好能望见鼻尖为最佳,所以取鼻端为标准。这样垂帘恰到好处,使神光自然透入,无需你是否主动回收或发射神光。

疏解:

静坐时眼观鼻尖是在“有意无意”中的一个细节,其作用在于“有意无意生真意。”

原文:

着鼻端,只于最初入静处,举眼一视,定个准则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线一般,彼自起手一挂,便依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线看也。

译文:

眼看鼻端,只是在最初要入静时,举目一视,定个准则,然后就不必再去注意它了。好比泥水匠人砌墙挂线一样,他把线挂起来,便照着这线一直往上砌,并不需要一边在砌,一边老是注意去看线。

疏解:

入静之处,有意观鼻端一次,余下便是无意之得。虽然方法很简单,但是,观与不观对应着得与不得。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原文:

止观是佛法,原不秘的,以两目谛观鼻端,正身安坐,系心缘中。道言“中黄”,佛言“缘中”,一也。不必言头中,初学但于两目中间齐平处系念便了。光是活泼泼的东西,系念眼之齐平处,光自然透入,不必著一念于中黄也。此数语已括尽要旨,其余入静、出静前后,以《小止观书》印证可也。

译文:

“止观”是佛家的修炼方法,原本并不隐秘,就是两眼仔细观看鼻尖,正身安坐,意守缘中。道家所说的“中黄”,佛家说的“缘中”,其实是一回事。不必说头里面的具体部位,初学的人只须将意念停留在两眼的中间。神光是活泼泼的东西,意在三目(∴),神光就会自然透入,没有必要将意念集中在中黄部位。这几句话,已经概括了佛家功法的要领,其余入静、出静前后的注意事项,可以参悟隋代智顗大师所著的《小止观书》印证就可以了。

疏解:

意在三目,神光自入。这的确是聚积神光的很好方法。然而,凡事都要有条件、有限度,超过了条件和限度,就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这个道理在此显得尤其重要。修炼者务必要把握好两点:

第一,用意不用力,有意无意间。修炼者意在三目时,意念绝不能重,更不能使劲用蛮力,要保持一种旁观者的方式或心态,似守非守、静观其变,在有意无意之间有所求、有所不求。

第二,宁可少做,不可做多。每天练功时,意在三目的时间和次数宁少勿多。因为意念重、时间长和次数多都容易引起内气上头,导致一系列的病态反应,如头昏脑涨、血压增高、幻视幻听、精神亢奋、恶梦不断,等等。

原文:

“缘中”二字妙极。中,无不在,遍大千皆在里许。聊指造化之机,缘此入门耳。缘者,缘此为端倪,非有定著也。此二字之义,活甚!妙甚!

译文:

“缘中”这两个字真是妙极了!“中”就是无所不在,整个大千世界都可以包括在里面。说到明确指示造化之机,必须从“中”入门。“缘”字,就是以“中”为起点、为开端,并不是一定要执著于它。这两个字的意义,真是太活了,太妙了!

疏解:

“缘中”的妙极之处在于:超越物化的、形体的限制和约束,在适当的范围内确定中心,以神炼炁,以炁炼神,达到无中生有、有中化无的玄妙境地。

原文:

止、观二字原离不得,即定、慧也。

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兀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穷,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处也,不要又讨过起处。

所谓“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此是正观,反此者,名为邪观。如是不可得已,即仍旧绵绵去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是定慧双修法,此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止而不观,名为有回无光;观而不止,名为有光无回。志之!

译文:

“止”和“观”两个字,离不开“定”和“慧”。

以后大家在静坐时,如果有杂念出现,不要仍旧死死地坐在那里,可以找一找这个念头出现在何处呢?从何而起呢?又从何而灭呢?反复追究,一直追到追不出结果来,那就是念头生起之处,此后就不用再去追究这个念头的出处了。

所谓“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这叫做“正观”,以此相反的,就叫做“邪观”。当寻找不到杂念的源头时,还会有新的杂念出来,那么仍然绵绵地止住它,接着又去观它。观到合适的程度,就再去止住杂念,这是定慧双修的方法,也就是前面所讲的回光。回,就是止;光,就是观。止而不观,称为有回无光;观而不止,称为有光无回。请大家务必记住这一点!

疏解:

在丹道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很注重精气的运行,往往容易忽略自我的精神状态,即修心养性。而《太乙金华宗旨》又是专门修炼凝神运气用灵的方法,它对修炼者自我调整精神状态的能力要求非常高,这一点只能自己靠自己解决,他人无法帮助。修炼者不仅要意识到这些,还要非常好地做到有效调控精神状态,因为它直接决定着收效与成败。

本章要点

回光以守中为要是丹道性功入门之法,“回光守中”即收回神光入目中、观鼻端、入缘中,达到两目观鼻端,垂帘内顾,正身安坐,系心缘中。

入目中:念系于两目中间,使神光凝聚、透入。对初学者,若不念系两目中间,闭目时不易心平气和,直观炁窍,恐怕因气息喘急,而生出其它的杂念。正是因为身心未忘,气浮息燥,所以要强制入目,凝之透之。若只念系于两目,不凝神于缘中,则为升堂未入于室,必至神火不生而气冷,真种子难以发现。

观鼻端:两目观鼻端,如匠人用线定准则,不是只知意住鼻窍,而是要透过鼻端念系于炁窍。

入缘中:缘中即下田炁窍。入缘中即入炁窍。此时,调息,身心安和,眼光须寂然长照,毋使昏散。眼不外视,垂帘内照,照在此处。口不谈笑,闭兑内息,息在此处。鼻不闻香,闻在此处。耳不外听,听在此处。一心内守,守在此处。意不外驰,真念自住。念住则精住,精住则气住,气住则神往。神即念,念即心,心即火,火即药。于此观照内景,氤氲辟阖,其妙无穷。当然,没有很好的调息工夫,也不能深入造化内观其妙。

同类推荐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嗔心起时要思员,熄下怒火最吉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以虛养心,以德养身;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 禅里禅外悟人生

    禅里禅外悟人生

    本书是弘一法师透悟佛学要义与人生真谛的集大成之作,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修行即修心

    修行即修心

    引领都市禅修风潮,慰藉心灵的灵修之旅。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净空法师妙语菁华

    净空法师妙语菁华

    当代博古通今的大德净空法师于世界各地弘经演教四十多年,提出“佛教”乃“佛教教育”的正名之说,即他所认为的佛教也是孔教(孔子教育)。本书为净空法师几十年来弘经演教、启迪人类智慧的基础性的妙语菁华要录,包括佛教常识、修行、养生、礼佛仪式等内容。
  •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太虚法师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1927年,出国巡回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等国家,弘扬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学院,开创了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的先河。法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虽出家为僧,但救世济民之心让人感佩,是一位侠骨热肠的高僧。
热门推荐
  • 爱上千面伊人

    爱上千面伊人

    她是一伪装的天使,在华丽的面具下掩藏着嗜血的心,在她心里报仇就是她天生的使命。她因为妈妈的事,也为了报仇回到了中国。在那里她遇上了冷漠的他、邪魅的他、温柔的他。他们互相展开了进攻,互相喜欢上了对方,而不经意间让他们产生了误会!互相离开了对方,当误会解开后还会在一起吗?
  • 都市之幻想

    都市之幻想

    一个混血儿探寻身世,保护他人的故事......
  • 仙道隐

    仙道隐

    一个人,一壶酒,斩断相思万古愁。再回首,人消瘦,万古千秋红尘游。
  • 令人费解的谜团(奇妙的大千世界)

    令人费解的谜团(奇妙的大千世界)

    世界如此广博与深邃,无论今天的科学多么的发达,终会有许多未解的谜团让我们无能为力。就是在我们身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如果去探究,也隐藏着许许多多令人惊叹的奥秘。《奇妙的大千世界:令人费解的谜团》试图从多角度、多方面,结合现代科学的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成果进一步揭开背后层层的面纱。
  • 声音门

    声音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欲望之毒

    欲望之毒

    她太美!美得让老天都嫉妒她,所以,她的命运才会如此悲惨!出生死了娘;三岁死了爹;十岁,被继父糟蹋了。如果老天给她美丽的身体只是为了让她痛苦,那么她学会了利用这痛苦换来她想要的一切,遇上他,是她的转折!皇宫,皇权,且看她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莫言安

    莫言安

    阮京墨总是记得老头子临死前让他行医行善的话,可是虽然他答应了,可真正做起来,又不是那么回事了,总觉得他的行医行善变了些味道……
  • 姽婳梦

    姽婳梦

    不同容貌,不同性格,不同身份,却是真真正正拥有同一个灵魂。这便是轮回。九世轮回,这是我的劫……那你说,每一次轮回,我是不是都必须得要杀掉最重要的人?你说不是,可为什么我感觉不到呢?芷梦,止梦,止人生之梦。可就因为那块石头,我的梦境就永远停不下来,我就得永远痛着!在无可奈何的同时,做着令所有人都无可奈何的事,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命。可我偏偏不信命。我是梵霂之主,梵霂是命运之主,命运,终究还要掌握在我的手里!命是梦,而我要掌梦!这才不愧了你那声“梦儿”。
  • 吞噬苍穹

    吞噬苍穹

    他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少年时便受尽磨难,为改变命运他坚毅的踏上修炼之路,终力压八荒,四夷臣服,成就一代人皇!吞噬无尽的欲望,踏破苍穹,唯我独尊。等级制度:斗者炼皮、斗士炼肉、斗师炼骨、斗灵炼脉、斗狂炼髓、斗王炼五脏、斗宗炼血、斗皇炼窍、斗帝万窍归一凝练斗丹、斗仙……
  • 最奇趣的妙语故事

    最奇趣的妙语故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不同阶层有不同阶层的语言,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任何时候,人类都不缺乏语言,缺乏的是表达时代特色的奇言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