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率领大军东进,进展比较顺利,很快就攻下了彭城。项羽这才大吃一惊,亲率大军,与刘邦打了一仗。汉军大败,损失惨重,刘邦的老父和妻子都被楚军捉去了。刘邦非常烦恼,他向张良问道:“只要有人能替我出这口气,我情愿把函谷关以东的地方送给他。你看谁可以立此大功?”张良回答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猛将,他与项王有矛盾。楚大将彭越和齐王田荣现在正在梁地起兵反对项羽。对这两个人,可以赶快派人与他们联系。至于汉王您的部将,只有韩信可以把大事托付给他,让他独立担当一方面的重任。您如果要把关东之地分给替你立功的人,那么这三个人最合适,他们可以把项羽打败。”
刘邦听信了张良的意见,守住荥阳,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派韩信北攻燕赵,再南下取齐,逼近楚军,前后夹攻。韩信果然连打胜仗。刘邦又派人联络黥布和彭越,使他们终于归附自己,壮大了汉军力量。这三个人果然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确是独当一面的将才。
防微杜渐
【释义】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食,丁鸿就借这个机会,认为这是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分道扬镳
【释义】扬镳:举鞭驱马前进。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元志并不买李彪的账,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孝文帝听他们的争论,觉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覆水难收
【释义】覆:倒。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而姜太公则对她说,泼出去的水是无法再收回的,毅然把她赶出了家门。
负荆请罪
【释义】负:背,背着。荆:一种落叶丛生灌木。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处罚。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拼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
风吹草动
【释义】风一吹,草就晃动。古代一般用来比喻轻微的动静。后来,用于比喻动荡或变故。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平王,昏庸荒淫,受奸人挑唆,竟迁恨太子的老师伍奢,把他抓了起来,并命他写信叫回外地的两个儿子,准备将他们一起杀掉。
伍奢的长子伍尚,请弟弟伍员听从父亲的话,一同回到郢都。伍员就是在民间众口流传的伍子胥。他估计此去凶多吉少,劝哥哥不要上当。伍尚不听弟弟的劝阻,回到郢都,立即被抓起来,和其父亲伍奢一起被杀害。
楚平王为了斩草除根,派兵到处追捕伍员,在各个关口、要道都画了图像,悬赏捉拿。伍员乔装打扮,悄悄投奔吴国。
路上,伍员历尽千辛万苦,走了十多天,到了昭关。官兵把守很严,伍员无法通过。
东皋公是伍奢的朋友,很同情伍员,把他请到家里,准备帮他出关。一连住了七天,也没有找到出关的机会。伍员非常焦急,一夜之间头发、胡子就都变白了。这样,他才混出关去。
伍员一路上担惊受怕,一有风吹草动,就赶快隐藏。一天,他来到江边,躲藏在芦苇里,等候过江机遇。后来得到一位渔翁相救,渔翁给他取来饭菜,伍员饱餐一顿后,嘱咐渔翁,如有追兵到来,请勿泄露。渔翁见伍员仍有疑心,便投江而死。
伍员见此情景十分悲伤,擦干眼泪,继续逃亡。后来,伍员在吴国受到重用,率兵返回楚国,终于报了杀父之仇。
感恩图报
【释义】感:感激。恩:恩惠。图:图谋。报:报答。感激别人的恩惠而设法报答。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夠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
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着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伍子胥一听,说道:“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夠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夠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爸爸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高枕无忧
【释义】忧:忧虑,担忧。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或放松警惕,麻痹大意。
春秋的时候,齐国有一位叫做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客人,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鱼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叫做冯谖的人到孟尝君家,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专长耶!”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通通把冯谖当下等的客人招待。
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客人升为上等的客人,还送给冯谖的妈妈吃的和用的东西,冯谖心想:“孟尝君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
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去讨债,冯谖就假装是孟尝君下的命令,叫所有欠孟尝君钱的人不用还钱,替孟尝君买了个“义”的好名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国君解除了相国的官位,回到薛地去住的时候,薛地的人民都热烈地欢迎孟尝君呢!
过了不久,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一只兔子要有三个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猎人猎杀的危险。您现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个洞,是很危险的!万一齐国的国君对您不满意要杀您,您连其他躲的地方都没有呢!所以,您现在还不能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孟尝君一听:“那我该怎么办呢?”冯谖:“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我会让您象狡兔一样,有三个安全的洞藏身!”于是,冯谖就跑去找梁国的国君梁惠王,告诉梁惠王孟尝君非常能干,梁惠王听了之后立刻派人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
这个消息传到了齐国,齐国的国君马上慌张起来,赶快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齐国做相国。同时,冯谖又叫孟尝君在薛地建立宗庙,用来保证薛地的安全。等到薛地的宗庙建好以后,冯谖就对孟尝君说:“现在三个洞都已经挖好了,从今天起,您就可以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了!”
后来,人们就用“高枕无忧”来形容做任何事情准备周全,感觉很安心、不用害怕的意思!
各自为政
【释义】为政:处理政事,引申为主事。各自按照自己的主张处理事情。形容行动不一致,不互相配合,不顾整体利益的行为。
春秋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争。当时比较强大的是齐国,欲在诸侯中夺得霸主地位。与其抗衡的是楚国,不服齐国的威胁,也笼络一些小国,扩大自己的势力。其中有一个宋国,势力较小,独立行事,与楚国离心离德。公元前607年楚国国君派遣使臣,唆使郑国讨伐宋国。
宋国得到这个消息,国君便派大夫华元为主帅,率兵迎战郑国军队。在军队开赴前线之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便杀掉一批羊,犒赏三军,将士们每人都分到一大块羊肉,吃得津津有味。可是在分肉时,没有给华元的车夫羊斟,由此羊斟怀恨在心。
犒赏将士已毕,华元即率军开赴战场,与前来进攻的郑国军队交战。正当华元乘着主帅的战车,指挥部队冲锋陷阵时,羊斟说道:“往日杀羊犒赏三军时,你说了算,可以不给我羊肉吃,今日在战场上打仗赶车应该是我说了算。”于是,他就拼命打马,将战车赶进了郑军的阵地,华元因而成了郑国的俘虏。
各得其所
【释义】所:好的东西,想要的东西。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安置。原指每个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舒适的位置或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