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67500000028

第28章 “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1)

潘蛟

当前有关“族群”概念的讨论可谓千头万绪,但争论的焦点却落在一个问题上,即“族群”(etnic group)与“民族”(nation,nationality)在概念上是什么关系。例如,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何在?是否应该把ethnic group译做族群?{1}{2}族群这个概念究竟是比民族大还是比民族小?“族群”是否仅是次于“民族”的族体,或是否只是一个民族内部的支系?{3}{4}{5}{6}是否应该把ethnic group译做民族,或是否应该把我国的“56个民族”改称为“56个族群”?{6}{7}{8}等等一系列相牵连的问题。

有鉴于无论“族群”还是“民族”都是舶来的概念,而且大家在讨论中也一再强调把握上述概念在西方的原意、语境和用法的重要性,笔者拟就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作一考察,并就上述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当今学术界不仅存在着族群概念的泛化,而且也存在着民族概念的泛化。这些概念的泛化并不单纯是一个对于舶来概念的理解和翻译问题。厘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一、族群(ethnic group)与民族(nation,nationality)

(一)民族/Nation

在英文中,ethnic和nation的来源、含义和用法是不同的。

Nation的来源是拉丁文natio。它的原意为“种族”(race),“种”(breed),出身,或血缘纽带。{9}213{10}379-388{11}4据说此词最初具有贬义。罗马人很少把自己称作natio,他们仅用此词来指称那些籍贯相同的外国人群。出于语言和习俗上的方便,这些外国人倾向于按籍贯聚居在罗马的城市中。在罗马人眼里,这些外国人是滑稽可笑的。

后来,在中世纪的一些大学中,此词又被用来称呼来自同一个地区的学生和教师,或大学中由这种“同乡”组成的社团。例如,当时巴黎大学就有四个nations,即:(1)Nation de France,指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的学生和教师;(2)Nation de Picardie,来自荷兰的学生和教师;(3)Nation de Normandie,来自法国北部和东北欧的学生和教师;(4)Nation de Germanie,来自英国和德国的学生和教师。应该注意的是,自nation被用来指称籍贯相同的学生或学生团体的时候,该词已不再具有贬义。而且,这种身份区分也仅仅是发生在大学生活中,一旦人们结束学业回到家乡,这种身份区分便失去意义,不复存在。

在中世纪的大学生活中,这种类似于同乡会的社团很活跃。在许多学术辩论中,人们常常与自己的社团站在一边,表达共同的观点,因此nation又不时被用来指称那些具有共同观点和目标的社团。由于当时的大学不时派遣代表去教会议会(Church Councils)裁决神职问题,nation着附的这层含义被逐渐强化。据说自13世纪晚期,此词在法国的一些教会议会中开始被用来指称“神职共和国”(ecclesiastic republic)中的各派。由于构成这种派别的人员既有宗教也有世俗当权者的代表,nation一词进而被添附了新的含义,被用来指称文化、政治权威的代言人,或政治、文化、社会精英。{11}4-5{12}6-7用nation来指称社会精英,这种用法出现在英语国家的年代可能稍晚一些。据Raymond Williams考据,在13世纪晚期的英语中,nation一词的使用已很普遍,但当时它的所指仍是种族群体,或血缘纽带,而不是政治群体。{9}

据Liah Greenfeld考据,16世纪早期,nation一词的用法在英国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Nation这个一度被用来指称教会议会精英派别的词,在这时开始被用来指称这个国家的“人民”(people),变成了人民的同义词。人民一词原来具有贬义,它的所指主要是社会底层、没有教养和德行的乌合之众。把一个国家的人民称作一个nation,这意味着人民开始被看作一个具有积极、正面意义的实体,或主权载体。一个国家的人民被nationalized,同时也意味着这个人群被同质化,即,把一个具有阶级和等级分层的人群称作一个nation,这意味着该人群中任何一人都是这个nation的一员,都具有某种高尚的精英品质。{11}

把一个国家的人民称作ration,进而用nation来代指一个国家,这种用法可能在17世纪晚期即已出现,尽管直到18世纪晚期,人们仍习惯于用王国(realm,kingdom)或country等词来指称国家。据说,nation的形容词national出现在17世纪。后来这个national又衍生成名词,被用来指称“国民”。随着“国民”一词的出现,“臣民”(subject)一词也就被逐渐废弃。{9}213-214总之,把一个国家的人民进而国家称作nation,这与“人民主权”、“大众即国家”等等信念的蔓延,共和政体的兴起,过去的“朕即国家”等信条的瓦解,及王国、帝国的衰落相关。

据说“民族主义者”(nationalist)一词大约出现于18世纪早期,而“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一词的出现则稍晚一些,大约是在19世纪初。但是,这两个词真正流行开来,则是19世纪中期的事情。{9}213-214关于什么是nationalism,历来说法不一。在今天,较有影响的定义出于Ernest Gellner。他认为,“民族主义基本上是一种认为民族单位应该与政治单位相吻合的政治信条”。{13}

应该指出的是,尽管nation一词自18世纪开始便具有“民族”和“国家”双重政治含义,但nation的含义的流变并没有就此终结。在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启蒙思想家看来,民族/nation是指生活在同一部法律之下,被一个共同立法机构所代表的人群或人民。{12}7显然,此说法旨在质疑旧有的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创建人民主权。但在后来的费希特、赫德尔等德国哲人看来,民族则是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的人群,是人类的最明显、最自然的分支。在他们看来,一个民族必须组成自己的国家,没有自己国家的民族是可悲、可耻,是不配称为民族的。{12}61-62由此,结束德意志的封建割据,创建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也就成了自然、神圣的事业。

进入19世纪,人类的差异进一步被理解为种族、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不同的民族/nation被当成了不同的语言和种族群体。当然,无论在任何时期,事情总是有例外。例如,在1882年发表的一篇着名讲演中,法国学者Ernest Renan就曾力排众议地指出,民族是一种由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愿望合成的一种灵魂,一种精神原则。民族的团结和力量与其说是生成于共同的幸福,倒不如说是生成于对于过去荣誉的共同记忆以及现时共同经历的苦难。{14}

总之,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对于民族/nation一词的用法并不是十分严格。在美国,印第安人的部落也曾被称为nation,例如,易落魁人联盟曾被称作是由6个nation构成的。{15}248在19世纪晚期的英国,nation仍不时也被用做race的同义词。{16}76在马克思、恩格斯着作中,我们能看到nation并没有像斯大林那样严格用来指称那种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现代民族”。例如,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谈到,民族(nation)是由部落发展而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曾提到,“资产阶级……于是就把所有一切以至最野蛮的民族(nation)都卷进了文明的旋涡”。{17}45-57即便在俄语中,情况也是如此。显然,民族/нация/nation一词出现和使用早于斯大林来定义它。在斯大林定义民族/нация以前,民族/нация实际上同时具有“种族、宗教”等含义。{18}{19}10。在列宁委托斯大林来就民族定义提出看法之前,列宁本人对于民族一词的用法也不严格,例如,他曾把犹太人称为“民族”(нация){20}1-9(斯大林定义民族的主要目的在于否认犹太人是一个民族,反对针对犹太人提出的超地域文化自治),而耐人寻味的则是,否认犹太人是一个民族,反对针对犹太人提出的超地域文化自治正是促使斯大林出来定义民族的一个主要政治原因。

可以说,在西方,人们认真来定义民族,并为它发生争执,这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事情。而这个时期也正是那些过去在欧洲,特别是在东欧,不曾被当做“民族”的人群,例如,芬兰人、斯洛伐克人、爱沙尼亚人、马其顿、犹太人等,纷纷竟称“民族”,诉求自己的民族一国家的活跃时期。{21}107-113,108-180在这个时期,所谓的“民族原则”(principle of nationality)几乎已成了人们的政治共识,新产生的问题则是,那些人可以被认定为民族,进而可以成为自决的单位,有权创建自己的主权国家。

显然,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正是产生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中。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并强调“这些特征只要缺少一个,民族就不成其为民族”;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时期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民族。{22}293{3}286-305很明显,民族在这个定义中被历史发展阶段化、领土化,进而被客观化了。但是,更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客观化与民族原则的“可操作化”是相连带的。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这篇着名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到,斯大林与其说是在定义什么是民族,倒不如说是在定义什么不是民族。他不仅在谈民族可以独立为国家,而且也在谈哪些人群不是民族,因而已不能单独建立国家。他不仅与卢森堡等人不同,认为各国社会民主党应该倡导民族自决权,而且也猛烈批评鲍威尔以及崩得派,坚决反对把意志、认同、愿望、精神、文化、性格当做认定民族的标准,进而否定超地域的“文化自治”,即不以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为根据的“文化自治”。总之,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不仅是一种学理,而且也是一种技术,一种有关民族自决,进而关及无产阶级革命的权力技术。由此,我们不难看到,有关民族定义讨论,不仅是某种认知上的求真,同时也是就变化中的权力关系作出的某种应对。

(二)民族/Nationality

Nationality一词大概是从nation一词衍生出来的。据Raymond Williams考据,此词出现于17世纪晚期,大约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便具有现代政治含义。Williams没有细说nationality的现代政治含义究竟是什么,或许,这在他看来是不言而喻的。当然,nation一词具有民族和国家双重含义,作为衍生词,nationality既指族籍也指国籍,这应该是说得过去的。但问题是,除了族籍和国籍之外,nationality还指“民族”本身。用.nationality指称“民族”,这可能是19世纪奥匈帝国应对其境内民族诉求的结果。当时随着民族主义东渐,奥匈帝国境内有许多人群也纷纷宣称是nation,但哈布斯堡王朝却拒绝承认他们是“民族/nation”,只承认他们是“民族/nationality”。{24}147由此,nationality一词便常常被用来指称那些在一国境内得到了某种政治承认,但却没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对于nation和nationality作区别,卡尔·考茨基也有评述。他称:

在西欧……一个国家的人群常常被称作民族(nation)。例如,我们正是在这个含义上谈论比利时民族(尽管比利时是双语国家)。但是,在欧洲,越往东走,在一个国家中就有越多的人口组成部分不愿意隶属于该国;这些人口组成部分在该国内构成了不同的民族共同体(national communities)。这些共同体也被称作民族/nation或民族/nationality,但值得推荐的用法则是,采用后一个术语来称呼这些人群。{15}

据Walker Conner辨析,在马列主义语汇中,nationality一般被用来指称以下两种“民族”(people):(1)处于前nation发展阶段的“民族”(people);(2)那些被分割在自己民族国家之外的人群。例如,居住在南斯拉夫的阿尔巴尼亚人被称作nationality,而阿尔巴尼亚境内的阿尔巴尼亚人则被称作nation。是被认定为nationality还是nation,这往往会带来不同的政治结果。例如,在南斯拉夫,只有那些被认定成nation的民族才拥有自己的共和国。阿尔巴尼亚人和马扎尔人(匈牙利人)被认定成了nationality,因而不能拥有自己的共和国。{25}在苏联,那些被认定成nationality的“民族”不能建立以自己族称命名的加盟共和国,只能建立以自己族称命名的“自治共和国”(oblasti)或“自治区”(okrugi)。{26}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代盛衰,根源何在。本书收录了雷海宗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兵”的珍贵学术论文,全书分为两编。本书最为独特之处是,通过对于中国兵制的梳理,研究兵的精神,兵的文化。作者以侧锋破题,从“兵文化”入手,试图解答中国文化何以造成千年积弱,堂堂中华何以一再遭人欺凌。今天读来,仍发人深省。
  • 《封神演义》和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和神魔小说

    本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荣辱利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荣辱利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巧夺天工 岩画(文化之美)

    巧夺天工 岩画(文化之美)

    那些埋藏在大地之下的石砖瓦砾、珠宝器物……是记载先人讯息的密码。它们静静地、默默地守候着远古的秘密,等待着后人去发现,去破译。看人类祖先是如何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
  • 鲁迅与山西

    鲁迅与山西

    《鲁迅与山西》这个题目,对我来说,已不新鲜了。早在七十年代末,我就想好了这个题目,并且作了动手的准备。由于研究赵村理更为急迫,我改变了方向。1981年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我当时在《汾水》编评论,特地开辟了一个《鲁迅与山西》的专栏,约请王瑶先生、冈夫先生、唐诃先生以及我的朋友王峻峰,分头写了文章。
热门推荐
  • 菜根谭(第七卷)

    菜根谭(第七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末日再临

    末日再临

    最后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世界末日的到来,人类陷入了贫穷和饥荒之中。末日一百年后,当尘埃落定,一切渐渐开始沿着新轨道运行时……又出现了新的危机。传说中的女王在此时现世:“我将拔去龙的牙齿,把狮子踩在脚下。”
  • 家装风水宜忌

    家装风水宜忌

    本书不厌其烦地将居室的装修装饰中许许多多细节都从风水的角度一一诠释,旨在使人们认识到每个人赖以安身立命的家宅,攸关着自己的健康和事业。
  • 唯武巅峰

    唯武巅峰

    叶铭,出身于卑微城镇,却注定踏上命运抗争者的宿命。以绝世圣体,执掌黑暗、光明大道,以无上修罗战斗之道,踏碎诸神殿堂。神秘的身世,万古的宿敌,叶铭踏着无上神魔的尸骸,一步步走向巅峰,成就无上主宰。
  • 兰沐清泉墨含香

    兰沐清泉墨含香

    “我虽愿意放手,让你独自追寻你心中的那抹倩影但看见她在你眼前出嫁时,却又是如释重负的解脱……”她十二岁嫁入荀家,做一个不满四岁娃儿的妻孩提时候,她们两小无猜,待在院子里踢球耍闹,一块儿读书,一齐捱骂他总黏着她,爱吃她做的菜,还天真的将生辰分给了她他喜欢她,她也喜欢他。她二十六岁那年,他离家远游少年时候,他才学满腹,总怀抱着远大志向,她却连一首诗都背不齐她为他生子,侍奉公婆至孝,替他承担家里的一切他感谢她,总觉得自己亏欠她太多她却是无怨无悔只因她爱他她三十四岁那年,他游历归来两人如胶似漆,似是再也分不开。她不禁许下一个心愿:若能一直这样,多好?往后回想起来,她会明白,这样的愿望多可笑,多遥不可及……
  • 浅色凉心非莫离

    浅色凉心非莫离

    一、一首歌,伴着他们相识。一首歌,随着他们分离。一首歌,让他们永远在一起。二、“冷莫离,我们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何苦为难各自呢?”“浅凉,正因为如此,老天让我们相识,相知,相爱,我们才更应该珍惜这份感情”……
  • 重生之方天画戟

    重生之方天画戟

    穿越了历史的穿越者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没错,就是未卜先知。但。如果当一个穿越者穿越到了三国后,却发现自己失去了记忆……端看南宫亮如何凭着一杆方天画戟,如何将纵横天下血舞到极致。
  •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杀手皇妃闹后宫

    杀手皇妃闹后宫

    她是二十一世纪身份神秘的杀手,明面儿上还有着一个财团继承人的身份。老爸为了让她定下性来替她定了一门亲事,却不知早已变卦企图谋害。一朝穿越,痴傻十几年的善良女子一夕间因祸得福,聪慧敏锐,气质高华,爱恨嗔痴,引人入胜。不愿自己的人生被人控制,费尽心思,终于解决了缠绕她许久的婚约风波,却又发现恢复单身的她更加抢手,上门求亲的人络绎不绝几乎踏破了萧家大门的门槛。更让人头疼的是早已与她毫无瓜葛的前未婚夫也来凑热闹。她的真命天子究竟是温柔却冷漠的林家大少,还是慵懒邪佞的张家继承人,又或是性格火爆的五皇子?
  • 魔主矜持点

    魔主矜持点

    在一个月的噩梦之后,路小雯不清楚自己以前是被猪油蒙了眼,还是审美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前觉得俊逸绝伦的千景丞这会瞧着怎么就那么丑呢?好在对方来退亲了,甚好甚好。只是令人惊悚的是,对方怎么突然变成她养的狗。好吧,如果这也不算惊悚的话,那现实中的事情怎么朝着噩梦中的轨迹发展?在求助先祖的那一刻,误入画中,画里,一个害羞的少年魔君委屈地说着:我等了你好多年,你怎么现在才来。当然,如果他能把放在她腰间的手拿开的话,这害羞,这委屈,更能打动人心一点。总得来说,这篇文讲的就是一个疯狂忠犬魔君的百年等待之路。ps:前面六七万字女主很弱,脑子还与正常人不太一样,接受不了的可以默默地走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