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是人们对清廉正直、铁面无私、善于断案、专为百姓伸冤除害的包拯的尊称。包拯死后,朝廷加给他“孝肃”的谥号,史书上称他“包孝肃”。
包拯,字希仁,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北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建昌知县,他辞不赴任,以便奉养年迈的父母。几年后,双亲相继去世,包拯就筑屋墓旁守丧,期满仍徘徊不忍离去。很久后才接受吏部派遣,出任天长(今安徽天长县)知县,后调任端州(今广东高要)知州。端州出产名砚,以前的州官借进贡之名,从地方攫取几十倍于进贡量的端砚去结交权贵。包拯对此深恶痛绝,严格按进贡皇上的数量制作,他任期届满离职时,没有利用近水楼台之便,个人拿一方这种名砚。作为一个酷爱文房四宝的文人,这是非常难得的。
一次,他出使契丹,契丹授意接待官员问包拯:“你们在雄州城就近开辟了便门,是打算引诱我们的叛徒,来刺探我们的边防情报吗?”包拯回答说:“你们在涿州不是也开了便门吗?刺探边情为什么一定要用开便门的办法呢?”说得契丹官员无言以对。
他在各地任地方官期间,减轻徭役,鼓励农耕,做了许多为民请命的好事,如秦(今陕西南郑县)、成(今河北保定市境)各州造船造桥,每年向百姓征用数十万竿竹子,包拯奏请一律免除;将邢(今河北邢台市)、赵(今河北省赵县)等州用于牧马的民田一万五千顷,都发还百姓耕种;取消了解州(今山西运城及临猗、永济两县部分地区)不利于百姓的池盐专卖法,改为自由买卖。
包拯在任谏官时,几次在朝廷上指斥权幸大臣,并向仁宗进言,请求废止一切宫廷内部的封官和私恩;明智地听取和接受合理的意见;明辨朋党(帮派)的问题;爱惜人才,不要先听什么就信什么;免去冷酷寡恩的人,抑制投机取巧的行为;端正刑法,彰明禁令;免除不必要的建造;禁止邪说和妄言。他还请求裁减内侍,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按条文督促各路官员尽忠职守,御史府可以自己举荐所属官员,减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
包拯性格严峻正直,不苟言笑,人们说他“笑比河清”,就像难见黄河清那样难得见到他的笑容。在朝治事,刚强坚定,一身正气,秉公执法,那些贵戚宦官们都惧他三分,在他面前不得不收敛嚣张的气焰。至于在民间流传、在各种戏曲中久演不衰的刀铡抛弃发妻的当朝驸马陈世美、处死贪污的亲侄儿包勉这些嫉恶如仇、不畏权贵、铁面无私的故事,虽不见于正史,但充分说明人民对他的敬仰和对清明政治的期盼。他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由于他的正直和不畏权贵,妇女儿童也知道他的名字,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包拯担任开封(今河南开封市)知府。在封建社会,历来是京官难当。在北宋的一百多年中,竟有一百八十多人担任过开封知府。包拯在开封知府任上,干得叫人佩服。他首先改革了案件受理制度。包拯坐开封大堂以后,下令敞开大门,允许告状的人直入公堂,当面向他陈述是非曲直。这大大方便了要求伸冤的老百姓。
包拯审理案件,不避权贵,不讲情面,不受贿赂,执法如山,和“阎罗王”一样。京城的人流传一句话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即没后门没关系,有主持正义的人间阎罗王包公呢!
有位大臣借了人家的钱,长期不还,人家只好把状告到开封府。包拯要求大臣迅速归还。这位大臣凭借权势耍威风,根本不理睬这件事。包拯把这位大臣传到公堂,让原告和他当面对质。被告理屈词穷,只好立即归还。有两个人在一起喝酒,其中一个人带了几两银子,怕喝醉了丢失,便请另一个人保管。等他酒醒后讨取银子时,保管者却不认账。官司打到开封府,包拯反复追查,保管者自认为没有旁证,坚不认账。在审理案件的同时,包拯派一个衙役到被告家中,诡称保管者已经坦白,要他的家人把银子交出来。家人如数交出银子,让衙役带回公堂。在人证、物证面前,被告只好低头认罪。
宦官和豪门贵族为自己修建园林,侵占了惠民河边的土地,因此使河道阻塞不通。恰逢京城发了一次大水,包拯便下令将那些楼台亭阁等违章建筑全部拆掉。有人手持地契去找包拯,说地契上就是这样写的。包拯审查地契,发现已被涂改,增加了步数。于是上报仁宗皇帝,使这个权贵受到了制裁。
同时他又为人敦厚,以忠恕待人,在任三司史时,取消了侵扰百姓的摊派,设立市场,公私需要都实行公开买卖。过去司里的官吏欠了金钱布匹就要受监禁,逃跑了的就拘禁其妻儿,包拯废除了这种连坐,一律予以释放。他不轻易与人交往,不收受私人请托,以至与亲友同乡都断绝了来往。他地位虽然显贵,可是日常的衣服、器用、饮食同当平民时一样。他常嘱咐家人说:“我的子孙后代做了官,若有犯贪污罪的,就不得回老家,死了也不许葬入祖坟,违逆了我的心意,就不是我的子孙。”包拯六十四岁病逝,封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包拯在世时,人们敬慕他;包拯死后,人们怀念他。开封人为纪念包拯,特意在开封府署旁建一座包公祠。当时,开封府署有一块题名碑,凡在开封任过府尹的,都在碑上刻着姓名和任职时间。看见这块题名碑的人,都喜欢在包拯的名字上指点抚摸,表达自己的敬慕之情。长期以来,刻着包拯姓名的地方,已磨成了一条又深又亮的手指痕沟,如今能隐约看见的,只有他的任职时间了。这块题名碑,现在保存在开封历史博物馆里。
今天的开封城内西南角有个包府坑,这是北宋时开封府署和包公祠所在地。明朝末年,明军为了抵抗李自成起义军,扒开黄河大堤,淹没了开封,开封府署和包公祠都被冲毁了,原址因地势低凹只剩下一潭清水。人们为了纪念包拯,就把这个大水坑叫“包府坑”,一直叫到现在。
现在合肥包公祠还有一口井叫廉泉井。相传过去有个贪官喝了井里的水得了头疼病,后来就没有人敢喝了。到了清代光绪年间,有几个读书人游览包公祠,不相信这件事,就提取廉泉井水泡茶,他们喝了以后却平安无事。这个传说,体现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和对贪官的憎恨。
(见《宋史·包拯传》)
赞曰:龙图高阁铸精神, 孝子忠臣出一门。
除恶岂分官小大, 惩贪肯漏网疏亲。
诤言敢忤龙鳞逆, 雨露多施黎庶生。
百姓口碑转史册, 无私铁面颂天青。
※诗作者:雷万春湖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武汉市诗词学会副会长
赞曰:一身正气凌霄汉, 两袖清风冠世贤。
铁面无私除暴虐, 为民请命见青天。
※诗作者:余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