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84600000014

第14章 璀璨神秘的古代艺术(4)

有一种意见认为,古希腊和罗马许多典籍得以保存和流传,这首先要归功于修道院的抄录修士。通过修士们的抄录和教会收集,很多古籍保存和流传下来了。

这种说法值得怀疑,因为:第一,有不少古籍早在日耳曼人攻占罗马城之前就佚亡或流失到外邦去了;第二,有些书,由于犯禁而没有抄写,或者即使抄了又被刮掉、销毁;第三,不少书在抄成后又散失了;第四,由于羊皮纸来之不易,也有刮掉库存古籍用以抄教会书籍的。

有的学者认为阿拉伯人在保存希腊和罗马羊皮纸典籍上立了头功。自公元7世纪开始,阿拉伯人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扩张过程中,攻占了地中海沿岸大片原属希腊罗马统治的区域,直接接收了大量珍贵的希腊和罗马古籍。

还有人认为希腊古文献的最大保存者是拜占庭。在西欧黑暗时代,大量羊皮纸典籍遭毁,而无数古代书籍被拜占庭保存着。

上述各种说法对于解释“古希腊和罗马羊皮纸典籍是如何保存和流传下来的”这个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能作为最确切的定论。对于该问题的最终解答,还须进一步的考证。

■ 《乐记》的作者之谜

《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儒家的音乐观点,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它是我国音乐历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现存的《乐记》有《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等十一篇,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关于音乐的本质和特征、音乐的形成、音乐和生活的关系、音乐的作用、音乐和政治的关系等诸多重要的问题。有些论点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光辉,有些论点体现了封建社会对音乐的严重束缚。

《乐记》的作者究竟是谁?专家学者历来对此有所争议。

一种说法认为,《乐记》是战国初期的公孙尼子(孔子的再传弟子)所作,南朝沈约和当代的郭沫若、杨荫浏持此说法。

另一种说法认为,《乐记》是汉武帝时代的“河间献王”刘德和他手下的一帮儒生采取先秦诸子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的,东汉的班固和当代的蔡仲德等人持此说法。

分歧的意见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但是对这部集秦代以前的音乐思想之大成的著作的重要价值,各方的评价都是充分肯定的。

关于《乐记》的作者,高亨先生说:“《乐记》乃公孙尼子所作。《公孙尼子》一书唐以前犹存,沈约、徐坚、马总皆亲见其书。则《乐记》为公孙尼子所作,被录入《礼记》,无疑也。”

《汉书·艺文志·诸子》儒家有“《公孙尼子》二十八篇”,班固自注:“七十子之弟子是公孙尼子,乃孔丘之再传弟子。《荀子·强国》篇载公孙子评论楚将子发之言一段,公孙子盖即公孙尼子。”

■ 《牡丹亭》创作时间之谜

汤显祖的《玉茗堂四种》,成就最杰出的当推《牡丹亭》。这部名传千古的戏曲名著,创作于何时何地,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说法各异,致使后人对《牡丹亭》的研究,带来了不少困难。

据毛效同所编《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中,收录的发表于《文学遗产》第1辑上的《汤显祖与牡丹亭》一文,作者李汉英认为:“汤显祖少负才华,《牡丹亭》为他少年时代作品。”继而又说:“《牡丹亭》是显祖少年之作。其后复作《紫钗》、《南柯》、《邯郸》,总称‘四梦’。”这“少年时代”的概念,当理解为二三十岁年龄。

可是,姚燮所著《今乐考证》中则说:“愚谷老人曰:‘汤若士先生作《四梦》,最后作《牡丹亭》,称古今绝唱。’”按此说,应认为《牡丹亭》是汤显祖的晚期作品。

再有,侯外庐的《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外传》一文,开头首语就说:“汤显祖在万历二十六年(1589年)写成了《牡丹亭还魂记》。”汤显祖是年39岁,应称《牡丹亭》是他的中年之作。泛见不少著作传载:汤于万历二十六年(1589年)晋京上计后,就掼掉七品乌纱帽,所谓“引咎辞职”回乡。除侯外庐外,有许多学者普遍研究认为《牡丹亭》创作于这个阶段。

按照《昆、新两县续修合志》的记录,结合江熙的《扫轨闲谈》所载,《牡丹亭》成书的时间应在万历二十六年(1589年)间。即如侯外庐等学者所说为正确。

■ 生、旦、净、末、丑的命名之谜

京剧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生、旦、净、末、丑”的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说法很多。

“生”是生、旦、净、末、丑中绝大部分的男角色。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其中“生”的本来含义不都是对男性的称谓吗?从年龄上划分,一般是中年以上为老生,20岁左右为小生,10岁以下的儿童为娃娃生。但也有因塑造形象的需要,破格的例子。

再说“旦”。旦,旧时内行称“占”,是剧中的女角色的代名词。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和刀马旦。青衣,一般为16~40岁的性格贤淑文静的妇女;花旦,是性格活泼、天真的少女、少妇;武旦,是短打的女英雄;刀马旦,一般指“扎靠、穿铠”的女将。

人们常想弄明白为什么舞台上的女性要称“旦’。戏剧史家周怡白有个说法较为合理。他认为,“旦”字系由“姐”字演变而来。顺序是先有“姐”,自“姐”讹为“妲”(宋杂剧中有《老孤遣妲》、《双卖妲》、《褴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讹),再由“妲”简笔为“旦”,“姐”历来是对女性的称谓。既然“旦”即“姐”之讹,那么“旦角”专演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

再说“净”,就是花脸。即在面孔上画着脸谱的男角色。花脸分“铜锤”(重唱)和“架子”(重做功和念白);武净,以开打、跌扑、翻摔见长。柯丹丘认为“净”即“靓”之讹。他解释说:“傅粉墨献笑供谄者,粉白黛绿,古谓之靓装,今俗讹为净。”“净”用脸谱,确是粉白黛绿,符合“靓”的含义,看来柯丹丘的说法是可靠的。

“末”指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意而称为“末”的。

所谓“丑”,无非是相对于“俊”来说的。人们不是常说“丑扮”、“俊扮”吗?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丑行又分文丑、武丑。“丑角”扮演的人物虽不完全是坏人,但大都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其形象毕竟是丑的。

■ 罗马城起源之谜

有关罗马城的起源,一直有这么一个传说:

阿穆留斯杀死当国王的哥哥侬米多尔,取得了王位,为了防止他哥哥的后代复仇,他下令杀死了侬米多尔的儿子,并让侬米多尔的女儿去做女祭司。

不久,被迫当祭司的侄女竟生下一对双生子。阿穆留斯又恨又怕,立即下令处死侄女,并派一个奴隶把孪生兄弟扔到河里去。恰巧一只母狼来河边喝水,它闻声走过来嗅了嗅篮子里的孩子,不但没有把他们当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反而用自己的乳汁来喂养他们。

后来一个牧羊人发现了哥俩,于是就把他们带回家抚养。牧羊人还给他们起了名字,一个叫罗慕路斯,一个叫雷慕斯。

兄弟俩长大后,领导人民起义,推翻了阿穆留斯的残暴统治。后来,他们就在昔日遇救的地方建立起新城市,以哥哥罗慕路斯的名字命名为“罗马”。

大约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关于罗马起源的传说已经定型且被大家公认。但是这个传说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有多少真实性呢?有人持否定态度,但也有人认为这个传说是可信的。那么,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不得而知。

■ 比萨斜塔为何斜而不倒

比萨斜塔举世闻名。这座塔位于意大利比萨古城,该塔1173年奠基,分三段施工,历经178年,至1350年建成。它通高56.7米,为8层圆柱形建筑,总重量达14553吨。

比萨斜塔在动工五六年后,建好的3层塔就开始倾斜。建筑师曾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控制,均没有奏效。比萨塔建成后,塔身仍在继续倾斜。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829~1910年,它平均每年倾斜3.8毫米;1918~1958年间,年均倾斜1.1毫米;1959~1969年间,年均倾斜1.26毫米;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1982年间,年均倾斜1.2毫米。这以后,年均倾斜则为1.19毫米。现在,塔顶中心点偏离塔基中心垂直线已有5米多。1990年,意大利政府宣布比萨斜塔停止开放,以免发生意外。

比萨斜塔为什么斜而不倒呢?这个问题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

有学者指出,建筑该塔时,意大利建筑师运用建筑上预应力结构的原理,已预先考虑到当时地形和风向等自然环境的特点,有意使塔的重心向南倾斜,从而建成了一座斜塔。

此外,在对塔的建筑材料、结构、地质、水源等方面进行研究后,史学家皮罗迪教授认为,建造塔身的每一块石砖都是石雕佳品,石砖与石砖间的黏合极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因塔身倾斜而引起的断裂,成为斜塔倾而不倒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此,有学者认为,恰恰是设计者对塔址的地基不熟悉,这才造成塔的重心南移,并非设计者刻意为之。

根据比萨斜塔近几十年来的倾斜速度,有研究者预测:再过250年,比萨塔会最终倒塌。有的研究者则提出,需再过2000年,该塔才会毁灭。

有趣的是,1934年,意大利政府在塔的地基周围注入近90吨水泥,却反倒使塔的倾斜速度加快。而1973~1975年,有关方面关闭了比萨塔周围方圆3千米的水源,禁止取水用水,塔的倾斜速度则开始缓慢下来。

■ 护珠塔不倒之谜

如果说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是因倾斜不倒成为世界之谜的话,那么中国的护珠塔应是斜塔不倒的第一谜。因为比萨斜塔倾斜为5°16′,而护珠塔已倾斜达6°52′。

护珠塔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位于上海市天马山上,该塔是一座7层八角形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宝塔,塔高约30多米。

千年古塔,自1788年以来,既遭大火焚烧,塔基又被破坏,塔身严重倾斜,却始终斜而不倒,屹立于天马山巅。这真是一个难解的谜。

不少人认为这与古代造塔的技艺有关。他们指出,古代用糯米饭拌以桐油石灰来黏合砖块,这种黏合剂的强度甚至超过现代的水泥砂浆。护珠塔用这种优良的黏合剂,加上古代砌砖技艺的精湛,使整座塔能够浑然一体,再加上这种黏合剂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坚固,因此残存的塔砖不会一块块塌落。

据1984年上海文物管理部门抢修该塔时发现,塔身上部虽已倾斜,埋入地下的塔基却没有松动。所以人们认为这是塔斜而不倒的原因。

但是,另据有关专家考察研究,古塔不倒是当地地质构造的关系。由于天马山护珠塔是建造在沉降不均匀的地基上,东南方向土质较软,西北方向土质较硬,所以塔向东南方向倾斜。

但江浙一带多东南风,护珠塔建在天马山顶,四周空旷,所受东南风力更强。因此,塔的倾斜力与风力相平衡,风力还起到支撑作用,使护珠塔斜而不倒。

尽管解说众多,但人们了解到的事实是,1954年刮12级台风时,吹倒了塔下的大殿;1984年黄海地震,上海市区的房屋都受到了摇摆震动……但护珠塔为什么能在天马山巅屹立不动呢?

■ 山西应县木塔千年不倒真相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应县城西北角,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到如今已近千年,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结构塔式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塔为什么能千年不倒?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县木塔本身精巧的结构体系和工匠们对建筑材料的精心选择,以及当地易于木材保存的独特气候,是保证木塔千年不倒的原因。

两位曾参与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设计与建筑的中科院院士认为,木塔空间结构体系近似于世界上一些高层建筑。

■ 寺庙撞钟108响之谜

苏州市寒山寺,每年除夕撞钟108响。该寺在除夕之夜11时42分开始撞钟,当敲到108响时,恰是凌晨0时0分,预示新年的到来;而在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日本,全国寺院在除夕夜也是敲钟108响。因为在中国古律声学中,“徵”的律数为108。

撞钟为何撞108次呢?难道仅仅因为“徵”的律数是108吗?诸多学者为解释这108次钟响,努力研究,力图找到科学的答案。汇集这些前人的成果,分析起来共有三种说法:

第一,据麟庆《鸿雪因缘图记》记载:“钟声之数取法念珠,意在收心入定。”该书又载:“素闻撞钟之法,各有不同,河南云:前后三十六,中发三十六,共成一百零八声;京师云:紧十八,慢十八,六遍凑成一百零八。”

撞钟108响是给108位神佛歌功颂德,并可以消除人们108桩烦恼忧愁,因此“108”成为佛的象征。所以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人们往往撞钟108响、念经文108遍或拨动一遍108颗佛珠。

第二,按照《周易》说法,“九”数含有吉祥之意,108是9的倍数,将“九”的吉祥之意推向了极限,象征至高无上。

黄烈芬认为:“一百零八也是一种文化运动的象征,是易经中思想的演化。在易学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为阳,地为阴,阳中九为老、七为少,阴中六为老、八为少,老变而少不变。故阳爻称九,阴爻为六。一百零八,其和为九,九九归一。一主至高无上的天。”

第三,郎瑛的《七修类稿》中说:“撞一百零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正是此数。”这就是说将12加上24再加上72恰好是108。

108这个数字经常出现在我国文史古籍中:《水浒传》中齐聚梁山好汉108位;在中国武术中,有108个穴位;泉城济南有趵突泉点108个;拉萨大昭寺殿廓的初檐及重檐间有108个雄狮伏兽;北京天坛祈年殿每层有石栏108根;北京雍和宫法轮殿内放的大藏经刚好是108部……这些108的含义如何,是表示对佛的崇敬还是什么,还有待深思。

同类推荐
  • 河南人的生存之道

    河南人的生存之道

    本书本书从近现代历史上的湖南现象剖析湖南人的性格,介绍了河南人的过去和现在,一方面为河南人正名的同时,理性、全面地分析了河南人的生存、发展哲学。
  • 中国龙文化

    中国龙文化

    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翼,它们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如果从龙凤文化原初的象征拓展开去,是不是可以将它们的文化含义排成两个相对的系列;龙:天、帝、父、权利、凶悍、战斗、伟力、进取、崇高、威严、至尊等等;凤:地、后、母、幸福、仁慈、和平、智慧、谦让、优美、亲合、至贵等等。龙凤的精神其实也可以乾坤二卦来象征:乾卦的精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精神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龙代表中华民族刚毅、进取、万难不屈的一面、凤则代表中华民族仁慈、宽厚、智慧灵魂的一面。龙凤文化相对、互补、相渗、互含、合一,深化出中华文化的大千世界。
  •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世界各国的文化与教育各有所长,如何汇集国外文化与教育的优势资源,建立符合本国实际的先进的文化与教育体系和模式?《西方文化与教育史》就是致力于这一目的的研究成果。我国文化与教育的深刻变革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需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想真正地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文化与教育发展水平,必须要有一个大的跨越,必须对西方几千年来文化与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整体的梳理,对与孔子齐名的一大批教育思想家及其教育理论进行认真的分析、批判和总结,必须通过对其整体脉络的发展变化的把握来对国人进行思路的创新,才能够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 日下帝京天

    日下帝京天

    历史或是一座有历史的大城,它们都早已习惯了被往高处推崇,自己甚至是故意忘掉了笑容的魅力。可是,一路走过来,我随着这孩子的画语心境,愈加感到轻松和兴奋。她勾描紫城禁苑的恢宏气势、“京街”的幌子酒旗、天桥根儿绚烂的尘杂、自得自在的八旗子弟……我无法再忘掉,北新桥儿底下还收押着一条龙;我们又是如何蛰居仙人腹中。或许因为,小作者用心倾听和发掘了这一切之后,又以一种快乐舒畅的情绪娓娓道来,所以我不能不被感染吧。
  • 岁时文化

    岁时文化

    《岁时文化》主要内容分为悠久的岁时文化、岁时文化的四季等章节。岁时文化是与我们的文明相伴而生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生命力之强大,已成为与我们日常生活、意识、情感紧密联系又蓬勃律动的鲜活基因。岁时文化可以增进现代人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岁时文化的来源就是自然物候的变化。春节、元宵节、清明踏青、元宵赏月、重阳辞青等,都是踏着自然的节拍进行的。重视岁时文化有利于我们审视自己,继往开来。
热门推荐
  • 独家婚途,总裁大人不靠谱

    独家婚途,总裁大人不靠谱

    由于不能生育被闺蜜伺机上位南琴遇上了邪魅总裁顾季。于是江中全市炸锅了,顾大总裁居然会喜欢一个这样的女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妈咪的跑路爹地

    妈咪的跑路爹地

    女人太美也是一种错,加上好色更是错上加错,她好不容易遇到到一个脾气好得让人想揍一顿的帅哥总裁!才刚行动就被又土又笨,脑筋有死的转不过弯来的宅男给吃掉了。555……不过只是喝点小酒而已,最最最哀的是她竟然一个不小心,两个人就做了公证,成了合法的夫妻。人家不要了,这个男人好土,好笨回家打扫烧饭,我继续做我的色女,泡我的帅哥去。
  • 妙手世子妃

    妙手世子妃

    小女贼一朝穿越成侯府庶出的三小姐,便是个爹爹不疼,夫人不爱,阖府不待见的悲情人物,但是生性散漫的她素来天不怕,地不怕,皇帝老子也不怕。此处不留姐,自有留姐处,她靠着自身的绝技,反出侯府,斗主母,斗恶仆,斗王爷,斗太子,把个好好的天朝搅了个天翻地覆。什么?你说本小姐不敢偷你!靠,告诉你,小子!姑奶奶偷的就是你!
  • 网游小混混

    网游小混混

    混混是一种生活方式;混混也是在生活中、工作中、屡试不爽的通行证,有人混的是风生水起,有人混的却是一塌糊涂,什么是混?该怎么混?才能混的好,敬请期待……走进经典网游《魔幻空间》,感受不一样的网游世界。
  • 年氏皇妃

    年氏皇妃

    因年府大小姐年世汐与他人私定终身怀有身孕,不得已接生母病重无依无靠的私生女儿沈玉蝶入府,令其改名年世珏以年府大小姐的身份代替嫡出大小姐年世汐参加选秀。在年府中遇到身为皇子的胤禛,两人展开一场虐心之恋。
  • 厉害小子

    厉害小子

    我很弱但也很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第一次写,不好看,希望体谅.)装弱斗强做最厉害的人
  • 御龙纪

    御龙纪

    作为一个男人,要有一颗永远不会怂的心!———————————————————本故事发生在一个幻兽横行的世界,没有魔法、没有斗气,有的只是凭借幻兽与意志战斗的御兽者!大家一定会喜欢的,因为——【主角是一个男人,拥有一颗永远不会怂的心】———————————————————好吧,伟大的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开启一个最热血的yy时代吧。新人写书不易,希望不管是路过的亲戚、还是驻足的亲戚,请收藏支持一下本书吧!
  • 鬼炼尸

    鬼炼尸

    22年前,父亲偶遇枯井古墓,同行人被扒皮炼尸,父亲侥幸生还却被换了头颅,22年后,父亲神秘失踪,原来,他当初就早已是死人,背负神烙下的印记,马乙走上了传奇的冒险旅程。
  • 一月遇西城

    一月遇西城

    你要知道,我并不是离开你就会无法呼吸的人。我一个人匆匆收拾了放在西城的行李,拾缀着一些老物件——那些空置废弃了许久我却舍不得丢掉的物件。许多东西以为会存留很久,放在那里,就像信仰一样。可从前的我并不会预料到有一天我会若无其事的丢掉这些老物件尽管曾经它承载了多少故事我最终还是遗弃了它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想起它们。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