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94300000023

第23章 化学之谜(1)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世界上的物质形形色色,各种各样,但是构成这大千物质世界的基本微粒——元素却不多,目前已知的也只不过百余种。科学家们把这一百多种元素,按照它们的原子核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即原子序数)依次由少到多进行排列,并把性质相似元素排在一起,这样就得到了一个表,这个表就叫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之间内在的本质规律,它是科学家们研究化学的指南。

1.探索元素的规律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其他规律的发现一样,也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

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100年间,每两年半才有一种新元素问世。到1869年,科学家共发现了63种新元素,积累了许多关于这些新元素性质的研究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却是杂乱无章的,搞得科学家们眼花缭乱。其实早在19世纪初,当陆续发现近40种元素的时候,科学家们就在思考:自然界中究竟有多少种元素?元素与元素之间究竟有什么内在联系?化学家们依照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比较典型的有:1829年德国的化学教授多贝赖因纳提出的“三元素组”,它是把性质相似的3个元素归成一组;1864年德国人J·L。迈尔提出的“六元素表”,它是把六个元素归为一组;1862年法国矿物学教授陈库图瓦提出的“螺旋图”,它是按原子量把元素排成螺旋状;1865年英国人纽兰兹提出的“八音律”,它是在发现每8个元素就出现性质相似的元素的基础上提出的。自19世纪,人们就开始归纳总结元素知识,试图从中找出规律。在1869年以前的这种探索有几十起之多,从“三元素”到“八音律”一步一步向真理逼近,为周期律的发现开辟了道路。

2.门捷列夫的发现

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也投身于元素规律的探索之中。门捷列夫于1834年2月7日出生于托波尔斯克的中学教授家庭,自幼丧父,他是在他姐夫的启迪下爱上科学的。门捷列夫一生在化学上的贡献很多,其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1865年,门捷列夫在彼得堡大学教授无机化学。当他准备着手编写无机化学教科书《化学原理》时,面对那些杂乱无章的元素,他不知如何排列为好。“于是他便停止了教科书的编写,开始探索元素世界的奥秘。他对前人所做的大量实验事实进行验证、分析和概括,而后细细地思索,寻找其中的规律。整天满脑子的化学元素搅得他寝食不安,然而几年过去仍无头绪。

门捷列夫爱玩纸牌,1868年的冬天,他别出心裁地想到把已知的63种元素制成纸牌来“玩一玩”,看能否找出什么规律来。于是他剪出了63张大小相同的卡片,他在每张卡片写上一种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量和主要性质。每个元素一张卡片,共63张,好像一副扑克牌。于是,他摆弄起这副特殊的扑克牌来。

开始,他按照元素的颜色排列卡片、比较各个元素,希望能找出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但很快他就发现这行不通,因为任何元素在温度改变时都能发生状态的转变,而且有许多元素在状态不同的情况下,颜色并不相同。他又想去比较各种元素的比重,但是他发现,比重和元素的某些其他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一样,都不是元素的根本性质,它们都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就这样,他一连拨弄了三天三夜,仍然什么结果也没有。他又回过头来认真研究前人所做的工作、所积累的资料,总结失败的教训。

在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原子量是永久伴随着元素而又始终不变的量。他把元素扑克牌按原子量大小进行排列,惊奇地发现有几处都是每隔7个元素又出现一个与这个元素性质十分相似的元素。于是按照这一启示,门捷列夫又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终于发现元素的性质是按原子量的大小在作周期性的重复。这就是著名的元素周期律的最初发现。

3.严峻的考验

但是,门捷列夫的这一发现,当时并没有使他出名,引来的却是人们的冷嘲热讽。1869年3月,俄罗斯化学会邀请各方专家进行专门学术讨论。会上门捷列夫仍然使用那副奇特的扑克牌向专家们演示了他的发现。不过这一次他给性质相似的元素的扑克牌上涂上相同的颜色,这样性质不同地依次被涂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当这63种元素扑克牌按原子量大小排成一条线时,七种颜色就像画出的光谱一样,每隔7张就有规律地重复一次。当门捷列夫把它们一截一截断开,相同颜色的上下对齐时,就能看出颜色相同的一列元素性质相似,非常直观地显示出元素的周期性变化。

可是到会的专家教授们大都在这个问题上钻研了若干年,手上也不知被实验烧了多少疤,掉了多少皮,怎能接受一个青年人用“扑克牌”作的见解。有的人当场刁难门捷列夫,问道:“门捷列夫先生,我看你那几张牌也未必就能将元素的规律演示清楚。你看六年前发现的元素钢,原子量是75.4,应排在砷和硒之间,可是这种砷就无法和它相似的磷排在一列了,硒也被挤出了硫那一列,这还算什么规律?”

对这一问题门捷列夫早已思考过,他胸有成竹地说:“我看钢的原子量很可疑,它的性质和铝相似,依我推算它的原子量就是113.1(后来事实上测得钢的原子量是114.82),它本来就不应排在砷后面,而应排在铜和锡之间”。

这时一位寿眉双垂、银须齐胸的长者发火了,他是门捷列夫的老师齐宁。过去他一直很赏识门捷列夫的才华,此时却蛮横地斥责道:“赶快收起你这一套,身为教授、科学家,不在实验室做实验,却异想天开,摆摆纸牌就想发现什么规律。这些元素难道就任你这样摆布吗?”门捷列夫见状,只好委屈地收起纸牌告退了。

门捷列夫回到家里继续摆弄着他那副纸牌。对于那些与铟的情况类似,原子量和其他元素接近而性质却不相似的元素排列时,他就预见可能有什么元素的原子量不准确。这样,他共改正了钢、铍、钛、铈、铀、铂等元素的原子量。后来这些都得到了验证。

他在研究砷元素时,发现按原子量,砷应排在锌之后,性质和铅相似,但事实上它的性质却和磷相似。他在验证了砷的原子量正确之后,心想:既然元素是一个一个被发现的,那么就应该给未被发现的元素保留一席之地。他大胆地预见在锌和砷之间,应该还有两个元素,他把它们称为“类铝”、“类硅”元素。像这样他共预见了“类硼”等11个元素的存在。

在考虑了某些元素的原子量有错误和某些来被发现的元素之后,门捷列夫又重新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性质相似的元素上下对齐。这时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更加明显。可是当他把这一新的元素排列表公布之后,带给门捷列夫的是更为激烈的冷嘲热讽,有些权威一口否定了门捷列夫的发现。但真理终归是真理,真金不怕火炼,事实胜于雄辩。

1875年的一天,当门捷列夫正在品酒赏书时,他突然发现一则消息:法国科学院宣布布瓦博德明在1875年9月发现了一种新元素——镓。喜得他酒杯扔出了老远,大声呼喊:“这不就是我预见的那‘类铝’元素吗?”

于是他立即提笔给布瓦博德明写了一封短信:“先生,您发现的镓,就是我5年前预言的‘类铝’,只是它的比重应该是5.9,而您却测得是4.7,请您再做一次实验,我想大概是您的新物质还不够纯的缘故吧。”

布瓦博德明接到门捷列夫的这封信感到很奇怪,全世界就只有他拥有这么一点镓,这个俄国人怎么能知道它的比重应是5.9呢?于是他半信半疑,立即将仅有的1.15g镓经过提纯重新实验,结果发现铸的比重果然是5.94。他给门捷列夫回信道:“尊敬的门捷列夫先生,祝贺您的胜利,我能说什么呢?我的实验和发现,只不过是您元素周期律的一个小注解。这是您元素周期律的伟大之所在的最好例证。”

这下,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在科学界才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连同他的老师齐宁也亲自登门谢罪,称赞门捷列夫是俄国人的骄傲,是科学界的骄傲。

1879年瑞典人尼尔逊发现了钪,经过测定它就是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硼”;1886年德国人温克勒尔发现的锗就是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硅”,还有他预言的11种元素中的其他元素后来也都相继被发现,都恰如其分地进入到了门捷列夫为它们安排的位置。特别是氦、氖、氩、氪、氙、氡的发现又给元素周期律增添了新的一族。至止,元素周期表更加完善了。

1913年,英国科学家摩斯莱在研究x射线波长和对阴极不同元素材料的关系时,提出原子序数的概念,原子序数等于元素的核电荷数,又等于元素的质子数。三年后,德国化学家把原子序数引入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律才变成了现在的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的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促使了无机化学研究的兴起,对后来整个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门捷列夫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5年,化学家们为了纪念门捷夫的伟大功绩,把101号元素命名钔。

物质到底存在着几种状态

初提这个问题,人们也许会十分肯定地回答,物质存在有三态,即气态、液态、固态。这种认识理所当然地是正确的,因为我们从接触化学、物理的那天起,就是这么学的。

对于这三种状态我们不妨先复习一下,在气态中,组成气体的原子或分子的能量非常高,各个分离的分子间的引力较低,以致各个分子可以独立地进行不规则的运动。如果分子或原子的能量降低到某点,那么分子就不能再保持其独立性而相互之间开始发生关联,但此时尚有足够的能量可供给分子进行运动,使分子在其他分子之间流动,这就是液体。假使分子的能量进一步降低到某一点时,分子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各个分离的分子不能互相流动,而被固定到了某个位置上,这时我们就称之为固态。

物质的这三种存在形式为我们提供了空气、水和生活的陆地。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渐渐地发现,物质好像并不是严格地按照这三种状态存在着,在它们之外,还有着其它存在的形式。那么这些都是什么呢?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的其他存在形式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了。到了今天,终于有科学家提出,物质还存在着另外四种形式,即等离子态、超高压态、辐射场态、超离子态。

等离子态:当温度升高到数百万度或更高时,物质组成的基本单元——原子的核外电子,就会全部变成游离状态,此时气体就成为自由电子和裸露的原子核的混合物了。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认为,在一定的超高温的条件下,任何物质都有可能成为等离子态。例如水银灯中、雷雨天中的闪电里都有这种等离子态存在。目前,等离子态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高能物理研究、激光、核聚变等。

超高压态:如果对于某种物质施加几百万个大气压时,其物质中原子核的核外电子就会被压变形,使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压在一起,这样物质就会变得结构十分密集。其密度大得惊人,每立方厘米的超固态物质,可达几万吨。天文学家是最早的超高压态的发现者,他们通过对宇宙中的矮星、中子星等观察,推测这些星球的密度就处于这种超高压态。目前,这种超高压态的物质在我们地球上也成功地被制造,由于其密度极大而十分坚硬,通常用于钻探、切割等方面。对于超离子态、辐射场态目前了解得还很少,至于它们将会为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暂时无法预知。在我们对物质之态有所了解之后,又发现了这几种物质存在形式,那么物质是否还有其他的存在形式呢?只能由未来科学告诉我们了。

放射性元素的由来

在自然界或科学实验中,有一些原子是极不安分的,它们能够自发地产生变化,有高能粒子或r射线光子从它们的原子核中逃掉。由于原子核中的粒子数的减少,因而这种原子就变成了另外一种原子,而属于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可以称为这种元素的同位素,这种能够从原子核释放出高能粒子和r射线的原子,我们一般称之为有放射性的原子,由这种原子构成,或由放射性同位素昕组成的元素,就是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元素一般分为两类:天然放射性元素如铀、钍、锕等;另外是人工合成的人工放射性元素,如钷、锔、锝等。化学元素周期表显示的情况表明,在已发现的107种化学元素中,排在靠后的基本上都是放射性元素,并且以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元素居多。另外一些本身并无放射性的元素,其同位素却具有放射性,这类放射性同位素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放射性元素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其原子不断进行变化并释放高能粒子和Y射线,这种变化根据自身元素的不同,时间则长短不一,长者可达数亿年,短则仅仅为几千分之一秒。因而,我们对于这种放射性元素的寿命很难估测,在化学上通常采用一种称为“半衰期”的计算方法,就是一种元素其衰变为原一半所需的时间。这种半衰期的测定既复杂、又简单,说其复杂,包括对元素内部原子活动情况的测定,这种原子发生变化可能是瞬间完成的,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其原子变化是较难观测的;说其简单,这是当原子发生变化后,则很容易计算出其整体变化。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实际上就是对于该元素的稳定性的一种制定。如钍(上标323)这种同位素的半衰期为140亿年,那以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来讲,几乎与非放射元素一样具有着较高的稳定性。而氦(上标5)这种同位素,其半衰期仅仅有一千亿亿亿分之一秒,因此人们是很难看到它的存在的。

放射性元素最早是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尔勒尔于1896年发现的,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探索放射性元素为什么会有放射性。目前研究结果使人们对此有了大概的了解和认识,一般元素其原子核中有84个或多于84个质子的元素都是放射性元素。在原子核中,质子是带有正电荷的,根据库仑定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理论,这种质子之间的相排斥力使得原子核结构很不稳定,因而,只有放出带正电荷的质子才能保持稳定状态。当质子被释放后,其原子核中质子数目减少,因而就变成了另外一种元素。一种元素是否稳定,主要取决于原子核内的中子与质子数值的比,即n:p。这个比值太大或太小都是原子核不稳定的因素所在,通常认为在1.2:1-1.5:1的范围内,是元素稳定的条件。

同类推荐
  • 蚂蚁飞翔

    蚂蚁飞翔

    洪水过后,万物凋敝。在大河边生活着一个奇异的家庭:白杨树妈妈、蚂蚁哥哥和知了弟弟。因为一次意外的经历,蚂蚁决心闯荡世界,寻找自己的亲生妈妈。知了生性胆小,但是为了和自己的哥哥在一起,也踏上了冒险的旅途。他们遇到一心要变成蝴蝶的毛毛虫、害怕妈妈的野猪、同样是孤儿的长颈鹿……
  • 严己宽人(中华美德)

    严己宽人(中华美德)

    本书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修养文库”的其中一本。这是一套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编辑出版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修养文库”,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美德和人格修养的各个方面作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格修养必将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之中,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结出更加丰满的果实。
  • 精灵战歌

    精灵战歌

    青云天绕春风寒,蓝云雨滴水漫漫。不知此时何事错。天已旦,望空山,森林迷糊水雾漫。小时不知大时愁,不时不知愁何有。春时无悲也无伤。《精灵战歌》是作者(陈重之)继《木塔传奇》和《漫长之旅》的作品。讲述了大雨哗啦哗啦地落下,化出一层薄薄的雨雾。这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然而加肯村的烈酒客栈,却是灯火通明、一派狂欢的气氛。
  • 放飞想象的翅膀

    放飞想象的翅膀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过程。我们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等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学到知识,还要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 怪老头入小学

    怪老头入小学

    儿童阅读又必须从儿童的接受心理和阅读兴趣出发,从不同年龄阶段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出发,因而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分级阅读。分级就是分年龄。阅读规律表明:年龄越小,群体性的阅读差异性就越大,如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不同年龄的孩子在阅读兴趣、理解接受能力方面就有很大差别。
热门推荐
  • 活出意义来

    活出意义来

    包括:灾难的献礼、独自成长、忽然意识到再也不能这样了、思念是一种痛、被困石中、饿肚子三天又三夜、死熊变活熊、巨兽诞生、异血之恋、海那边、、横渡并穿越长长的夜激流、醒来醒来等……
  • 101℃恶魔美男

    101℃恶魔美男

    在她最爱的樱花树下,男朋友无情的抛弃了她,愤怒之下跑到酒吧买醉,却无意间看到有对男女在角落里舌吻,该死的,姑奶奶今天失恋,这是故意气我吗?大脑瞬间短路,借着酒胆,飞快的飘过去暴打了那男人一顿,灾难来临,从此便惹上了这个恶魔般的美男,甩都甩不掉呀!
  • 丰臣家族

    丰臣家族

    成王败寇、英雄辈出的日本战国时代,在一次次力量与智慧的角逐中,出身社会底层的丰臣秀吉力克群雄,终结了百余年的动乱,统一了日本。秀吉超乎寻常的发迹过程、位极人臣后所获得的富贵荣华,将亲人卷入到戏剧性的命运旋涡中。资质平凡的他们,因血缘关系而境遇陡变,成为秀吉苦心经营丰臣政权的棋子,也决定着丰臣家族的走向。过快的荣升,人品和能力与高位的不相称,预兆了丰臣政权会如朝露降人间般短暂一现。历史小说大师司马辽太郎独具匠心构建九篇故事,以跃动的笔力、冷峻犀利的目光,张弛有度地描写了秀吉之弟、妹、甥、妻、儿等十位人物的人生际遇,勾勒出权力风暴核心钩心斗角的群像图。
  • 颠倒鸾凤:君后太嚣张

    颠倒鸾凤:君后太嚣张

    五年前,她遭人暗算却命不该绝,失忆坎坷一波波来袭。待她回忆一切,黑如曜石的双眸意外坚定,红唇勾起嗜血的情怀:敢伤她?自不量力。五年后,她带着两只活宝闯走大街,见到登徒子便徒手袭去,黑丝凌乱刹那唯美。“娘亲,有人喜欢你。”“乖,喜欢娘亲的都是白痴。”追妻晌久的某妻奴幽幽说道:“娘子,儿子他说想要个妹妹。”“你自己生。”
  • 明华长公主

    明华长公主

    重生到小姑身上,相貌平平不受宠的皇后摇身一变,成为被所有人捧在掌心,拥有绝色容光的长公主。崭新而光明的人生在她面前展开。
  • 盛世玄妃

    盛世玄妃

    来自那个传说中的‘玄凤楼’的女子,成为颠覆三代朝代的后宫嫔妃,本宫不为后,吾是福是祸岂是尔等能议论之事?
  • 御神师

    御神师

    七岁觉醒可以成为御魂师,因为灵魂载体不同,可分为使用本命魂器的御器师和操纵本命灵体的御灵师。若是觉醒到极致,灵器双绝,可称御神。
  • 思考世界的100部学术名著(上)

    思考世界的100部学术名著(上)

    人类的历史,犹如一串华美的项链,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连接而成的。那一个个辉煌的瞬间,便是历史链条中璀灿的宝石与珍珠,它熠熠生辉,警示着后人。
  • 傲世战帝

    傲世战帝

    随心所欲,纵横天下,那是何等的潇洒快活!长生不死,寿与天齐,这是多少英雄的梦想!自古以来,强大的力量和悠长的寿命就是修炼者追求的两大终极目标,然而,修士千千万万,能成仙者寥寥无几。平凡青年谢云寒偶得大帝传承,强势崛起,仙路漫漫,吾心如一,三界称尊,唯我战帝!
  • 血羽悲歌

    血羽悲歌

    毁灭与守护的纠缠,血戮与救赎的碰撞,善与恶的谁是谁非?究竟是道高一尺还是最终魔高一丈?但世人所言之恶魔,又真的是恶魔么?世人所言之救世主,又真的就是正义的化身么?究竟谁善,谁恶?善为何?恶又为何?且看平衡法则所衍生之宇宙苍穹阴阳二气分别选中之人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且看在善恶交织的世界,两人分别将作出怎样的选择!(PS:本书双男主设定,无法接受的朋友可以选择右上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