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8000000020

第20章 中国人有多焦虑?(1)

文理教育,你后院的钻石

你的后院有一颗钻石,埋在地下。你知道有这么一颗钻石,你也知道它埋在地底下,而且你还知道如果挖出来了,它价值连城。好,我们假设你是一个贫苦农民,你每天种地,吃饭,睡觉,忙得很。

如果你耽搁种地的时间,去挖钻石,你挖到了,你就能富有。但是你可能得挖上一年半载,你的地就没人种了,你得饿肚子,得忍受其他农民的白眼,得忍受各种失望痛苦。

你还会去挖吗?好,现在假设你是一个家庭富裕的公子,那块钻石比你家里所有钱都要多,但是它也在地底下,你也得动手挖一年半载。但是相对于农民,你可以更轻松地去挖,因为你在挖的时候有充足的物质保障,还能够吃饱饭,还能够休息,没有那么多人给你脸色看。但是你照样可以不去挖,反正你现在已经吃好的、喝好的。没有什么必要性去挖地底下的钻石。但是如果你挖出来了,那可是价值连城的钻石。你会去挖吗?这颗钻石,就是纯文理,非技术性的教育。这种教育,在国内是高中教育对比职高教育;在美国,是文理学院的教育对比职业化的大学应用教育。简单点说,就是文史哲、物理化对比可以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学科。这两种教育各有所长,但是,就长远而言,一个人受到的文理教育比任何其他教育都要重要得多。

那么分析文理学院,我会从我所在的Haverford College说起。很多人不知道Haverford College,首先是这个学校在圈外本身就没有名气,学校一共就一千多一点点人,和旁边的Bryn Mawr College(布林茅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还有宾夕法尼亚大学可以交换注册上课。我们学校在圈内的声誉很好,在学校清唱团去Northeastern University(美国东北大学)唱歌的时候那里没有人知道Haverford。可是去哈佛的时候大家会点头:“嗯,当年我们也申请过。”

其实我也很纠结,一方面我很喜欢文学和艺术,另一方面又对创业很感兴趣。那么来了文理学院发现的一件事,就是这里的学生真的是以学习为第一位的。大家毕业了以后都去上研究生,而不是去工作,而且Haverford缺少和其他学校的联系。而且我来大学之后,我和我原来的一群朋友的联系明显少了,原来的几个玩儿得很好的朋友在其他学校经常互相见面,而我来了一个小文理学院,似乎就在他们的圈子外面了。

可是每次我拿出乔治城的转学申请来填的时候我却都无法下手。在这所学校,有什么东西让我无法离开?是天天追着我给我发邮件问我作业难不难,需不需要帮助的好心的教授吗?我又不是那么在乎学习。是那群人很好却很缺乏社会经验的头发整天乱七八糟的同学吗?Come on,我一向是向往 gossip girl里那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生活的。说到底,我认为我最不能离开的,就是这种文理教育和它背后的精神。

普林斯顿的校长曾在Lawrenceville专门对高中生做了关于文理教育的演讲,在演讲中她讲到: “In other words, as I like to tell our students, a liberal education is designed to prepare you not for one profession but for any profession, including those not yet invented.”(就像我对我的学生说过的,文理教育不是为了让你成为一门专业的专家,而是让你成为所有专业,甚至包括那些尚未被发现的专业的专家。)

而这些技能,往往要从一个成熟的人格开始,然后在非常强力,非常私人的教育环境下才能培养,比如说阅读、讨论和写作的能力。在一个两百人的大课上,你有什么机会发言?而在十人的小课上,你才能得到教授更多的注意力,被更专注地培养。

蔡元培提出的“德育”、“智育”、“美育”是同样的道理。他提出教育是“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也就是说教育是对于人格的塑造,而并非仅仅是对于技能的培养。

我那时有一个理想,以为文理两科,是农、工、医、药、法、商等应用科学的基础,而这些应用科学的研究时期,仍然要归到文理两科来,所以文理两科,必须设各种的研究所;而此两科的教员与毕业生必有若干人是终身在研究所工作兼任教员。那时候我又有一个理想,以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例如文科的哲学,必植基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

的确,从常青藤的文理学院,还有从很多很好的文理学院毕业的学生在星巴克打工。但是从我接触到的文理学院的毕业生中,无论现在在干什么,没有一个人后悔自己的选择。我知道在HaverfordCollege有很多人讨厌学校这么小,课业太重,还有学费贵等各种因素,但是谈到教育,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在接受一种“没有用”的教育。就连我来了以后,我发现,学校是小,学费是贵,如果不接着上研究生是不好找工作的。但是在这里得到的教育,的确是不一般的。胡适先生在半个世纪之前把小儿子送到Haverford College来读书,应该是看见了这一点吧。

那么,你会说,这种文理教育,这种昂贵的、贵族式的教育,是给富家子弟的,不是给大众的。就像是农村里的人会让孩子留在家里种地,而不是去上大学。

的确,选择哪一种教育,取决于不同的人,但是我们回到我最先举出的那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不富裕的人更难做出去挖钻石的决定,因为他们被生活所迫,很多时候无法舍弃自己的那块地,去忍受担心吃不饱饭仍然要挖钻石的痛苦。于是很多人又回去种地,而并非去挖钻石。可是总有一些人,果断地舍弃了自己的田地,而去挖钻石,最后挖出来钻石,比所有人都富裕。他们最先是比其他人有钱吗?不是,只是他们比其他人看见了更远的东西。

而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说,问题不在于挖钻石还是种地上了,问题在于是挖还是不挖。不挖的公子哥儿天天照样可以开着宝马、奔驰到处转悠,但是有些有远见的人,却看见了更远的东西,让自己的孩子去挖那一块钻石,结果当然是他们比任何人都富有。

我在文理学院里的朋友,有很有钱的,也有没有钱的。但是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我在这里遇见十几个人,父母都是常青藤大学毕业的。他们的父母不一定有钱,但是大多都受过很高等的教育,才把孩子送到文理学院来。每年五万美元的学费,对于有好几个孩子的美国家庭,怎么说都是一个大数目,他们也是咬着牙,原来是家庭主妇的母亲重新工作,才能把孩子送来的。所有的这些父母,都有着很高的素质,非常亲切的姿态和相同的对于文理教育的重视。

不是有钱人把孩子送到文理学院来,而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让孩子来受文理教育,而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又有很多是有钱人罢了。

CBS新闻中曾经有一篇小短文,题为:教授都把孩子送到哪里上学?可以很好地回答大部分人对于文理学院的误解。

The Surprise College Choice

The children of professors are far more likely to attend liberal arts colleges than other parents. Children of university faculty are about twice as likely to select liberal arts college than children of parents earning more than $100,000 a year.

Why are college professors steering their children to liberal arts colleges, which educate roughly 3% of the nation"s college students?

These insiders understand that liberal arts colleges focus exclusively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and offer about unique education with small classes and personal attention from professors.

In contrast, the main focus for professors at private and public research universities is conducting their own research and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Educating undergrades is a lower priority. In fact, at universities graduates students often teach many undergraduate classes.

教授的孩子比起其他家庭的孩子来说更普遍地选择文理学院,大学教员的孩子上文理学院的数量要比每年挣十万美元以上的家长的孩子多出一倍。

为什么大学教授争先恐后地把孩子送到这种学生数量只占全国3%的文理学院来?

这些局内人明白文理学院的教育特别专注于本科教学,并且以小班形式和教授对个人的关注提供精品教育。

相反,私立和公立的研究型大学注重的是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本科的教育往往不是第一要务。事实上,很多研究生会为本科生代课。

在学校的家长会上,的确有很多奔驰、宝马排列在路旁,但是从这些奔驰、宝马里下来的家长,却一个个是有礼、有素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感觉到,是因为这些人的素质决定了他们的富裕,同时也决定了他们把孩子送来这个文理学院,而不是因为他们的富裕程度决定了他们把孩子送到和自己富裕程度相当的学校里来学习。我的一个朋友,来自新泽西非常富有的律师家庭,但是我在去他家之前从来不知道他有钱,因为他根本不表现出来。

相反,他在对人对事上都非常谦逊,并且经常把自己的东西和他人分享。我在从纽约回费城的路上正好经过普林斯顿,于是就去他家玩了一圈。在车开到他家的社区的时候我就惊呆了,全都是非常华丽的电影里才有的那种大房子,房子面前有雕塑和喷泉,还有一些有单独的看门人。

当我走进他家的时候,大厅里放着华尔兹,天花板上是精美的壁画,一个大厅都望不到头!我当时就惊呆了。我穿着我那脏兮兮的靴子,拎着我的背包站在门口,都有些不敢走进屋去。然后他妈妈从客厅的那一头非常优雅地走了出来。而后来他妈妈来HaverfordCollege看他的时候,走进每个人的房间打招呼,亲切地和每个同学拉家常,并且告诉他们“有什么需要的,就告诉我”。

那么,文理学院给了我什么样的影响呢?实际上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也很纠结。我就读于一所似象牙塔一样的一所文理学院,但是作为一个对创业感兴趣的人,这所文理学院几乎没有为创业提供任何适合的土壤。可是我在去过很多其他学校之后,我觉得我在这里受到的不论是学习上的,还是心灵上的熏陶都令我离不开这个地方,而Haverford College的那种人生哲学,也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

中国学生在美国=外地学生在北京

和一个苏州来的同学聊天,他叹口气,说现在他在上海上学的一个朋友,宿舍里有一个从来不吃肉,没钱买电脑,搬着台式机来学校的农村同学。我忽然就想到了我北京的朋友们在上了大学以后经常跟我说到宿舍里拼命努力的外地同学,但是他们说“似乎总是说不到一起去,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太不一样了”。

外地学生在北京上学,刚开始是很难的。没朋友,有口音,成绩不好,就像中国学生在美国一样——说英语有口音,别人没耐心听是正常的;中国学生到美国,文化差异比南北差异大得多,没朋友是正常的。

中国学生最受伤的就是,自己是在国内过得好得很的那一群孩子,但是到了美国,便成了二等公民,什么事都得排在美国人后面,实习不行,工作也找不到,出国还麻烦。就跟当时我们家在北京一样,你虽然是努力工作的外地人,在武汉也过得小康,但是到了北京你孤苦伶仃的,物价还高,你就一下子变成了二等公民,心理落差很大,不爽。

那么要说的是什么呢?是我们应当从外地人在北京的例子,看看自己在美国想要干的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方式。

在北大的几个外地朋友,聚会的时候从来都和北京学生一起,去各种北京学生喜欢的地方:大排档、三里屯、桌游、五道口酒吧。我知道有很多外地的同学不喜欢这些地方,但是这些朋友总是和我们做一样的事情,我们就从未把他们当外地人看。但是我也知道有很多在北京学习的外地同学,很不喜欢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天天不是要和外地同学一起,就是泡在图书馆。的确,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如果你想真正融入北京这个社会,说俗一点就是拥有人脉关系,那么你学习成绩再好也是不够的。这个道理正好可以用到中国学生在美国读书上。

如果你就是想读完书回国,那么随便怎样都行,但是如果你想留在美国,或者说想感受很纯正的美国文化,那么你应该去努力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人会说我凭什么去迎合他们啊?我想说的是你花钱到美国读书,不是为了就学点老师教的东西的。那样和在国内读外教有什么区别?大部分我认识的同学,还是为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出来的。

同类推荐
  • 中国神秘文化

    中国神秘文化

    本书是在大量参考前人著述和当代许多学者著作基础上完成的,它仅是对“中国神秘文化”进行介绍和探讨的一个初步的尝试。读者在翻阅本书的过程中,若能细心体察,精心鉴别,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就可采撷中国几千年沉积下来的生存智慧,陶冶博大的文化胸襟,充实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获取事业的巨大成功。
  • 龙文鞭影(中华国学经典)

    龙文鞭影(中华国学经典)

    《龙文鞭影》形象地反映了该书“逸而功倍”的效果。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 《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全书共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该书全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对偶,各讲一个典故。 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是一本重要的蒙学读物。
  • 20几岁要知道点文化常识

    20几岁要知道点文化常识

    《20几岁要知道点文化常识》是一本用小标题形式解读中外文化常识的书籍。本书从风俗礼仪、文学集萃、影视戏剧、书画歌舞、饮食、服装服饰、医学医药、名胜古迹和天文历法等多个方面,分类讲述中外的文化常识,让读者开阔眼界,全方位了解文化常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 中国食俗

    中国食俗

    食俗就是饮食的风俗,又称食风、食规,是指有关食物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中国的食俗出现很早,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过年过节有食俗、访亲拜友有食俗,纪念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信奉各种宗教,自然就形成了宗教信仰食俗。《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食俗》介绍了除夕饺子、元宵节元宵、立春春饼、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腊八粥、少数民族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 茶苑:讲述茶文化

    茶苑:讲述茶文化

    本书介绍了茶的渊源;茶场;茶叶之道;栽培技艺;制茶工艺;茶艺之道;历代茶著;泡茶技艺;沏茶技艺;茶具鉴赏艺术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影响你一生的100个名著故事

    影响你一生的100个名著故事

    有一种东西叫做钻石,如天上的星星,风雨的岁月和空间,凝固成人类精神的永恒,它跨越了,国界、语言、年龄。“注音版影响孩子一生的名著”系列图书,每一本都是你生命中不可不读的经典。
  • 花狗探长破奇案

    花狗探长破奇案

    本书共收入了作者近年来精心创作的22个小故事。这些故事分别讲的是在动物界和植物界发生的形形色色的奇案、怪案,以及这些案件的侦破过程。
  • 嗜夜妖妃

    嗜夜妖妃

    穿越异世,她只求平凡自由地活着,他却用世间最温暖的爱来宠她,换她的舍命相助。然而就在她倾心相许之时,他却迎娶别人,赐她一纸绝杀令。跳下悬崖的那一刻,她涅槃重生。再次相见,在萧杀的战场上,挥剑厮杀的凶狠,不再有昔日一丝一毫的温情。浴火重生的她如地狱战神“南宫奕,终有一天,我让你后悔今天所做的一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世界著名寓言故事4

    世界著名寓言故事4

    《世界著名寓言故事》中的故事,是选取世界寓言故事中的经典,在保留原作品思想内容和主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改编而成。这些寓言故事,内容集中,主线清楚,情节衔接紧凑,读来引人入胜。读者用较少的时间,就可以了解到更多寓言故事的内容。
  • 老板可以这么当

    老板可以这么当

    本书以对话体的形式很好地架构起作者与企业家之间交流的平台。内容涉及企业战略、营销战略、人力资源等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 花美男圈心术

    花美男圈心术

    因为名字而爱上一个人,说这不是儿戏,谁信啊,但是倾尽全力的爱,真的需要理由吗?YS学院的YS传说再次开启谜一样的爱情传说,那个灰色左眼藏着秘密的‘妖怪’少年伊美散从胸口捧出的是真心,还是假意?难以抉择的承诺,左躲右闪的爱情,全部来自那个少女的禁忌之名。从名字开始的浪漫之旅,带着感动的泪水和心酸的真相,燃烧着的YS学院……
  • 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决定成败

    生活中充满了细节,绝大多数细节会像我们每天数以亿万计脱下的皮屑一样,看不到扬起或落下便无影无踪了,总是些看起来非常偶然的细节 会帮助或伤害我们,所以认清那些影响我们成败的细节十分重要。本书阐述了生活中容易被我们忽视却十分重要的56个细节,并详细分析了这些细节背后隐藏的深刻道理。相信每一位读者在阅读完本书后,会高度关注生活中的细节,让每一个细节为自己服务。
  • 红杏出墙记11:拿什么拯救婚姻?

    红杏出墙记11:拿什么拯救婚姻?

    讲的是一个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江南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语言流畅自如,灵动传神,体现了作家高超的技巧和天赋。
  • 宴宴医经

    宴宴医经

    重生成为名门望族的远房亲戚,却一年半载都见不上一回面,到底是富贵险中求,看阿宴如何凭着自己的医术在异世异空走出条锦绣前程来!
  • 毒爱娇妻

    毒爱娇妻

    十九岁,他夺了她的身子。她原以为,这只是一场交易。她只是一杀人工具,而他则是顾家四少,地位不同,爱情也难平等。可他却偏偏不肯放她一条生路,还对她死缠烂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