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3600000006

第6章 上篇 孟子取义,浩然为生 (1)

第二章 孟子取义,浩然为生 (1)

义由心生,但求无愧于心

“义本来是出于主观的情理,并不是客观的事理。故义非在外而在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几千年前的孟子在生与义的博弈中,毅然做出了掷地有声的选择,这一回响至今流传。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有一首诗也和孟子舍生取义的慷慨呐喊一样,曾在革命年代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在孟子看来,义是和生命融为一体而又高于生命的。生命自然宝贵,在平滑的人生轨迹中谁也不愿在突然间中断,但是在非此即彼的较量中,总会有些东西让我们甘愿为之舍弃生命,义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没有了义,生命将是苍白而空洞的。若能够尽全力去维护,那么正如孟子所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心中平静了,纵然是死也能如秋叶般静美。

可是义是从哪里来的呢?孟子不是像孔子那般在三言两语中缓缓吐露。他极有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辩论气势,很多观点都是在和告子的精彩辩论中提出的,关于义的由来也是如此。

告子说:“食欲、性欲,是人的天性。仁是生自内心的,不是外因引起的;义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内心的。”

孟子说:“凭什么说仁是生自内心而义是外因引起的呢?”

告子说:“他(比我)年长,我便尊敬他,不是预先就有‘尊敬他’的念头在我心里的;好比他(肤色)白,我便认为他白,是由于他的白显露在外的缘故,所以说(义)是外因引起的。”

孟子说:“白马的白,没有什么区别于白人的白;不知道对老马的尊敬,也没有什么区别于对长者的尊敬的吗?再说,是认为长者那里存在义呢,还是尊敬他的人那里存在义呢?”

告子说:“是我弟弟,我就爱他;是秦国人的弟弟,就不爱他,这是由我决定爱谁的,所以说(仁)是生自内心的。尊敬楚国人中的长者,也尊敬我自己的长者,这是由对方年长决定的,所以说(义)是外国引起的。”

孟子说:“爱吃秦国人烧的肉,同爱吃自己烧的肉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其他事物也有这种情况,那么爱吃肉也是由外因引起的吗?”

在这场辩论中,孟子对义阐述得很明白,梁漱溟先生对此也说:义本来是出于主观的情理,并不是客观的事理。故义非在外而在内也。义和仁一样,都是从心里开出的花朵,它们共同指引着人顺着善的方向前进,最后回归到的也是心安而已,不可能从外面去找寻平衡。

秦朝末年,韩信发兵袭齐。齐军败退,齐将田横悲愤交加,为图复国之计,自立为王,率部属500人隐入海岛(即今田横岛)。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称帝,派使者来岛招降:“田横来,大者王,小者封侯,不来则举兵加诛。”田横出于“国家危亡,利民至上”的思想,为保全500部属性命,毅然带着两名随从前往洛阳朝见刘邦。但行至洛阳30里外的尸乡时(今河南偃师),田横获悉刘邦召见的目的旨在“斩头一观”,愤然对随从说:“当初我和刘邦都想干一番大事业,而如今一个贵为天子,一个却要做他的臣子,我忍辱负重只不过是想保全我500人的性命,刘邦见我,无非是想看我面貌,此地离洛阳30里,若拿着我的人头快马飞驰去见刘邦,面貌还不会变。”言外之意是:我死,刘邦会认为岛上群龙无首,500人的性命也就保住了。于是慨然横刀自刎。田横自杀后,刘邦看到田横能为500人自杀,感动落泪说:“竟有此事,一介平民,兄弟三人前仆后继为齐王,这能说不是贤德仁义之人吗?”遂以王礼葬田横于河南偃师,并封田横的二随从为都尉。二随从不被官位所动,埋葬田横后,随即在其墓旁挖坑自尽。留岛的500兵士听说田横自杀后,深感“士为知己者死”,遂集体挥刀自刎。

田横是为了保全他人,而500义士是为了报答知遇之恩,才都做出了相同的选择。但是他们的壮举从根本上来说不也是出于自己心的召唤吗?如果为了生命舍弃义,在日后的生活中难以获得心灵上的平静,这样的“生”价值何在?

因此,选择义并不是对生的否认和贬低,恰恰相反,这样的人更珍视生命、对生命的要求更高,他们不容许自己蝇营狗苟得过且过。对他们来说,一生的碌碌无为不如刹那间的芳华绚烂,舍生取义,就是为了保全完整的生命,为了给生命画上一个亮丽的句号,如此方不辜负自己的心。

弦外听儒音

思孟学派:子思是孔子嫡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

驳许行:劳心劳力均是各司其职

“中国人是好讲情理的民族……(许行、陈相一派的人物)偏从情理来行事,而不顾及社会经济分工的物理必要性。”

儒家向来是讲礼的。“礼别异,乐合同”,礼是用来别等级的,也就是要求人们各就各位,不可逾矩。孟子有言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但孟子也因这句话在后世一直为人所诟病,认为这是看不起贫下中农和劳动人民的贵族论调,是主张推行愚民政策等等。与之相对的,就是要求无论地位高低都要共同耕作而食的农家。

农家的主张很美好,大家同耕同吃同住,带有一点共产主义社会的美丽幻影,然而在那个生产力水平如此低下的年代,也只能就是幻影而已。孟子就毫不客气地戳破了这个泡影。

许行是和孟子同一时代较有影响的农家代表,他的门徒都穿着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织席子谋生。陈相原来是楚国儒士陈良的弟子,后来听了农家许行的主张,便改而学习他的学说。

陈相在拜访孟子的时候说:“滕君的确是个贤明的君主,不过,他还没有掌握真正的治国之道。贤人治国应该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一道亲自做饭。现在滕国却有储藏粮食的仓库,存放财物的仓库,这是损害老百姓来奉养自己,怎么能够叫做贤明呢?”

孟子问他说:“许先生用锅和甄子做饭,用铁器耕种,这是他自己做的吗?”

陈相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孟子于是说:“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 做成锅、甑和各种农具,什么东西都放在家里随时取用呢?为什么要一件一件地去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先生这样不怕麻烦呢?”

陈相回答说:“各种工匠的事情当然不是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同 时干得了的。”

“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 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 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陈相说:“如果听从许先生的学说,市场价格就会统一,人人没有欺诈之心,就是打发一个小孩子去市场,也不会被欺骗。布匹丝”绸的长短一样,价格也就一样;麻线丝绵的轻重一样,价格也就 一样;五谷的多少一样,价格也就一样;鞋子的大小一样,价格也就一样。”

孟子说:“各种东西的质量和价格不一样,这是很自然的,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甚至相差千倍万倍。您想让它们完全一样,只是搞乱天下罢了。一双粗糙的鞋子与一双精致的鞋子价格完全一样,人们难道会同意吗?听从许先生的学说,是率领大家走向虚伪,怎么能够治理好国家呢?”

农家的主张为何如此吸引人?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是好讲情理的民族。也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哪里和别人的不一样就觉得于情理不通,大跃进时期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出现和高涨也和这一思想不无相关。他还特别指出,《孟子》书中的许行、陈相一派人物,主张君与民应共同劳动生产,并耕而食,不应该有仓廪府库,厉民以自养,同样是偏从情理来行事,而不顾及社会经济分工的物理必要性。他们的主张虽然更容易为人们心理上接受,却与社会的发展相悖。事实上,正如孟子所言,许行的主张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实行的。

孟子所言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这里并没有贬低耕作者的意思,而是说每个人应该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民生各有所待,术业有专攻,分工合作社会才能正常的运转。许行的主张近似于老子的小国寡民,想要回到自耕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富于理想色彩,却只能作为一种理论而存在。而孟子的观点无疑更具有前瞻性眼光和现实意义,这应该是属于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吧。

弦外听儒音

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只如果想要深刻了解文学作品,就应当对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及其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望之不似人君”:孟子第一次见梁襄王,就评价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远远地看他没有君主的样子,近处观察,发现他没有一点谦虚之德。

“顾左右而言他”: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同类推荐
  • 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

    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

    《中华道文化丛书·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以“道”为理论基础而博大精深,但它的落脚点却在人世、在现时。与此相应,我们这套丛书亦努力做到文字平和朴实、语言流畅生动、叙述要言不烦、面貌平易近人,以使更为广大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得到有关道文化的比较全面和科学的知识。
  • 白话观无量寿经

    白话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又称《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共为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合称“净土三经”。
  • 修行即修心

    修行即修心

    引领都市禅修风潮,慰藉心灵的灵修之旅。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慈悲给我们带来的福报以及怎样修得慈悲心。书中还有“佛陀格言”、“禅机妙语”、“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块内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女作家谭天,在沉寂几年后,集自己数年的修学和写《宽霖法师传》《能海上师传》的经验,发力在《持一句佛号?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中,用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四川乐至报国寺主持、四川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93岁高僧昌臻老法师一生修行的展示,告诉我们:切勿外求,回照自心,去掉执着,学会放下,完善人格,烦恼自解,为我们呈现了一条回归心灵家园的路。同时明示我们,在浮躁的当今,回归心灵家园的重要!在不安的2012年,为我们带来一抹清凉。
热门推荐
  • DNF之虚拟武装

    DNF之虚拟武装

    炸掉DNF游戏服务器,那是千万人民群众的梦想啊!终于有一天,梦想成真了,甚至还超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预期!全世界的DNF服务器都被炸了!欢呼吧!诸位!等等,天上那个穿着暴露的妹子是怎么回事!“我是赫尔德,是传说中十三位真神之一,感谢你们解除了我们的封印,作为回报!你们的世界我们就笑纳了!哈哈……”ps: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妄图去炸掉地下城的服务器!因为是对另一个世界的封印!
  • 梦之岛屿vol.2

    梦之岛屿vol.2

    这是D.I.家族的第二步,虽然我们没有充足的资源,虽然我们没有什么名气,但是我们会一直努力的!为了那些看好我们的读者,为了那些和我们一样在逐梦的孩子,我们D.I.家族将会带着我们的,你们的,大家的期望与梦想一步步走下去,原逐梦之路,一路有你相伴,不离不弃!
  • 重生逆袭玩六界

    重生逆袭玩六界

    修真,修仙,修道,简直弱爆了不喜欢什么修仙长生不老,竟然有不死之身不喜欢修道看阴阳,竟然人鬼不分还特码的和鬼王拜仁兄人界黑道老婆,特难搞仙界水莲仙子等我千百年妖界这个狐狸,太白痴了吧冥界……魔界……
  • 穿越:邪王傲妃

    穿越:邪王傲妃

    沐浅沫,世界第一杀手,亦是毒医世家的第六代传人,有着百毒不侵的身体。一朝穿越,沦为沐府最不受宠的三小姐。庶女翻身,绝代风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必犯人!欺她者,必杀之;恩她者,必保之!当她破茧成蝶,惹来天下美男追逐时,却不知何时惹来一只腹黑妖孽,一朵朵的掐掉她的桃花!
  • 虚劳门

    虚劳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妃临王家:凤临天下

    妃临王家:凤临天下

    她,穿越而来,嫁入王府。新婚之夜,他却说:“你的相貌真不是一般的丑,今晚,你自己去柴房睡吧。”他堕崖失踪,她拼了命地去找他;他负重伤,她几乎舍命相救,可是,仍然无法感动他。她不懂,为什么?为你付出无限,得来的就是被你囚禁的下场?重生后,她再次找到了他,他却记不起她。身不由己,虽嫁入宫中,但我心属你······
  • 重生大蟒

    重生大蟒

    当叶晨醒来,却是发现自己成为了一头蟒蛇。身为武术达人的他,以蟒蛇之身开始修炼绝世神功。偶然间,叶晨得到了一滴金色的血液,从此,他开启了自己的进化之路。从一条普通蟒蛇,成为一头金蟒,逐渐向更高级的生物进化。最终。他能否君临整个宇宙?、敬请关注,重生大蟒。本书猪脚一直兽身,不化形。不喜勿喷。
  • 末日剧毒

    末日剧毒

    这是史上最严重的恶性投毒事件,这是一种变异的慢性毒药,就是这样一种毒药险些让人类世界崩溃,世界泯灭。令人惊讶的是,投毒的人竟然是最邪恶的人和最善良的人,一个是为了让世界堕落,让邪恶横行,一个是为了铲除虚伪的人,让社会重生,两种极端的人一拍即合,造就了末日世界。是生?或死?一切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 Hi,如花

    Hi,如花

    有个东西可能会跟我一辈子,我永远无法摆脱、也不能去摆脱的,因为这是爸妈留给我的最宝贵的东西:我的名字。我叫如花。”她是如花,生活很苦,她冲生活笑笑,奋勇向前。她是前途无量的S大高材生,被评为学校里“最伟大的推销员。“
  • 重生将门嫡女:第一毒妃

    重生将门嫡女:第一毒妃

    【女强】一纸诏书,一杯毒酒,宣告了她这个废后的悲惨结局。一朝重生,她成为将门虎女,嫁给当今圣上宠臣为妻。身为正妻不受宠,小妾作乱,怕什么,且看她如何清理门户,重掌大权!休掉夫婿,嫁入王府,她成为史上第一传奇女子!美人如玉,江山如画,曾经欠她的,她会一一讨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