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时期,除了天子采取“世袭制”的继承方式以为,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公卿、大夫也采用这种方式,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先辈因功受赏,可以福荫万代。
继承人怎么选,选谁?那就要看上一任的眼光和喜好了,一般都是老子选儿子。选对了,兴盛家业;选错了,家毁人亡。俗话说:知子莫如父。自己的儿子什么德行,当老子的最清楚不过了。但是——凡事儿总有例外,总有老子会犯糊涂。犯糊涂的这位就是智宣子。
智宣子是当时晋国六卿之一,想把位置传给儿子智瑶。作为族氏宗亲兼参谋的智果提出了反对意见,智果说:“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资治通鉴》
智果的反对意见是根据他对于智瑶与智宵的了解与对比得出的结论,他认为瑶不如宵。瑶有五大长处——长得威武帅气;精于骑射驾驭之术;才艺兼备;文过饰非、能言善辩;意志坚强、果断勇敢。虽然如此,但是却没有仁爱厚德之心。如果他利用自己的这些优势与长处行不仁不义、无德无爱之事,谁还能和他一起和睦共处,谁还和他一起好好玩耍?如果传位给他,必定给咱们老智家带来灭顶之灾。虽然智宵能力没有他这么突出,但是智宵有德。
德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一会儿我们再说。
智宣子对智果的建议置之不理,坚持自己的做法。于是乎智果做了一个关乎生死的决定,请求太史官,脱离了智族姓氏,改换成了辅氏。后来所发生的一切果然验证了智果识人的精准度与先见之明。由于智瑶依仗自己的能力与好勇斗狠的性格,不断的和其他晋国氏族发生矛盾、挑起争端、兵戎相见,最后韩、赵、魏联军一举歼灭智氏,智氏灭亡,而韩、赵、魏三族分晋,从卿上升到诸侯,奠定了战国七雄的坚实基础。
智瑶多么的坑爹啊!智宣子因为自己看人的眼光太差,也活该被坑。智果因为智瑶没有德而投了反对票,虽然没起作用,但是却让我们见识到德的重要性。
德,不是懦弱,不是老好人,不是武大郎。不是你打我,我还说你好,那是二傻子。对于德,司马光是这么说的。
“智瑶的败亡,最大的原因是其才胜于其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码事,一般人都傻傻分不清楚,混淆其性,一概而论为贤明,这样就会看走眼,认错人了。具备聪慧过人的头脑、明察秋毫的洞察力、精明强干的性格、坚毅果敢的精神等等条件的谓之才;具备正直、公平、和平、亲睦等等条件的,谓之德。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才德兼备的是圣人;无才无德的是愚人;德胜于才的是君子;才胜于德的是小人。在用人、育人方面如果得不到圣人与君子,与其得到小人,还不如得到愚人。为什么?咱简单点说,才让有德之人更善,让无德之人更恶。无才无德者,即使做坏事也掀不起多大风浪来,假如是有才无德之人,那破坏力就强了。小人有足够的智慧、诡计、胆量做奸邪、残暴的事情,如恶虎添翼,破坏力能不强吗?”
司马光还总结了才与德的甄选、辨别方式。
“有德的人一般都很严肃,不易亲近,受人尊敬;而有才的人都能得到大家的喜爱,群众基础比较好。对于后者,比较容易得到大家的宠信;对于前者就很疏远了,所以考察者会被有才之人的外表蒙蔽了双眼而忽略了德行。从古至今,国家的乱臣贼子,家里的败家逆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国破家亡,家道中落,这样的人多了去了,智瑶只是代表之一而已!所以在齐国治家甄选人才时能够分清轻重、主次、先后,不走入德与才的误区,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译之《资治通鉴》
我们日常不会选择那种无才无德的愚人,这一点大家还是能够做到的,最困难的就是在德与才的取舍和分辨上难于把握。现在君子少了,小人多了。如果我们挑三拣四、吹毛求疵的话,恐怕是招聘不到我们想要的人才了。只要不是特殊的、重要的岗位,也可以适当放宽条件,毕竟有国家法律的约束,有企业制度的规范,对于一般员工大可以放心。但是对于那些一个人说了算的,有决策力,有生杀大权的职位就马虎不得了。避免出现“能力越大,破坏力越强”的局面。
简单举一事实小例。
某老板在公司发展之初,招聘了三位部门经理,能力都非常强。到公司做强做大之后,三位经理联合起来把老板架空,老板地位名存实亡,没有一点决策权。最后实在没辙了,老板冒着公司倒闭的风险解聘了三位强悍无德的经理,公司遭受到了极其严重的影响,这些都是活生生、血淋淋的教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