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20400000003

第3章 剖析问题本身(1)

一、亘古未解的难题

对于人为什么活着或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有两个方向的理解:

其一,一如其他一切存在,人为什么存在?宇宙、地球、月球和各种其他动物、植物等事物为什么存在?如果有上帝,那么上帝为什么存在,或他老人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真正的终极问题,一定不会有人能够拿得出来让众人信服的答案。

其二,把这个问题等同于人为什么不愿意死,而愿意活着?或人类生存最高或终极的追求是什么,即生存追求的核心本质是什么?

自古以来,人类能够探索、并且留下了探索踪迹的,是关于第二个方向上的理解,就是人类生存追求的核心本质究竟是什么,亦即本文的主题——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这个问题是人类社会中的头等重要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本文序言中已阐明,现在学术界的主流观点都认定,人性问题是人学理论的核心,是解决一系列人学问题的基础。有证据表明,人的生存追求决定人性,解决了人的生存追求或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就能顺理成章地解决人性的问题。

下面我们看一个事实报道:2011年4月27日阿根廷《21世纪趋势》周刊网站报道:

“麻省理工学院从纳米比亚蜣螂的习性中吸取灵感,研制出收集雾水和露水的技术。纳米比亚蜣螂生活在非洲西海岸的纳米布沙漠。为了在这种环境中生存,蜣螂用坑坑洼洼的脊背收集雾水和晨露中的水分,然后让水沿着脊背滑到嘴里,获取生存所必需的水分。”

长期生活在非常缺水的环境里的纳米比亚蜣螂,为了满足生存和生活得更好的需求,它们依靠对环境的感知功能和生命体普遍具有的适应环境的本能,逐渐改变机体结构、行为方式以及生活习性,天长日久,才形成这种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这也是所有生命体为了求生存和生存得更好,不得不普遍遵循的规律。

德国人蓝德曼在他的著作《哲学人类学》中写到:“动物为适应环境,只能改变自身结构或进化出新的物种。”

也就是说,一切生命体的机体结构和行为特征以及生活习性,都是由其生存需求与客观环境共同决定的。人也是如此。人由四肢着地进化成两腿直立行走,以及手指进化得益发伶俐和适宜抓握物体,归根到底都是源于更好地满足本身需求。人类的神经系统越进化越复杂完善,智力逐步提高;人的自私性、利他性、善性、恶性以及阶级归属性等的形成,无不是源于满足本身的需求或追求。

如此说来,既然人的生存追求决定了人的机体结构和人性,那么,参透人的需求问题的真谛,就能彻底解决人性问题。相反,不能彻底搞清人的需求的真谛,就无从解决人性问题,则研究其他人学问题就犹如在黑暗中进行远征。西方学术界的现有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

西方人把研究人性的学问称为“人格心理学”。为了研究“人格心理学”,多年来,西方心理学、伦理学和其他有关学科的学者们呕心沥血,形成了包括“特质取向”、“生物学取向”、“现象学取向”等在内的多种“基本取向”,分别从不同的领域、用不同的模式对人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追踪和研究。可是直到现在,仍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追究其深层原因,就是他们的各种“基本取向”或各种研究模式,几乎都没有刻意地首先注重研究人的需求。极少数学者注重研究了人的需求,但终没有能够参透人的需求真谛,即没有能够找到人的需求的核心本质。结果是,如当代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C·范德先生在他所著《人格谜题》一书中所说的:“就探索人性的整体工程,还属于‘不可完成的任务’。”(《人格谜题》一书是中国国家认可的目前大学里人文学科的研究用书。见注(2))。从这一句话里就可以大概了解西方人格心理学界学术研究进展的现状——还看不到能够彻底解决问题的曙光。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学问,人们又都以为人性是人学问题的核心。之所以他们的人格心理学研究的进展还处于没有希望的状态,根据前文所述的道理,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研究人性必须以刻意研究人的需求为前提,并且必须找到人的真正最高或终极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也就是人究竟为什么活着。对于这一观点,本文后面再做较为详细的论述。

第二,在社会实践方面,国家和政党确立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及大政方针;具体制定法律、法规和一切规章制度,都必须首先了解人的需求,就是了解人们都在为什么活着。

不管是资本主义路线还是社会主义路线,不符合国民的需求,最终都是行不通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已经表明,规范人们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甚至于道德、民俗,如果不符合人性或人的需求,那是脱离实际和不可思议的,也必然不容易得到很好的贯彻实行或生命力不会太长久的。性爱幸福,是人的生存追求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假如有一条法律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男女接触,那能行得通吗?例如,中国封建时代曾经推崇这样一种道德规范——“男女授受不亲”(即男女之间传递物品时,授与方与接受方之间不能直接以手递手的方式进行,而是授与方把需要传递的物品放在其他物体之上,然后对方再去取得)。这种道德规范,最终也只落得有其名、无其实的境地。原因是它不符合人的真正需求或追求。

所以,不论国家的大政方针还是日常琐碎的民事管理,不谙人的需求或不明了人是为了什么而活着,那一准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换一句话来说,就是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是事关人类社会规划与发展的头等大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对人民生活的细微观照与管理。

第三,人是社会性很强的动物,必须与别人打交道。一个人不了解别人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在社会交往中他将举步维艰。

我们虽然不能提倡无原则地使用“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和“爱吃什么端什么”那种八面玲珑的待人接物的方式,但是,不管做什么事和对待什么人,尽量了解与自己打交道的对方的真正需求,才是把事情做好或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正道。比如,敌对之间较量常常使用的“古者三十六计”,无不以洞察对方的需求为施用计策的前提,古来就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说。

第四,人的终极需求问题或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同时也是无微不至地影响着每一个人本体生活的方方面面,回避不掉的问题。

比如一般地说,一个人寻找配偶,最终极的是追求与对方相处所得到的幸福感觉。择偶时,就一定要把重点放在考察与了解对象的外表形象与内在素质上面。如果把重点放在追求金钱、地位或其他的眼前利益方面,偏离了最终追求的方向,很可能造成后患、后悔或其他不好的结局。

再如家庭生活,最终需要的是全家人的幸福感觉。如果家庭成员之间没完没了地计较一些小事,忽视了全家人追求幸福的这一大目标,长此以往,不但葬送了全家人的幸福感觉,还可能破坏家庭的稳定。

总之,真正洞察了人的需求,尤其是真正了解了人的最高或终极的需求是什么,就是彻底了解了人究竟为什么活着,就能彻底了解人性、了解社会,就是看破了“红尘”。那将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与他实际的生存质量。

那么,人的最高或终极需求,或人的需求核心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人究竟是为什么而活着呢?

在科学、文化已经相当发达的近一、二百年以来,专家、学者、大师们几经探索,对这个问题有如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首先是对当前人类社会意识影响重大的生存主义或生命主义的主张:人的最高或终极需求就是生存。“现代西方哲学之父”——尼采的老师——叔本华曾说:“人物活动的动机是为生存而努力,但生存确保之后,下一步又该做什么呢?人们并不了解。”

精神较为正常与性格相对温和的存在主义者萨特说:“我记得我外祖父的老年,那是很可悲的。到了85岁他已经不行了,他继续活着,但为什么要活着,这是不清楚的。”

这样看来,生存主义者们对“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并不了解”或“不清楚”。他们只知道强调生存,只知道强调为了当前的生存和享受,可以蔑视一切、打倒一切。可是,我们这里探求的问题是确定了生存之后的目标是什么。

其实,应该说人的最低或最基础的需求是生存。可是,后来的生存主义者们最终没有能够找到“生存之后”,“又该做什么”,却把人的最基础的需求——生存需求扩展成人的最高或终极需求。并且借助“大师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和高超的学术技巧,使得这一主张基本统治了现代世界的主流思想阵地。期间还引伸出了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和与历来的享乐主义相结合的颓废意识。当代社会浮躁风气的形成,除了有急剧提高的社会物质条件之外,生存主义思想意识的流行就是最主要原因。

其次是研究人的需求颇具成就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的,关于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的理论,也是得到了心理学界的普遍认同。

马斯洛先生经过精心研究,把人的千百种需求,提炼、概括成区区五种,并且排列出需求轻重缓急的次序。虽然在研究人的需求的领域里具有一定价值,但是,距离揭示人的需求真谛仍有距离(为什么说马斯洛先生的结论对揭示人的需求真谛仍有距离?本文第三章中将有详细论述)。同时他也违背了西方先哲们的判断:人的终极愿望或生存的最终唯一目的就是幸福,也就是说,人就是为了追求幸福感而活着。

同是美国人,在思想界影响巨大的安·蓝德女士则说:“客观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准则是:正如生命自身就是目的,同样,每一个活着的人自身也是目的……意味着实现自己的幸福是人最高的目标。”细琢磨一下,睿智的、威望极高的蓝德女士在道出自己有所感悟的主张——“实现自己的幸福是人最高的目标”的同时,还不得不指出:“正如生命自身就是目的”,以期不要忤逆当前思想界的主流——生存就是目的的主张。尽管他老人家的主张实际上是与生存主义相左的。

伟大的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一书中用黑体字着重地强调:“我们很容易满足肉体需求,但我们对名誉地位的需求则难以实现,这些愿望促使我们本能地无休止地追求财富。”这一观点与中国伟大的史圣司马迁所见略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斯密先生才写出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因为写出了这样一本惊世骇俗的著作,斯密先生才被誉为“经济学之父”。

我们再看获得过“国际领导力奖”、国际组织心理分析研究学会的创始人、写过30多本书和300多篇科学论文的荷兰人曼弗雷德·凯茨·德·弗里斯先生的精彩说法:“多年来,我作为研究者、老师以及顾问,我做过很多研究,也做过很多演讲,主题涉及人类生命周期、职业生涯发展、领导力、组织变革与个人转变,以及个体与组织压力。我听过很多执行官讲述他们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挣扎。而且,作为心理治疗师、精神分析师、领导力教练以及顾问,我帮助过别人理解他们的生命之旅,尝试充当他们内在和外在旅程的向导。多年以来,我看到幸福话题一次又一次地作为关键话题冒出来。世上所有的人,从高级写字楼的白领,到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都会问:‘我要怎样做才能变得更加幸福?”

这段文字清楚地表明了,有着极丰富的社会经历和社会知识的弗里斯先生,主张人的最高或终极追求就是幸福。但同时,弗里斯先生也与其他西方后来的所有学者一样,不敢与强大的生存主义唱反调。可以说明这一点的是,他又在稍后的行文中补充说:“为什么人们更愿意选择幸福而非不幸福,即使他们生活艰难?从根本上说,这也许是(文下横线是笔者所加)种生存机制。如果我们这个物种要生存下去,就要避免消极情绪引起的退缩和冷漠。”

这分明是,说出了自己的由衷看法,还不得不去安慰一下生存主义者们——追求幸福也许就是为了生存下去。这样就回归到了生存才是人的第一需求。之所以弗里斯先生如此做,一方面是因为生存主义思想意识毕竟还是当前人类的思想界的主宰;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他对自己的主张没有十足的信心来坚持。

美国著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则说:“大多数人的所作所为,以及对逆境的忍受,背后秘而不宣的动机其实都是为了获取幸福、保有幸福、找回幸福。”

在哈佛大学讲了25年以上心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阿曼德·尼科利先生,在他的《终极之问》一书中说:“生命中最令人渴望,却又最复杂、最难以捉摸的,莫过于快乐了。”

“最令人渴望”,标示着“快乐”就是人的最高需求;“最复杂、最难以捉摸”,标示着对“快乐”这种幸福感的真谛是什么,还是一头雾水。也就是在哈佛大学讲了25年以上的心理学和人生哲学的尼科利先生,对于幸福的真意还属于“黑箱问题”或至少是“灰箱问题”。可是我们再一细想,“快乐”究竟是何等面目没有认识清楚,对“快乐”的追求不带有盲目性吗?尼科利先生的观点还可以自认为是坚定可信的吗?

俄罗斯伟大作家托尔斯泰不止一次地表白:“人生就是追求幸福。”

我国知名学者朱光潜先生也说过这样的话:“哲学家都承认:人生最高目的是幸福。”

日本著名教育家、佛教思想家池田大作也说:“什么是人生的完成呢?归根结底是在于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完成,在于建立今世乃至永恒人的幸福。”

池田大作还在他的一本《我的人生》中说:

“在佛法中,信仰的目的是‘一生成佛’,这和意味着永不毁灭的‘幸福’是一脉相通的……”

“人生的目的就是确立绝对的幸福”。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最优秀的学生,是精通逻辑学、政治学、诗学等各种学问的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讲义,由其子尼古玛古斯编纂起来的《尼古玛斯古斯伦理学》,被认为是世界上伦理学学科中第一部系统的著作。其中关于“幸福的实象”一节,含有许多发人深省的丰富内容。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指出:“学问或行为的目的是最高善,即‘人的善’(包括其他各种目的在内的终极的善)而这不外是幸福的实现……”2300多年前,百科全书式的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确实有这种观点:人的最高追求目标就是幸福。他还曾经这样说过:

“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为人生最高目标。健康、美貌、金钱、权力,无非也是因人们以为有这些就能得幸福。”

中国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句道出了对人活着的终极追求有所感悟的话:“耳不乐声,目不乐色,口不甘味,与死无择。”就是说,如果得不到好听、好看、好滋味等好感觉来享受,那就是与死去没有区别了。道出了人活着的意义或实质目标唯有追求好的感觉。

同类推荐
  •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是罗智先生时隔三年推出的最新心学研究著作,这既是他对多年潜心研习心学的全面总结,也是他对心学研究作品创作的一次创新。这是国内第一部以笔记的方式解读王阳明心学智慧的著作。罗智先生把阳明心学和王阳明的一生融合在了一起,传记+心学的解析,使得全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都较高。罗智先生总结了以往作品的成功经验,采用全新的形式创作本书,全书内容轻松易读、见解独到,囊括了《传习录》的全书精华,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文艺性,都较以往更上一层,是难得的阳明心学上佳之作。
  • 哈佛逻辑课

    哈佛逻辑课

    逻辑与人类理性思维的关系犹如空气与生命,我们绝不会因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而否定它对于生命的意义。人类与生俱来的逻辑思维能力,正是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具有超常逻辑思维能力的人,走到哪里者是卓尔不群的。请让我们跟随大学的教授和学子们,一同走进哈佛的逻辑思维世界。在领略哈佛风采的同时,带你走进一个与众不同的精彩人生。
  • 蔡元培卷(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

    蔡元培卷(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

    本书所遴选的是六位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现代美学家,其中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者和中国现代美学、文艺学的拓荒者,他们引进西方学术思想资源,努力与中国国情结合,筚路蓝缕,拉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学的帷幕;而宗白华、朱光潜、丰子恺则是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艺学的推进者、建设者和实践者,他们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播撒和培育现代美学和文艺学的种子,立下汗马功劳。“文丛”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合流时这几位美学大家所做出的探索与努力,对此次基础文献的整理,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找到了根与源,展现了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初创与发轫期的面貌。
  •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 周易与人生

    周易与人生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易经》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立经学博士,《周易》被奉为经书。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它一直稳居封建时代主流学术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热门推荐
  • 松源崇嶽禅师语录

    松源崇嶽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桃花朵朵笑良缘

    桃花朵朵笑良缘

    貌美王爷入坑成“肥肉”,招来不靠谱公主脱衣扒裤!为还邻居半块猪堂堂公主殿下被逼得落草成寇,好不容易捕到美男一枚,谁知却惹来祸害不断……前有阴险太子虎视眈眈要她命,后有腹黑二皇子含情脉脉求包养!果然是一进侯门深似海,宫斗争宠五内焚!亡国公主悲催擒夫记,囧萌笑闹宫廷路,敢萌,敢坑,敢扑倒!看你走不走得了!
  • 凤涟寒漪:王爷不讨喜

    凤涟寒漪:王爷不讨喜

    呆萌呆萌的一穿,傻眼了渣爹从善,庶姐毒骂,姨娘算计——暴走反抗,巧交两同穿知己==被出卖了,还帮两二货拐了两煞笔夫君何处冒出一腹黑货“汐儿。为夫痛痛,给为夫揉揉吧。”——白眼投降从此,世上多了三对奇葩夫妇........【蠢萌蠢萌的落夕女配求收藏求包养】
  • 萌学园之奈亚眼泪

    萌学园之奈亚眼泪

    继暗黑族,吸血族大王,暗黑大帝,阴森女王,复活之战后,萌学园危机又起,奈亚公主图腾消失,五星信任危机,不明黑衣少年袭击,萌骑士们能否冲破枷锁,战胜邪恶,奈亚公主是否会再次出现,拯救萌学园,“她”便是答案……
  • 校花的至尊高手

    校花的至尊高手

    【免费热门】强势崛起,纵横都市。当一个普通学生获得传承,拥有强大力量,随着而来的是校花、清纯学妹、高冷总裁,都争相投怀送抱,楚巡就怀抱美人身,热血高歌,一路肆意嚣张,独上巅峰之座。
  • 穿越异世:弑天废材六小姐

    穿越异世:弑天废材六小姐

    当她再次睁开深邃的眸子,却发现身首异处,事实告诉她,离穿越了,穿越到一个废材身上,并被自己的亲姐妹陷害,嫁给了“白痴”王爷,离的命运就此改变……
  • 邪魅校草很钟情

    邪魅校草很钟情

    【免费】“陌上言给你写了一封情书!”“字这么难看。”“陌上言给你送了一盒巧克力!”“我不喜欢吃巧克力。”“陌上言为你在操场上铺了1314朵玫瑰!”“我喜欢蔷薇花。”陌上言彻底失去耐心。“我不打算追你了。”他轻描淡写道。“是吗?那谢谢了。”她莞尔一笑道。听到她的谢谢,他却邪肆一笑,高调宣布:“从现在起,你,易溪锦,是我陌上言的独家专宠!”
  •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洋务运动》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简明而不失其要地说明了洋务运动的来龙去脉。全书充满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人细节,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给人很强的现场感。
  • 奉天令徒

    奉天令徒

    顺天者悲,逆天者死。方有为原为奉天令徒,一路修炼顺风顺水,可他却走上了一条逆天道路,各种凶险便接踵而来......
  • 圣脉

    圣脉

    七界之争,洪荒大劫。八荒世界,无垠宇宙。脉通太古,平定七界;举世皆敌,圣道难成;圣脉化源,无敌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