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有一个隐士叫侯嬴,七十岁了,家里贫穷,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听说有这样一个人,便命人前去问候,还想送他丰厚的财物,他却不肯接受,说:“我修养自己的道德,纯洁自己的品行,已经几十年了,终究不能因为看守城门生活贫困的缘故,就接受公子的财物。”于是,公子就摆酒大宴宾客。宾客们坐好了,公子就带着车马随从,空出车上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侯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径直上了车,坐在上位,毫不谦让,想用这种举动来观察公子的反应。公子手执马缰绳,态度更加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一个朋友在肉市里,希望能委屈您的车马,我去拜访他。”公子带着车马随从来到了肉市。侯生下了车会见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态度傲慢,旁若无人,故意地很长时间站在那儿和朋友谈话。却暗中观察公子的态度,公子脸色更加温和平静。就在这时,魏国的文武官员、魏王的同宗贵族、其他宾坐满了厅堂,就等公子开宴了;市场上,人们都看着公子手执缰绳,站在那里等侯生,随从人都偷偷地骂侯生。侯生看公子脸色始终不变,就告别了朋友上了车。到了公子家里,公子请侯生坐在上座,并他向宾客们一一作了介绍,宾客们都很惊讶。酒兴正浓的时候,公子站起身,来到侯生面前,给他敬酒。侯生就对公子说,“今天我难为公子也足够了。我侯嬴只是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却委屈车马,亲自去迎接我。在大庭广众之中,我不应再去访问朋友,公子却特意随我去访了他。然而,我是想要成就公子美好的名声,故意使公子的车马随从长久地站在市上。我去拜访朋友,以此来观察公子的态度表情,公子却更加恭敬了。这样,市上的人就认为侯嬴是小人,而认为公子是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尊敬士人。”于是,酒宴结束了,侯生就成了上等宾客。
侯生对公子说:“我访问的屠夫朱亥,这个人是个贤能的人,世上没有人了解他,所以他才被埋没在屠夫之中了。”公子多次去拜访他,朱亥故意不回拜。公子为此感到奇怪。
魏安鳌二十年,秦昭王打败了驻守在长平的赵国军队,接着又进兵围攻赵的都城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她多次给魏王和公子写信,向魏王请求救助。魏王就派大将晋鄙率领十万军队援救赵国。秦王派使臣告诉魏王说,“我攻打赵国,很快就要打下来了;诸侯之中敢于救赵国的,我打下赵国以后,一定派兵先攻打它!”魏王害怕了,派人命晋鄙停止进军,叫军队驻扎在邺地,名义上是救赵国,实际上是左右不定,来观察事态的发展。平原君的使者穿戴着礼服礼帽,坐着车,接连不断地到魏国来,平原君责备公子说:“赵胜我自愿地依附公子并结为婚姻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品德高尚、讲义气,是能够解脱别人困难的。现在邯郸城眼看要投降秦国了,可是魏国的救兵还不到,那么公子急人困的精神又表现在哪里呢?况且,公子即使轻视我,抛弃我不管,让我投降秦国,难道不怜惜你的姐姐吗?”公子为此很担忧,多次请求魏王出兵救赵,宾客中善于辞令的人也用尽方法劝魏王出兵,魏王害怕秦国,最终也没有听从公子的劝说。
公子自己估计最终也不会从魏王那里得到帮助,决计自己不能单独活下去而让赵国灭亡。于是就约请了一些门客,准备了一百多辆战车,要带着这些门客去同秦军拼命,和赵国共存亡。行军路过大梁的夷门,见到侯生,公子把要去同秦军拼命的原委都告诉了侯生,告别之后就出发了。侯生说,“公子好好努力吧!老臣我不能跟您去了。”公子走出去几里地了,心中不痛快,想:“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完备的了,天下没有谁不知道;现在,我将要战死,可侯生连一句半句送别的话都没有,难道是我有什么过失吗?”于是,又带着车马返回来问侯生。侯生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接着又说:“公子喜爱士人,名声传遍天下,今天您遇到了困难,没有别的方法,而要同秦军拼命,这样做就如同把肉扔给饥饿的老虎一样,会有什么效果呢?如果是这样,还要门客干什么呢?然而,公子待我恩情深重,公子要走了,我都不送行,因此我知道您一定会责怪我而返回来。”公子又拜了拜,就问侯生怎么办,侯生叫旁边的人避开,悄悄地跟公子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如姬最受魏王宠爱,经常出入魏王的卧室,有办法偷到兵符。我听说如姬的父亲是被人杀害的,如姬出钱悬赏三年,从魏王以下,想找人为父亲报仇,却没有找到。后来,如姬跟公子哭诉这件事,是公子派了门客斩下她仇人的头,敬献给如姬。如姬愿意为公子去死,做什么也不会拒绝,只是总没有机会。公子如果请如姬帮助,她一定答应,您就能得到兵符,夺过晋鄙的军队,有了军队,北边救了赵国,西边打退秦国,这真是当年五霸一样的功业呀。”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请如姬帮忙,如姬果然偷到了兵符交给公子。
公子要出发了,侯生说:“将领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可以不接受,这样对国家有好处。公子即使合上了兵符,可是晋鄙却不把兵权交给公子,又要请示魏王,事情就一定很危险了。我的朋友屠户朱亥可以跟您一起去。这个人是个力气很大的人。晋鄙听从了,很好;如果不听从,就让朱亥杀死他。”这时,公子哭了。侯生说:“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呢?”公子说:“晋鄙是极有威势的老将,这次前去,恐怕他不听从,必定会杀死他,因此才难过的哭了,怎么是怕死呢?”于是去请朱亥。朱亥笑着说:“我只不过是街市上一个宰杀牲畜的屠夫,公子却多次亲自来慰问我,我不答谢的原因,是我认为这是小的礼节,没有什么用处。如今公子遇到困难,这正是我出力为您效命的时候呀。”于是和公子一同前去。公子去告别侯生,侯生说:“我本应当跟随您去,但因年老不能前往,请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在您到晋鄙军营那天,(我)面向北方自杀而死,以此来为您送行。”公子于是出发了。
到了邺地,公子假借魏王的命令要代替晋鄙。晋鄙合上了兵符,却怀疑这件事,举着手,看着公子说:“现在我拥有十万大军,驻扎在国境,这是国家的重任。现在你单车匹马来接替我,这是怎么回事?”打算不听从命令,朱亥拿出袖中藏着的四十斤重的大铁锤,一锤打死了晋鄙。
公子于是统率了晋鄙的军队。公子整顿了军队,下命令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家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兄长回家去。独生子没有兄弟的,回家去奉养父母。”这样,公子得到了精选出来的八万人,进兵攻打秦军,秦军解围撤走了,于是解救了邯郸城,保存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邯郸城外迎接公子,平原君还背着箭筒和弓箭,为公子在前面引路。赵王拜了两拜说:“自古以来贤能的人,没有比得上公子的了!”在这时,平原君不敢把自己和信陵君相比。公子和侯生告别之后,来到晋鄙军营时候,侯生果然面向北方自杀而死。
赏读
信陵君无忌为历史上著名人物,可以入传的材料浩如烟海,加之司马迁幕其品节,曾亲往大梁考察其事迹,因此,此传即使写成洋洋大观之巨著,亦委实不难。然而,作者惜墨如金,仅用些许笔墨,便使人物神情毕肖,栩栩如生。可见作者著史之匠心。本处选文更是作者匠心之显现。它以窃符救赵事件为中心,刻划信陵君礼贤下士的气度和候生、朱亥“为知己者死”的品行。
唐彪《读书作文谱》曾引毛稚黄的话说:”又或略其巨,详其细,琐琐而不厌;恒情熟径,我其舍之。斯神化之境矣。”唐彪认为这是“古文之别境,不可不知。”《魏公子列传》虽写救赵大事,却每每津津乐道那些琐细之事。略巨而详细,以小而见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司马迁是剪裁的行家,他苦心经营,去芜存精,使作品详略有致,疏密相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其间有不少值得继承的宝贵经验。
货殖列传序——《史记》
题解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论语·先进篇》曰:“赐(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货殖”一词便源于此,意为靠贸易以生财求利。本文主要论述货殖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原文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穀、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碡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家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盪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译文
《老子》说:“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就是邻近的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吠之声互相听得见,人民各自以自己的食物为甘美,各自以自己的服装为美丽,各自安于自己的习俗,各自喜爱自己的行业,如此到老死,也不相往来。”如果一定要按这种办法来治理国家,就会堵塞百姓的耳目,那就几乎没法行得通了。
太史公说:“神农以前的情况,我不了解。至于《诗经》、《尚书》上面则说自虞、夏以来,人们的耳目却想尽量满足对于音乐和美色的喜好,口腹都想尽量享受肉类的美味,身体安于逸乐,而心里则夸耀权势和才能的虚荣,这种习俗浸渍民心已经很久了。即或是用老子微妙的言论挨家挨户去劝说,也终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照原样去发展,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制定规章。让他们规规矩矩地遵守;最下策是与民争利。
太行山以西盛产木材、竹子、树、野麻、旄尾、玉石;太行山以东多有鱼、盐、漆、丝、音乐和美女;长江以南出产楠木、梓木、姜、桂、金、锡、铅矿石、朱砂、犀牛、瑇瑁、珠玑、象牙、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多产马、牛、羊、毡裘、筋角;山上出产铜、铁,产地往往不出千里,有如棋子那样密布:这是各地产品的大致分布情况。这些都是中原人民所喜好的,日常生活中穿着、饮食、奉生、送死所必要的物品。因此要依靠农民(种地)才能有吃的,依靠手工工匠才能(制成)成品,依靠商贾才能有货物流通。这难道有政治教令征发人民使他们约期集会吗?人们各自从事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各自尽自己能尽之力,以此获取自己所想得到的东西。所以,此处物贱,就找贵的地方去卖;此处物贵,就找贱的地方去买。各行各业的人都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和行业,这样就象水往低处流、日夜无休止一样。人们不用谁来召集,自己就会聚在一起,不用谁下令百姓就会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符合道理,而且是自然发展的证明吗?
《周书》说:“农夫不耕作就缺乏食物,工匠不做工就缺乏百事,商人不经商就缺乏食物、百事和财钱,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缺乏财物。”财钱缺乏就不能开发山泽资源了。这四样,都是百姓衣食的本源。本源大就富饶,本源小就会贫乏。对上来说国家富足,对下来说自家富足。贫富全凭自己,没有人抢夺也没有人施与,但机巧的人就有富余,笨拙的人就有所不足。所以姜尚封于营丘,封在不适于耕种的盐碱地,百姓较少,于是姜尚鼓励那里的人从事手工纺织一类的活儿,人们做得极其精巧,又发展鱼盐贸易,不久四方的人和物都归附于他,大家带着包,赶着车来贩运东西。所以齐国领导天下,东海和泰山之间的诸侯国都整理衣袖,前来朝拜。后来齐国中衰,管仲重整姜尚的政策,设立掌管钱币的官府,于是齐桓公得以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而管仲曾筑三归台,位居“陪臣”,却比诸侯之君还富足,因此,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威王、宣王时期。
所以管子说:“粮库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富足了百姓才懂得荣辱。”礼节生于富有而废于贫穷。因此君子富足,就能施行他的德性;小人富足,就能适当地用自己的劳力。水深则鱼儿在那里生长,山林深则野兽到那里去,人富足了仁义才会依附于他身上。有钱的人得势就越发显贵,失势时连作客都无处可去,因势而不快乐的情形。在夷狄则更为厉害。俗语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犯法受刑,死于街市。”这不是一句空话呀。所以说:“天下热热闹闹,都是为利而来;天下纷纷乱乱,都是为利而往。”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家之君,尚且还担心贫穷,何况是普通平民,编入户册的百姓呢?
赏读
本文论述了为积累财富而努力发展生产和贸易,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巩固国家统治的作用,并指出不断发展生产和贸易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司马迁很早就注意到社会的经济生活,认识到发展生产和积累财富的重要意义,这是很可贵的,值得充分肯定。不过,文中把人分成“君子”和“小人”,是依照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标准来划分的,“人富而仁义附”的观点,过分强调了财富对人的品德形成的作用,而忽视了思想教育的作用。
陈涉世家(节选)——《史记》
题解
见《史记》。秦朝末年,广大农民不堪暴政,陈胜(字涉)、吴广首先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义军得到各地民众热烈响应和支持,力量迅速扩大,给秦王朝以沉重打击。此文详细而系统地记述了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局。作者肯定陈胜在推翻秦朝政权中的巨大作用。故陈胜虽仅称王六月,作者亦将其列为“世家”。
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