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洛克菲勒这个巨富是一个“小气鬼”,对孩子零用钱卡得很紧很死。他规定,孩子七八岁时每周三十美分,十一二岁每周一美元,十二岁以上每周两美元,每周发放一次。他还发给孩子每人一个账本,让他们记清每笔钱支出的用途,领钱时交给他审查。如果账钱清楚,用途得当,下周递增五美分,否则就递减。他还鼓励孩子做家务并给予奖励,如逮一百只苍蝇奖十美分,抓一只耗子奖五美分等,并对背柴、垛柴、拔草、擦皮鞋都明确提出奖励额度,从小着眼于培养孩子的节俭习惯。在十九世纪,洛克菲勒成功地成为美国最有钱的人,他在相当长的时间垄断了美国石油生产的四分之三。
台湾企业家王永庆可算是个世界级的巨富了,可就是这个巨富,却在花销上特别“小气”。他牢记中国的俗语“富不过三代”,严格控制子女乱花钱,当发现孩子的母亲、祖母心痛孩子手头拮据偶尔送钱给孩子时,王永庆毅然将孩子送往国外,以使孩子脱离开家人的庇护。王永庆不仅这样教育孩子,他自己在生活中也是能省的绝不浪费。
有一次,他发现他用的牙签是一头尖的,另外一头刻花比较贵,而市场上两头尖的牙签比较便宜,便告诉秘书:“以后买两头尖的牙签,可以两边使用,又便宜。”他喝奶精,往往将小铝箔奶精盒中残留的奶精用一匙咖啡洗净后再倒入咖啡杯中食用掉,可谓不弃一丝一滴。靠“小气”王永庆获得了生意上的成功,靠“小气”思想的熏陶,他的爱女凭一张文凭,一把刮胡刀,在外独闯天下,同丈夫简明仁用两万五千美元积蓄在台湾创立了大众电脑公司,成了一家年营业额高达三四十亿元企业的总经理。
尼古拉斯·范·霍高斯瑞德,这位企业界大亨拥有的财富为4亿英镑,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一流吝啬鬼。2001年,有人发现这个富豪在自家厨房内烘烤已经用过的袋泡茶,保存起来等着下次再用。
英国女王,个人财富为25亿英镑,但是女王还是巴不得把每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她让工作人员织补防尘长外衣,把有破损的床单两张拼成一张用,而报纸都是撕碎后作为马的草垫,王宫内的一切包装她都要找个方法再利用。
沃伦·巴菲特,这位美国企业家是世界上最为富有的人之一,光银行存款就有2 300万英镑,但是他与妻子还是住在40年前以16 000英镑购置的陋室中。
洛·史都华,这位以沙哑歌喉屹立于欧美歌坛30年不倒的歌坛顶级人物,财富总数为7 000万英镑,但是有一次在一家高档的拉美饭店进餐离开后,他发现其中一瓶矿泉水并不是自己消费的,于是不惜绕行20里,从自己贝弗利山庄的豪宅中开车折回去硬是要回那区区4英镑才罢休。
日本人的“小气”
日本大企业给员工的要求是用不着的电灯一定立刻关掉,无论是写便条还是随便记什么东西,必须尽量用旧纸,电脑用过的纸也必须整理订好再用。丰田公司则有个小气的招数叫“算好再做”。例如开会,在开会前要估算与会者每一秒钟价值多少,算出这次会议的“成本”,然后告诫与会者必须节约时间。在接待来客中,丰田公司一般不安排隆重的宴会招待,也不派专车接送,因为他们算过,用公车要用司机,要交各种税,要买汽油,买保险,搞维修……这些开支倒不如“打的”或乘地铁更合算。
生活中,大部分员工自带午饭上班,而学生们郊游也带盒饭。另外,政府办公楼也非常穷酸,拥挤不堪。
美国人的“小气”
普通美国人花钱很少大手大脚。这一点从美国人的购物习惯上也能看出来。
平常,美国的大商场里总是冷冷清清,但打折的时候可就不一样了。每年感恩节的第二天是美国最著名的商场打折日,许多商品都打5折。到那天,等了很久的美国人会倾巢而出,所有商场都是人头攒动。有人为了抢到便宜货,甚至早晨5点就起床出发了。美国人不仅热衷于在打折时购物,他们还酷爱优惠券。购物用的优惠券分两种,一种是在商品原价基础上便宜10%~20%,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另一种是可以直接代替美元使用的优惠券,上面标着10美元、20美元不等,只要你购物超过一定数额,就可以直接用。不过这种优惠券一般只能在打折期间用,而且常常是只有“早起的鸟儿(Early bird)”才能使。除此之外,美国人平时逛商场,大多数是只看不买,但每个人心里都在默记着自己已经看中的东西,然后静等打折期的到来。
在美国,修汽车的人工费非常贵,一小时就要几十美元。为了省钱,许多美国男士自学汽车的结构常识,掌握了不少简单的修车技术,如补轮胎、换一些小零件等。
先生们学修车,太太们也不闲着。由于去餐馆吃饭比较贵,一顿饭一个人至少要花上十几美元,所以绝大多数美国太太都有一手好厨艺。
德国人的“小气”
一则笑话说:当在路上拾到一欧元后,法国人买一枝玫瑰送给情人,意大利人买了一块巧克力自己享受,只有德国人赶忙把它存到银行里去。可见德国人的“小气”。
在德国,朋友间请客吃饭非常随和实际,如外出旅游、参加联欢会者都会自觉地准备一份食品,或带瓶酒,或带些罐头,或带些其他食品。餐后,如有多余汉堡包,便会用纸包好带回家。男女朋友请吃饭,若非明确是邀请,便各自分别付款。
在吃的方面,德国人视浪费食物为“暴殄天物”。奔驰汽车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公司,一次在斯图加特发布年度报告,请了一些记者参加。招待会菜谱为每人一小碗汤,一盘蔬菜色拉,主菜为一块肉和土豆,来客基本上能吃光,有的客人还用面包蘸着盘内汤汁吃下。德国家庭正式请客,基本上也是如此。
一次,一些来自中国的游客,在德国旅游期间到餐馆用餐时,依然像国内那样点了一大桌子菜,最后许多菜没怎么吃就结账走人。没想到在旁边的几名德国老太太看不下去了,她们出面指责这些中国人的奢侈行为,但那些中国的“大款”们却认为自己出了钱,怎么消费是自己的事情,用不着旁人多管闲事。双方争吵之下,德国老太太们勃然大怒,并马上报了警。在德国还真有这样的经济警察,结果警察对中国的“豪客”们进行了罚款处理。
为自己的将来投资
诺亚并不是已经在下大雨的时候,才开始建造方舟的。
——巴菲特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精力最充沛的时期,也是人生财富的重要积累期。当然,压力也接踵而来。上大学、考研、出国留学、结婚、买车买房……因此,一个懂得为自己将来投资的人,他将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几位年轻人从农村来到城市,进入一家印刷厂工作。其中一位年轻人第一天就到一家银行开了一个户头,养成了每月存款400元的习惯。5年后,他工作的印刷厂资金周转出现严重困难,面临立刻倒闭的危险。这个年轻人此时户头上正好有两万元的存款,他立刻取出钱来拯救这家印刷厂,也因此获得了印刷厂2/3的股份。
年轻人入股后,同时也对印刷厂的管理进行了大胆改革。他采取了严密的节约制度,协助这家工厂付清了所有债务,从而走出破产的风险。在他的努力下,这家印刷厂起死回生,生意一天天好起来,最后发展为一家大型的印刷公司。现在,这位年轻人凭借他在公司的股份,一周分到的红利,就比以前自己投入的2 000元股金还多。
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年轻人的成功,是由每周存几元钱而引起的。实际上,有了一定的储蓄,就多了一定的机会,当机会来临时,就有一定的资金来做铺路石引导你成功。
假定一位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从现在开始,每年从薪水中定期存下14 000元,并且都投资到股票或房地产,因而获得平均每年20%的投资回报率,那么40年后,他能累积多少财富呢?答案会令人大吃一惊,以财务学和投资学的公式计算出来的正确答案是:1亿零281万!看起来是一个天文数字。当然它的实现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即要保证平均每年20%的投资回报率。但它至少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投资才可能致富。
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投资的最低资本的均等机会。要改善自己未来的财务状况,首要之务就是立即展开投资的行动。
学会理财投资的人,就像拥有一部钞票复印机。通常贫穷人家对于富人之所以能够致富,负面的想法是认为他们运气好或从事不正当的行业,较正面的想法会认为他们更努力或克勤克俭。但这些人万万没有想到,真正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理财习惯不同,理财方式造成了贫富差距。
小余刚进单位的时候每月只有1 000元的实习补贴,可那时还多少有点结余,现在收入高了三倍,反而成了“月光一族”。
经过反思,小余琢磨出了自己没钱的原因:并非收入少所致,根源是个人的理财、消费观念有偏差,以及没有掌握一些必备的理财技巧。可以肯定,她的花销缺乏条理性和计划性,花钱虽然不是“大手大脚”,但也算不上“精打细算”。例如,她和朋友经常等到晚上8点吃打折的洋快餐,看上去似乎很“节俭”,但洋快餐即使打到一折,也没有自己做的饭便宜呀!买衣服可能没买名牌,但买衣服的次数多。这样还不如按“少而精”的原则适当购买经典款式、能体现个人风格的较高档服装,从而延长淘汰周期,达到省钱目的。类似的花钱误区还可以找出很多。
小余找到了自己的理财误区,就为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月必须存上1 500元。小余准备考研究生,因此准备攒够自己的学费。
不久,小余的储蓄计划就初见成效。
生活中,青少年如何聚沙成塔,为自己的未来累积一份可观的财富呢?
1学习理财
利用业余的时间学习理财的知识,多听听别人的建议或是上网、看电视,都可以从中了解相关的技巧,再归纳成为自己的理财观。
2建立目标
做什么事都要有目标,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而理财也可以为自己设定目标,在花钱时才会有所顾虑。
3开始储蓄
每月薪水中的一部分固定存入银行,或是做其他的投资,之后绝不用那笔资产,若干年后即可成为可观的财富。
4备用应急款
意外的产生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所以须为临时需要做好打算,才不会手忙脚乱或动用定存而损失利息。
5勇于投资
大胆尝试高利率的投资渠道,如债券、保险、基金、外汇、股票、期货、房产、金银、收藏等,不要认为麻烦而避之,要有冒险精神和判断力,再加上有效的投资方案,可在短期内增加更多的财富。
6开源节流
开源从节流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做起,不但是节俭,更有环保的美德,财富才能达到积沙成塔的效果。
7精明消费
适合别人的不见得适合自己,对于精明消费也因不同的收入、生活方式或价值观有所差异,所以,要慎选所需而不要一味跟着流行走。
8拓宽财路
打工或做一份兼职,磨炼自己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增加更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