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34700000010

第10章 《西口在望》解说词(5)

如今的老牛湾已经成为一个让游人们流连忘返的地方,而这种情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本书中,它还只是一个梦想。在《西口大逃荒》这本书中,当年只有20多岁的魏永富这样说道:“老牛湾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条是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一条是发展旅游。”20多年后的今天,老牛湾渐密渐浓的绿色和日益兴旺的旅游业,已经使当年魏永富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年近50岁的魏永富感概自己是幸运的一代人。

现在,老牛湾人除了耕种土地之外,更多的是参与到日渐兴隆的旅游产业中来。虽然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和商业运作,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步入正轨的事,但村子里因为旅游而带来的变化却是实实在在。

采访:山西省偏关县老牛湾村村支书魏永富

[同期]

魏永富:“他这儿养鱼,还有虾,他还有汽艇、有船、都有呢。”

记者:“他已经脱离种地这摊事儿了,没有这些了?”

魏永富:“是!”

记者:“搞旅游这块了?”

魏永富:“是,对上一天六千元的收入呢。”

记者:“一天多少钱?”

魏永富:“六七千。”

采访:山西省偏关县老牛湾村村民吕治国

[同期]

记者:“就是养鱼养虾还有汽艇?”

吕治国:“对,再就是村里面的农家乐,游客来了有吃有住,再一个是在河上玩儿。”

记者:“就等于旅游的这一套你这基本上全有?”

吕治国:“对!”

记者:“那领我们看看你养的鱼吧?”

吕治国:“行,这边。在老牛湾最多能住的农家乐,我那能住50来个人,一般没这个规模。”

记者:“这两个鱼箱,你一年的供应就都有了”?

吕治国:“对,一年基本上就差不多了,再量大各方面价格呀什么就都上不去,质量也上不去,看这个鱼是黄的么。”

记者:“这是啥鱼,草鱼?”

吕治国:“鲤鱼。”

记者:“现在是不是感觉这个日子越过越好了?”

吕治国:“对,对,对,现在还行,我希望以后比这还行。”

记者:“那肯定的呀,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

吕治国:“对!”

解说:今天,祖祖辈辈与黄河水为邻的老牛湾人,终于可以波澜不惊地享受这条河的恩泽了。过去,数不清的货船和走西口的人就是在这里,就在扳船汉们震山的号子中,同惊涛骇浪生死相搏。如今,他们的后人们仍然在这里,却从容地安享着黄河的温存和黄河的馈赠。

采访:山西省偏关县老牛湾村村支书魏永富

[同期]

魏永富:“你品尝品尝”

记者:“虾米啊!”

采访:山西省偏关县老牛湾村养殖户张满山

[同期]

张满山:“全是熟的,能吃。”

记者:“这就是这边河里养的虾啊?”

张满山:“嗯,不是,野生的。”

记者:“野生的呀,我听支书说你不是这儿的人呀?”

张满山:“不是。”

记者:“那怎么跑到这边来干这个?”

张满山:“地方好。”

记者:“你是什么地方人?”

张满山:“关河口。”

记者:“也是咱们偏关县?”

张满山:“对。”

记者:“在这儿开厂开了几年了?”

张满山:“去年过来的。”

记者:“这些东西主要往哪供应?”

张满山:“大部分是超市里边。”

解说:祖辈上跑船,自己也跑了半辈子河路的老张,如今终于安定了下来,虽然不再四处漂泊,但他依然离不开打了几十年交道的黄河水。

采访:山西省偏关县老牛湾村养殖户张满山

[同期]

张满山:“我十六岁上跟上拉船,就从这里过包头拉,往上头走个七八天。”

记者:“拉船干什么?运货呀?”

张满山:“运货。”

记者:“那干了多长时间?”

张满山:“我一直就干这,自从有了车,车方便了以后,船用处不大了,过去走西口,渡口渡口,永远只能度个口。”

记者:“渡口渡口永远只能度个口……”

张满山:“噢,是就能糊个口。”

记者:“现在你的家安在什么地方?”

张满山:“那就是我的家!”

记者:“这就是?”

张满山:“噢!”

记者:“你一家人都过来了还是……”

张满山:“都过来了,今年我媳妇他们过来了,孩子们都上学了。”

记者:“那你是打算长期在这个老牛湾村待下去呢,还是想干几年就离开?”

张满山:“我想往下待呢,想办法把户口弄过来,再修上些窑洞住下。”

记者:“就要在这个村里落户?”

张满山:“落户!”

记者:“长年跑船而且又识水性,是不是和黄河水的感情和我们比起来,就不大一样了?”

张满山:“有了水我就有饭吃,有了水就有了鱼了,有了鱼我就能卖钱,能过日子。这个水呀对我们来说,黄河水呀,比这个娶老婆都重要,没老婆行,不能没有黄河水。”

解说:也许正是人与水这种难以割舍的感情,老张虽然已经不再跑船了,但那条跟随了他21年的老船,仍然是他的形影不离的伙伴。

采访:山西省偏关县老牛湾村养殖户张满山

[同期]

记者:“就这条铁船?”

张满山:“对,就这条铁船。”

记者:“这是你自己的呀?”

张满山:“噢!”

记者:“这是不是你自己的第一条船呀?”

张满山:“这个不是第一条,我当时还有小的。这个能载20吨,铁船反正也不能用了,卖废铁也舍不得。”

记者:“那就是你20多岁这条船就跟着你了?”

张满山:“噢,自己造的。”

记者:“你自己做的?”

张满山:“嗯!”

记者:“你还会造船呀?”

张满山:“这船全是我自己造的,我这人走在哪儿,船就在哪儿……”

记者:“一直跟着你?”

张满山:“噢,这四条船,我走在哪儿跟我在哪儿。”

记者:“他们都说山西没水,可我感觉你这四十多年起码是一直和水和船打交道?”

张满山:“对!”

记者:“每天看见水心里面也挺开阔的是吧?”

张满山:“现在水降了,心里边不太好受,什么时候水库满满的,一出来清清的才好看呢。”

歌曲:

冰河上走了那个冻河上那个回,春去那个冬回眊呀么眊妹妹;

喜鹊鹊那捎话墙呀么墙头上飞,跑口外的哥呀哥往呀么往家归。

字幕: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老牛湾村

解说:我们离开的那一天,魏永福早早就起来了,因为今天他要到河对岸的村子走一趟,原因是自己的一个亲舅舅去世了,要去祭奠。虽然那个一眼了见的村子仅隔着一条黄河,但魏永福风趣地说他要出趟省,因为河对面的那个村隶属于内蒙古的清水河县,名字也叫老牛湾。

走西口的年代渐渐离我们远去了,但正如今天隔黄河相望的两个老牛湾村一样,走西口牵着的是口里口外割扯不断的亲情,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且会像黄河一样源远流长。

(第五集)秋熟水泉

一个小小的堡子,据说曾经有十座戏台,而其中一座竟然有康熙的亲笔题匾,这就是曾盛极一时的水泉堡。自明朝开始,到清朝大规模的走西口风潮兴起,这里留下了几百年的贸易传统,见证了蒙汉两族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今天的水泉堡,秋意正浓,到处弥漫着粮果成熟的气息……

字幕:山西省偏关县

解说:偏关县因长城的著名关隘偏头关而得名。“半壁孤城水一湾,万家烟火壮雄关,黄河曲曲涛南下,紫塞隆隆障北环”。这是古人对偏头关的赞誉。偏头关一面临河,三面环山,地形险要,古来就有“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冀晋”的说法。早在五代北汉时,这里已被设为“偏头寨”,成为军事要塞。然而偏头关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北方重要关隘还是在明朝年间。

采访: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燕治国

[同期]

当时元代灭亡以后,那个蒙地好多贵族又被迫回到蒙古荒原去了。他们已经过惯了内地吃粮食啊,穿很好的衣服啊,这种繁华的生活。一旦回到草原上以后,他们感到很失落,很难忍受又恢复到过去原始的茹毛饮血的那种生活状况,所以蒙地这部分人多次向明朝廷请求允许他们跟汉民交往,能够互相来往或者允许他们再进中原地带,能够接受现代文明、文化,但是因为蒙族人太强悍,而且他们毕竟经历过元朝的统治,所以明朝廷非常害怕他们。

采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文峰

[同期]

明朝当年在山西、陕西,包括甘肃,这个北方为了跟元朝的残余势力割据抗衡,后来他们就逃到现在的蒙地、新疆这一带,为了抵御蒙古元代的向内地的入侵,就在由山海关到嘉峪关这一线驻扎了50万大军,50万大军在那里防御。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许多都是在明代修复的。

解说:正是由于明王朝与元朝残余势力在晋蒙边界的割据抗衡,才造就了山西宁武关、雁门关和偏头关这三处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长城外三关。由于偏关的地理位置最为前处,这里也成为当年中原与蒙地交汇的最前沿。站在这里举目四望,座座烽火台就隐映在绵延不绝的群山间。出偏关县城一直向北,从几座烽火台畔绕过去,就到了偏关最北边的乡镇——水泉堡。

采访:山西省偏关县水泉堡乡文化站站长高政清

[同期]

高政清:“咱们这面这个烽火台和那面这个烽火台,这两烽火台的距离将近有400多米宽,这个地方就叫红门口……”

记者:“红门口,就是现在咱们走的这条公路啊,两边当时就是这个走西口的人必须经过的地方?”

高政清:“对,必经之路。”

记者:“那是不是能这么理解,就是说这个红门口,它只是一个地名,走过这个红门口,再往里走的话就是水泉堡。”

高政清:“噢,对,水泉堡过去是明朝时候三关重镇,偏头关顶的一个重镇,水泉堡这就是在最前线。”

记者:“那是不是从水泉堡方向过来的人,然后走过这个红门口,再走过去就是内蒙古了。”

高政清:“噢,对,你看那不是离的咱们20多米远就是到了内蒙古了。”

记者:“再往前咱们过了这个桥,是不是就到内蒙古了?”

高政清:“噢,就是到内蒙了。到了内蒙古,这就是207国道,咱们山西省的出省国道,过去也是红门口,是咱们省的北大门。”

解说:从中原到塞外的通道,在当地被称作口子。在严厉执行禁边政策的明代,看似一步之遥的距离其实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种情况一直到清朝康熙开禁以后,随着走西口大潮的涌动,水泉堡才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今天,在水泉堡,中原与塞外的距离近得可以用步数来计算,穿堡子而过的207国道,每天都有晋蒙的车辆来来往往。现在这里是全国有名的小杂粮生产基地,堡子里从事粮食贸易的人很多。在烽火连年的明代,虽然水泉堡得益于战争而存在,但在巨大的烽火台下,堡子里的百姓在几百年间,却一直以一种特有的方式顽强地生活着。

采访:山西省偏关县水泉堡乡文化站站长高政清

[同期]

高政清:“这就是咱们明朝时候修建的水泉堡,这就是水泉堡的大照壁,从这个照壁一拐弯以后就到了水泉的南城门。”

记者:“这块就是一个照壁,这就是当年明代时候修的?”

高政清:“噢,明代时候修的大照壁。”

记者:“是不是通过这块,然后拐过去再进去就到了堡子了?”

高政清:“到了水泉堡了,那不是,那是水泉原来的大南门。”

记者:“这一片啊?”

高政清:“噢,对,这一片。大南门原来有城门了,从民国初年时候把城门一关,到了晚上一关城里的人也出不来了,外头的人也进不去。当时民国初年最繁华时候,从城门一进里头有500多户人家,近2000多口人,70%的人都是做买卖的,也是咱们晋商人走西口做买卖的必经之路,就这处。”

记者:“这个城门洞就是当年明代时候的……”

高政清:“噢,对,明代时候修的。”

解说:远处清晰可见的烽火台,仍然见证着过去战乱中的流离失所,而眼前的这座堡子里,却很难找得到战争遗留下来的创伤。细细想来,过去的人们与如今的我们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虽然那时的生活条件有限,但战争不可能是生活的全部,依傍在狼烟未散的边陲,人们的生活还得继续,也许,这就是水泉堡在狼烟之下成为一个商业重镇的主要原因吧。

采访: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燕治国

[同期]

到1520年以后,就是明嘉靖皇帝的时候,这个内蒙古的阿勒坦汗是成吉思汗的第十六世孙,当时再也无法忍受在草原上的这种封闭的生活,就一再请求他们(明朝廷)允许在杀虎口、大同一带开辟贸易市场,实现汉蒙间的互通有无。但明嘉靖皇帝下令,绝不允许汉民跟蒙人来往,因为太可怕了,害怕他们(蒙族人)一旦要进来以后,那么他的朝廷就很危险了。就这种情况一再申请,一再不允许,后来阿勒坦汗生气了,亲自率领大军一直从大同打进张家口,打到北京城附近,这样,把这个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给吓住了,吓得他勉强答应,下令在这个大同可以设个边关,实现汉蒙间的互通有无。

解说:有了明朝廷的许可,水泉堡才真正成了可以通往塞外的口子,草原大漠的毛皮、骏马和中原内陆的丝绸布匹,开始定期在烽火台下的这片土地上互换交易,后来,又随着清朝以后走西口的商人越来越多,水泉堡俨然成为口里口外贸易交往的大集市。如今,在堡子外,还有一处当年定期开放的贸易场地,叫红门利市。

采访:山西省偏关县水泉堡乡文化站站长高政清

[同期]

记者:“它那个轮廓在这能看到一部分吗?”

高政清:“就是那个,就是那个,那不是那个红屋顶,原来修起的那个收粮站。”

记者:“那这里做买卖都有一些什么样的贸易呀?”

高政清:“都有南方的,北方的,中原的,什么都有。咱们中原人把咱们的丝绸、布匹、茶叶,元朝人就是把他们口外的骆驼、皮毛和肉这一类的东西都给拿回来了。”

记者:“都在这儿搞交易?”

高政清:“噢,都在这儿搞交易了。”

记者:“那咱们看……找一个高处,能够看到这个整体的轮廓……”

高政清:“这是红门利市的围墙,这个窑洞就是人工打下一个洞,就是咱们晋商,还有外头的蒙商,在这里休息的地方。”

记者:“这意思这个洞是当年就已经有了?”

高政清:“对,当年就有了。”

记者:“不是后来,不是现在人们挖出来的?”

高政清:“不是,不是现在挖出来的。”

记者:“当年就是在这里头休息?”

高政清:“噢,这都是拿土夯出来的,这个家伙(洞)可结实了。”

记者:“就是这样?”

高政清:“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记者:“那意思是这个地方要是开市的话,不是一天?”

高政清:“不是一天。”

记者:“要好几天?”

高政清:“可能是一个月就15号,还是30号,一个月就开一两次,一次5天,两次10天,就和咱们现在集市贸易那个时间差不多。”

记者:“如果5天肯定得有休息的地方。”

高政清:“对,是了。”

记者:“这就是那个老的烽火台吧?”

高政清:“噢,这就是明朝时候的烽火台,这个烽火台的作用就是咱们晋商和蒙商在这里做买卖时候,明朝的士兵和元朝的士兵在这上面站岗放哨,他的任务就是保证下头做买卖的商人的安全。如果有不遵守秩序的下来就逮呀,如果要遵守秩序就起个保护作用。到那个时候做买卖的两家的士兵都霸着一方,谁家也不和谁家打仗。”

记者:“那他们就是居高临下,然后看着这一片地方?”

高政清:“看做买卖这个地方的秩序情况。”

记者:“那这一片大概有多大呢?”

高政清:“这一片从西面到东面,我看有个200多亩。现在大部分有塌了的,还有种上农作物,还有圈了窑的,我看有200多亩。”

采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文峰

[同期]

由于当时山西的老百姓,陕北的老百姓,靠近内蒙古边关,运输就比较省力;另外一方面这个地方的人,老百姓适应于这一带的气候,对自然的这种适应能力比较强;另外就是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山西这一带,自古就有这个经商的传统,这样的话,虽然开始的时候也有南方的商人参与这个,但是最后竞争的结果,就是山西人跟陕西人占了上风。

采访:山西省偏关县水泉堡乡文化站站长高政清

[同期]

同类推荐
  • 宝带桥

    宝带桥

    “中国古代科技史话”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国西部博物馆论坛文集(二)

    中国西部博物馆论坛文集(二)

    本书收录的论文涉及: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博物馆管理与服务、博物馆陈列与展示、博物馆藏品鉴赏与研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保护、文化遗产与保护等六个方面内容。
  • 世界文化百科

    世界文化百科

    各民族的古老文化中都有解释自身起源的故事,并且无一例外地将人类的起源归功于神的创造。在欧洲和中东,人们对《圣经》里关于上帝“创世”,并创造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的神话深信不疑。
  • 金文与青铜时代

    金文与青铜时代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阿拉伯帝国,给世界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财富,科学,文学,艺术,绘画,都再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其辉煌至今任让世人景仰。而这么一个大帝国,有经历了什么,最终导致泯灭在历史的洪流中呢?这个千年古迷,古阿拉伯文明的秘密等你来探寻……
热门推荐
  • 永远的太师

    永远的太师

    教育大计,师范为本。太师一路走来,培养人师数万,辉煌与成就已载入史册。在新的历史时期,太师人勇攀高峰,力争上游,实现了建校、迁校、并校三大历史使命。太师又站在新的起点上,我相信新太师明天会更好!
  • 商务英语谈判900句典

    商务英语谈判900句典

    本书分为谈判前的准备和谈判进行中两个部分,其中的背景知识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让读者对商务谈判业务流程有清晰的理解。文中提供大量的典型范例,快速提高读者对商务谈判用语、常见问答的熟悉程度。同时配以“即学即用”,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本身旨在提高读者的自我表达能力,使读者能听得懂、说得出。
  • 孤颜皇后

    孤颜皇后

    祸起穿越,考古学家成为不受宠的七皇妃。她深刻的明白宫闱争斗有多残酷,收敛锋芒,唯一心愿就是回到家乡辛国。七国瓜分天下,都想统一。这一场乱世中的民不聊生,如何能给辛诺言一方净土?来的第一眼就看见这个忠心耿耿的侍卫,他为她的失误而痛饮鸩酒,让她愧疚万分。然而再见沙场,又如何能再续前缘?他是蛰伏最深的皇子,也是辛诺言名义上的丈夫。城府极深,却深情款款:“我会送你一个太平天下。”周游列国的儒雅书生,无意混迹官场。却因为她而涉足其中,运筹帷幄都在手中,却算不住她的心。一生,两次命,三进冷宫,四登巅峰。两国皇帝同一时间下旨封后,成为千古奇谈。孤颜皇后,一生传奇却命不由己。
  • 四月的星球2

    四月的星球2

    “拜金”灰姑娘挑战“多金”王子,真爱是否还能战胜一切?四月的星球2讲述17岁的林音,重新回到了阔别三年的星城,一个原本她再也不愿回来的地方。三年的时间已让昔日的恋人成为陌路,让昔日的友情不复存在。然而一次次的争执,一次次的伤害,却让他们重新的相遇、相知,彼此牵绊着,寻找着……那些消逝的过往。当所有的误会解除,谜底揭晓的那一刻,现实的残酷却让一切出现了惊天的逆转。林音和陆西城,总是擦身而过的两个人,是否还执着的坚定着彼此,是否还能回得去那属于他们的四月星球?
  • 周易

    周易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嫡女重生模范

    嫡女重生模范

    她重新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年轻的娘亲和忠心的丫鬟,泪如雨下。前世的错误她不能算在今世的这些人的头上,更何况她自己未尝无错。但她也告诉自己,若是再让那些人来欺负她们娘儿俩,那就是白活一世了。若来招她身边之人,则要十倍还之!若想要踏踏实实地过自己的安稳日子,权要在手,钱要在手,鱼和熊掌必要得兼得!
  • 圈养美男灵兽:傻妞,少管本王!
  • Love Eternal

    Love Eterna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逆炼成仙

    逆炼成仙

    山村少年机缘巧合之下进入修真界,没有逆天的资质,有的只有一腔热血……且看他如何凭借一枚古怪的戒指纵横仙途,立足与修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