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51300000004

第4章 晋祠古建 源远流长(3)

晋祠圣母殿坐落在文物区内中轴线渐次升高,而又逐级延伸的西端。它的左右两端是八角钻尖顶的难老、善利二泉亭。它面临献殿,在圣母殿和献殿之间是鱼沼泉及其上架设的举世罕见的飞梁(桥)。桥的东西畅通,游人可瞻仰殿内塑像,也可凭立桥头依栏观赏沼中的游鱼戏水和八条木雕蟠龙倒影浮动的动人情景。这一座建筑物,它那体形高大的外表,雄伟壮观的气魄,平面规整的设计,典雅严谨的结构,布局对称的运用和原先富丽堂皇的彩绘,及匾额楹联和壁画的配置,形成有机整体,既体现了封建时代儒家思想的意旨,又显示着设计者将自然山水和人工制作和谐协调地揉合在一起,给人以动情的艺术魅力。众所周知,建筑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它一建成就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存。建筑衬托环境美,环境点缀建筑美,二者相依相存相得益彰,共同建构美的化境,让人神迷心醉,乐趣横生。我国古代的建筑美主要表现在合乎几何规律的整体形态,符合力学原理的构图形式,各类材料的恰当使用和组合,以及地势的选择、各部分的恰当比例,这才能袒露其浑厚刚健、雍容华贵的建筑美。

古人为构筑宫殿、庙堂和民间居宅,创建基地时素以“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龙来昂秀峰,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可收藏锁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为原则。可见民俗观念素以避风朝阳,山环水绕,气候温和为理想环境。其理论依据是“风水原理”,他们认为:“四方聚气,八面堪居,宅富人兴,永安千载。”并以“阴阳而会合,八卦以相扶”,构建一座“宅纳吉祥,风顺宝雨”、“极工匠之妙,穷雕绘之精”的建筑物的环境之美。这一建筑命题同时涵盖着文人雅士静观审美的情怀,达到了建筑与环境美的完美统一。

风水学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门学科。美、日、英、法、俄、意、加、荷等国家的学术界一致认为,风水学这一门实用学科的基础理论,最早起源于中国。它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中国古代先哲们在生活实践中,对于人类的休养生息和宇宙间天地万物的观察研究总结。他们认为“人类只要能与自然同禀一气,同气相求,就能因此获得新的生命力”。这也就是说,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人与自然万物的调适交融,彼此共存。让人们摸不着闻不到、看不见的物质存在,叫做“气”,这种“气”学术界曰“微波粒子”或“微轻粒子”。人们自身呼出的“气”和宇宙间的“气”相融共存,在宇宙气旋作用下得到气的统一,产生“气场”。国外美、法、日等国的学者们,对这一门学科做了许多论证,并且广泛地应用到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领域中。无论企业家选择生产厂址,还是商家开设店铺,以及家居楼宅基址的选择,都以风水原理为理论依据。我国古代著作《水龙经》记载“山环水抱必有气”,“山环水抱必有大发”,亦即产生“气场”。因为“气遇山则聚”,“气遇水则界”,这里所谓的界是止的意思。经过众多科学技术的实践验证及理论研究证明,“山环水抱”形成的“气场”,“同气相求”。“水止则气蓄,水气相随,犹影之相形也”。因为“众水所汇气聚”,“山环挡风气不散”。我国《内经》中的“九宫八风”,“讲究山川形势,藏风得水”。明末清初我国著名学者、思想家王夫之“涵淹六经,传注无遗,会通心理”,继承发展了我国古代学者王充和张载的唯物论,把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推向了高峰。他也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气’组成”,他“以‘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阐述世界一切事物存在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这一理论的阐述,不但论证了宇宙“气场”的存在,并且也为我国哲学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历代兴建宫殿、庙堂和民间建造住宅的指导思想及其理论依据是风水原理。古人认为“山主贵,水主财”,山环水抱的地方是人们生存最适宜的环境。《诗经·大雅·公刘》有“有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广既繁”的记载。意思是说,公刘在周都迁豳之前进行了认真的考察,认为山环水抱、人多、草木繁茂是适宜的“气场”。然后才兴建城廊宫殿进行迁都。魏晋时期我国著名学者郭璞所著《葬经·望气篇》中说:“大凡烟气腾绕,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腻石涧,如此者,其气正钟聚不止。”这是对阳气“气场”吉地的生动描写。晋祠圣母殿正是坐落于这一环状地形的晋阳盆地之中。它背依悬瓷山麓,面临鱼沼、善利、难老三泉汇集而成的晋水之畔。这里气候温和,汾河汹涌,稻浪飘柔。古人依照风水原理对周边峰峦赋予特殊功能和名称,譬如其西山挡住“刚”风,西北有山挡住“折”风,北面的山挡住“凶”风。即所谓“山环挡风气不散”,“众水所汇气聚”。这一有山处用山、有水处收水的简单道理,由于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迟缓,被披上了封建迷信宗教色彩的外衣。实际上圣母殿的位置正坐落在环境优美的“气场”吉地。事实上古人确立圣母殿方位,正是风水学这一实用哲学原理在建筑物上的应用。笔者于几十年前,骑自行车从汾河以东返回晋祠,途中白雪纷飞,可是行至汾河东岸看到汾河桥及河水西岸的村落田野片雪未下,其东岸田野却铺洒白雪满地。在上世纪的80年代,笔者乘车返晋祠,路经化肥厂、化工厂、电厂等的路上,一股浓烟向东飘浮,可是临近晋阳湖上空烟雾逐渐消失,这一现象或许是“气遇水则界(止)”的自然现象的反映。

总之,建筑是人类与自然之物有机结合的科学构件。它涵盖着工程技术和装饰工艺及其对应时代的精神气质,它为人类改造生活环境做出巨大贡献。我国大量古典建筑物留存至今,是研究我们伟大民族文化遗产的珍贵实物资料。

3、晋祠古桥——鱼沼飞梁

桥梁是由人类创建,并为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提供服务的物质实体。这一科学构件,总是被纳入空间环境中并与周边对应的环境相融共存,构筑成人间美的境界。桥梁不是某种神秘和超脱世俗的灵感及激情所致。在历史长河中,由于人们所处的民族、地区、民情风俗和审美心理等有差异,因而使得桥的建筑材料及其造型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一由物质构件与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科学成果,却凝聚着一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及其时代的精神气质。山西太原市晋祠文物区内架设在鱼沼泉上的“飞梁”,是在沧桑岁月中遗存至今的古代飞梁桥式的唯一孤例。

飞梁坐落在晋祠文物区内中轴线的西端宋建圣母殿之前。沼水中倒映的檐柱蟠龙与群鱼戏舞激起的金色微波,似龙鱼争宠,令人神迷心醉,留连忘返。

飞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因其资料奇缺,也未听到乡言民传,因此,飞梁创建的确切年代,难以详考。北魏时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名著《水经注》一书中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现存的晋祠,相传为奉祀西周时的唐国侯唐叔虞的祠堂,传至其子燮父时改唐为晋,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这一座祠宇俗称晋祠。飞梁这一座举世罕见的建筑物与其桥下面的鱼沼泉结合成一座完整的方形物体,造型古朴雅丽,并与桥南北方向的难老、善利八角钻尖顶的泉亭对应成趣。桥面东西直径15.5米,南北阔18.8米,桥面东西与中轴线联结,南北呈45摄氏度向下伸展的人行道,形似鸟翼,展翅欲飞,既便于游览行走,又给游客以轻快飞动的感觉,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匠师们抒发其心灵深处的激情、奔放、飞驰以及展示其神思韵醉的艺术魅力所致。桥面原为方砖铺设,砖砌花栏。桥面的负重由扎根于沼中34根小八角汉白玉石柱支撑。柱的顶端铺设粗壮古朴的梁枋木质结构斗栱,承托沉重的桥面,使得宽阔平坦的桥貌显示出轻盈雅丽的神采。1953年落架翻修的时候,发现桥的建造与宋建圣母殿台阶唇齿相依,叠砌在一起。从其斗栱和复盆式莲瓣柱础考察,颇具备北魏时制作的遗风。但从小八角立柱的制作特征而言,现存的飞梁在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似曾翻修。桥面的四方走向以及两侧沿口都以玉砌雕栏维护游客活动的安全。每当游客站在桥面放眼全区,那雕梁画栋的楼台亭榭、清潭翠草,锦鳞戏水,曲径通幽,小桥流水,掩映在浓荫蔽日之下清丽典雅,宁静幽美,扣人心弦,令人浮想联翩,吟诗绘画,更能体会环境赋予人们的幽静风韵。

飞梁的造型古雅罕见,相传古代的东罗马帝国曾经拥有这样的桥式,可是在沧桑岁月中焚于火灾。人们可以在甘肃敦煌石窟的壁画上隐约可见这样的桥式,根据众多专家学者的考察,晋祠现存的飞梁是留传至今唯一的实物孤例。所以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来晋祠考察后撰文说,晋祠现存的飞梁是“我国现存桥梁建筑的实物孤例”。笔者在晋祠工作期间曾与丹麦、加拿大、瑞士及法国等建筑学家多次座谈,一致认为这座古桥是世界桥梁建筑中仅存的一座实物孤例。一位法国建筑学家考察后兴奋地说:“我从事桥梁建设工程半个世纪,第一次见到如此奇特的工程,早在1500多年前能够把房屋建筑的斗栱结构巧妙地移筑到桥梁建设工程上,真可谓奇迹。我在暮年之际能在中国看到如此豪迈精巧的工程结构,不能不认为是有生之年的一件幸事。”它是我国古代聪明的建筑匠师们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它那精巧绝世的工程技巧和瑰丽多姿的神采风貌,博得了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赏,飞梁的建筑技术不仅激励着我们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并且为世界建筑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4、悬瓮山峦洒清辉,望川亭子伴翠崖

望川亭屹立在太原市晋源区境内的悬瓮山上。它矜持高雅,亭亭玉立。自古以来,也不知舒展它那博大殷情的胸怀拥抱过多少前来晋祠寻幽访胜的人们。望川亭既不是皇宫豪宅的华亭也不是古代驿站的邮亭,而是高居峰峦嶂间的山亭。它在苍松翠柏间孤芳自赏,它与文物区内矜持挺拔的舍利生生塔相映呈辉,成为晋祠风景名胜区的鲜明标志。

望川亭西依悬瓮山峰,面临晋川原野。这是一座单檐歇山式的仿古建筑物。它飞檐列栋,苍岩蔽日,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距今1490余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屡经兴废。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复建。清乾隆末年遂废。1994年政府拨款建成现在的造型。它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光彩照人。尽管在沧桑岁月中屡经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毁,可是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它依然保持了昔日原有的典雅秀美的神姿风采。

我国的建筑匠师们在辛勤劳动中争奇斗艳各显神能,博采众长,创造了这一惊绝世人的建筑形式。无论是皇宫豪宅,寺观祠宇,无论江河湖畔、山巅关隘、街头巷尾,到处都可见屹立着不同造型和用途的亭。它不仅是我国建筑园地中盛开的一枝奇葩,同时也为世界建筑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亭在我国建筑丛林中是一极富神采的点睛之笔,它既点缀园景,烘托环境气氛,又可以与周边景物和谐协调,构筑成有机的整体,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建筑物之一。它的造型瑰丽多姿,秀美轻盈,蕴涵着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它总是以外表的物化形式,向人们揭示其内在的丰厚底蕴,它那绚丽轻俏的神姿、平面规整的设计,无不令旅游者拨动自己的心弦弹奏出一曲颂美之歌。每当晨曦初露山野林间,莺飞蝶舞,百鸟争鸣,与晨练者们的歌声舞姿交织成人间最美的奇景。大自然和人类和谐的融合,令人心驰神往,情趣盎然而依恋难舍。

悬瓮山峦洒清辉,望川古亭伴翠崖。每当人们沿着曲折坎坷的山间窄径攀登而至亭间的时候,俯瞰祠区在若隐若现的浓荫间展露着红墙碧瓦的建筑物,溪湖游弋;远眺晋川原野稻浪飘柔,汾河如带,柳树成行,鸡鸣鸟语,农庄点缀,如诗如画,无不令人心底深处萌发怀古情思。早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浙江按察使司副使高致行返乡探亲漫游晋祠,触景生情,情发于目,即兴赋诗:望川亭子废何时,遗址犹闻故老专;云里层层缘石磴,雨馀历历见平田;参差楼阁青山外,远近村庄缘水边;愧我无能重建此,揽衣登眺兴飘然。

他虽然感叹“愧我无能重建此”,可是他以思乡爱家的情怀,仍为晋祠名胜区的维修扩建(包括望川亭的重建),做出了令人信服的业绩,至今乡人们每逢谈到晋祠的修建时都亲切地称他“高副使”。已故学者刘大鹏在他的巨著《晋祠志》中也热情地歌颂了“望川晴晓”:巍然秀拔峙峰巅,朝望汾川旭景研;北指晋阳村满地,西瞻悬瓮石摩天;窗空照彻初坠日,槛回沉迷破晓烟;一派晴光常缭绕,高高俯瞰界三千。

巧思入神,妙笔生辉,既描绘了晋川大地如画如诗的奇丽景色,也点画了“望川晴晓”是晋祠风景名胜区外八景之一的美称。

山亭的英姿巍然秀拔,耸立山峦峰巅。俯睨亭台楼榭,轻帆掠影,花卉飘香,浓荫蔽日,文物荟萃,相得益彰;远眺原野,农庄散落,稻浪飘香,真是“天光地色碧相宜,万顷绿田一睹间”。这一奇观是其他亭子建筑难以比拟的。

同类推荐
  • 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这个大花园中的三朵奇葩,其中“词”之上冠以“宋”字,实是因为词到两宋如赤日中天,娇花吐蕊。唐五代流传下来的词不足两千首,但两宋词却超过两万首之多。词在两宋之所以能大放异彩,繁盛至极点,一方面是因为词体已臻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宋代结束了五代纷乱,政治复归一统,进入承平享乐时期,上至帝王、官宦、名士,下至市侩、走卒、妓女,都热衷歌乐,上流社会与中下层社会对声乐的需求共同推动了词在北宋初期的普及和繁荣,及至北采动荡离乱以及南宋偏安时期,填词制曲已成为社会上的主流风气。
  •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数千年来,儒学经籍浩繁,汗牛充栋,人们要想一窥堂奥,殊属不易。除鸿儒学者外,一般人对儒学的汲取主要是以儒学经籍的名篇名句,尤以四书五经为首。儒学的经典名句,具有能传之千古,播之四海的功能,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受其熏陶教育,从而使整个儒学的传承,像浩浩长江,永不衰竭,且历久常新。
  • 四库全书精华(第二卷)

    四库全书精华(第二卷)

    《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该书选取四库全书中的精彩篇章,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
  •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山海经

    山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腹黑王爷:七小姐来了

    腹黑王爷:七小姐来了

    柳七月,冀州首富千金大小姐,任性妄为,仗着有哥哥爹爹撑腰,四处横行。叶羽,运筹帷幄出身高贵,颜容俊美、气度山河的男子,眸子深沉不见底,仿佛看不见底的莫测当中。十年之前,他救了她,当她的夫子,处处与她作对,她却忘记了所有关于他的记忆。一场政治的漩涡,揭起了所有的秘密。难怪有人感叹:这世道的无常,注定敢爱的人一生伤。
  • 武道本源

    武道本源

    一代天骄受困于密境六百年,逃脱后,无奈大限将至,只能服用神物,逆转时空,重生七岁。丹药?我是炼药宗师。阵法?我拥有阵法之神的传承。灵石?我炼的一颗丹药值上百极品灵石。功法?我记忆中多的是。机遇?我了解上千年的事。一代天骄重生七岁,且看一代天骄如何崛起!上一世的仇人,这世杀!上一世保护不了的,这世保护!上一世达不到的目标,这世必定达到!在我面前,是虎给我趴着,是龙给我盘着!本书书群:118612377
  • 离散间的爱

    离散间的爱

    上官冷凝从机场走出,身上散发着令人难以靠近的寒气,让人既想靠近又不敢靠近;同时另一个机场也走出了一个冰山男——南宫羽凌。两人走进了同一所学校——皇家学院,两人不期而遇,擦出了一丝丝火花,展开了两人的爱情故事,他们的好兄弟(姐妹)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
  • 蔷薇凌云

    蔷薇凌云

    月光如血,一地倾泻。小镇,寂静,静的毫无人气,。乌鸦,在枝头间歇的作响,似乎在争辩着这里仍旧是人间的某个地方。巷里,四处弥漫着死气,但是只要你信步游走,便可以看见许多人,许多人,只是这些人仿佛都好像睡着了,横七竖八的躺倒在地。人这一生,有多少事当真能自己做的了主?生不由己,死,又有几人能由己?
  • 青春花

    青春花

    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爱情是扔出了就收不回的赌注。青春终会逝去,年华终将老去,绚烂之极,归与平淡;偶遇的星光;让我们有遗憾,亦有温暖,青春是一场兵荒马乱的痛!唯一庆幸的是有你们在!青春无悔!---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 解读王朝 帝王卷

    解读王朝 帝王卷

    当皇帝的对他统治下的臣民动不动就“开刀问斩”。杀人者人恒杀之,反过来被杀的皇帝也特别多。 从西周武王到清朝溥仪,共882个在位帝王,有288个不得善终(被杀死、缢死、饿死、毒死),占在位帝王的32.6%;84个王朝,在位帝王被杀50%以上的,有27个;6个王朝的在位帝王100%;死于非命;未成年即毙命的帝王有16个;有的帝王登基当天即被杀死。 为了那张天下至尊的龙椅,他们对别人狠,对自己人更狠。 阎德荣创作的《解读王朝(帝王卷)》讲述了帝王们的故事。 《解读王朝(帝王卷)》包括了死前尝尽了死的滋味——北魏孝庄帝元子攸、三次逃离京城的皇帝——唐昭宗李哗等内容。
  • 九阳邪神

    九阳邪神

    九阳神功铸就无上武道!一代邪神叶轻尘因为一件天地至宝而遭挚爱背叛,身死道消,灵魂却意外重生回到十六岁少年时期。前世,他是一个快意恩仇的邪神!今世,他立誓要做一个人见人怕的冷血杀神,人挡杀人,神挡杀神,杀尽诸天神佛!
  • 狼浮屠

    狼浮屠

    他是世界上最后一名人狼,他的身上流淌着诅咒与罪恶的血脉。他还很稚嫩纯真,却不得不背负血海深仇,扛起一个种族延续的使命。他是世界的孤儿,在人类的世界中,他学会了伪装隐忍。只是,刻骨铭心的仇恨他会忍吗?当他化身为狼时,他说道:SCP基金会,狩猎的时候到了,尽情挥霍残忍,迎接浩劫吧!
  • 全能大仙师

    全能大仙师

    悦来客栈大公子陈梦向往修仙,可惜他体质不宜修仙,便觉人生乏味,其父见其修仙心思甚重,便花重金,将他送入剑宗外门,一来让其修身养性,二来自然也是希望遇得机缘,能够修仙。至此,陈梦便一只脚踏入修仙者的世界。
  • 趣谈语言文学

    趣谈语言文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人们也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语言文学亦有深厚的功底,诸多名著让人目不暇接。《趣谈语言文学》以细腻的文笔,带领我们慢慢品读诸多经典之作,让我们在文学的殿堂寻找到那份已远去的宁静与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