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51800000007

第7章 锣鼓铿锵威风扬(2)

相传,由庄王擂鼓聚将操演阵图演变而来,在当地流传有近300年的历史。活动于农历四月十八、七月十五的古庙会期间。

由21名男演员持7种乐器表演,舞者既是演员又是演奏员。挑头鼓者1人,头戴大额,挂黑三髯,穿红色箭衣,套黄龙马褂,黄灯笼裤,蹬快鞭,上围披肩,系丝绦,下绑靠腿,腰扎丁字带,背插鼓罩,俨然一副将帅气派。持音锣者、持小镲者各2人,戴罗帽,穿二节衣裙,系大带,背插三角旗,看起来精明强干。持铙者2人,戴绒球毡帽,挂白满髯,着道袍,系片带,显得老成持重。持钹者2人,戴红缨大额,穿箭衣,系大带,蹬快靴,分外英俊潇洒。持堂锣者4人,戴罗帽,穿道袍,系大带,看起来温文儒雅。挎平鼓者8人,戴罗帽,穿套衣,蹬快靴、系丝绦,扎大带,背插鼓罩,看起来既有文韬又有武略。

挑头鼓是舞蹈的指挥者,表演开始由他站在台中,发出“起奏指令”,众人方开始进行表演。表演中由他发出“转奏指令”、“下接指令”才能变换场图走阵及变换动作。整个舞蹈过程中,众舞者始终围着他进行表演。步法以起伏性强的“迓步走阵”、跳跃性强的“跨跳步”和灵活性强的“圆场”步为主。

走场图案丰富多样,构图严谨多变,线条清新流畅,有“四连环套”、“横四排套”、“九星三盏灯”、“保帅走四门”、“三十二点将”、“磕头阵”、“八斗阵”、“八圪叉阵”、“巧扭十四环”、“二老道盘山”等20多个。这些走阵、摆阵都讲究成方成圆,有规有矩,场图的变化要求一气呵成。每一个场图有中心、有外围,有指挥、有执行。走阵时,既有单行、双行、四行排列规整,变化有序的图案,也有2人一组,3人一组,5人一组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图案。

表演时,演员手中所持的道具均为乐器,其音色分为高、低音两部分:其中音锣、小镲为高音部;平鼓、铙、钹为低音部;堂锣高低音都要参加,这样就出现了锣鼓乐长短句、高低句呼应的效果,即持高音乐器的演员“走而不击”时,持低音乐器的演员则“击而不走”,两部分互相交错、呼应,形成了音色上的鲜明对比、场图上的动静有序。锣鼓点有[长流水]、[八字鼓]、[麦棱鼓]、[四棱鼓]、[三二点]、[磕头鼓]、[连头鼓]等。

扇鼓

“扇鼓”又名“喜乐”。流传于山西晋南、晋北地区。以曲沃、浑源最具代表性。其鼓形似蒲扇,用铁圈蒙羊皮制作而成,下有柄,坠铁环,鼓箭用竹条缠羊皮制成。

旧时,曲沃扇鼓参加村社隔年举行的正月十五关帝庙祭坛活动,由几位戴红缨凉帽,内穿黑长袍,外套翻毛羊皮袄的“神家”进行扇鼓表演。整个活动包括:

1、游村

轰铁炮、擎高灯、锣鼓、花鼓开路,举“遵行傩礼,禳瘟逐疫”的大蠹旗,十二神家击打扇鼓,绕村一周。

2、入坛

在关帝庙设“八卦坛”(后天八卦),十二神家绕坛内三圈,外三圈,走“二龙出水”落座。

3、请神

这是扇鼓傩仪的主要部分。十二神家吟唱请神歌,奉请以“后土娘娘”为代表的各方神祗赴坛,以助禳瘟逐疫。

4、收灾

由一神家任“马马子”,脱去上衣,以酒擦身,腰系红裙,持响刀、麻鞭,开顶见红,(十一神家打鼓,围着他转)之后率众神出坛,阖村收灾。

5、添神

分下神、添神。下南、北之神,添东、西之神,以求春木茂盛,秋果满仓。

6、吹风、打仓、攀道、猜谜、采桑

均为表演性节目,其中“打仓”是农民祈求五谷丰收的心声的节目。

7、后土

通过后土娘娘对五个儿郎分季神的故事,告诫人们:从事农业生产,须依季而行,不可违反自然规律。最后,举行“送娘娘”仪式。

舞蹈动作有:立鼓击打、平鼓击打、参拜礼、踢脚鼓、弓步击鼓;走场队形有:走八卦、二龙出水、双龙对阵、走交叉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多种形式。其演唱既有傩祭内容又表达了人们的心声。如《请神歌》第一章便唱道:“宣统今岁已酉年,元宵节下大烧钱。十二神家把神请,保佑合庄福寿全。善男信女把香烧,愿祈神圣保安然。槽头骡马年年盛,牛羊满圈大谢天,风调雨顺家家乐,五谷丰登庄尧年。儿孙满堂多富贵,父慈子孝得安然。”全部活动只用扇鼓伴奏。

浑源扇鼓,是当地人们用来驱邪消灾,安宅降福的,活动日期按许愿人家所择吉日而定,由男、女神官为主要表演者。活动程序分五部分:请神、打五弄、观坛、观山、下后场。其中《耍五方土》、《种洋烟》以舞蹈表演为主,主要动作有:拜势、海底捞月、金丝缠腕、张良打伞、苏秦背剑,以及平峁、立峁、涩地旋风等。表演时,舞者在击扇鼓的同时抖时鼓坠上的铁环,鼓点和铁环撞击声浑然交响,形成其独特的音响效果。艺诀是这样描述的“拇指扣鼓箭儿,上下抖鼓面儿,磕鼓边用巧劲,击鼓要抖腕”。左手腕的抖劲和右手磕鼓边的巧妙结合,形成了其上抖下扭的表演风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有了发展,增加了舞蹈动作,增强了舞扇的技巧,编排出《闹元宵》、《婆媳之间》等节目,成为节日期间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

转身鼓

“转身鼓”流传于山西襄汾县令伯村。因以转身击鼓动作为主而得名。

明、清时期,专为迎神祭社活动而表演,活动于每隔八年一次的农历三月十八。当时,令伯村和周围的7个村共同祭奉一个娘娘神,娘娘神像轮流在各村居住一年,八年一轮。届时,伴有一套隆重的仪式和庞大的仪仗队。只有令伯村比别的村的多一队《转身鼓》。在路上行进时,只是漫步跟在队伍里,到了娘娘庙对面的戏台,才开始正式表演。其传承方式为传子不传女,传本村不传外村。

表演者为男青年8名,头戴红方帽,上绣吉祥图案,顶缀红缨系一铜头布身黄色小狮子,身穿淡青色大褂、红绸裤,外套红坎肩,扎红绸腰带,两旁挂绣包和扇套,蹬云头鞋。两手各握1根鼓槌。

表演时,将四面直径48厘米的扁鼓分别置于木架上,间隔2米,摆成正方形,4对鼓手各围鼓,背相对而立,形成里、外两个圆圈。2名鼓手同击一面鼓,用敲、打、撩、挑、擦、碰、磕等方法,或击鼓心,或击鼓边,或击鼓腔,奏出变化多端的声响,并在击鼓的同时,辅之以踏步、悠步、掏腿、迈鼓、转身、转位、转圈等,形成了:转身撩鼓、击槌转身、掏腿撩鼓、挑槌悠步、盖鼓撩腿、跑步擂鼓、高低步击鼓,漫鼓面,咬鼓边、顶鼓槌等动作。

表演特色主要体现在一个“转”字上:1、舞蹈动作以左、右转身击鼓为主;2、每对鼓手为一组,不停地围着鼓转着表演;3、每个曲牌中,内圈的4名鼓手要边自转边与外圈的鼓手同步行进,调换位置。表演者既是演员,也是乐队演奏员,无需其它伴奏乐器,便可击出:马、扎、龙、通、打、击、嚓、冬、等象声的乐音,模仿生活中的声音,模仿自然中的鸟鸣。鼓点曲牌据说原有100多种,流传下来的有[击马扎]、[小娃摇耧]、[八仙过海]、[凤凰展翅]、[狮子大张口]、[麻雀闹枝]、[搭架子]、[缠穗子]、[击马扎]、[击打嗵]、[打嗵击嗵打]、[厦坡里滚核桃]等40来个。

花敲鼓

“花敲鼓”又名“花腔鼓”、“干鼓”。流行于山西新绛县一带。

过去主要在庆贺“孚惠圣母”神诞辰的庙会活动中演出。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则民间故事:惠孚生于鼓水上游的三泉镇冯古庄,嫁到古堆村,这里吃水困难,婆婆要她每天下山去挑水。一日孚惠挑水行至半山,遇见一位骑马将军向她讨水饮马,孚惠欣然应允。马将两桶水饮用一空,孚惠欲下山再挑,将军遂将马鞭赠与她,并嘱咐道:“将它插入缸中,轻轻往上一提,便可取出水来。”孚惠到家一试,果然灵验,从此免受下山挑水之苦。婆婆心中生疑,一天偷看孚惠提鞭取水,怒骂:“肮脏马鞭怎么插到我吃水的缸内?”顺手抽出马鞭,顿时水溢不止,眼看就要酿成大祸,孚惠忙搬来一扇磨盘盖在缸上面,才使村民幸免于难,而孚惠却从此坐化成仙了。后人为纪念孚惠,为她立庙塑像,拜她为圣母,规定其生日(农历三月初八)为圣母节。这天,冯古庄要把孚惠圣母接到娘家小宿,初九再由古堆村将圣母迎回,初十鼓水流域的各村都要到古堆娘娘庙来大肆庆贺,表演花敲鼓。

该舞由28人表演。主要表演者4人,分别代表牛、虎、狮子、麒麟,意为镇邪除恶的神兽,其余24人代表24个节气,象征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演时,2人击夹板,2人打梆子。基本动作有:里击、外击、左击、右击、上击、翻击等,主要步法为:走走步、矮子步、蹉步及踢腿、转圈等。24名鼓手每人挎1个扁鼓,双手各持1根鼓槌,呈半圆形站立,击鼓演奏,击夹板者与打梆子者4人在场中表演。动作组合不固定,可即兴发挥,任意表演,有时动作一致,有时交错相对,你高我就低,你左我就右,只要1人开始变换场图,众人立即跟上,既灵活多样,又配合默契。当鼓手们击打的情绪高涨时,他们就把动作做得小些,当鼓手们沉稳下来后,他们就尽兴发挥,酣畅淋漓。表演中,“走走步”重心在两脚之间,1拍走一步,速度舒缓;“蹉步击”多用于2人面相对,互相交流感情或互换位置之时;“踢腿击”、“转圈击”为情绪达到高潮时所用。最后,4人聚集场中互相逼进猛击快打,充分表现牛、虎、狮、麒麟的威武气势而告终。24名鼓手要一口气打完16个鼓谱,他们以击鼓心、擦鼓钉、打鼓帮、滚鼓边、鼓槌相击等多种技法表演,缓如行云流水,快如急风暴雨,击打出[几瓜拉]、[拉瓜几]、[最最瓜]、[华儿拉]、[龙冬瓜]、[冬扎瓜]等曲牌。

会鼓

“会鼓”流传于山西左权县。

初时,是在庙会上用几面鼓,一面锣,敲打简单的鼓点,举行祭祀。现已发展成为由17人表演的鼓舞。

表演者头扎白头巾,穿淡黄色对襟袄,套黑坎肩,扎鱼鳞靠腿,系黄带,着蓝裤,蹬圆口鞋。背后插一根“毛毛圪垛”,即在长约80厘米的细棒上束四层鸡毛,最顶部插几根山鸡尾羽。

行进时,舞队的顺序是:彩旗10面分作两队5列;抬杠两付,每付2人;会鼓队,引鼓居中,四锣各占一角,最外面是两队扁鼓,每队6人;伞队8人,两队4列;銮驾10人,两队5列;4人抬老母神像;最后是日月牌。

表演时,引鼓(亦称“帅鼓”)在中央,四面直径50厘米的铜锣分别列于场地的四角,与引鼓面向一致,12面直径40厘米、厚20厘米的扁鼓,鼓面绘有太极图,前底沿上围花布,鼓手们站成圆圈,面向中央,在引鼓的指挥下,和着铿锵的锣声,用弯鼓槌敲打鼓心、鼓边和鼓帮并辅以适当动作,时而端鼓向前或弓步或跪姿,时而掂鼓在旁转身击打,基本队形保持不变。

腰鼓

“腰鼓”也称“打花鼓”、“打腰鼓”。流传在兴县、临县、离石、汾阳、阳高、平鲁等晋西北一带。

其历史久远。据说,在远古时期,黄河流域各部落男子,常将空心树桩的两端蒙上羊皮,挂于腰间,敲击起来,以震耳欲聋的鼓声,驱赶野兽。后来,也常插入秧歌队伍中,与民间社火一起表演于年节喜庆之时。

20世纪40年代,晋绥边区的文艺工作者,在吸收了陕北等地的秧歌和花鼓舞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加工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表演特色。

腰鼓呈椭圆形,用红色绸带穿在鼓身上边的两个铁环里,斜挂于右肩,固定在腰左侧。舞者双手各拿一根鼓槌,敲击腰鼓,边击边舞。

兴县腰鼓的表演人数少则8人,多则过百,男演员头扎英雄结,穿对襟上衣,系腰带,脚上穿牛鼻子鞋;女演员梳长辫、插花,穿大襟上衣,系彩色围裙,彩鞋上扎束红缨。

过街时,以行进表演为主,边敲边走,边舞边行。在广场或院落表演时,可单打、对打、4人打、多人打。还有两队腰鼓比鼓点、比技巧的比赛性击打。

鼓点变化多端,常用的有:起点、单点、花点、长点、乱点、流水、紧三槌、止点等。击打时,有时左、右手交替击鼓,有时双手同时前、后击鼓,有时也击鼓边,或用鼓槌互相敲击。舞蹈动作有:踢腿、转身、踏步蹲、八字步蹲等。步法有:走三步退一步、进二退二、横步、错步等。

“腰鼓”的表演,以舞蹈动作配合鼓点,协调一致为主要表演的手段,鼓点与舞蹈动作的紧密结合是其特点。清脆、热烈、撼人心魄的鼓声,伴随着舞者的蹦、跳、踢、踏、转等多种动作,及即兴的摇头、扭腰、抖肩等形成了其粗壮豪迈,热情奔放的气势。

瞪眼家伙

“瞪眼家伙”又名“一更催”,“草圪节”。流传于山西长治市屯留县。因表演时舞者手持锣鼓家伙,双双瞪眼击打而得名。

据传,源于古老的祭祀活动。初时,在元宵节一更时分,村里便响起锣鼓之声,催促人们,为祭祀做准备。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在大旱之后,喜获丰收,百姓喜笑颜开,元宵节喜庆丰收,祭祀神灵,人们穿上统一的服装,对表演进行加工,在欢乐的情趣中又增加了瞪眼的表演,将该舞的人数、动作、表演形式定型。建国前,主要活动于正月十五至十八。演出前,先参加村里的祭祖拜神仪式,然后,表演于庙上,求神保估来年风调雨顺。也表演于河边,用于祈雨。舞者裸着上身,赤着脚,腰系柳条枝,头戴柳条圈,1人持长号在前,打鼓、击铙钹者随后,敲马锣者最后。人们粗蛮地把锣鼓砸得山响,汗流浃背舞动于烈日炙烤的土地上,以示向龙王表示虔诚。

参加演出的共18人,击马锣者8人,击大镲者4人,为主要舞者,其余击鼓1人,击铙2人,击钹2人,吹长号1人为场上伴奏。主要动作有:马步跳,后勾跳、合击、搓击、揉击、龙腾搓、双对击、单砍击、龙飞凤舞、金猴望远、上敲下打、左顾右盼、互瞪眼等。动作的动律为:前4拍各自击打自己的器乐,后4拍2人、4人相对,一进一退或一高一低,做瞪眼动作。瞪眼时耸肩、仰脖、歪头、前俯,有时像二龙相斗,互不相让,有时像二龙戏珠,互相戏逗。高潮时,舞者可即兴发挥,狠击狂舞。

背花锣

“背花锣”又名“撇锣”。流传于山西芮城县风陵渡、西阳、匼河一带。

该舞起源于庙会活动。据艺人裴建法(1913年生)讲,他祖父年幼时,这一带就已有此舞的表演活动,距今有近200年的历史。早期除参加每年春节村里的闹红火外,还参加农历二月二“泰山神”的庙会活动。届时,村民们将神像抬出庙外游村串巷,以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这一活动中,该舞担负着鸣锣开道的任务。其中1人挎扁鼓,为队伍的指挥者,掌握锣鼓节奏的快慢、强弱;其余4至8人为背花锣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表演形式保留下来,并发展成为正月十五元宵节时的民间艺术活动。

“背”是其表演形式的特点。即演员舞动敲击的大锣不是提在手上,而是用一铁钩挂在一根呈“ㄣ”形的树枝拐角处,将枝杆的下部插在演员身后的腰带里,枝头上系红色彩绸,各色花朵,间以绿叶,呈现出演员身背缀满花朵的大锣的形状。

舞时,背花锣者左手扶锣沿,右手握插有红鬃的锣槌,基本打法为“上撇锣”、“下撇锣”,可上下反复击打,也可连续划圆击打,击锣后,还可在“斜托掌”位做“翻腕”绕花。

表演分缓打和紧打两种,缓打主要用于行进中,舞者做“垫跳步”、“拉腿步”,甩开臂上下撇锣,其锣声铿锵有力,舞步稳健奔放,树枝上下颤动,花朵争芳斗艳;紧打多用于原地表演。广场、街头表演时,基本队形为正方形和圆形,鼓手居于队伍中心,众背花锣者做:横移骑马步、骑马跺脚、跺脚转身等动作。表演以内在的力量,“跺”出舞蹈的激情来,“跺”出舞者英姿勃发的气势来。

同类推荐
  • 白鹿论丛

    白鹿论丛

    白鹿书院的卖点即重点是推广传统文化。5月28日陕西省隆重举行的纪念司马迁诞辰2000周年大型的电视直播活动“风追司马”,我来了,这次白鹿书院成立我也来参加,为什么两次都来呢?因为考虑文化问题。但究竟什么是文化?可以说我们的兵马俑、秦陵是,从羊肉泡摸到葫芦头也都是文化。现在文化特别泛滥,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酒文化、食文化、茶文化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对我们有多么重要?我不是学者类型的人,是个在实践中摸索、自我思考的人,学习、看书只是作为我的一个参考。我得出的文化是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产生的一种思维方式。
  • 兰州历史文化(文物名胜)

    兰州历史文化(文物名胜)

    本书介绍了能够代表兰州历史文化的文物珍宝、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等,让人们由此了解兰州历史发展大体脉络。
  • 中华实用对联精选

    中华实用对联精选

    对联是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应用文体,在古代,每当年终岁首及节日喜庆之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均撰对联除旧迎新。人们将所有的情怀、哀思和祈盼都浓缩在对联中,它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根据现代家庭及各行各业的需要,从实用的角度精选了一万三千余副对联,并按照节日、婚嫁、生育、贺寿、丧葬、宅第、行业、风景名胜、修养励志等方面进行分类,条理清晰,查阅十分方便,适合广大城乡读者阅读和使用。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丁明秀编著的《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为丛书之一,介绍了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有关内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桂海苍茫

    桂海苍茫

    一个人的体验,一位作家的眼光,穿越千年广西,穿越地理桂海。于是,赤子之心发现了一份份被遗落的时空形态,一片片人们应该拾捡的文明碎片。本书是著名散文家、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冯艺关于广西的人文地理笔记。笔记里有许多广西史书上不该忘却的背影,许多或伟大或平凡的人文墓碑。作者以本土作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一腔人文情怀,描述了广西这方水土浓密的阳光和水气背后的苍茫的人文地理。丰沛而智性,详实而诗意,融文化积淀与个体体验于一体,意境苍凉。于是,从本书您也许会看到另一个人文的广西。
热门推荐
  • 重生-狂放女军医

    重生-狂放女军医

    她是特种女军医,医术高超,妙手回春!一次意外事故,她重生于一名小小校医!可这校医也太软弱好欺负了吧?眼前的男人竟对她指手画脚,还动不动就出言威胁?靠,真当她是便利贴女校医,任你揉搓捏扁?哼,看她如何铁血反击!
  • 随风飘零童话集

    随风飘零童话集

    很幼的原创童话故事,没地方放,想到什么就写点什么,一些很简单的故事,,,,,,,,看到这边有短篇小说放的地方,所以来凑热闹,不敢放女生频道了,我想童心未泯的,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是不长的故事,封面是一个五年级的孩子画的.原创的.
  • 十世待君安

    十世待君安

    阳世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恰巧我叫牡丹,还是个索命的阴差。我去勾一位郡主魂魄的时候,那倾慕郡主的臭乞丐恰巧殉情而去了……然后,我便撞见了那七百年前不要我了的男渣神。
  • 硅时代

    硅时代

    思维是什么?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做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知是什么?是记忆,是记忆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是什么,是人脑对事物主观认知的相同点,换句话说是搜索记忆,并建立联系。而记忆是以生物电震荡的形势存储与脑域之中的,大脑是什么?碳氢化合物,既然碳氢化合物可以存储生物电,那么硅基芯片为什么不能呢?!
  • 兽血沸腾

    兽血沸腾

    我的“女朋友”撞见了我当时尴尬的一幕,不一样的玩点,恶俗的趣味。
  • 驭剑轩辕传

    驭剑轩辕传

    一个本该安安静静过完一生的平凡少年,却因为一次机缘巧合获得修炼传承。感情上复杂的三角恋关系。修炼中无数次的生死经历。面对感情他该如何抉择?面对仙界魔界的大能又该如何扭转乾坤?本故事世俗界为引子,不喜欢世俗界的朋友可以跳过。第一次写书,还望各位多多指点,多多支持,你们的支持才是我写下去的动力。谢谢
  • 天降神山

    天降神山

    雷光闪烁之际,从天降下一山,被世人唤为神山。山为何而降?来自哪里?又要去哪里?天际之上,主宰突然自我沉睡。这又是为何?看主人公凌云天是如何踏上强者之路,一一解开这些谜团。
  • 每天一堂生活经济课

    每天一堂生活经济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经济学的运用,经济学是每个希望生活更幸福的人的学问。经济学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经济学规律对生活的巨大作用。本书的文章大多以短论为主,针对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引起作者注意的事件,探讨经济中的一些问题。文章既有经济学之内的经典解释,又有经济学之外的通俗剖析,文词符合作者一贯的风格,流畅简洁,大处着眼,小处入微,让读者在坐而论道中轻松地领会经济学的高深内容。
  • 不灭人王

    不灭人王

    一出生便被大元皇朝乃至整个古东方称作为魔神七万个子嗣中的唯一临间者,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个时代里最强大的一位大邪师在屠灭这个孩子时遭受了意外……生而为龙,即使一朝折断掌牙,剥裂鳞片,瞎目断爪,坠入浅滩,但龙依然是龙!
  • 仙魔战决

    仙魔战决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大世,这是一个不朽的传说。上古的神秘与人雄的热血,都将为您一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