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54200000016

第16章 梦(3)

关于梦与醒,列子提出“觉有八征,梦有六候”的看法奚谓八征?一曰故,二曰为,三曰得,四曰丧,五曰哀,六曰乐,七曰生,八曰死。此者八征,形所接也。奚谓六候?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此六者,神所交也。”在列子看来,与醒对应的是昼,这时,人借助自己的“形身体)和外界接触,即“八征”;而梦对应的是夜,准确地说是睡眠,这时,人凭借“神1精神)和外界进行交流,即“六候”。所以,列子说:“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故神凝者梦自消。”由此可见,列子的醒指肉体活动,梦指精神活动。既然它们都是活动,梦自然也是一种醒,而且是精神的醒。因此,列子说:“故神凝者梦自消。”意思是:一旦精神停下来,梦就会随之而消失。

在把握了梦与醒的身体机制之后,列子从“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的角度对梦进行解释。首先,列子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成不同的梦观念。古莽之国不分寒暑,一团漆黑,当地人不吃不穿,经常睡眠,五十天才醒一回,他们把梦中所做的事看成真的,把醒来后看到的东西看成假的。中央之国寒暑交替,昼夜分明,当地人昼起夜伏,他们把醒来后做的事看成真的,把梦中看到的东西看成假的。由于古莽之国接近极地,中央之国临近赤道,因此,两个国家的居民对梦的看法截然相反。一般来说,传统的梦观念来源于中央之国的居民。尽管梦能使人的愿望得到满足,却改变不了它的虚幻本质,黄粱一梦、南柯一梦体现的都是中央之国的梦观念。其次,列子认识到梦不仅和醒有关,而且和整个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关系,所谓的梦就是对世间事物的反映,因此,列子认为梦境都是有章可循的:“故阴气壮,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而燔爇;阴阳俱壮,则梦生杀。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是以以浮虚为疾者,则梦扬;以沉实为疾者,则梦溺。藉带而寝则梦蛇,飞鸟衔发则梦飞3将阴梦火,将疾梦食。”简单地说,这些见解十分接近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梦是欲望的满足。

按照这种辩证的观点,梦与醒会相互成为对方的欲望。列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他写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梦:周代有个姓尹的大户人家,他家里有个老仆人。由于从早到晚都不得休息,这个仆人一到夜里就睡熟了。在梦里他成了国君,醒来以后还是给人家做工。他说人生百年,昼夜各分。吾昼为仆虏,苦则苦矣;夜为人君,其乐无比。何所怨哉?”而主人尹氏就不同了,他操持家业并经营世事,弄得身心疲惫,夜里就梦见自己给别人做仆人,什么活都干,还不断挨打,总是在呻吟中醒来。他为此感到十分痛苦,就找朋友问是怎么回事。他朋友说:“若位足荣身,资财有余,胜人远矣。夜梦为仆,苦逸之复,数之常也。若欲觉梦兼之,岂可得邪?”听了这番话以后,他对仆人宽厚了许多,自己也不再过于操心,这才好些了。也许人生的全部幸福就在这两个梦中。

如果说主仆之梦是梦与醒的互补,同样出于《列子》的这个梦则是梦与醒的交融,比“庄周梦蝶”有过之而无不及:

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旁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讵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

有个郑国人在野地里砍柴时打死了一只鹿,就把它藏了起来,后来忘了藏鹿之处,就把这事当成梦了。有人听了他说的这个“梦”,就按他的叙述把鹿取走了。这个得鹿人也相信那个砍柴的人只是梦见了鹿却不知道它藏在哪里。奇怪的是,那个砍柴的人当天夜里就梦见了藏鹿的地方,还梦见了那个得到鹿的人。于是,他就找到那个人,为了争鹿打起了官司。“郑人梦鹿”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想起《红楼梦》中贾宝玉与甄宝玉的梦中相遇。贾宝玉虽然生活在富贵之中,实际上却是非常孤独的,《红豆曲》就是证明。因而,听说甄家有个与自己同名、同貌、同性的公子以后,回到房中午睡时,他就梦见了甄宝玉。先是梦见与自家的大观园一样的园子,接着见到几个一样的丫鬟,然而,对方却称他为臭小厮。随后又看到一个和怡红院一样的院子,屋里有个少年正和几个丫鬟嬉笑玩耍,就听见榻上少年说道:

“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性情,我只不信。我才做了一个梦,竟梦中到了都中一个花园子里头,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里去了。”

宝玉听说,忙说道:“我因找宝玉来到这里。原来你就是宝玉?”

榻上的忙下来拉住:“原来你就是宝玉?这可不是梦里了。”宝玉道:“这如何是梦?真而又真了。”

一语未了,只见人来说:‘‘老爷叫宝玉。”唬得二人皆慌了。一个宝玉就走,一个宝玉便忙叫:“宝玉快回来,快回来!”

袭人在旁听他梦中自唤,忙推醒他,笑问道:“宝玉在那里?”

此时宝玉虽醒,神意尚恍惚,因向门外指说:“才出去了。”

这是一个很奇特的梦,它的奇特就在于梦中还有梦,而且各自梦的对象正是对方,并且各自正好同时做梦。这个梦到底要表现什么?仅仅表现他们一切相同并都想见一见对方么?事实上,作者安排这一真(甄〕一假(贾)两个宝玉是想表达人与人沟通的可能性,两个人同名同貌同性是不是同心呢?在《红楼梦》临近结束的时候,甄太太带甄宝玉来到了贾府。两个宝玉都已经遭遇了抄家之变,甄宝玉却对贾宝玉说:

弟少时不知分量,自谓尚可琢磨。岂知家遭消索,数年来更比瓦砾犹贱,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好些。世兄是锦衣玉食,无不遂心的,必是文章经济高出人上。

弟少时也曾深恶那些旧套陈言,只是一年长似一年,家君致仕在家,嬾于酬应,委弟接待。后来见过那些大人先生尽都是显亲杨名的人,便是著书立说,无非言忠言孝,自有一番立德立言的事业,方不枉生在圣明之时,也不致负了父亲师长养育教诲之恩,所以把少时那一派迂想痴情渐渐的淘汰了些。

看来这两个宝玉见面晚了。小时候他们是一样的,但是后来甄宝玉发生了变化,委身于世俗经济文章之道,这甄宝玉终于成了真宝玉;而贾宝玉仍是痴心不改,犹是顽石(假宝玉)一块。因而二人话不投机,不欢而散。生活在人群中却无人理解的孤独更甚于离群索居的孤独。就此而言,贾宝玉的最后出家就不是偶然的。

事实上,整个《红楼梦》就是一场大梦。曹雪芹把“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的现实人生放在“太虚幻境”的框子里:始于“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终于“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太虚幻境”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一个梦境。对于人们来说,它既是前生,也是来世。人们从这里出生,死后回到这里相聚。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世界全由女儿组成,曹雪芹把它称为“清净女儿之境”。在曹雪芹看来,女子并非被歧视的对象,而是生命的本源。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见到各司贮存的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到了第一一六回,贾宝玉第二次梦游“太虚幻境”,所有那些他曾在簿册上见过、在大观园中一同生活过、后来陆续去世的红楼女子,他又在“太虚幻境”中见到了。贾宝玉第二次在“太虚幻境”中的漫游其实是对自己一生的小结,为了告别的小结。这些已在另一个世界的生命对于他既是一种痛苦的纠缠,又是一种无声的召唤。他难以摆脱,无法回避。失去了她们,如同失去了灵魂(书中以“通灵宝玉”的丢失作为隐喻形在而心死。这段漫长而没有知觉的岁月对于他来说是一个短暂的过渡,他终于出离了世俗,是不是盼望来生新的开始呢?

“太虚幻境”中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假”“有”“无”,这是《红楼梦》一书的关键词。“无为有处有还无”揭示的是曹雪芹的生命意识:“无”是生命的未萌生状态,“有”是生命的萌生与成长,最终死亡,又是一个“无”。“假作真时真亦假”显示的是曹雪芹的批判意识:“贾宝玉”本来是一块石头(假却生于大户人家,因而被人视为“宝玉真);但是,这块宝玉不识时务,离经叛道,最终出离尘世,复归顽石(假由此可见,“有无”对应的是“生死”,“真假”对应的是“梦醒”,而“‘生死”又可以和“梦醒”对应起来。因此,归根到底,人生是个“梦”“醒”问题。

(第四节)浮生若梦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叙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斗数。

这篇短文是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它表明了这样一种人生观:所谓世界不过是众生的旅社,人只不过是其中的过客,这种“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漂流感让人觉得一身若浮、此生如幻。因此,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李白的“梦感”是和“醉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正是“梦感”与“醉感”

合成了他的诗酒人生。李白在给妻子的一首诗中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这是他对自身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提升人的精神,麻痹人的肉体,给李白带来了睥睨一切的豪气和超越凡俗的才华。事实上,“醉感”和“梦感”有相近之处:它们都能使人暂时超脱现实社会,并和日常生活拉开一段距离,从而使人沉浸于相对纯粹的精神王国和审美境界里。

李白的“浮生若梦”思想其实来源于庄子。“浮生”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所谓“其生若浮”是说人生如寄,漂浮不定。关于“浮”的意思,《庄子‘知北游》中有两处解释:

山林与,臬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

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

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

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蜆也。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原来此身并非我有,而是天地委形:“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因此,“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人就是如此被动!

庄子的“浮生”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宋代的苏东坡就感叹过“常恨此身非我有”。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东坡直接宣称“人生如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从根本上说梦感”产生于生命的难以把握,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失意是使人产生“梦感”的重要因素。往事之所以常常使人产生“梦感”,是因为它已经过去了,但是仍然会萦绕在心头’就像梦一样。就此而言,凡是在时间中产生又消失的美好事物都可能会使人产生“梦感”。“梦感”产生于客观变化与内心不变的对立统一,或者说是内心的记忆对消失事物的心理补偿。中国诗人常常感慨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因为这些都属于变化之列。变化事实上也是一种消失,它虽然还存在着,但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样子。消失也好,变化也好,其实都是个时间的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说广人生如梦”是个时间问题,确切地说是时间变化问题。这样说并不表明“梦感”与空间变化没有关系,因为时间变化往往伴随着空间变化,像沧海桑田那样的空间变化本身就包含着时间变化。谋生的需求,特别是魏晋以来山水美的发现产生了一大批到处奔走的漫游者,这些行走天下的人无疑会把空间变化转化为“梦感”的因子。顾炎武在《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中写道:“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杯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在这里,广阔的江山无疑是内心沧桑的见证。

典型的“梦感”往往产生于长期抑制之后突然出现的逆转: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欽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三首》其一)

杜甫在战乱中回到家里,结果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妻子不相信(“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邻居不相信〔“邻人满墙头,感叹亦飲欷”〕,连诗人自己也有点不相信(“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种“相对如梦寐”的场景源于一种极大的心理反差:从长期思念造成的心理绝望,突然转向久别相逢的无比惊喜。人们在陶醉于幸福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这种“梦感”,以至于从内心问自己:“这是真的吗?我真不敢相信!”这种“梦感”其实是长期的渴求突然得到满足的结果。所以,“梦感”是以现在为起点追忆过去的产物。杜甫的这首诗就是从突然重逢的现在追忆长期思念的过去的结晶。

说到底梦感”是一种生命的流逝感。尽管“梦感”常常产生于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但是,它也会让人想到自身生命的终点,并从生命的终点来看现在。就此而言,“梦感”既是一种生命意识,也是一种死亡意识。事实上,只有具备死亡意识的人才有可能生活得完整,因为他生活在自己已经意识到生命起点与死亡终点的全部区域里。所以,死亡意识会让人更注重把握今天和利用现在,而不像那些醉生梦死的人一样茫然地飘荡在茫无边际的大海上,毫无目的和方向。亨利希I波尔说:“艺术家总是随身携带着死亡,正如一个真正的牧师总是伴有祈祷一样。”和一般人相比,艺术家是具有鲜明死亡意识的人,而“梦感”是人们接近死亡彼岸的独木小船。因此,“梦感”是艺术家的一种基本素质。

同类推荐
  • 中国传统文化要略

    中国传统文化要略

    本书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儒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古典文学以及中外文化交流。
  •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本书将藏民族的民族文化这一宽泛概念,从世界观,历史来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一些人人司空见惯,却又个个说不清楚的东西,用几十字、数百字的有限的篇幅告诉了大家。所有的问题答案,来自于已出版的藏学图书、资料,以及网络资料。由藏族青年学者旺秀才丹历时数年,在原有基础之上综合整理、编辑加工而成。可谓是本藏族文化常识的ABC,了解藏族文化常识的基础读本,认识藏族文化常识的指南,进入藏民族文化的敲门砖。
  • 相声“三字经”

    相声“三字经”

    《相声三字经》是一本介绍相声历史和演变的书籍,它用一种说唱文学的语言与形式去演绎另一种说唱文学的历史。相声艺术博大精深,以“三字经”的形式讲述相声的发展史更是别树一帜。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相声的表演技巧、语言习惯,还有相声界的大师、前辈等名人,还请来徐德亮为“三字经”的内容作注释,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便于阅读。
  • 品义士

    品义士

    书中精选了中国历史上几十个侠义人物,这些英雄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扶危济困,深得百姓爱戴,或抗击外敌,保一方平安。他们的事迹或在正史中单独立传,或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本书将他们的故事,重新挖掘整理,并做了符合现代人观点的点评,极富可读性,让读者可以在阅读的同时,体会到中华民族骨子里的那股英雄气,在当下驰骋纵横。
  • 趣谈语言文学

    趣谈语言文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人们也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语言文学亦有深厚的功底,诸多名著让人目不暇接。《趣谈语言文学》以细腻的文笔,带领我们慢慢品读诸多经典之作,让我们在文学的殿堂寻找到那份已远去的宁静与淡然。
热门推荐
  • 毒舌阔少的别扭妻

    毒舌阔少的别扭妻

    简单点说,这是个小职员和阔少同居的故事。复杂点说,这是一个非善类的女人与一个毒舌的男人相杀、相爱再去杀别人的纠结故事。穆晓只是个普通的大学生,胸无大志只想找个小职位养活自己,却在第一次应聘中被鄙视的彻底。而那个将自己贬的一文不值的面试官转眼间竟然成为了自己的室友。看着对方眼中的精光,穆晓直道这日子没法过了。但是相处久了却觉得有个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室友也不错。正感叹这小日子挺舒坦时,那家伙竟然说喜欢自己?还能不能愉快的同居了?这下日子是真的没法过了。(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网游之修罗传说

    网游之修罗传说

    修罗——杀戮、断义、绝情。这是一个撼动世界的神话,一个修罗的传说。
  • 末世进化之门

    末世进化之门

    末日降临,摆在叶明面前只有两条路,进化或是……死亡!
  • 同异录

    同异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妖孽传奇:王爷活见了鬼

    妖孽传奇:王爷活见了鬼

    初次见面,她只是一个行走江湖、坑蒙拐骗的女道士。她的惊天身世,他能一眼看穿;他的过去未来,她有灵犀预感。一个极阴,一个极阳,本是天生绝配。奈何,历经磨难,繁华谢幕,转眼一切终成空。当他把刀子刺入她心脏的那一刻,她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只是一场戏,只有她一个人当真了而已。
  • 越吃越瘦的10种水果

    越吃越瘦的10种水果

    拥有窈窕的身姿是当今女性最大的愿望之一,但是越来越多的女性为了追求娇好的身段而放弃了美昧的食品,认为只有少吃甚至于不吃才能瘦下来。事实上,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健康,对美丽也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其实,一个人的美丽除了天生因素之外,还有后天的悉心调养。瘦身专家认为,好身材的关键在于对人体内部的调养,本套书介绍的这些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品对塑身美体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 神帝君

    神帝君

    他是神界一神人之子,刚出生家庭惨遭奸人所害,他也掉落凡间,,,,,,看他怎么样带领妻子,兄弟坐上神界最巅峰。。。
  • 练就圆融自如的处世绝学

    练就圆融自如的处世绝学

    本书将圆融处世的处世哲学与圆融处世的智慧紧密结合,给人许多待人处世的启迪和借鉴,圆融处世能及时避免别人误会你的情绪,隐藏自己的秘密,从而在处世关系中,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压力,也不会留给对方极坏的影响,这种圆融处世的智慧,读后会让人受益匪浅。
  • 清梦晓

    清梦晓

    那一个梦里,我爱上了两个男人。一个为了我,愿意舍弃所有。而另一个,放弃了帝王的尊严。左手的掌心,刻了他的名字,右手的手背,却烙满他的柔情。我以为,我可以理智地做一个旁观者,我以为,在有一天看到他君临天下的时候,我亦会骄傲地笑。可是,我终究是错了,很多很多的我以为,都错了。
  • 恨妃

    恨妃

    泪已干,心已残。离开了他,原想安静度日,却依是躲不过命运,她,该何去何从?在以为自己即将远离那一切之时,那女人又再度出现!到底,她怀了怎样的鬼胎!到底,他,又是怀了怎样的心思!不想再沾惹,只想远离,却奈何,再度回到了伤心之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