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睃两边“精忠贯日”和“大义参天”木牌坊,穿过通道中间“山海钟灵”木牌坊,面前的建筑为“御书楼”。“御书楼”原为“八卦楼”,这是道教庙观通常都会有的。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拜谒关帝庙,见到关帝塑像连喊“二弟”的那次,题写了“义炳乾坤”的匾额,留下御笔墨宝。后来到了他孙子乾隆皇帝时代,把“八卦楼”改名“御书楼”以为纪念。“御书楼”面阔进深均为三间,三檐两层,歇山琉璃顶,台基回廊,藻井垂柱,建筑规制也肃穆壮丽。楼上悬有“绝伦逸群”匾额,文词出自诸葛亮给关公的信。这是同时代人对关公的中肯评价——那种对关公不以为然,以为关公是后世人们过誉评价的看法,不攻自破。书写出自清代解州知府言如泗的手笔,字迹圆润饱满,流畅自然。言如泗是孔子的得意弟子言偃(子游)的七十五代孙,由他为关帝庙题写匾额,也算渊源有自:关公和他的远祖都是孔子思想的忠实继承人,关公更是践行者。他对关公的崇敬应该是更有一层不同他人的深意。
过了“御书楼”,就是关帝庙里最重要的殿堂:崇宁殿。
我们终于肃立在崇宁殿的前面。
崇宁殿,当然是宋徽宗赵佶敕封关公为“崇宁真君”而得名。
进了大庙,一路甬道宽阔,一路松柏蓊郁,一路建筑华美,一路气氛静肃,亭台楼阁主次错落,匾额楹联悬置有序。这时候,我们才来到大殿之前,才能开始瞻仰庙中的主殿了。
这是全庙里最重要的建筑,是皇宫里帝王朝见群臣的正式殿堂,所谓朝廷,如果要有一个具体的象征,这里就是朝廷最集中的代表。关帝庙是皇宫形制的祀庙,关公之神是帝王的身份,当然就要有这样一座宫殿来供奉。
果然气势雄伟。迎面台基高阔,坚实厚重,高过五尺,宽约二十丈,显得庄重硕大。大殿矗立在台基中央,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楼体高大,高约十七丈,重檐翘角,五彩斗栱,歇山顶,琉璃鸱尾,构筑复杂而雄伟。四周回廊遍绕,二十六根蟠龙石柱昂然环立,柱身粗直,雕刻古朴精美,颇具踞地撑天之概。殿内幽暗而宽深,氤氲着森严的氛围,弥漫着让人敬畏的气息。大殿正中,坐落着关公的巨大神像,冕旒玉圭,龙袍玉带,一身帝王装束,威严高贵,只有那红面长髯,蚕眉凤目,才使我们又熟悉亲切起来。我们印象中,是横刀立马的关公,是夜读春秋的关公,这样正襟危坐的帝王关公,所见不多,不免陌生,产生出些距离感,但一想庙中的关公已是帝王之身,也就释然了。关帝神像两旁,当然也有陪侍,都是红袍牙笏,并不是我们意料中的关平周仓,可能他们两人的级别不够吧,看那白色长须黑色短髭的模样,是否明代朝廷为关帝配属的陆、张两位丞相,不好妄断。关帝宝座上方及殿内四周,一块块匾额高悬,自然金装银裹,颇具价值,但令我们肃然起敬的,是那些匾额的题词。别的不说,只清代三位皇帝的题词,对关公的称颂就至高无上:康熙皇帝题为“义炳乾坤”,乾隆皇帝题为“神勇”,咸丰皇帝题词则是“万世人极”。我们已经记述过清代朝廷对关公的推崇,只这几块匾额就可以作为历史的实证。不论朝廷和地方的祭祀大典,还是普通百姓敬拜关公,当然就在这里进行,钟磬器物,照例都要配置。朝廷祭祀关帝,自明代已经确定为国家大典,祭礼颂文,规格内容,自有定式,繁文缛节,我们不再一一记述。我们只要知道,在清代雍正年间,朝廷钦命全国县级以上州城府治,都要建立关帝庙,并于春秋两季,例行祭祀大礼。还是雍正朝时,朝廷又诏令全国关帝庙正式命名为武庙,关庙和孔庙正式并列,文圣武圣,正式由国家确认。
我们还应该了解的是,关公的名字,当然已是圣讳,在封建时代是要避讳的。观世音菩萨,到了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就改为观音菩萨,去掉了那个“世”字。避帝王名讳以示尊敬,菩萨尚不能免。关公是我们无限敬仰的神,是帝王级别的神,自然也要避讳。关圣的大名——“羽”,那两个“习”原本各是三撇,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正式颁布诏令,避关圣讳,改为两撇。于是我们如今写的“羽”字,都是两撇了。
——原来如此,这倒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晓的。
至于民间的祭祀活动,我们就难以胜记了。
崇宁殿之后,就是三进院了,是后宫。
最靠近大殿的本是寝宫,原塑有娘娘像;两边有东西配厢,塑关平、关兴夫人像。战火中寝宫被焚毁,至今并未复建。寝宫原址,如今辟为花园,遍地绿荫,奇树异草,姹紫嫣红,蜂飞蝶舞,悠悠花香在殿前庭后缭绕。穿过花园,有一座木牌坊,上书“气肃千秋”。两旁置“刀楼”、“印楼”,安放着关公的大刀和印信。大刀自然是我们熟悉的青龙偃月刀,那印信,当是我们不太熟悉的“汉寿亭侯印”。建安五年(200年),关公斩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回朝后曹操以朝廷名义封关公为“汉寿亭侯”,这是汉王朝给予关公的高级别的职位了。离开曹营千里寻兄,那印信挂在了厅堂上,就是辞退了这个爵号,表示了和曹操彻底决裂的决绝态度。汉朝时常用地名作爵号,亭侯是爵位,汉寿是地名,作名号。关公这时候的汉寿亭侯爵号,汉寿是县治,当时属武陵郡,今湖南常德市汉寿县北部。后来刘备统辖了益州汉中广大地区,汉寿县已属东吴地界,他就改葭萌县(今四川广元一带)为汉寿县。由于关公把汉寿亭侯印信退还了曹操,刘备在开辟了蜀国基业后,另设汉寿县,以保持关公的爵号,这时候距曹操表封关公为汉寿亭侯已经十八年了。为了关公的爵号修改行政区划,可见刘备对关公的器重,也可见关公在蜀汉政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说法后世论者已经提及,却未见史书记载,聊备一说而已。只是后世有人误解,以为汉是国号,寿亭侯是爵号,这是不懂历史的缘故。明代皇帝朱元璋诏令在南京“建寿亭侯关羽庙于鸡鸣山之阴……与列代帝王及功臣、城隍诸庙并列”,就显然弄错了。明朝初创时期的文化水平可以想见,忽视文化建设的建政方针也可以想见。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也犯了错,写到关公被封为“汉寿亭侯”后,曹操授予关公印绶时关公却拒不接受。后来曹操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印文刻的是“寿亭侯印”:关公是声明过降汉不降曹的,印文为“寿亭侯”,这算是曹操封的还是汉王室封的?关公当然不予接受。曹操就命另行刻了印:“汉寿亭侯印”,关羽就欣然接受了。这个细节对于刻画关公绝不降曹的坚定立场是非常好的,但却犯了历史错误,这个细节是不真实的。细节真实是文学的基本原理,细节不真实了,那事件的描写就不能说是真实的了。清代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评点修改时,看到了这个错误,就把这个细节删去了。关公身后被历代王朝不断加封,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爵号无以复加,但真正的封号,还是“汉寿亭侯”。关公一生对“汉寿亭侯”这个爵号都是很在意、很看重的。有一则楹联,以关公的口气写道:
史官抑我曰矜。谬矣!视吴魏诸人本同儿戏
后世尊吾为帝。敢乎?论春秋大义终是汉臣
后世尊我为帝,怎么敢当?我一生努力践行春秋大义,忠于汉室,只能永远是汉王朝的忠实臣子。“汉寿亭侯”,才是我名副其实的爵号,才是我永远珍视的爵号,才是我永不放弃的爵号。
印楼里放置的印信,还会是别的什么印信吗?
最后一座建筑是春秋楼,这是关帝庙区别于其他宫殿特色独具的地方。关公一生喜读《春秋》,践行春秋大义,关帝庙中建春秋楼,那是题中应有之义。孔子作《春秋》,听说麒麟现世而又被猎获,长叹一声,扔下了笔。麒麟是祥瑞之兽,本不该出现在那样的混乱时代,出现了又被猎获了,说明这混乱时代还要延续很久,孔子怎么能不长叹掷笔呢?因此《春秋》也称《麟经》,这里的春秋楼也叫麟经阁。历代宫殿也有专供帝王读书的地方,但不会叫做春秋楼,只有这座关帝庙中关圣读书的地方才配这样的命名。
春秋楼是全庙里最高的建筑,高约八丈,阔七间,进深六间,三檐两层,九脊,歇山琉璃顶。也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顶脊上琉璃兽头饰件,神态各异,色彩纷呈,两边鸱尾,昂然欲飞。楼体一周木槅扇雕刻有各种人物花卉,栩栩如生,古朴而鲜活。槅扇门和楼梯级数皆对应山西州府县的数目,暗应天罡地煞之数,体现着道教文化的远古和神秘。四周吊柱托梁,绕起悬空长廊,仿佛楼外栈道,雄奇而实用,是国内建筑独例。在周围建筑和高大古柏的烘托下,楼体巍然耸立,雄伟壮观。进入春秋楼,迎面神龛中是关圣坐像,正面全身,帝王装束,神色端庄,面容儒雅沉静,少了些勇将的威武气势,多了些王者的华贵雍容。把关公当帝王来敬奉,虽然是至高无上,但我们心中关公那疾恶如仇的凛然神色和大刀凌空劈下的凶猛气势就荡然无存,让我们不禁有些怅然若失。上得楼去,那神像便与众不同,不再是帝王正襟危坐的样子,而是幞头长袍,侧身捋须,目光专注,案头展开的,当然是他一生喜读的《左氏春秋》。身后的壁板上,果然刻着《春秋》原文,字迹密集文字古奥,读起来肯定不会轻松。遥想当初关公行军作战之暇在军帐中挑灯夜读,实在叫人肃然起敬。那时刻,受过系统儒家教育的刘备也要到后帐和二夫人团聚去了,而同样忠贞勇猛的张飞肯定在大碗喝酒,鞭打士卒,或者呼呼大睡,响着他那着名的呼噜,声如巨雷。
楼阁上下,当然还有着太多的匾额楹联,琳琅满目,我们已经不能再摘引这些。但是,二楼的这副楹联却不能不特意辑录。在众多的无以复加的赞语颂词中,这副楹联倒有些与众不同的淡远和雅致:
北斗在当头,帘泊开时应挂斗
南山来对面,春秋阅罢且看山
想象中的关圣,读《春秋》也该读得累了,也该站起身来,展展腰躯,整整长须,伸伸双臂。推开窗棂,且看头上那渺渺夜空,灿灿星斗;且看南面那巍巍中条,浩浩盐海。一生慷慨昂扬壮怀激烈,现在也该从容些了,闲散些了,也该多一些淡远意趣,多一些山水情怀了。
其他浮雕彩绘,香炉供案,石刻木器,銮驾仪仗,难以胜记……
这还不算大庙对面,还有一座同样规模的“结义园”。
一座武庙之冠尚不能介绍周详,何况更多?何况数以万计?
不论繁华京都,还是偏远村寨;不论通衢名城,还是边陲海疆,关庙遍布在华夏大地上,关圣的赤面长须威严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据不完全统计,祭祀关圣的庙宇,竟然遍布英国、美国、俄罗斯、荷兰、西班牙、捷克、新加坡、日本、朝鲜、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泰国、印度、越南、马达加斯加等三十六个国家,全世界竟有三万多座。
东方之神,宇庙遍及全球,祭祀遍及世界:神庙里的香烟,袅袅上升,缭缭绕绕,凝成漫天的彤云,在全世界的上空,卷卷舒舒……
这袅袅香烟,隐隐约约地荡漾着一阵阵桃花的清香。
3、普适与永恒的东方之神
中国的神的殿堂里,伏羲女娲、玉帝王母、神农后羿、四海龙王、雷公电母、山神土地……诸神众多,不一而足,我们无法完全罗列出这些神的名目。人类幼年时期,对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和自己无法达成的愿望,一概归结为神的意志。神就是这样一种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志的力量。
神当然是具有超自然的神通和力量的,但据说神又是有着职业分工的,比如雷公电母,比如风神雨神,我们都知道他们的神力和职能,都知道他们在天上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
原来神也是各司其职,司有专职的。
那么我们崇敬的关圣之神,履行什么样的神职和使命呢?
关公成为神,最早显圣的地方是湖北当阳。他在当阳“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保佑百姓,好像没有形成职业化。
还是在当阳玉泉山,智者大师月夜见到了他和儿子关平,请他作了玉泉寺的护法伽蓝。一个寺庙的护法神,法力和地位,好像都还很不足道。
真正开始护国佑民,是在家乡解池斩蚩尤的那次。这是史书上有正式记载的。“唐之富庶,盐税之半”,唐时是我们中国泱泱大国最富庶的时代,解池的盐税竟是它巨大财源的一半。解州盐池对于国家财政举足轻重的地位,不须再仔细解说。河东解池的枯竭,是国家和全体百姓的巨大灾难。这时候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利益是一致的。关公斩蚩尤,是护国,也是佑民。从此护国佑民成了他的重要职责,历朝历代都有他护国佑民的传说。
除正史外,中国历代文人有着着写笔记小品杂说野史的传统,记载了许多正史由于篇幅或官方立场不便收录的传说事件。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了解不同时期历史面貌的重要参考。在这些杂书中,有关关公显圣的事辑录很多。
据载,明嘉靖二年(1523年),倭寇偷袭上海嘉定县城,在东门纵火,民居即被延及。时风助火势,人不能救。县令万思谦大呼“关圣保佑县民!”望空叩拜,风向突然逆转,渐渐熄灭。这时一个倭贼头目跃上城头,兵勇百姓中并无习练弓矢者,一时束手无策。当时州郡一位官员因事偶然来到嘉定,略识弓箭,也学县令的样子,大呼“关老爷保佑城里十万人民,愿这一箭射中贼喉!”一箭射出,果然贯穿倭贼喉咙。众倭贼于是惊骇退走,全城民众得到保全(见李钟璜《嘉定扞倭庙记》)。
据载,也是明嘉靖年间(三十二年,1553年),河南发生了土匪暴乱,匪众数万将攻睢阳。睢阳驻军司令汤易素有勇略,拉得千石之弓,听到匪众将至的消息,就作了率兵防御的准备,同时在城里的关庙祈祷,请关圣保佑乡民。当夜便梦见关圣来告知:“借你之弓,为你破贼。”第二天,汤易就把平日所用之弓箭献于关庙之中。几日后匪众来到睢阳,正欲攻城,忽见关圣在云中乘赤马挟弓箭,指东南方向。匪众下马望空而拜,不敢继续攻城,向东南逃奔,恰好遇到两个省的军队联合剿匪,众匪大败,纷纷溃散。匪乱遂平定,睢阳百姓终于未受其害。汤易的弓箭,百余年仍敬献在关庙中(见《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卷三)。
据说,日寇侵略期间,曾炮轰关帝庙,始终没能击中。日本军人也以为是关帝显灵,再也不敢炮击关庙了。占据解州城后,司令官曾去关帝庙中抽签,欲问能否过河进攻西安。没想到抽出的签上竟写着“过河不难,兵马死完”。司令官气极,拔出指挥刀,刀刚出鞘即断为两截。司令官狼狈逃出关帝庙,跑不多远,就死在路上了。后来日军果然没能过了黄河,进攻西安。
在杂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中,关圣还是为我们除瘟禳灾的神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