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63600000016

第16章 点墨书语(4)

所谓“气”,显在的是笔墨间的书卷之气。

他谈往,那是在中学生时代的上海四马路,买过一些扫叶山房的线装书。他后来由书及人道:“我不知道这家书店的老板是何许人,但是觉得是个有心人。他也想牟利,但也想做一点于人有益的事……扫叶山房出的书不少,嘉惠士林,功不可泯。”

他忆旧,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昆明翠湖,距离西南联大借租的学生宿舍不远,湖畔有个外形类似道观的公共图书馆,“是我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那里“非常安静整洁……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直到半个世纪后,汪先生想起昆明,写起翠湖来,首先念叨的就是这个“妙人”。他“大概早已作古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常常想起他来,并和我所认识的几个孤独、贫穷而有点怪癖的小知识分子的印象掺和在一起,越来越鲜明。总有一天,这个人物的形象会出现在我的小说里的”。

他怀师,为文坛对他当年的文学导师沈从文作品的苛责而不平,建议他们去读《菜园》、读《新与旧》:“沈先生所写的共产党员是有文化素养的,有书卷气的,也许这不太‘典型’,但这也是共产党员的一种,共产党员的一面,这不好么?”当年沈先生“发表这样的作品难道不要冒一点风险么?”(《一个爱国的作家》)

因此,重读汪曾祺,最好还要读出他那一点点“士气”来。这“士气”既不是文士梅妻鹤子的清高之气,更不是斗士壮怀激烈的凌厉之气,而是一种被时代摔打以后的不平之气,虽说仍然是文文的,温温的。

十六年前的元月底,汪先生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说这话,他是为了借助自己的经历遭遇,阐发人生“随遇而安”的大无奈。

还有“文革”中那段人常腹诽的特殊遭遇,他自然不能无动于衷。虽说从来语焉不详,但看来也是有其难与人言的心头隐痛的:“我搞了一些时期的‘样板戏’……在‘控制使用’的压力下搞创作,那压力可想而知。”

这种体制内周旋的无奈,让痛定思痛的他,最后说出的话再难保持向来的平淡了:“受过伤的心总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为政临民者,可不慎乎。”

这是谠论,也是诤言。我读汪曾祺,见他文章中多用逗号和句号,少见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心中曾经不免有些疑惑。此番重读,得知他自己说过,生性是一个不具有“抗争性格的人”。因此之故,在如此“金口”中难得说出的谏诤之语,就不仅仅是在发泄他个体人生的大悲愤了。难怪对于相熟的人,他曾一而再、再而三地披露心迹道:“我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我是性情中人,”“四十多年前的事,我是用一个八十年代的感情来写的,”“我对现实生活是有很深沉的痛感的,我对现实很关注”……哦,原来如此!

汪先生的作品最善于布局文字。但在章法技巧之外,更不能轻易放过的,是他寄托文思的方式。

曲终奏雅,他的文思常常凝聚在文章结尾处的最后几笔中,或文乎文乎,或浅白如话,但都雅而不伤,自有其想要揭示的主旨,或者寄托的深意。文无定法,可是汪先生写作上的这一“道”,似乎已成为他不期然而然的“风格”。读者不可仓促掩卷,把它轻轻地放过了。

且读《自得其乐》结尾——

我很欣赏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说得何等潇洒。不知道为什么,汉宣帝竟因此把他腰斩了,我一直想不透。这样的话,也不许说么?

我觉得,汪先生的文笔,乡土味易仿,书卷气难学,而要锤炼得这一丁点士气,则难上难矣。因为那是起落颠倒的时政,与其出处遭际和内在性情气质的合成品,难以实验,更无法复制。一个文学家的成长和长成,常常是如此得难能,如此得惟一。

乡土味、人情味与书卷气的和谐统一,成就了汪先生小说和散文的可读性,也成就了他的文学生命力,让他的作品既有应时发表的文学市值,又有了历时传世的人文价值。

因此,重读以后的复读,绝不仅仅在这个纪念他去世十周年的日子里(截止到是年,仅网络信息涉及到汪先生的就多达十四万余条……可见他的文学生命在网络天地间获得了再生,并活跃在读者、评论者的心田里)。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江苏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七月出版的《汪曾祺传》封面上,选印的是汪曾祺的语录,可谓得其人其书之精神。笔下有人,有别人,有自己,更有关乎现世众人心的褒贬——这让汪曾祺的作品距离“文学”很近。

我们不必再让作品“超脱感”导致了读者的“失落感”之类似是而非的观点再占据汪曾祺的作家论了——至少多年来“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已让它们难以自立。

淡淡的忧伤,因人生的无奈而嘲谑,再加上源自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的欢快,以及不刻意从悲剧方面来寻求创作的所谓“突破”,构成了汪曾祺别具个性色彩的“文学”。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他在《汪曾祺自选集》的序言中如是说。

一个“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一个爱看倪云林“平远小景”的人,一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为眼前景感动,被胸中意激荡,提笔为故乡和他乡纪实,写出长存于心的乡土风物,造型尘世间的寻常儿女……要是借用汪曾祺句式来诘问:“也许这不太‘典型’,但它也是文学的一格,文学的一式,这不好么?”

汪曾祺的“文学”,将不因与时俱进而稍减其作品的光华。我以此语为汪先生去世十周年祭。

(二〇〇七年三月二十七日)

4、《陆文夫文集》与《苏州杂志》

一 话说《陆文夫文集》

“文夫合当姑苏住,小巷遍写人风流。”当我听到一百八十万字的《陆文夫文集》(苏州古吴轩出版社,二〇〇六年)问世的消息时,脑海中不禁闪现出这十四个字的“断章”来。

其实,苏州虽然是我的家乡所在地区,去去来来很多,但我与文夫先生终是缘悭一面,无论是他主持《苏州杂志》在那青石弄的院子里办公,还是后来病休于城南带城桥一幢小楼里养病时。从未去拜谒过的原因,在前者是觉得不可为一己的私愿而去分割他的时间,于后者是为了他应当在静养中获得全面康复心体神……如今这些当年的“多虑”,自然都积累成为我情感天地中的遗憾了!

不过幸有作品在,它们原是常青的作家生命之树的繁枝和茂叶。

记得有人回忆说,文夫先生曾经戏言:“小说小说,无非是在小处说说。”我很欣赏这举重若轻的文艺家言,因此,也时常在南京大学给学生们说说这一通俗的文学理念,要求他们善于见微知着,充分领略由微节、细节和小节所构建起来的作品之“微妙”。

举凡文艺,“惟微始妙”。尽管前人有“妙处难与君说”的成言,可是善读者还是能够从作品微节、细节和小节的逐次展开和铺叙之中,把握到作家通过书写所要表达于世的人生智慧的。“文学即人学”,读者、作品人物和作家的三位一体,才能真正完成文学这部“大书”。

我对文夫先生建立起所谓的“印象”,就是从读他作品开始的。之所以读他的作品,完全是基于我当时人在北京而对家乡所保有的那份怀恋,而“陆苏州”正是当代姑苏人文最重要的理解者、同情者和传播者。他用自己的眼、自己的脑、自己的笔,让传统的姑苏人文与时代的新文学形式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因此,当我读到《陆文夫文集》封底所印的这段话时,不禁被深深地打动:

我觉得创作的总体应该像建造苏州园林,今天挖一个池塘,明天造一座颇具规模的厅堂,后天造点儿小桥、小亭,再后天垒起一座假山,中有奇峰突起……若干年后形成了一座园林,亭台楼阁,花木竹石,小桥流水,丰富多彩而又统一,把一个无限的大千世界,纳入一个有限的园林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作品,应当是他那个时代的缩影。

《陆文夫文集》是有着“陆苏州”美誉的作家锺情姑苏文化的见证,不过这见证的终极关怀,乃在于关注苏州普通百姓的生命状态。尽管他在一九八五年早春就曾在《微弱的光》中理性地表达过:“从某种角度看,作家并不是一种美好的职业……”

半个世纪前的成名作《小巷深处》不说了,二十多年前的文坛影坛双栖佳作《美食家》不说了,甚至一九八八年起专为苏州父老编辑的《苏州杂志》也不必说了,这里单说他此生惟一的长篇小说《人之窝》吧。如今,它就被编定在第一卷,开卷即是。

我是在一九九六年冬,也就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发行本书初版一年多第三次重印时读了的。那时,它还没有获“茅盾文学奖”的任何迹象。然而我还是喜欢它的开篇,喜欢它的布局,喜欢它的立意,喜欢它不失典型的场景、人物和语言……

《陆文夫文集》由江南知名书装家周晨先生设计,大三十二开本,洒金屑的米黄色书衣上,饰有满含笑意的架着眼镜的作家晚年头影,还有他的签名手迹。我很欣赏这书衣的淡雅,它贴近了这位从来不在文坛呼风唤雨、弄潮作浪的作家本色。因为生前的“陆苏州”从来只是用力把作品中的每一个字写好,最多张扬一下自己的签名,犹如他在僻馆小酌以后的放谈那样。很欣赏古吴轩出版社为本书写的这段“出版说明”,言虽简却具有非凡的感动力:

“世界这么大,只写苏州”的陆文夫堪称“市井小说”代表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拥有重要地位。他并非苏州人,却在苏州生活了整整六十年,成为名副其实的“陆苏州”。“陆苏州”佳作首次结集五卷,落户于同样沐浴苏州文化的古吴轩出版社,显然也是源自苏州的缘……“陆苏州”的眼里,苏州是最美的,写苏州的书也应该是最美的和最受读者喜爱的。

古吴轩出版社除了《陆文夫文集》外,还真为他策划出版过一本获得“中国最美的书”荣誉称号的书,那就是第一次编辑成为单行本的《美食家》。

陆先生在二〇〇四年元旦写定的《文化沧浪宜人居》一文中说:“苏州是人居的天堂,人居的文化环境是众所周知的……文化是有继承性的,一代一代的人传承着,有取有舍,有所发展。”而他本人就是这样一个对苏州文化有所传承,有所取舍,有所发展的人。《美食家》就是其文学创造力的典型体现。

人行世上,一日三餐自然是人人不可或缺的人生节目。可作家陆文夫却能吃在嘴里,想在心里,最后形诸笔墨,创作出了歆动中外的传世之作《美食家》来。

如今收录在《陆文夫文集》第四卷中的《吃喝之道》,差不多就是一篇“创作谈”了。他交代自己懂得一点“吃喝之道”的缘由,全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时常“与周(瘦鹃)先生(在松鹤楼)共席”的见闻和经历。于是我们得知苏州“美食家”的要领是“吃厨师”而不是“吃饭店”,“吃”的要诀则在于“尝尝味道”……连“吃”都离不开先辈的启蒙和教诲,整个苏州文化的传承,不更有赖于陆文夫们的继承和弘扬了么?

《陆文夫文集》,是一个当年的“新苏州人”,反哺姑苏水土姑苏父老的厚重礼物,更是他作为一个作家,生命永驻人间的珍贵证物。

二 记忆《苏州杂志》

《苏州杂志》是我这个图书馆学系出身的人,惟一追求全套收藏的一种杂志。由读者而作者,其间的经历,在姑苏游子中也许很有一点代表性。

那是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十四日,我在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办公室的岑寂中,得读当天《人民日报》,其中刊有陆文夫先生《话说〈苏州杂志〉》一文,于是得知家乡将创办一份“综合反映苏州文化的各个方面”的“杂志”,那办刊宗旨被他深入浅出的一句话说得透亮:“目前的各种期刊都统称杂志,但真正的杂志却并不多见,苏州可以杂,因为它有那么多的内容可志。”

创刊号问世了,刊名“苏州杂志”用的是方方正正的美术体,醒目而端庄,封面要目竖排着六篇大作,依次是:叶圣陶《未厌居遗札》、叶至诚《父亲给我的最后一封信》、徐志摩《在苏州女中的演讲》、范小青《身份》、顾复生的《苏州大闹监》和胡芝风的《自小锺情》。

刊名压着的是《元曲选》里的一幅版画,是同苏州历史很有些关系的《说专诸伍员吹箫》。《说专诸伍员吹箫》全剧共四折,一个楔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常被简称为《伍员吹箫》,是元代李寿卿的名作,写的是春秋时代伍员(子胥)历尽辛苦为父兄报仇的曲折故事。

《苏州杂志》创刊号选用这幅版画,显然是为了纪念伍员在苏州城市史上的建树。一九八六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举办了建城二千五百周年的庆典,《苏州杂志》正是创刊在这余庆的氛围里。

记得次年暑假,我在苏州大学筹备一个教材会议,在会议之余,造访了杂志社,见到编辑马忠涌先生,还当场办理了订阅一九八九年十月十五日、十二月十五日将要发行的第五、第六两期杂志的邮购手续……

那以后,我写了一篇题为《吴中文献时时盛》的刊评,后来收录在我的《秋禾书话》一书里。刊评指出:

在如今那么不妙的出版环境里,编者敢于创刊这样一份严肃刊物,是要富有勇气和才气的,甚至还要承受可能出现的门庭冷落的风险。所喜在该社全体编辑人员的苦心经营下,《苏州杂志》已有别于刊林中那众多的刊物,而日现其独具的存在价值和传播意义。这当然也基于苏州这地方得天独厚的地利人和优势……导引苏州文化的建设,既扶正固本,又继往开来,历史和时代固期待着《苏州杂志》这一章耶!

我至今还在《苏州杂志》创刊号里夹存着那张盖着苏州杂志社红印记的“订户卡”,以及陆文夫《话说〈苏州杂志〉》和江宗荣、陆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的《陆文夫当主编》两文的复印件。据江、陆两位在文章中透露,当时该刊“每期八十页,印数五千份”,主编的打算是:“若钱多便出月刊,钱少便出季刊,没钱便关门大吉,待他日有识之士东山再起。”

因此当十年前,杂志连续发行至第五十期时,陆文夫显然十分高兴,其文化成就感不言而喻。他在《五十而立》的卷首语中顾盼自雄道:

《苏州杂志》出满五十期了,人是三十而立,一份杂志出到五十期上好像才能立,也就是说才有了比较稳定的风格。文学的风格就是人,《苏州杂志》的风格就是苏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城市培育着一份杂志,这不是任何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如果苏州不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名城,不是一个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城市,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苏州杂志》。

因此这第五十期,也就编成了一期“纪念专号”,有冯英子、罗洪、邓云乡、吕恩、周劭等二十余位锺情苏州文化的前辈为之撰文或题词为贺,成为杂志编辑史上的一次小高潮。至一九九八年秋,《苏州杂志》创刊十周年时我应邀写了篇《〈苏州杂志〉十年》的短文,其中说:

同类推荐
  • 尘埃里的花

    尘埃里的花

    这是一本作者的散文集。 本书共分五辑,精选了作者近年来在《文艺报》、《天津日报》、《扬子晚报》、《雨花》、《青春》、《芒种》、《青海湖》、《散文选刊》等报刊上发表过的作品。
  • 汉魏六朝诗鉴赏

    汉魏六朝诗鉴赏

    该书选收了汉、魏、晋、南北朝及隋代诗歌九百余篇,力图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文学发展的角度,鉴赏、评价这一时期绚丽多姿的作品及其光辉艺术成就,帮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
  • 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

    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散文质朴通透,蕴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被誉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长篇哲思抒情散文《病隙碎笔》是史铁生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也是他身患尿毒症后,在透析治疗间隙坚忍写作的生命笔记。是他在深刻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他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探索关于人生命题:命运、爱情、金钱、人性、信仰、健康的心态、向上的精神……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在幽默旷达的行文中,史铁生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照亮了黑夜中我们每一个人扪心自问的人生疑难。
  • 神秘的海洋生物

    神秘的海洋生物

    本套美绘青少版系列图书旨在培养青少年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拓展青少年的阅读面,知识面,从而提升青少年的整体综合素质,使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图书配有精美手绘插图,使阅读不在乏味,给孩子带来阅读的愉悦,并从中体味到生命的快乐和意义。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
  • 旅者行吟

    旅者行吟

    《旅者行吟》主要内容包括离家——调寄《减字木兰花》;秋收——调寄《鹧鸪天》;知青小屋——调寄《桃源忆故人》;春播——调寄《卜算子》;夏忙——调寄《渔家傲》;大会战——调寄《浣溪沙》;冬闲——调寄《西江月》等。
热门推荐
  • 傲娇王子酷丫头:王子的诱惑

    傲娇王子酷丫头:王子的诱惑

    她是苏氏大家族的小女儿,被视为污点,离开家族同外婆相依为命。他是一方霸主娱王江的儿子,号称黑道王子,顽劣又冷漠。初次相逢,她遇难,他却不救,硬是将她赶出自家院门,自此他成了她心中的一根刺。后来他们相遇于同一所高中,同一班,像是老天开的玩笑。危难之时,他低头吻她,不明接吻就里地在她唇上轻轻舔了一下,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从此情意暗生……家族的漠视与欺辱、黑道的暗杀与争夺,亲情爱情友情在权利金钱中能否经得住考验?让《王子》来告诉你,在这个世界黑暗处依旧盛开着美丽的花……关于更新:目前一日4~5更,更新时间一般在晚上,特殊情况除外,心情好会加更!欢迎各位收藏包养~
  • 我忘记了自杀的理由

    我忘记了自杀的理由

    我。。。到底是为什么自杀呢?我。。。什么都记不得了。。。
  • 云度爱丽丝

    云度爱丽丝

    爱丽丝魔法与乌甘娜魔法,妹妹与姐姐,光明与邪恶,这一战,谁胜谁负?
  • 任是无情却念情

    任是无情却念情

    婚姻一场,各取所需,直到那天她亲手打掉他们的孩子。他掐住她的脖子,红着眼说:“我的孩子,你拿命来还!”天若有情天亦老,任是无情却念情。
  • 十月剪影

    十月剪影

    剪断的影子,还怎么重合?剪断的爱,还怎么重来?是能彼此带着原谅回到最开始?还是可以牵着手再一起走向未来?裴沁说,江小笨,你可以爱我吗?江雪夏笑了,然后就走了。裴沁,这就是命运。雪夏,还有未来吗?
  • 大女人

    大女人

    好女孩占了大多数,她们向往平淡和顺,却因仁慈的天性而难以脱离五光十色的感情漩涡。某小镇的所有人被怪神择为另类游戏的初始角色。他们需闯过所有怪异或梦幻的剧情关卡,才得以重返人间。习惯当酱油党的女主角,华丽丽地总是遇到刺激的关卡……
  • 为乐趣而读书

    为乐趣而读书

    读书之乐乐何如?林丹环编著的这本《为乐趣而读书》精选的文章,有的谈论读书方法,有的分享读书之趣,有的回忆书海琐事……不一样的文字,一样的纸墨情结。一起走进这个书海世界吧,聆听作者独步书林的内心独白,体会畅游书海的真正乐趣,感悟书籍之于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特魅力。
  • 明伦汇编人事典百岁以上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百岁以上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明——万里长城拱卫的社会

    明——万里长城拱卫的社会

    全书六章,包括皇权空前集中的帝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对外关系与中西文化交流、科技与建筑之光、文化艺术的繁荣、追新求精的社会生活。
  • 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童话精选

    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童话精选

    本书中精选了20篇经典童话,让孩子们通过短篇的阅读感受莎士比亚那充满美感、韵律感的语言以及宏大的世界观。莎士比亚不仅是伟大的戏剧大师,更是一个深藏不露的文学大师。他的故事能带给孩子全新的艺术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