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咏戏神
敬奉虔诚百拜身,
梨园福佑赖一神。
老郎今日居何处?
端坐戏箱小偶人。
注:我国各地戏班均祀戏神,多为老郎,乃一小布偶。开演前置后台戏箱上奉祀,祈求福佑。亦用作剧中婴儿道具。
2、咏行头
粉墨登场气若虹,
蟒袍玉带显威风。
不知锦帽貂裘里,
羸弱身躯瘦似虫。
3、咏龙套
出场分列两边厢,
呐喊拥旗好儿郎。
休看神情呆似木,
吾侪能抵万千将。
4、咏老生
扮相轩昂气度宏,
上场不用“急急风”。
衣冠俊雅多忠正,
享誉梨园赖此公。
注:“急急风”为戏曲打击乐一种打法,节奏极快,多用以配合紧张、急速之动作。
5、咏小生
仪容俊美蕴风流,
风度翩翩假嗓悠。
堪与青衣成匹配,
悲欢离聚总相侔。
6、咏男旦
莺喉宛转声如丝,
百媚千娇楚腰肢。
洗净铅华现本色,
原来装扮是男儿。
注:古诗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以喻舞者纤腰。此喻男旦之婀娜多姿。儿,古音读。
7、咏花脸
铜锤花脸嗓音豪,
架子二花身价高。
休看面庞涂五彩,
浩然正气冲云霄。
注:京剧花脸分铜锤花脸与架子花两种,前者以唱功为主,后者重身段工架。铜锤又称大花、黑头,架子花又称二花。
8、咏花旦
小家碧玉俊丫鬟,
活泼天真气若兰。
窄袖短衫多秀媚,
万人争看俏花旦。
9、咏武旦
靠旗铠甲两相宜,
飒爽英风显凤姿。
百万军中打出手,
始知粉黛胜须眉。
注:打出手,戏曲武打中之特技。以打出手者为中心,与其他持武器者相互配合,作抛、掷、踢、接武器之特技表演。
10、咏老旦
剧中常扮老夫人,
天赐金喉声遏云。
若许担纲成主唱,
应能夺魄更销魂。
11、咏童伶
未出科班尚育材,
稚声奶气已登台。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日后红蕖盛夏开。
注:科班,旧时培育戏曲艺人之民间组织,相当于今之戏校。“小荷才露尖尖角”为宋杨万里《小池》诗句,此处借用。红蕖,荷花。
12、咏氍毹
堂前阶下锦筵开,
献舞吴姬笑语陪。
六尺红罗供践踏,
暗垂珠泪落尘埃。
注:氍毹,明清戏曲艺人唱堂会(在达官贵人或富豪之家厅堂上表演)时所用之地毯,一般六尺见方。
13、咏丑行
品格机巧语诙谐,
既装良善又装歹。
天生一副怪模样,
戏里无他不乐怀。
14、咏观剧
水曲山村五柳居,
草台演剧日西隅。
几多欢乐几多泪,
半是衰翁半老妪。
注:五柳居,用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典,借指偏僻村居。
15、咏曲家
关目排场新意翻,
填词度曲气非凡。
平生未向氍毹舞,
一剧风流万古传。
注:关目,戏曲情节安排与结构处理。排场,场面调度。
16、咏花部
野调山讴曰乱弹,
无人看后不欢颜。
浃旬品味忆箫鼓,
更与邻翁辩忠奸。
注:清初地方戏勃兴,与雅部昆曲争胜,称花部,又曰乱弹,时人争看。
17、咏昆曲
魏郎谱就水磨腔,
新曲《浣纱》美名扬。
雅部流芳传百代,
“非遗”榜上溢清香。
注:明中叶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声腔流丽悠远,称“水磨腔”。梁辰鱼依新腔撰成《浣纱记》,享誉剧坛。入清昆曲称雅部,与花部地方戏并举。今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8、咏文场
悠扬丝竹竞相和,
昆弋梆黄乐韵多。
旧曲新腔皆悦耳,
遥闻天籁伴清歌。
注:文场,戏曲弦管乐器(丝竹),其伴奏配合演员演唱,或作场景音乐。昆弋梆黄,昆腔、弋阳腔、梆子腔、二黄调,乃戏曲之各种声腔。
19、咏武场
重锣响鼓闹喧天,
拍板铙罄众乐连。
场上诸君身段美,
亦劳顿挫助翩跹。
注:武场,戏曲打击乐器,用以配合演员表演之身段动作、念白、舞蹈、开打,使之起止明确、节奏鲜明。
20、咏度曲
绚丽开端曰凤头,
中腹浩瀚尾豹收。
梦符作曲三须记,
可与友朋共唱酬。
注:元乔吉论曲作法,曰凤头猪肚豹尾,意为开首绚丽,中要浩瀚,尾须挺拔。
21、咏格律
度曲填词互唱酬,
韵辙对仗须推究。
若于诗意无蕴藉,
格律虽合不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