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焦虑:在你面临一次重要的考试以前,在你第一次和某一位重要人物会面之前,在你的老板大发脾气的时候,在你知道孩子得了某种疾病的时候,你可能都会感到焦虑不安。焦虑并不是坏事,适当的焦虑,会对个体的生存保持警觉性,激发人的积极性,对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有好处。焦虑往往能够促使你鼓起勇气,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
但是如果你有太多的焦虑,以至于达到焦虑症,这种有进化意义的情绪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它会妨碍你去应付、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你的日常生活。焦虑已是当今文明社会的一大公害,预计随着社会的变化,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焦虑。老人是最易出现焦虑的人群。
焦虑不仅可以引起心理上的变化,也可引起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焦虑时,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搓手顿足、心绪不宁、甚至有灾难临头之感。工作学习时不能集中注意、杂念万千,做事犹豫不决。焦虑会影响睡眠、引起失眠、多梦或恶梦频繁。白天头昏脑胀,感觉过敏,怕噪音、强光及冷热,容易激动,常作出不理智的激情发作。生理方面,出现唇焦舌燥、口渴、多汗、心悸、血压升高、发热感、大小便次数增多等。
严重时,有三种焦虑发作形式:
(1)濒死感:发作时胸闷,气不够用,心中难受,有快断气之恐惧,有人会在急诊室大呼:“医生,快拿氧气来!”但决不会因此死人。
(2)惊恐发作:莫明其妙地出现恐惧感,如怕黑暗、怕带毛的动物、怕锋利的刀剪、怕床下有小偷……甚至素来胆大的人也会有恐惧感,但指不出害怕的对象。
(3)精神崩溃感:此时心乱如麻,六神无主,有精神失控感,担心自己会“疯”而恐惧焦虑,但这决不会是精神病发作。以上三种发作形式均短暂,只历时数小时,焦虑缓解后,一切如常、风平浪静。
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可以引起诸多疾病,如焦虑性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糖尿病、神经性皮炎等心身疾病。急性焦虑发作时,往往易引起脑血管意外或心肌梗塞而死亡,故应对焦虑及时处理治疗。
人们为什么面临如此众多的焦虑?我们必须从自然界、社会、人的心理及认识活动,以及人格特征来分析。这些因素可以概括为:
第一,在工作、生活健康方面均追求完美化。稍不如意,就十分遗憾,心烦意乱,长吁短叹,老担心出问题,惶惶不可终日。须知,世间只有相对完美,决无绝对完美,世界及个体就是在不断纠正不足,追求真善美中前进。应该不做追名逐利的奴隶,为自己设置精神枷锁太多,过得太累,把生命之弦拉得太紧。
第二,没有迎接人生苦难的思想准备,总希望一帆风顺平安一世。正如宇宙的自然规律一样,人生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矛盾,绝无世外桃源。人一降临人间,就会面临生老病死苦的磨难。没有迎接苦难思想准备的人,当一遇矛盾,就会惊惶失措,怨天尤人,大有活不下去之感。“吃得苦中苦,才能甜上甜”,还有那些“看破红尘”的出世超人,都是深知矛盾和善于适应困境的人。
第三,意外的天灾人祸。会引起紧张、焦虑,伴随着失落感,或绝望感、甚至认为一切都完了,等待破产、毁灭或死亡。假如碰到意外不幸时,建议你正视现实,不低头,不信邪,昂起头,奋勇前进。灾难是会有尽头的,忍耐下去,一定会走出暂时的困境。有时往往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现“绝处逢生”的局面。有时乍看起来是件祸事,但说不定又是一件好事。人生就是这样包含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好与坏,幸福与不幸的辩证关系。
第四,神经质人格。这类人的心理素质不佳,对任何刺激均敏感,一触即发,对刺激作出不相应的过强反应。承受挫折的能力太低,自我防卸本能过强。甚至无病呻吟,杞人忧天,他们眼中的世界,无处不是陷阱,无处不充满危险。整日提心吊胆、疑神疑鬼,如此心态,怎么不焦虑。
解除,通常有以下几种焦虑办法。
1.自我松弛法
在生理上,焦虑是与肌肉紧张相关联的。如果你使自己的肌肉得以放松,那么躯体的放松也会令精神有所放松,焦虑则无处立足了。
2.肌肉放松法
共分以下四步。
第一步,要使肌肉放松,先须让肌肉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先是躯干:头部下缩,双眼微合,双肩上耸,如缩头乌龟状,感到很紧张后,放松头及双肩,然后将头慢慢做逆时针转动八圈,再按顺时针转八圈。你做完这些动作以后,须静静地躺在床上。
第二步,也是先紧张后放松。这次是腿:将右脚绷直抬高,脚尖绷紧直到不能坚持,然后完全放松地让脚落在床上。接着抬起左脚进行与右脚相同的练习。切记要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绷紧的那条腿上,想象从足尖到髋部都非常紧张,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浓度肌肉放松。
第三步,同上,这次是手臂:右手上举,握紧拳头、绷紧手臂肌肉,同时集中注意力,想象手臂非常紧张,当感觉很累的时候,让手完全放松地落在床上。接着左手也做同样的练习。
第四步,眼睛的放松:在左臂放下后,双眼仍保持微合,想象头顶的天花板上有个圆圈,直径大约四公尺。想象着视线按顺时针方向绕圆圈转八圈,然后按逆时针方向转八圈,要慢慢地转动。完成以后,再想象一个边长大约为四公尺的正方形,同样顺着它的边做一遍。
完成以上步骤后,你什么也不要想,只是静静地躺着,体会运动过后的那种松弛、宁静的感觉。这种放松的方法是很有效的,但需在安静场合进行,要应急是不管用的。
3.一时放松法
这是一种应急的方法。
一旦你感到焦虑,可按以下三步去做:
(1)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迅速吐出。这个过程能使肌肉很快地放松。
(1)不断暗示自己“放松、放松”。
(1)把注意力集中在有趣的事物上停留几分钟。
完成这三步之后,患者可返回引起焦虑的问题,如果仍然感到焦虑,再重复这三个放松步骤,直到焦虑缓解。这个方法十分简单,无论是在假想情景还是实际情景中,都可以多次重复练习。
4.认知重构法
认知重构法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疗法,分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态度。焦虑症患者不敢直面人生,把世界想象得过分危险可怕。因此,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改变生活的态度。焦虑症患者惯常的态度可能是这样的:
时间飞逝如电,我离死亡越来越近。
命运决定一切,我放弃自由选择的权利。
世上人心险恶,我注定是孤立无援的。
这些态度都过分消极悲观,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改变,焦虑症便无法根治。你应将原有的消极态度变为积极态度。例如:
时间飞逝如电,我要珍惜现在的一分一秒。
命运无法知晓,我有权自由选择我的生活。
世上人心不易沟通,只要心诚定会得到帮助。
你把这些改变后的积极态度记下来,作为座右铭,经常读一读,进行自我强化。
第二步,挖掘病因。采用前述自我精神分析法挖掘焦虑的病因。认识到病因后,你必须正视它,然后努力用言语表达出来。这个小小的技巧实际上是使焦虑症的潜意识冲动上升到意识的层次上,然后进行有意识地控制。
第三步,矫正行为。采用模仿、强化、幽默、自我建设性暗示等方法对焦虑进行行为矫正。
模仿的主要对象是你生活中的强者。你如果很容易焦虑,那么和一个幽默、潇洒的人在一起,无形中你会受他言行的感染。你还可以模仿强者的为人处世方式,甚至可以向他们取经,了解他们战胜焦虑的诀窍。其实,世上人人都有焦虑的体验,只是有人战胜了焦虑,有人却成了焦虑的奴隶。
强化则是对你的积极性行为进行自我鼓励,或寻求他人的鼓励。自我强化主要应从自我建设性暗示入手。过去焦虑时,你不正确的行为反应使焦虑得到了强化。例如:
我太痛苦了,我要死了。
这个工作我一定会失败的,毫无希望。
现在你应采用建设性暗示有效地抑制焦虑。
我现在确实很痛苦,但解决困难都得有这么一个过程,应努力调整自己,战胜困难。
这个工作可能失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何况并非没有一丝成功的希望。
原来的不良自我暗示往往是无意识的,而现在的良性暗示则是有意识的,富有建设性的。这样的建设性暗示还有许多,你应将它们写出来、记住并不时提醒自己。它们能非常有效地提醒你采用有效措施,减弱焦虑。
5.冥想
于宁静处坐或站,闭眼、肌肉和意念放松,集中想象力于一束鲜花、一处自然美景或回忆愉快的往事,渐致心旷神怡焦虑消除。
社交焦虑陷阱
在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社会交往日益增多,社会交往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升学就业、职位升降、事业发展、恋爱婚姻、名誉地位,因而使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焦虑情绪,造成心神不宁,焦躁不安,严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
社交恐怖情绪常见的表现有多种,比如:
着装焦虑:中青年女性容易产生与化妆或着装有关的焦虑情绪。珍妮,41岁,某马术俱乐部经理,她说:“一看见别人比自己会打扮,就像打了败仗一样,情绪一落千丈!”
同事焦虑: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的路丁小姐,业务能力极强,走到哪里都得到上司的赏识,她工作3年均在全球500强公司,但竟然换过6家公司,为什么频繁跳槽?其实既不是她不适应业务,也不是老板炒她鱿鱼,都是她自己自动离职。原因只有一个,她困惑地对心理医生说:“我不知道如何与同事相处,为什么总有人造谣诬蔑我?有人排挤我?有人向老板告我的黑状?我也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不能容忍我的存在?我只好逃避……”
谈判焦虑:伊曼纽尔先生,英格兰人,某跨国公司副总裁,曾有很好的经商业绩,他跟随总裁到中国谈判,他因感到自己对中国政策、风俗了解较少,自己汉语也讲不好,因而在商业谈判中感到压力很大。再加上总裁要求严格,谈判进展不顺利,加重了他的心理冲突。
媒体焦虑:佛里德曼,大学教授,由于学术研究成果突出,近年来得到全球的关注,频繁接受各种媒体采访,“上镜”机会很多。但因时间分配问题的冲突使他对媒体的采访越来越反感,多次出现与记者的矛盾冲突。经心理测试,发现他患了焦虑性神经症。
另外,还有如亲友焦虑、校友焦虑、餐桌焦虑等等。形形色色的焦虑情绪不胜枚举,它们像病菌一样侵蚀着人们的精神和机体,不仅妨碍一个人畅通无阻地进入人际交往,还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其实,分析一下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无非是来自自卑心理,自我评价过低,忽视了自己的优势和独特性。
让我们对社交焦虑情绪进行进一步剖析,就会发现如下的特点。
例如,有人做事急于求成,一旦不能立竿见影地取得所谓成功,就气急败坏,从精神上“打败”了自己,这是社交焦虑陷阱之一。
认为自己的表现不够出色,被别人“比了下去”,丢了面子,于是就自责,自惭形秽,产生羞耻感,这是社交焦虑陷阱之二。
缺乏分元化的观念,以为做不好的事情都是自己的责任,自己太笨。却不知一个问题的解决,其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有时是“有意栽花花不开”,反而“无心插柳柳成行”。人们却时常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认为努力与回报不平衡,便埋怨社会不公平,这是社交焦虑陷阱之三。
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和事物都是:不好不坏,有好有坏,时好时坏,多侧面的特征各有其特色,怎可用同一标准去衡量?绝对化的评价方式,常常会导致自己总是否定自己,这是社交焦虑陷阱之四。
释放压力,释放情感
人活着就会感受到压力。没有人是可以“免疫”的。不管喜欢与否,压力每天都会陪伴着你。因此,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压力以及如何应对,以避免压力对我们身心造成的各种不适。
压力(Stress)也叫应激,这一概念最早于1936年由加拿大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汉斯·薛利(HansSelye)提出。他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压力产生于压力源,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压力源可能存在于自身,也可能存在于环境中。自身的压力源也称内因性压力源,包括痛苦、疾病、罪恶感、不良自我概念等;环境的压力源也称外因性压力源,包括热、冷、噪声、灾害等刺激情境。但是,人类最主要的压力源是人,人际关系是造成压力的最主要来源。心理学家在研究中,把造成压力的各种生活事件作了分析,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压力源:
1.躯体性压力源
躯体性压力源是指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刺激物,如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微生物、变质食物、酸碱刺激等,这一类刺激是引起生理压力和压力的生理反应的主要原因。
2.心理性压力源
心理性压力源是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如心理冲突与挫折、不切实际的期望、不祥预感以及与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与紧张等。心理性压力源与其他类压力源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它直接来自人们的头脑中,反映了心理方面的困难。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处处可见,但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却耿耿于怀。区别常常源于人们内心对压力的认知。如果过分夸大压力的威胁,就会制造一种自我验证的预言“我会失败、我应付不了”。长此下去,会产生所谓的长期性压力感,畏惧压力。弗雷德曼和罗森门两位学者在对心脏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称之为A型性格的行为方式。这是一种有冲劲、精力旺盛、竞争性强的性格,求胜心切,总想在最短时间内处理无数难以确定的事物。而这种长期处于压力下的紧张状态付出的代价是导致心脏病。美国心脏医学会在1981年将A型性格列为是罹患心脏病的因素之一。
3.社会性压力源
社会性压力源主要是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景与事件。社会性压力源小到个人生活中的变化,大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包括灾害、环境污染、政治动荡、经济衰退、过度拥挤、战争创伤等。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城里人不论住房、走路、乘车、逛商场都离不开一个“挤”字。到处是人,处处要挤,于是“拥挤综合症”出现了。拥挤、嘈杂的环境容易使人高度紧张,焦虑、烦躁、易怒,出现失眠、易怒、头痛、乏力、心悸等症状。此外,核泄漏事故、海湾战争、艾滋病威胁等社会事件也给人们造成巨大压力。不仅当事者有压力感,知情者也会产生压力。例如,地震、洪水、车祸、飞机失事等灾害对受害者造成重大打击,而且那些目击者、救援者乃至亲戚朋友也会感到或大或小的压力。
4.文化性压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