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拥有60亿美元资产的跨国公司,就像一个孩子多、负担重的贫困家庭……它希望用自己的真心换取大家的真心……现在我们同坐在一只小木筏上,随波逐流,面临同样险恶而孤立无援的境地。我们应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美国强生制药公司总裁 吉姆?伯克
英特尔的一个分公司要进行人事调动,主管杰克对年轻的约翰说:“你把手头的工作安排一下,到销售部去报到,我觉得那里更适合你,你有什么意见吗?”约翰嘴巴动了动,心想:“我有意见有什么用,你是主管,还不是你说了算?”不过他并没有将这样的话说出来,而是默默地离开了。
当时英特尔的销售情况很一般,销售部的工作也不太好做,约翰背地里想:“这一次把我调到最糟的销售部,一定是杰克在搞鬼,见我这边工作出色嫉妒我,怕我抢他的位置。哼,我们以后走着瞧!”到了销售部后,约翰整天板着脸,对所有新同事都是爱理不理,工作也不热心,别人问他工作的事,他也只是随便应付,一点热情也没有。慢慢地,同事们逐渐疏远他了。
有一次,一个重要的客户打电话来,让他转告杰克,让杰克第二天到客户那里参加一个洽谈会,因为关系到一大笔业务,所以要求杰克第二天必须按时赶到。约翰听后,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报复机会,于是装作不知道这件事,也没告诉杰克。
第二天,杰克将约翰叫到自己的办公室,非常严肃地告诉他:“杰克,客户那么重要的事情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如果不是客户今天早晨又打电话催我,我们几乎失去了一笔上千万的生意。我本来以为你平时工作表现好,只是为人欠历练,所以把你调到销售部,考察磨炼你一下,看你是否能在以后担当重任。可你不但不和我多沟通,反而还故意报复,我们整个部门的前途差点就毁在你的手上。对于你的这种表现,我非常失望。我不得不告诉你,你被解雇了。”
猜疑心强的人,精神常常处于一种人为的高度紧张的状态,凭自己的想象、凭个人的好恶来理解周围的一切。于是,捕风捉影有之,吹毛求疵有之,无中生有有之,把许多的正常状况都扭曲了,都当成“敌情”来处置了。不论是世界500强企业还是其他企业,讲求的都是团结一心、相互信任,喜欢猜疑往往就是影响工作甚至被淘汰的根源。
猜疑是基于一种对他人不信任、不符合事实的主观想象,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拦路虎。猜疑的实质是缺乏对他人的基本信任,猜疑者不从他人的行为表现中得出判断,而是认为他人表里不一,有所隐蔽,对自己可能有所欺骗,因而对他人反复考察,希望证实自己的疑心。但在现实中很多事情都是难于查证的,于是猜疑者就更有理由去怀疑。而且一旦被猜疑者发现猜疑者在查证一些事情时,就已经觉察到猜疑者的不信任了,猜疑者只能偷偷地考察,偷偷地怀疑。
猜疑对人的心理效应,是给人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即让人觉得他人是不可靠的,有问题的。在猜疑心的作用下,被猜疑的人的一言一行往往都被罩上可疑的色彩,即所谓的“疑心生暗鬼”。现实中有些人疑心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态。一个人如果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当自己的疑心越来越重的时候,要运用理智的力量进行“急刹车”,控制住自己的“胡思乱想”,要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怀疑的对象,想办法加上一些“干扰素”,如“也许是我弄错了”,“也许他(她)不是那种人”,“也许情况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糟”等。条件允许时,可作一点调查,以澄清事实真相,也可以请自己信得过、人品又很正派的朋友帮助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清除自己的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假想和推测。
猜疑是基于一种对他人不信任、不符合事实的主观想象,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拦路虎。
——佚名